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电影说事儿-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惊心?李阳的妻子在那场离婚战中顽强抵抗到最后,她曾在中国报警,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句敷衍的“这儿不是美国”。她说:“我当然知道,但中国肯定也有法律,男人不能打女人。”是的,无论在哪,男人都不能打女人,这似乎可被称为“国际共识”。但在中国,老公却可以打老婆,多么可笑。
别拿电影说事儿 第二章(4)
柴静说:“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家暴与地域无关,与文化无关,甚至与价值观念或者个人选择无关,也许唯一与其有关的,是重视和制度。人都是一样的,对爱的追求一样,对幸福的感受一样,对家庭的需求也一样。而我们,只不过渴望被尊重、被关爱。
《艺术家》:极简主义的胜利。
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编剧: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主演:让·杜雅尔丹/贝热尼丝·贝乔/
上映日期:2011年10月12日(法国)l米l花l在l线l书l库l ;http://BoOk。MIhUA。NEt
在《艺术家》之前,我真不敢想象,21世纪的电影市场走到如今这部田地,居然还能够回到最初,用完完全全的黑白默片,夸张的表演,插入卡片式的对白征服影迷。我们对这样的电影如此陌生,然而但凡爱电影的人又总能够莫名其妙地投入其中,在没有台词的情况下,居然跟着两位演员体验一场简单的爱情、简单的电影。
《艺术家》的怀旧范儿显而易见,尽管看似在讲述电影从黑白默片到有声的崛起之历史,其实真正包装的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故事换做其他任何一种表达方式,大概都不会入刁酸古怪的影迷之心。《艺术家》却以黑白默片赢取一片呼声和奖项。可见,不管《艺术家》在讲什么,都已经赢在了“电影”这两个原初字眼上。1929年,第一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颁给了默片《翼》,83年后,《艺术家》再次证明了默片的魅力。只不过一场电影的时间,我们却好像回到了1929年的时光,感受默片的呼吸,感受黑白的魅力。终于不再关注电影中的对白,终于不再执着于电影的特效,而是完全沉醉在表演的模式中。任何对电影有感情的人都不会拒绝这样扑面而来的怀旧范儿。
也许出于对电影形式感到新鲜和好奇,让我们在沉默的两个中完全没有感到烦腻和呆闷,哪怕影片直到最后才有了唯一一句有声对白。
“Perfect!Couldyougivemejustonemore·”
“Withpleasure”
至此,默片在形式上迈向了有声。所以,很可能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影院欣赏如此纯正的黑白默片,这是一种原始的、纯正的电影方式。奥斯卡对其的推崇,媒体广泛的赞誉,还有影迷的如痴如醉都证明《艺术家》已经赢得我们对电影的一片情怀。我仍旧相信:这个世界的潜规则仍然是“真诚”这类的词汇,任何胆敢不按照大众所希望的那样拍摄的电影,都得面对商业的中指,对此没人可以获得赦免。而另一方面,任何被纯正的感情亲吻过的影像,也早晚会被时间擦拭得闪闪发亮——这就是《艺术家》们。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艺术家》的风格。曾有位也经常“看电影”的朋友在看完《艺术家》后,神秘兮兮地问我:“你真的喜欢《艺术家》吗?还是你觉得要保持一股文艺范儿,而不得不说喜欢?”我笑了,说:“不,那2个小时的观影时间真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的。我不说电影有多好,也不说我喜欢。我只说确实享受了一场电影,仅此而已。”是的,这种感觉后来在看王家卫《一代宗师》时也真切体验过,这份“享受”让我感到很放松,甚至抛开自以为是的“我是影迷”姿态,像一个最普通的、最不懂电影的观众去欣赏一部纯粹干净的电影。
别拿电影说事儿 第二章(5)
