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千年书 >

第3部分

千年书-第3部分

小说: 千年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
  刘备在复杂的###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隋炀帝
(569—618)好头颅,谁将剁之
  杨广,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次子,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的人,却以残暴著称于世。
  杨广曾写有《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他一直在父母面前装得很朴素,以讨其欢心,终于令隋文帝废长子杨勇。当杨坚病重时,他才露出真面目,对杨坚的宠妃不轨,最后东窗事发,杀掉杨坚。
  他即位以后,开通大运河,击溃吐谷浑、突厥、高丽、契丹等国,扩疆五万里,发明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废,为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又是一个十分残暴的人,他的暴政将隋朝推向灭亡。
  618年,隋王朝的势力已土崩瓦解,只剩下洛阳和江都两地,隋炀帝在江都极度恐惧,天天问卦,以酒浇愁。有一天,他对着镜子哀伤地说:“好头颅,谁将剁之?”他备下了一缸毒酒,对他的宠妃们说:“贼兵若来了,你等先饮,然后朕也饮之。”其实,隋肠帝很怕死,还幻想能得到宽恕,他对肖后说:“痛痛快快地喝酒吧,不管怎样,朕不失为长城公,卿亦不失为沈后。”长城公,是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降隋以后隋给他的封号,沈后即陈后主的皇后。
  最后,炀帝落入了哗变的禁卫军手中,宠妃们早已经逃散,毒酒也找不到了。他怕被杀头,便从身上解下一条绢带,递给禁卫军头领,让他把自己活活勒死了,死时年仅50岁。
  参考:《隋书炀帝纪》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唐太宗
(599—649)贞观之治
  人到晚年,难免昏聩,即使是绝代英主、圣人,都逃不了这生命律。这也是君主专制的一个弊端。唐太宗李世民到了晚年也很昏聩,直到临死才有所醒悟。
  到晚年,唐太宗自认为在武功、文治和怀远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古人,骄傲自满的情绪因而大大地滋长,不再鼓励臣下对自己提意见,臣下提出意见后,接受时多少也有些勉强,个人享受和贪欲也与日俱增。唐太宗临终前承认,“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诫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其身后辅佐李治。去世后,葬于昭陵。
  参考:吴云、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

武则天
(624—705)无字碑
  一代女皇武则天,八十二岁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
  临终时她异常清醒,立下遗嘱,包括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葬在乾陵,和高宗合葬。只许为她立碑,不许立传。这就是武则天“无字碑”的来历。还有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以及褚遂良等人的家属。其他被酷吏迫害的人早在她被迫下台前已经赦免。
  这“无字碑”,是无奈,是洒脱,还是无字天书有玄机,颇让人思索。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李克用
(856—908)三箭之托
  李克用胸怀大志,曾大败朱温,但没能彻底击溃。双方相持的时候,李克用因头部疽发而亡,当时仅五十二岁。
  临终时,李克用下令薄葬,发丧之后二十七天便可除去丧服。在当时,儿子为父亲服丧,丧期最长要满三年,最短也有三个月。李克用要求缩短,是要李存勖以国家大局为重,把精力放在退梁军上。
  为鼓励儿子,李克用临终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一支箭先###刘仁恭,你如果不先攻占幽州,那么河南地区也难夺取;一支箭北击契丹,当初阿保机和我盟誓结为兄弟,相约兴复唐朝社稷,后来他却背信弃义,你一定要###他;最后一支箭去灭朱温,你如能完成我这三项未实现的心愿,我死而无憾了。”
  李存勖将三支箭藏在李克用的太庙中,到###刘仁恭时,便请出一支,放在锦囊中,命亲将背着追随自己左右,凯旋之日,随同战俘一同献于李克用太庙,后来伐契丹灭后梁都是如此。
  历史上与此最为相似的是阖闾临死时的遗言,内容都是复仇。而这复仇的遗言,会影响他们的后代一生,成为他们毕生的任务和使命。而一旦完成,则会失去目标,陷入荒废。李存勖如此,夫差也如此。
   。。

