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人物趣语-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执政期间,司马懿才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他在军政各方面所提诸多建议,往往不被采纳。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他跟随曹操进讨盘踞汉中的张鲁势力,七月攻占汉中盆地西边门户阳平关,不久又进占汉中郡治南郑,张鲁等人逃入大巴山中躲避。这时刘备势力刚刚消灭刘璋集团,占领益州(今四川成都),政权尚未巩固,他建议趁其立足未稳加以消灭,曹操不能接受,还反唇讥讽他说:“人心难在未有知足,我们已经得到陇地,难道再望得到蜀郡?”“得陇望蜀”成语故事由此流传下来,曹操由于固执偏见和自我满足,错过消灭刘氏蜀汉政权的大好机会。后来刘备势力扩大占领汉中,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曹操被封魏王后,立五官中郎将曹丕为太子,任命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太子每每和他谋划大事时,他总能拿出超人意料的奇谋良策,为此深得太子倚重,把他和陈群、吴质、朱乐共称为自己的四个密友。在太子推荐下,他升任军司马,开始参与军机,曾经建议士兵屯田,自耕自给,这次建议被曹操采纳,于是军队屯垦戎边,积合务农,由是“国用丰赡”。他又曾提醒曹操:“荆州刺史胡修个性粗暴,南乡太守傅公骄奢淫逸,两人都靠不住,不可担当边防大任”。曹操听了不以为然,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后来关羽水淹七军,曹将于禁等人全军覆没,胡修、傅公果然望风而降。关羽大军加紧围攻防守樊城的曹仁,求救文书频频而来,京师许昌为之震动。这时汉献帝正在许昌,曹操以为距离樊城太近,关羽大军会随时而至,情急之下,准备迁都河北,以避免关羽锋锐。正当惊慌失措之时,司马懿等人建议说:“现在关羽得意获胜,实在是江东孙权不愿意看到的,可派人联络孙权,从背后下手,暗算关羽,樊城之围可解。”曹操依计而行,孙权果然派大将吕蒙偷袭公安、南郡等地,活捉关羽,樊城随之转危为安。
曹操在世,有意压抑司马懿发展,所任官职,不过主薄、司马之类。主薄相当现在政府秘书或秘书长,司马相当军队参谋或参谋长,都在辅助别人、当配角,不是主官职位,更谈不上独当一面。但司马懿有幸担任的是丞相主薄,相当想在的国务院总理秘书长,其意义就非比寻常了,他从此对处理和行使政府权力事务了然于心,为以后执掌国家政权打下良好的基础;担任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的参谋长,为他熟悉军务,行兵布阵,指挥打仗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加上他本人天性聪明,出类拔萃,在曹操时期已经初露头角,他提给曹操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无不显示出他富于谋略,远见卓识,极具战略眼光和前瞻性,闪烁着一代天才领袖人物的智慧光辉。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一月,一代枭雄曹操在洛阳去世,太子曹丕继魏王位,司马懿作为原来曹丕太子集团的重要成员,这时也时来运转,受到重用,先封河津亭候,转丞相长史,即相当于总理办公室主任了,职任颇重。同年十月,曹丕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封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任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候,已经被曹丕所倚重,视为安郑定国股肱之臣了。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又封司马懿为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五年(224年)七月,魏文帝向东巡狩,准备出兵攻击东吴,留司马懿镇守许昌,加封司马懿为向乡候、转抚军、假节钺、加给事中、录尚书事,领兵五千。一连串的闪光头衔,让司马懿受宠若惊,固辞不就,曹丕对此解释说:“我夜以继日,忙于日常琐事,从来不得半点歇息,给你这么多官职,是让你做事,替朕分忧,不是让你虚名荣耀”。司马懿这才一一接受。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立他和甄后所生的儿子曹叡为太子,诏常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共辅政事。不久,曹丕去世,太子曹叡即皇帝位,是为魏明帝。
