《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作者:叶圣陶1980年北京编者的话一、叶圣陶同志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语言学家。我们编辑《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叶圣陶同志的语文教育思想,为改进语文教育作参考,并适应一般读者学习语文的需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一九八〇年八月《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个集子里的就有一百多篇。凡是关心当前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集子。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教育能够改变什么》作者:佚名序言:教育艺术需要艺术的表达新浪网文教中心总监侯小强先说情节线索贯穿的近50个教育故事吧。正是因为艺术手法的多样化,才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一条情节主线串起万粒珠玑,其价值远非单篇故事可比。正如Y段互动留言:“情节主线是条河流,因势利导地流向教育的海洋。流程中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呈现给我们丰富多姿的教育故事。浪花顺着河流的方向前进,它与河流的融合不着痕迹,所以我们感觉不到教育案例的独立存在。”比如A段《走近大自然,寻觅教育的春天》,在情节当中自然而然地包含了四五个教育故事,可以概括为:自然日记、自然角、晨检及刷牙、大大夫与小药箱。这些故事都已经融为情节的一部分,但是有心于教育的人,不会忽略它们的存在。虽然就是那么一个做法一个细节,但却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到的。这些东西都是独创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体制迷墙》作者:佚名第1节:序体制与人,人与体制--读熊丙奇《体制迷墙》陈丹青说它清楚,是因为其中搜罗列举了当今大学几乎所有层面的问题,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凡在职在校大学师生日常熟知的种种弊端、恶迹、丑行、怪现象,书中都有翔实的交代与评析。卷首那张妙不可言的《大学利益结构图》,更是当代教育研究的珍贵资料。说它糊涂,则书中的议论者虽然提呈了大学教育的症状与处方,可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是无解的、被悬置的--谁造成这一切?谁愿意出面辩护?谁承担责任?最后,谁能够改变局面--然而问题可能真是无解的,只能被悬置:在议论者口口声声的教育“体制”中,确实看不见“人”,即便当议论的内容几乎对准具体的“人”,焦距便会自动模糊、闪开,回向那作为全景观式的教育“体制”。...
《父母只做三件事》作者:佚名第1节:前言家庭教育谨防邯郸学步苏敏青年学者林格提醒年轻的父母们,在教育孩子上不要再次步入误区。他认为,目前许多父母存在着盲信盲从的现象,有的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孩子的家教经验,而实际上,这些经验往往听着容易,做起来难。有些父母由于邯郸学步,结果适得其反。正当而立之年的林格,在中央某部委工作的这几年里,一直致力于教育研究。他和20多位知名教育专家一起,探索出一套素质家教的操作系统,并出版了《新家教》、《好父母》、《激励孩子好好学习》等操作实用性强的书籍。这些书问世后,受到许多年轻父母的喜爱,特别是《新家教》系列,发行量已超过几十万套,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案头参考书。...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作者:佚名第1节:写在前面的似乎那年是大二刚开始,同寝的兄弟突然跑来找我,“大为,我在报摊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一家新成立的杂志社招记者,不要求学历,不要求户口,也不要求经验。你不是总想当记者吗?去试试吧。”这对我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讯。因此,当我跨入大学校门的那天起,便深知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那天起便树立了自己的从业目标:做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也因此,我随时、随地都会随心而发,向周围的人透露一个信息:我要当记者!只有让周围的亲友、同学、同事都知道你的明确目标时,他们才会有的放矢地向你提供奔向目标的机遇。所以,我的同学才会向我,而不是向别人,传递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招聘信息。...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作者:佚名第一部分:塑身篇第1节:让玩得起的企业磨炼他们让玩得起的企业先去磨炼他们吧郭先生,某房产置换公司总经理,主营业务有小型商品房开发、二手房交易等等,现有员工30多人。能采访到郭总实在是一种巧合。那天周末受朋友之邀到某茶楼喝茶,刚进电梯就听他正和旁边的一位讲:“不管怎样,我是不会再用刚毕业的大学生了!”眼见采访对象不期而遇,这么好的机会我自然是不能放过。郭总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请求,说自己正窝了一肚子火,正要找人说说呢……我这人对文凭学历这套东西没有迷信,但也没有成见,用人基本是看他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说白了就是看你对公司能有什么贡献,能给我赚多少钱。所以招聘时我们的上限一般也定得比较低,来的人什么样的都会有。比较而言,大学生来应聘的人数最多,但实际招到的要比中专、高中生少。因为大学生们都想找好工作,他们的想法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脱离得...