但一个奥斯卡、一片叫好声会不会让默片就此复苏,我想这毕竟是很难的事情。思考个问题先:您从工资里掏出好几十甚至上百块,颠儿颠儿地跑去电影院,买的是什么?杀时间?图轻松?排除小清新小文艺的形而上需求,百分之九十的群众其实一点也不介意做“乌合之众”,凑些没大脑的热闹。之前《让子弹飞》是一例,看懂姜大爷智慧的毕竟是少数,明着暗着记荤段子的才是大多数。这是如今电影市场的主流,尤其国内市场,80%的电影都是要多俗套有多俗套,要多肤浅就能多肤浅,但是大伙儿乐完心里特别通透。戏里戏外一场狂欢,在这个集体扎堆有各种风险的地段,这种电影正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广场狂欢效应。所以,默片会以它独自的方式存在,也会有一批不舍不弃的观众。但默片会成为院线的主流吗?我看就未必了。也许,《艺术家》只不过赶上了全民怀旧的好风潮吧。
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情节,简单的色彩。《艺术家》将一切简化,却见证了极简主义的胜利。也许一不小心将我们感动的,正是简单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呢。
《雨果》:写给电影的情书。
导演:马丁·西科赛斯
主演:阿沙·巴特菲尔德/科洛·莫瑞兹/本·金斯利/裘德·洛
上映日期:2011年11月2日
《雨果》以11项提名领跑第84届奥斯卡。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巴黎,与那位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无关,而是讲述了一个名叫雨果的小男孩造梦的经历。导演西科赛斯将这部影片定义为“3D儿童电影”,然而《雨果》既非沉闷的人物传记,也非普通的合家欢儿童片,而是西科赛斯借助雨果的冒险经历,呈现了一段被尘封多年的电影史,还原一个几乎被淡忘的电影大师乔治·梅里埃,让所有对电影有感情的人在观影结束后,不禁沉默良久,向电影致敬。
任何怀念老电影的片子都可以追述到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毕竟这是所有电影的祖宗。尽管现在的观众已经知道“电影即魔术”,所以很难想象在当时那个年代“火车进站”的场景能带给人们怎样的惊吓和恐慌。但导演西科赛斯却仍旧使用3D技术尽量还原相似的场景,让现在的观众用完全不同的技术感受一百多年前火车进站的盛况。这无疑表达了导演对电影鼻祖的致敬以及对电影的浓厚情感。在《雨果》那个透明的、盛产电影的玻璃房中,梅里埃完成了他的《海底两万里》、《日蚀:太阳和月亮的交欢》等很多电影,这里才是梦的工厂。就像他说:“如果你曾疑惑你的梦来自哪里,这就是造梦的地方”。有趣的是,西科赛斯在这个段落里还原了很多早期电影的拍摄过程,比如给胶片上色,用剪刀手工剪辑等,这对于很多影迷来说是一次绝妙的体验。
导演西科赛斯已过古稀之年,据说人到了一定年龄,浮于表面的锐气和欲望会像老建筑的墙灰一般容易脱落,只剩下最初的记忆还坚持着。这位依旧坚持梦想的老人家对于电影资料和文化的保护十分重视,不遗余力地保存老电影胶片,定期开展各种放映活动。他一直强调:“只有尊重和保护历史,电影才有未来。”这样的理念延伸到电影《雨果》中,乔治·梅里埃拍摄的上百部电影胶片和资料,却因为一场战争荡然无存。但胶片是有记忆的,就像他说:“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能一下听出播放电影的机器声。”这是不是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保存现有的电影资料呢?那些看完直接拖回收站的电影有没有更好的保存方式呢?电影本是一场梦境,发展至今却出现太多华而不实的表象。其实西科赛斯是想通过《雨果》让我们懂得电影最初的梦想和真正的意义。
3米3花3在3线3书3库3 ;BoOK。MihuA。Net
别拿电影说事儿 第二章(6)
时隔半年之久,《雨果》才进入内地院线正式上映,而饥饿如狼的影迷早已不甘落后在网络观看过高清版。当时真的因为无法欣赏到具有3D效果的原片而觉得遗憾。也许目前电影市场上的粗制滥造让大家对3D不再抱有幻想,然而纽约电影节上几乎所有人都承认3D是《雨果》的最大亮点。其实你大可以想象一下,巴黎的夜景,飘雪的城市,尤其那场雨果在大钟里奔跑的跟拍长镜头,如果用3D便会感受到所有景象都从你身边迅速擦身而过。不同于传统“让物体向镜头移动”的3D拍摄手法(如朝向镜头飞奔而来的列车),这场戏的关键在于“将镜头移向被拍摄的物体”,并且直接收到奇效。西科赛斯就是要让现在的观众体验到电影诞生之初所能够感受到的震撼。这一点,玩技术的他做得很成功。☆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