梁武帝
(464—549)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梁武帝萧衍的一生,如在一幕生动的戏剧里,不停地转换角色,颇有传奇色彩。
  萧衍善书法、长文学、通音律,本是做文学家的料,却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任雍洲刺使,镇守襄阳。
  在襄阳,他治理、镇守很成功,历史的浪潮却很快把他推向了另一个方向。
  萧衍乘齐内乱,起兵取王位,在陶弘景授意下,建立梁朝。大同二年,梁武帝接受东魏大将侯景的归降。
  眼看皇帝的地位已经巩固,该是好好坐龙椅的时候了,他却想当和尚。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当和尚,似乎很虔诚。实际上,他还没入佛的门槛呢。因为佛讲做好事,并不是为了什么,而是天然应该如此做,而梁武帝则是为了做好事而获得名声,这就是咫尺千里了。
  和尚和皇帝都没当好,内乱又起了。那个叛将侯景在投降的第二年就反叛,攻破都城,梁武帝被拘饿死。《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二》记载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幕:
  于是景决石阙前水,百道攻城,昼夜不息。邵陵世子坚屯太阳门,终日蒲饮,不恤吏士,其书佐董勋、熊昙朗恨之。丁卯,夜向晓,勋、昙朗于城西北楼引景众登城,永安侯确力战,不能却,乃排闼入启上云:“城已陷。”上安卧不动,曰:“犹可一战乎·”对曰:“不可。”上叹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因谓确曰:“汝速去,语汝父,勿以二宫为念。”因使慰劳在外诸军。
  梁武帝真是晚景凄凉。当乱军攻入皇宫之际;下人问:“还可以打吗·”武帝叹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失去何憾之有·”
  是啊,他这一生,好像不受自己控制似的,来也空空,去也空空,自己得了,自己又失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钱镠
(852—932)善事中原
  钱镠的功劳从历史上一直流传下来。千年以来,两浙的人民记不得钱镠的真名,但他“海龙王”的雅号却都知道。
  钱镠为两浙人民兴修水利,专门设置了都水营使,来管理各项事务。都水营使手下有撩浅军,专门用来治河筑堤,百姓遇旱时便运水种田,有涝时就将水引出农田。钱镠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军事上,钱镠没有像中原政权那样四处征讨,扩充领地,而总是向中原政权称臣,以此作为和周围割据势力抗衡的资本。不管中原由谁主政,他都纳贡称臣,以换取其支持,从而保持本地的安定。后梁刚建立时,朱温为回报钱镠尊他为中原正统皇帝,封钱镠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朱温称帝时,有人也劝钱镠和朱温断绝关系,登基称帝。但钱镠却笑了笑说:“我怎么能再学孙权呢!”他一直向朱温进贡,后来吴国攻占了虔州,钱镠在陆地上进贡的道路被切断,他仍然命人走海路,很认真地尽这份义务。
  后梁被后唐灭掉后,钱镠又派出使者到洛阳进献贡物,同时请求后唐赐给金印,承认他的地方政权。后唐的大臣们都认为钱镠的要求太过分了,主张拒绝他,但李存勖还是从大局着想,答应了钱镠的要求。钱镠于是就自称吴越国王。
  钱镠一直活到了八十一岁,临死的时候还不忘叮嘱儿子们:“你们一定要善事中原政权,千万不要因为中原政权更替频繁而改变这个治国的大方针。”
  

宋太祖
(927—976)烛影斧声
  宋太祖之死,传说不一。
  有人怀疑是赵光义下了毒手。从正史中看,并无赵匡胤患病的明确记载,他的死是突然降临的,《宋史·太祖本纪》上只有一段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一些野史对此虽有所记述,但也其说不一。
  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二十日那天,“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纣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大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沼于柩前即位。”
  这段传闻在宋代流行很广,因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虽认为这一传闻“未必然”,但也不得不摘录在书中,留侍他人详考。由于《续湘山野录》中的这段记载,语气隐隐约约,文辞闪闪烁烁,于是给后人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
  《烬余录》记载,赵光义极为赞赏已归降的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费氏。孟昶死后,花蕊夫人被宋太祖赵匡胤纳为己妃并深加宠爱。赵匡胤因病卧床,半夜时赵光义叫他,见他不答应,便乘机调戏花蕊夫人,但“太祖觉,遽以玉斧斫地。皇后、太子至,太祖气属缕”,赵光义慌忙逃回自己的王府。第二天宋太祖赵匡胤便死了。
  从这段文字的描述看,赵光义好像是在皇宫陪伴患病的赵匡胤,他乘夜半更深,赵匡胤昏睡不醒之时,调戏他垂涎已久的花蕊夫人,但被赵匡胤醒来发觉了。赵匡胤为何要以玉斧砍地呢·可能是他盛怒之下欲砍赵光义,但由于病体虚弱,力不从心,未中赵光义而砍了地。等皇后和太子闻声赶到之时,赵匡胤已气息奄奄了,第二天清晨就去世了。
  纵观古今诸说,似乎都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然而有关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确凿无疑的材料。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宋仁宗
(1010—1063)四十二年不识兵革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宽宏大量。
  赵匡胤统一中国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向文官治国的转变,未杀有功大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赵匡胤制定了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
  到了宋仁宗赵祯继位,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他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开了“四书”的先河。
  有一次,出使北方的使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
  四川有个士子,献诗给成都太守:“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这不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么·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做做吧。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最后病死于汴京宫中福宁殿。遗诏中说:由太子赵曙即位,进曹皇后为太后,丧礼必须从简。死时讣告送到敌对国家辽国,竟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可见赵祯真是无愧“仁”宗的称号。
  参考:《宋史·仁宗本纪》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成吉思汗
(1162—1227)一代天骄
  铁木真,出生于蒙古乞颜部拨尔只斤氏族。他先后击败塔塔尔、泰乌赤、蔑尔乞、札答剌、克烈、乃蛮等部,统一了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大聚会被推为大汗,号成吉思汗。然后,他开始了大征服,先后灭掉畏兀儿、西辽、花剌子模,版图扩大到中亚和南俄。1221年征服西夏病死。
  据《蒙古秘史》记载,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的身体状况已经出现问题,一次打猎时,从马背上摔下受伤,并发起高烧。当时进攻西夏的计划已定,因成吉思汗身体不适,考虑退兵。但在使臣交涉过程中,西夏将领出言不逊,致使成吉思汗大怒伤身而一病不起,他抱病出征,最终虽然灭亡了西夏,成吉思汗也死在军营里。
  成吉思汗立下遗嘱,制定作战方针: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并将汗国分给诸子,发展成为以后的钦察、察哈台、窝阔台三汗国。
  成吉思汗的后代,至忽必烈,一个比一个厉害。拔都在俄罗斯建立了钦察汗国,蒙哥一直打到匈牙利,被视为“上帝之鞭”,忽必烈建立元朝,君临天下。一时,蒙古帝国成为古代史上领土最大的帝国。
  然而,就像草原上的花,她盛开了;一阵风吹过,她灭了。一代人逝去,一代人又来。蒙古帝国前后持续不过200年。
  这也是所有帝国的通病。
  人啊,就像那草原上的花,她盛开了,一阵风吹过,她又灭了。一代人逝去,一代人又重来。
  

明仁宗
(1378—1425)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少见的仁君。
  他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