枸杞子 勘探船进村的那个夏季,父亲从城里带回了那把手电。手电的金属外壳镀了镍,看上去和摸起来一样冰凉。父亲进城以前采了两筐枸杞子,他用它们换回了那把锃亮的东西。父亲一个人哼着《十八摸》上路,鲜红透亮的枸杞子像上了蜡,在桑木扁担的两侧随父亲的款款大步耀眼闪烁。枸杞是我们家乡最为疯狂的植物种类,有风有雨就有红有绿。每年盛夏河岸沟谷都要结满籽粒,红得炯炯有神。大片大片的血红倒映在河水的底部,对着蓝天白云虎视眈眈。 返村后父亲带回了那把手电。是在傍晚。父亲穿过一丛又一丛枸杞走进我们家天井。父亲大声说,我买了把手电!手电被父亲竖立在桌面,在黄昏时分通体发出清冽冰凉的光。母亲说,这里头是什么?父亲说,是亮。...
目录 出版说明孔乙己*故乡*茑萝行*萧萧哑了的三角琴月牙儿春蚕多收了三五斗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华威先生在其香居茶馆里小二黑结婚荷花淀夜归党费百合花风筝飘带空巢爱,是不能忘记的 出版说明 这是一套献给老年朋友阅读的文学礼品书。题名为“红叶”,是取唐人杜牧《山行》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表达对老年朋友的敬爱和祝福。 人生在经历了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时期和奋斗奉献的中年阶段之后,总是要进入老年的。这时就要从紧张、繁忙的工作、战斗的第一线退下来,适应新的休闲生活。老年人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颐养天年,也需要高雅的文学作品丰富和充实精神生活。《红叶丛书》是为满足老年朋友这方面的需要而编选的。所选的作品均是中外古今文学中短小精粹的珍品,适合于吟诵,经得起揣摩;能怡情养性,也能启迪睿智。其中很多是老年朋友熟悉和喜爱的,有些...
元旦之夜 十二月三十一号下雪真是再好不过了。雪有一种很特殊的调子,它让你产生被拥抱和被覆盖的感觉,雪还有一种劝导你缅怀的意思,在大雪飘飞的时候,满眼都是纷乱的,无序的,而雪霁之后,厚厚的积雪给人留下的时常是尘埃落定的直观印象。雨就做不到这一点。雨总是太匆忙,无意于积累却钟情于流淌。雨永远缺乏那种雍容安闲的气质。上帝从不干冬行夏令的事。想一想风霜雨雪这个词吧,内中的次序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元旦前夕的大雪,必然是一年风雨的最后总结。 现在是一九九八年最后一个午后。雪花如期来临,它们翩然而至。发哥接到了海口的长途电话。是阿烦。今年初春和发哥同居了二十六天的白领丽人。阿烦说了几句祝愿的话,后来就默然无息了。她的口气有些古怪,既像了却尘缘,又像旧情难忘。发哥后来说:"海口怎么样?还很热的吧?"阿烦懒懒地说:"除了阳光灿烂,还能怎么样,--南京呢?"发哥顺势转过大班椅,用左手的...
作者:读书堂内容简介: 在这个世上,人会碰到很多麻烦、很多悲伤与苦恼,乐观的人会自信地面对这一切,从而走过去,寻找另一片天空,相反,自认为"丑小鸭"的人,正是悲观而失落的人;只有养成了乐观自信的好习惯,才能使自己在事业之途的跋涉中勇于面对困难,并战胜它们,也只有这样,在人生的考验面前,才能从容不迫,轻松应对。北大教授吴福辉先生正是这样的榜样。"====================================================================================================================================================================================================================================================...
林老板的枪一 徐启维到任之初领教过林奉成一梭子弹。其时一起拜读同一阵枪响的人不少,如徐启维那般印象深刻的倒也不多。 那天大家很高兴,喝了不少酒。酒宴设在竹林酒家,是县工商联订的桌。徐启维来这个县当县长,到任刚满一月,上任之初事多,没顾上跟本县企业界诸名流叙谈,这天正巧,工商联开换届大会,新会长隆重出炉,中午大会欢宴,县长自当出席。几位正副会长借机进言,说午宴乱哄哄,说不成话,想请县长晚上另行一聚,不叫其他人,就是本县企业界十来位老总。恰好徐启维没有其他安排,欣然同意。徐启维交代说,只吃便饭,喝啤酒,不必排场,意在跟大家认识,聊聊。县长发话当然得照办,当晚啤酒担纲,平静开张。竹林酒家位于江边,伴有大片绿竹,场地清静,有一红木大桌可供十余人环坐,环境不错,但列席诸人与徐启维尚不熟悉。开宴时场面略显拘谨。忽然林奉成放了一炮,席间顿时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