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网游竞技电子书 > 时空走私1859 >

第170部分

时空走私1859-第170部分

小说: 时空走私185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投资的地方,所以很多人都有一笔积蓄,但也就是一笔积蓄而已。

    现在看到国家发行国债,不但能赚钱,还能支援国家建设,跟皇帝陛下做一样的事情,那自然都是踊跃购买。

    实际上,国债是有额度的,一千五百万两而已,如果真的放开了卖,那早就被那些大商号给吞掉了,这还给其他人混什么?

    因此,真正的国债,是给各个阶层都留了一部分,争取让各个阶层的人都能买一点,这也让国债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这跟另一个时空红色中国刚开始发行国债的情况完全不同。那时候的红色中国是真正的一穷二白,而在这个时空,虽然普通老百姓依旧穷困潦倒,但一些大商家却是不缺钱的,至少不缺那么几千两银子。

    就这样,你认购一百,我认购一千,一千五百万的国债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其中超过七成都是被精武军早期的既得利益者抢去,只有剩下的三成才是给了普通民众。

    当然,这不是故意给自己人特权,实际上是普通民众购买力太低,看看实在不行,才重新卖给自己人的。

    随着国债的顺利发行,再加上早就储备好的纸钞与银元全部以帝国华元的形式成批量的面世,并通过军队、军属、工人、工人家属还有官员跟官员家属之手,直接进入到流通领域之后,立刻跟李永吉控制下的诸如粮食、食盐、茶叶、布匹、绸缎等大宗商品挂钩,并得到了积极相应。

    这样一来,帝国的新货币就跟市面上的商品顺利交接,再加上中华帝国很多部门只认华元,所以金融市场上开始慢慢驱逐其他货币,并让老百姓逐渐习惯使用这种货币。

    毫无疑问,只要能继续这样稳定运行,把通货膨胀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假以时日,不但帝国的经济增长可以高速运转,新华元在中国也必然可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统治地位,顺利的完成金融改革!

    到了那时,就是经济真正可以实现高速腾飞的时代了!而一旦经济稳定了,经济好转并腾飞了,政体也就自然会跟着适应过去,这就叫经济决定政治!

    李永吉相信,有自己强力把关,再加上金手指的加速跟调节,中华帝国的高速腾飞,不过是时间问题。(未完待续)

第一八八章 公车上书() 
当时间进入公元1860年12月,就在中华帝国实施所谓中华新政半个月的时候,第一波北方的冷空气过早的降临,让整个江南早早的就下了一场稀稀拉拉的初雪,而与这场初雪一起来临的,则是民间士子的一股反对新政的风潮。

    这股风潮的源头,就是高中考试跟公务员考试的内容跟传统考试内容格格不入,里面加了很多数学题、常识题以及历史题,真正的四书五经反而很少很少,这让大多数老一辈的士子完全不能适应。

    不能适应的意思,就是考不了高分,考不了高分,就当不了官,当不了官就没有特权,没有特权,就没有好工作,好收入,好生活,所以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天气变冷之后,这些不得志士子积压的不满也终于到了一个临界点,开始私下聚集,公然批评新政起来。

    在这些私下聚集的所谓睿智大儒看来,中华帝国新政府搞的这些新官制不伦不类,不中不洋,完全是乱政。

    当然,他们不敢把评论的矛头指向皇帝,也不敢说首相的坏话,所以就把矛头指向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尤其是李永昌的幕僚班子,也就是所谓的首相幕府成员。

    在这其中,伍廷芳因为年轻,出身洋派,加上又是重要的首相幕府行走,被攻击的就尤其厉害。

    这些人也很聪明,攻击的主要方向从来不说内务府的事儿。但对其他体制都是贬斥的一塌糊涂,而且他们还拉帮结派,到处在公众场合批评政府。一副敢为天下先的态势,结果还真的遭到了很多人的颂扬。

    其实这些人之所以胆子这么大,也跟当前的舆论大环境空前宽松有关。相比清廷,中华帝国对舆论方面,特别是知识分子的舆论方面从来都是管制很松,基本上是一种言论无罪的态度,这才让那些知识分子能够畅所欲言。

    这些反对新政的知识分子大多是不适应新政的老派儒生。之所以攻击这么猛烈,其实也有反戈一击的意图。本质上是希望引起皇帝的注意,说不定就死中求活,总比在新政体下的没希望要好的多。