五岁的时候,妈妈单位组织在文化宫看电影,大人小孩一起去,好不热闹。电影就叫《妈妈再爱我一次》。影院太黑,我只记得大家都在哭,屏幕里的人在哭,我身边的姐姐阿姨们也在哭。那就是我能记起来的第一部电影,没想到如此悲伤。你呢?还记得你看的第一场电影吗?是否也像故事中的父亲向雨果描述第一次看乔治·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记》那样呢?“走进一间黑屋子,看见白色的银幕上有一支火箭,正飞进月球人的眼睛里。那就像是大白天看见了自己的梦。”也许电影真的是个关于时间的动词,它反反复复在说的一直是过去之不可得,现在之不可惜,未来之不可追。
一如那些逝去的时光。
《开心鬼上身》: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导演:金英卓
主演:车太贤/高昌锡/张英南/姜艺媛/千宝根/李文秀
上映日期:2010年12月22日(韩国)/2011年11月29日(中国大陆)
(猜不到结局)
韩国电影电视我相对都看得较少,一来觉得太过纯真浪漫,不接地气儿;二来往往剧情一根筋,单纯到开头10分钟几乎就能决定接下来整部电影的走向,好费时间。但车太贤是个有趣的演员,我有时候感觉他就像我们的王宝强,那张委屈倒霉的怂脸最适合演丑态百出的小人物。这回他在《开心鬼上身》中饰演一个生无可恋的落魄青年尚万,在一次自杀未遂后发现自己竟然能看到鬼魂,那些鬼魂好死不死似乎铁了心跟定尚万,让他不得不帮助鬼魂们完成在人间未了的心愿。当然,在此过程中导演要为他安排一个善解人意的姑娘,还要让他重振生活的势气。这都如意料之中,但一切转折发生在他庆幸自己终于摆脱了鬼魂的纠缠时,那些沉寂在记忆深处、几乎就要遗忘的过往却一幕幕浮出水面。当尚万满嘴的紫菜包饭,哽咽着跑过大街小巷时,戏外的我们无一不悲伤落泪,在心里想念着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又逝去的人,默念一句:“HelloGhost”,然后努力珍惜眼前人。
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遇到了后来生命里出现的另外那些个体,他们让我们感受爱与被爱,关心与关怀,这些人让我们有坚持下去的理由。那些帮助和支持有可能是无声的,却活在我们心里。时间是那么奇妙的东西,它可以让我们记住一些事,同时忘记另一些事。而那些忘记的,并不是真的忘了,在将来的某一天、某个瞬间,你会全部记起,原来他们从未曾离开,一直陪伴在你我身边。
别拿电影说事儿 第二章(7)
说来也有趣,不管这个广阔的世界究竟有多少种不可调和的文化差异,人们对死亡及死后的想象却大同小异。就好像不管恋人受到哪种文化的熏陶,他的生活中总免不了会有占卜问卦、求神还愿的事儿。确实也只能是想象,有谁真的理解“死后”呢?不仅如此,人们还会想象那些死后的人会保护我们,祝福我们,继续用“别的方式”爱我们。美好源于此,好像爱可以永恒,爱永远在身边。单是这种温暖的想象就可以在关键的时刻安抚我们的心灵不是吗?
尽管电影的主题是“家人”和“爱”,但想想乱世浮生,不禁伤痛。电影上映那会儿,云南、日本、缅甸地震,叙利亚、东欧战争,天灾不够、人祸来凑,所有的痛苦都以某种确切的方式让我们感到失望、绝望。生命确实太渺小了,只有一点点,一点点。为什么还不知道趁机好好的活下去呢?勇敢活下去,人生本来就不长,连这短短的时间都要浪费吗?如剧中的鬼小孩子所说:活着或许痛苦,可死去就好吗?~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我想起曾在香港地铁站无意间看到的一个小广告牌,上面写:“人生总有起有落,起落时不忘喜乐事。”而旁边就是一位坐着轮椅的残障人士在唱歌,希望从路人这获得一些生活费。但不同于那些竭尽全力表现自己困苦哀伤的乞讨者,我看到她对每个路过的人都笑,而且那个笑容不虚伪做作,好像自己才是给予世人正能量的那位。活着,或者死去,都如此需要一些积极的情感。
所以,就算这个世界吵闹了你,就算你有了烦躁和不安,但是请努力吧,努力在心底腾出点空间,让心情平静,让心灵安静,想想曾经、现在或将来在某个路口等待着你的爱人,想想身边关心呵护你的亲人,好好活着。
《三傻大闹宝莱坞》:寻找兰彻。
导演:拉库马·希拉尼
主演:阿米尔·汗/德瓦汉/沙尔曼·乔什/卡琳娜·卡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