曹丕执政七年间,主要发生了蜀、吴夷陵之战,汉主刘备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国之精锐丧失殆尽,刘备本人死在白帝城,蜀汉帝国从此一蹶不振,东吴国力也受到很大损害,吴主孙权向曹魏上表称臣。这时,曹魏政权对外没有大的战争,对内政策政令畅行无阻,国家处于相对和平安定的环境之中。这时的司马懿受宠于曹丕,竭力尽心,中心事主,的确算得上鞠躬尽瘁了。忠心曹丕给他的名誉方面带来莫大提升,为他捞取不少政治资本,使他在后来抗衡曹爽势力权利纷争中,能够占据上风,处于有利地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曹叡时代 倍受重用
魏明帝曹叡是位性格刚毅有主见的皇帝,凡事好乾缸独断,一个人说了算,所以内政方面根本不和诸大臣商量。但在军事方面不行,在这方面他不如父亲曹丕,更不如祖父曹操。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纷繁的年代,政治斗争形式主要以战争为主,而军事方面恰恰是曹叡的弱项,他在整个执政期间从不亲自领兵打仗,全凭司马懿、曹真、曹休等人南征北战。尤其司马懿,更是如鱼得水,锋芒毕露,显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战功卓著。
黄初七年(226年)八月,吴左将军诸葛瑾等进犯襄阳,被司马懿率军击退,斩其部将张霸。
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年底,发生了新城太守孟达判降蜀汉事件。孟达原是西蜀将军,屯兵上庸,和刘备义子、副军中郎将刘封不和,时常被刘封欺凌,一气之下率军四千余降魏。魏帝曹丕封其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候。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任孟达为新城太守,委以对抗蜀汉、防备西南大任。曹丕去世后,孟达受明帝曹叡冷落,心中自感不安,屡次和汉丞相诸葛亮通信,意欲降蜀。此事被魏兴太守中仪侦知,上书告密。司马懿知道后,一面写信安慰孟达,使他心存侥幸,犹豫不决;又一面急速准备进兵讨伐。孟达接司马懿来信,立即把情况通报诸葛亮,并在信中满不在乎地说:“司马懿军现在距离洛阳八百多里的宛城,到新城也有一千二百里。听说我要举事,必先上书天子,请求讨伐,天子再回复商量,往返拖延,至少一个多月时间,到时我早已城防巩固,各项军务准备完毕。何况新城地处深远,司马懿必定不会亲自前来,要是派别的将领,我怕什么呢?”司马懿部队快速反应,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只十六天时间就攻破新城,孟达被俘获斩首。
汉昭烈帝刘备去世后,后主刘禅继承皇位,但是军政大权实际由诸葛亮掌握,他一方面约定官职,修订法律,整肃内部;另一方面采取积极防御策略,联合东吴,对抗曹魏,战略上保持进攻态势,战术上主要采取守势。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升任司马懿为大将军,加大都督,与大司马曹真共同率军进驻汉中对抗诸葛亮大军。太和五年(231年)曹真病死,此前曹休已因对吴作战失利忧愤而死。曹真、曹休声望都高于司马懿,现在二人已死,曹魏政权中三驾马车只剩下司马懿一驾,他已经成为朝中唯一举足轻重人物,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独当一面,大展抱负了。太和五年夏,诸葛亮率军大举北伐,司马懿被任命为三军都督,率十万大军进击陇石,这时魏将郭淮、费曜等都被诸葛亮打败,诸葛亮正顺势指挥部队抢收当地麦子。司马懿得到情报,分析说:“诸葛亮虽然考虑周全,但太过谨慎,少有决断,这次战胜后,必先安营自固,然后收割麦子,不会主动进攻,这就足够给我两天时间行军增援了。”于是催军昼夜赶路,诸葛亮见魏援军赶到,便主动撤退。司马懿军进逼汉阳,与蜀军遭遇,魏军凭险防守,严阵以待,蜀军知难而退,被魏兵乘势追至祁山,损失一万余人。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合,屯兵郿县境内的渭水南原。魏兵诸将主张在渭水以北安营扎寨,等待敌军,司马懿却说:“百姓们家财积累都在渭南,那里才是战略必争之地啊!”于是引军渡河,背水结营。司马懿又具体分析说:“诸葛亮非勇武好战之人,如果他出兵武功,依山而动,向车进攻,那倒可值得忧虑了;如果他西上五丈原(陕西郿县西),说明是采取守势,诸将则无所事事了”。诸葛亮果然驻军五丈原上,屡次派兵进攻北原,都被司马懿预先派去据守的雍州刺史郭淮率军击退。
从青龙二年二月到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双方数十万大军相持五丈原上一百多天,期间争战互有胜负。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之一,司马懿与之相比毫不逊色,二人作战,真是棋逢对手司马懿针对蜀军远道而来,粮食短缺,后勤供应紧张,利在速战特点,决定采取守势,以待诸葛亮粮尽退兵。诸葛亮则多次设法挑战,并派人送去妇女衣物首饰以激怒司马懿,司马懿就是不予理睬,诸葛亮对此无可奈何。司马懿也十分注意了解诸葛亮情况,每有蜀使到来,他不问军机,只问诸葛亮饮食起居。当得知诸葛亮每天起早睡晚,事必躬亲而所食甚少的情况时,他对诸将说:“诸葛亮食少事繁,太过劳累,还能活很久吗?”