    这种事情当然会引起政府的注意,本来首相府的幕僚们都主张强制抓捕的。但李永昌却一力反对,反对用粗暴的方法对待知识分子。

    简单说,正是因为李永昌对知识分子的过于放纵,加上李永吉又不注意这块儿,才造成了知识分子的大反弹,要不然,如果一早就实行清朝初期的那些政策,甚至玩一把文字狱的话,就根本没有这些反对声音了。

    原本这些事情。李永吉是没空操心的,他现在正一门心思忙军队整编的事情,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英法俄三国干涉。

    因为就在苏州下第一场初雪的五天前。漫长的中英法俄四国谈判终于以全面破裂告终,俄国使者也正式的对中国递交了宣战书,从此中华帝国跟俄国就算是进入战争状态了。

    所以说,在这个紧要关口,李永吉才没空理会国内的这些破事儿呢,反正经济改革并没有什么问题。不但国债全部发行一空,新钞票的发行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在不过分影响物价的前提下,让帝国政府财政完全呈现一种过分盈余的情况。

    在李永吉看来,国家只要财政没问题,军队没问题,其他一切都是小问题。

    但是,当知识分子发展到聚集了上万读书人,集体在永华宫前跪地请愿,搞了一出公车上书的时候,就由不得李永吉不重视了。

    因为事情的严重性,李永吉只能暂时离开虎丘大本营,重新回到了永华宫,去处理这个所谓公车上书事件。

    说实话,对这个上万人集体跪地请愿的所谓公车上书,李永吉是有些头疼,也接受了他们的代表递交的提议,但这些提议在李永吉看来,完全是毫无用处。

    因为这些人的提议看起来头头是道,但其实都是泛泛而言,都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很少有真正抓住要点的,也没什么建设性意见,对政策的改进毫无用处不说,甚至很多内容都是在开历史倒车。

    比如第一条,是下诏鼓天下之气,不拘一格降人才。

    说的挺好,但鼓什么气呢?通篇都是一些之乎者也,什么浩然正气的,但说白了就是要回复士子以前的地位跟特权,要把给工人跟士兵家属的特权,还给士子。

    那个不拘一格降人才,听起来也很带感,但本质是想恢复举荐制度,也就是说不经过考试,直接通过民间士子之间的推举,来推举有名望有才华的“大才”,进入政府当官,把持地方甚至中央的大权。

    在这里面,他们尤其诟病新的公务员考试跟内务员考试,因为这里面很多题目都不是四书五经,而是常识考试啊,逻辑题考试啊,数学考试之类的东西,这些玩意儿他们很多人都不适应,至少比很多年轻人差远了,所以觉得荒谬绝伦。

    所以说,这第一条是最重要的,这一条的矛头直指新的科举制度以及新的官员考试制度,是要从根本颠覆中华新政中的官员选拔与升级制度。

    又比如第二条,是迁都定天下之本。

    在他们看来,苏州龙气不足,南京更是诅咒之地,都不足以当首都,应该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开什么玩笑,北京那边如今还是前沿阵地,而且李永吉的基础大都在上海苏州这边,南京又正在大兴土木,而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李永吉的金手指。放下这边的大好局面去北京?李永吉脑袋得抽成什么样才能答应啊。更不用说是俄国人马上就要过来的此时此刻。

    还有第三条,复汉家体制,行祖宗成法。

    这也是扯淡。因为他们的意见,是恢复明朝的制度,让法院啊议院之类的都并入国务院之下,说什么责权一统,不能让审案子的独立出来制约官府。同时呢,也改掉市长县长之类的称呼,重新变成知府知县之类的称谓。

    要真这样。李永吉干嘛搞三权分立?他之所以让**院跟议院分出来跟国务院平级,就是为了更好的监督政府。

    因为相对而言。三权分立的监督体系,能更好的监督政府,而有了更好的监督体系,政府才能更廉洁更高效。单纯靠内务府玩特务制度,是行不通的。

    李永吉搞内务府,不过是加一个保险,同时也为了在未来行事更方便,主要是要对外,并非是对内。

    至于行祖宗成法,这里面的意思其实主要反对的新税法,尤其是对奢侈税的不满。在他们看来,除了抽大烟交高额税收没问题外。其他的奢侈税都有问题。

    像小妾税吧,他们觉得一夫多妻天经地义,就因为纳妾就要多交税。而且纳妾越多缴税越多,这完全是恶法!

    还有裹脚税,大户税收,也是一样让人诟病。他们觉得让自家女人裹脚是自己家的事情,朝廷为了这个就多收税,也是恶政;还有大户税。这是迫使亲人分离,大户变小户。也是一种恶政。

    简而言之,这第三条意见,就是全面复辟旧朝制度,不要搞那些新花样了,尤其是税收方面,更加不能玩那些花活。

    第四条,驱逐洋人,闭关锁国!

    没错,正如字面上的意思,他们觉得中华帝国现在跟洋人走的太近,这是在搅乱华夏体统,而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洋人来中国就是不安好心,所以应该把洋人都驱逐出中华帝国,然后关闭海关,不准让洋人进入中华帝国的地面。

    对这一条而言,李永吉都懒得吐槽了,完全是愚昧守旧的代名词!

    只有第五条稍微有点意思,是大赦天下,广开言路。

    这一条的表面意思,是赦免那些之前被抓的所谓反动派,同时放开士子论政的通道,让士大夫跟天子共同治理天下。毫无疑问,这里面的意思也是在为旧派的知识分子铺路。

    最后,这些人还说一旦国家这样做,那么内圣外王,其他还没有在中华帝国统治下的省份,也一定会被感召,如瓜熟蒂落一般落入中华帝国的掌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犹犹豫豫,四分五裂了。

    这倒是有点道理,因为像福建啊河南啊等省份,现在之所以还羞羞答答的不肯投降中华帝国,除了还没反应过来之外,也有顾忌中华帝国新政的原因,怕投降过来后适应不了,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但这些人却不知道,这些地方之所以还能独立在外,那不是中华帝国没能力拿下,而是暂时不想去拿过来,原因么,是暂时不想增加负担。

    因为李永吉以后必然要走工商富国之路,这就需要有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充沛的资金以及广大的市场,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算一下,李永吉现在掌握的地盘,是中国人口最多,也最富裕的地方,所以在中华帝国的掌控范围内,是要人有人,要地有地,要资源有资源,有资金有资金,什么都全了。

    所谓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影响经济,政治体制的不同,也会影响工商富国的推进速度,至少清朝老一套的那些东西,是无法使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因此改革是势在必行,而最好的改革时机,又有什么能比得过国朝新立这个时间点呢?

    然而,所谓贪多嚼不烂,如果这时候中华帝国继续拿下更多地方,特别是那些穷困的地方,像河南陕西福建之类的,那么那行政成本会大幅度上升,同时改革的阻力也会加大,增加改革的成本。

    比如河南陕西等地,黄河泛滥,灾民成群,这些人你得管吧?什么?继续以工代赈?是不错,不过那会占用更多资金,而李永吉暂时来说虽然有钱。但用钱的地方也多,所以他打算先让自己统治的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然后再去拿下那些穷困的地方。

    实际上。现在的山东也不富裕,特别当初黄河改道,弄了大量灾民,到现在还四处是匪患,光一个山东就让李永吉很头疼,王三武现在不干别的,就是到处剿匪。

    山东都这样。河南陕西甘肃那边只会更严重,不会更好。不说别的,甘肃的回民大起义已经初现端倪,此时插手,纯粹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在李永吉的计划中。现在应该是全力以赴发展经济的时候,到了明年,经济情况好转之后,还要优先干涉美国,中国这里依旧要保持一种有限分裂局面,等美国事儿了,再回过头统一中国,稍微一发展,再向周围扩张。

    当然了。也不是一点不扩张,比如太平军控制的安徽江西,就是李永吉眼馋的地方。等他缓过劲来,新部队建成之后,这些地方都要拿下来,顺便让新兵练手的。

    换言之,李永吉的理想战略是,中华帝国暂时只统治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北、北京、天津这些地方。其他地方么,暂时先让旧军阀管理好了。列强要是乐意支持,那就随便,反正支持来支持去的,最后只要打不过自己,就都是自己的。

    至于现在么,在李永吉没有更多官僚之前,他不想继续进攻了,他走到已经够快的了,后劲有些不足,是时间停下来好好发展内政了。

    对于新政问题,李永吉也知道,肯定会有问题,不过他觉得再有问题,也不会比清朝原来的制度更差。

    反正出问题也不怕,因为军队是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又是游离在政府之外,然后地方政府的警察部队呢,各级的局长也都是出自老精武军的转业人员,都有专门的特殊电话,危急时刻会优先听从皇室的命令。

    也就是说,所有的武装力量跟暴力机关都在李永吉手中,金融经济体系以及关系到民生的大宗物资贸易,像粮食、茶叶、食盐等,也都掌握在李永吉为主的大财阀手中,这样一来,他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不过李永吉这些想法肯定就不能对外公布了,也不能说出去,以那些腐儒的智商,估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