司马懿的话果然应验,时过不久,诸葛亮不幸病死军中,蜀军烧毁营寨,急速退走。第二天司马懿前往观察蜀军营垒,观看诸葛亮遗留事物,获取很多图书、粮食等,内心充满了对诸葛亮崇仰之情,不禁深为感慨地说:“真是天下奇才啊!”魏蜀两军已经相持三年,至此才算告一段落,司马懿不战而屈人之兵,重在防御策略取得完全成功。青龙三年(235年)正月,又升为太尉,成为全国军政首脑人物。
景初元年(237年)七月,辽东太守公孙渊反,自立为燕王。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曹叡召司马懿回长安,派他率兵四万伐辽。行前,君臣二人有番精彩对话,问:“公孙渊可能用什么办法对抗你呢?”答:“他如能弃城而逃,这是上策;占据辽水以对抗我大军,这是中策;如果坐守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那是坐以待毙,死路一条,一定被我活捉,这是下策。”又问:“那么此三策中,敌人最可能用何策呢?”答:“只有精明智慧之人,才能深度敌我。知己知彼,事先有所割舍,这是公孙渊不能做到的。现在我孤军远征,他一定认为不能持久,选择先据辽水对抗,然后固守襄平。”皇帝又问:“来回须多长时间?”司马懿回答:“去百日,战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一年时间足够了。”
景初二年六月,大军到达辽东,一切尽如司马懿所料。公孙渊先是派大将军卑衍、杨祚率军数万屯驻辽水边上的辽隧,挖筑城壕二十多里,坚壁清野,对抗魏军,被司马懿整军绕过营寨,直扑襄平。辽东军赶快倾巢而出,拼命拦击,魏军趁机返身杀回,三战三婕,辽东军溃败,退守襄平,司马懿立即指挥部队,把襄平城团团包围。
七月,辽河流域大雨连绵,一月不止。河水暴涨,平地水深三尺,三军都在水中,坐行不安,想要移营,司马懿下死命令:“军中有敢言移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往枪口上撞,冒死相劝,立刻被斩首示众,三军震慑,情绪渐渐稳定下来。这时城中敌军,凭水坚守,樵夫照样砍材,牧童照样放牧,来往自由,视魏兵于无人之境,将领们想要捉拿他们,均被司马懿一一封止,司马懿对此的解释是:“现敌军兵多粮少,我军粮多兵少,粮少必然挨饿,粮多则战士吃得饱,现在大雨,不能有所作为。我军千里而来,怕就怕敌人闻风而逃,使我大军无功而返。今敌粮将尽,而我尚未合围,此时如掠其牛马,捉其樵夫,等于在驱赶敌人,促其逃走。用兵之道,在于诡异,要求善因而变。敌依仗人多,又兼天雨,以为我无可奈何他们,虽然饥困,尚不肯束手就擒,我军应顺势而为,向其示弱,他们才会不以为急,安心防守。”不久,天气放晴,魏兵加紧攻城,不分昼夜,城内粮食已尽,人肉相食,公孙渊山穷水尽,绝望之下,向南突围而逃,司马懿纵兵追赶,在梁水之滨斩杀公孙渊父子,又把襄平城中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斩杀,尸体堆积如山,还在上面筑成一座景观作为炫耀。辽东之战,司马懿凶暴残忍的一面暴露无遗。
(三)政变成功 大行杀戮
三国时代,战乱纷纷,能战者为王,何况司马懿老谋深算,战功赫赫,早已成为曹叡政权一号军政重要人物。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魏明帝曹叡突然病重,急召在辽东的司马懿火速回朝,与大将军曹爽并受遗诏辅政。年仅八岁的太子、齐王曹芳继皇帝位,加封曹爽、司马懿为侍中,假节钺,总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二人共掌朝政,各带三千军马轮流值宿殿中。
曹爽是故大将军曹真的儿子,膏粱子弟,从未经历战阵,更没有尺寸之功,之所以能当上大将军,仅仅因为父辈声望、曹氏嫡亲而已。据说,当别人推荐做大将军时,曹爽正在明帝身边,明帝随口问了一句:“曹爽能但国家大任吗?”曹爽竟汗流浃背,不能回答。侍中刘放见此情景,偷偷踩他的脚并附耳低语,他才嗫嚅(nie ru 聂儒)地说:“臣惟有以身许国而已。”就这么一个事无主见,处事胆小的窝囊废,竟然当上统领全国兵马的大将军,并辅朝政,魏明帝临死之前,竟然开了这么一个天大玩笑,并为以后曹氏政权灭亡埋下隐患。
曹芳继位伊始,大将军曹爽羽毛未丰,而太尉司马懿位高权重、资望又深,他还能像尊重父辈一样敬重司马懿,凡事先和司马懿商量,然后发布实行,从来不敢独断。但魏帝曹芳六岁时,曾对曹爽说:“我将来做皇帝,谁对你不好,我就杀谁。”曹芳即位后,确实对曹爽言听计从,凡事有所偏护,爽、懿二*力平衡渐被打破,天平开始偏斜曹爽一边。终于有一天,曹爽请魏帝下诏,转任司马懿为太傅,明升暗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