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人物趣语-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适从而已。一旦局势明朗,角斗双方分出胜负,他们就要走出山林,一展抱负。七人中的稽康官至中散大夫,人称稽中散;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向秀曾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刘伶曾任建威参军;阮咸先任散骑侍郎,后补始平太守。而真正成为西晋朝廷重臣的是山涛和王戎。王戎累迁司徒、尚书令;山涛则以所任官职最多和任官时间最长而在“七贤”中名列两个第一。 。 想看书来
二
山涛,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生于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卒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少年家贫,父早亡。先与稽康、吕安关系友善,后来结识阮籍等人,相互优游倾谈于竹林中,“七贤”之名渐始流传。年四十始出仕,初为郡主簿,升吏部郎,再升司马昭行军司马,镇守邺都。司马炎代魏称帝时任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后出任翼州刺史,不久奉调回京,任侍中,再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后拜司徒,逝世后谥号为“康”,被称“新沓康伯”。
有关山涛的性格和为人,史书中广有记载。山涛长阮籍五岁,长稽康十八岁,年龄相差较大,但三人“一与相通,便为神交”(东晋袁宏《山涛别传》),可见他们同是潜质优秀,深藏抱负之人。王戎更小山涛三十岁,他是以后进者眼光看山涛的,称“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兼钦其宝,莫能名其器”。意思说山涛好像没有开凿的玉石,未经冶炼的金矿,明知蕴含丰富,难得的宝贝,却不知具体能派什么用场。王戎的同辈,晋室另一重臣裴楷评价山涛,说“山巨源如登山临下,悠然深远”。(《世说新语&;#8226;赏誉篇》)把山涛形象比作高山大川,向下望去,深远不可测。东晋大画家,六朝三杰之一的顾恺之更在其画赞中说:“涛无所标明,淳深渊默,人莫见其际,而其器亦入道,故见者莫能称谓,而服其伟量”。(《世说新语&;#8226;赞誉篇注引》)
可见山涛给人一种外表浑厚,亲近平和,内涵机敏而处事灵活印象;且识见不凡,襟怀坦白,气度恢宏,有雅量,能容人。事实也确实如此。他识见不凡,表现在每遇大事有主见,政治嗅觉极为灵敏。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他隐身不仕,以旁观者眼光静观事态发展。直到曹爽被诛,司马氏独掌朝权,胜负已成定局,他才倾心依附,直至成为司马王朝重臣。司马昭被封晋王,欲立次子司马攸做世子,山涛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支持长子司马炎,当面劝司马昭说:“废长立幼,违背礼仪,是不祥之兆。”经他和朝中其他大臣力争,终使晋王改变主意,下决心把司马炎立为世子,此举赢得司马炎衷心感激和信任。西晋立国后,成为开国皇帝的晋武帝司马炎一直把他视为股肱之臣而倍加重用。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下令灭蜀,仅三个月不到时间,蜀汉刘氏政权便告灭亡。司马昭原定三年后灭吴,但实际灭吴时间是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前后相差十七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间经历了废魏立晋,王朝更替复杂过程。曹魏保守势力和司马氏拥戴力量经历了殊死搏斗,司马炎需要集中力量首先稳定内部。时任尚书右仆射的山涛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他曾退朝后对别人说:“外患既除,便有内忧,既如此,不如现在放弃伐吴,保留外患,换取内部安宁,不也很合算吗!”山涛说的果然不错,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此后不到十年,便于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发生八王之乱,皇室内部相互残杀,国家政权被推向崩溃边缘。晋灭吴后,晋武帝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下令解除州郡兵权。大量裁减州郡兵,农民得免沉重的地方兵役,有利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这当然是件好事。但也无形中减少了地方武备,以至*发生便无力应对。山涛曾就此向武帝进言被拒绝,晋惠帝永宁以后盗匪群起,地方州郡没有兵备而无力*,天下因此大乱。以上种种,足见山涛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洞察能力。 。。
三
山涛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为官清正、敢于担当、有所作为和几乎不倒翁式的官场人生。确实,文人做官历来被自命清高者所不齿,尤其与篡魏谋逆依靠血腥屠杀手段建立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合作,简直就是同流合污,罪大恶极!但是试问,自古至今任何政权的建立,都毫无例外如同新生婴儿呱呱坠地,在出世的同时总要伴随大片鲜血流淌。司马氏集团固然以阴谋起家,靠阴谋夺权,但历史上又有哪朝哪代夺取政权是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即所谓阳谋手段取得的?
平心而论,西晋政权初立,也确实做过很多好事实事,革故鼎新,利国利民,使自汉末三国时代以来久遭破环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恢复发展。如罢州郡兵,农民解脱地方兵役之苦;废屯田制,立占田制及与之配套的课田制;改革税赋;王公官员限田;恢复户口制度;修改律令,减少罪罚等。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新生政权较之旧政权的极大进步,所以山涛与新政权合作态度并无所谓忠奸之分,也不存在曲直是非的承担。新的社会需要德才兼备者出来管理,新生国家需要秉直公正的官员为民造福,有良知敢负责任的知识分子出来做官是时代所需,大义所在,理所当然,对于山涛也不例外。长期以来人们指责、贬低山涛,主要说他不该效力司马氏。但从他四十岁起至七十多岁长达三十余年的仕途历程看,他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贡献以及知识分子自我价值的实现,都远比醉卧山林,虚名清高意义重大得多。
山涛先任尚书吏部郎,后长期担任吏部尚书。负责为朝廷选贤任能、考核评价官员。能够做到恪尽职守,任人唯贤。他担任选官十多年,每有官位空缺,总要选择才能、资历相当的数名备选人员呈报皇上,任由皇上对比使用。知道皇上有所决定后,才一定依照皇上之意,把相应人选排列前面公开优先推荐。但这往往和朝中大臣意见不相符合,甚至造成误会;认为是在徇私舞弊,有所贪鄙,为之 在武帝面前说他坏话。武帝因早已心中有数,对此往往报之一笑,不置可否。时间一长,大家习以为常,议论之声渐次平息。
山涛每次推荐人才,都要预先考察,亲作评论,写成专题报告呈交上去,后人把这些专题报告收集成书,题名《山公启事》,成为借鉴引用的经典之作。《山公启事》具体格式和内容,我们从宋人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中可略知一二。洪迈文章中列举了一篇山涛向皇上推荐崔谅等人的奏折,其全文是:“侍中、尚书仆射、奉车都尉、新沓伯臣山涛奏言,臣近来奏称崔谅、史曜、陈准三人可以替补吏部郎官空缺,皇上已下诏同意。此三人都是大家公认的才学之士,尤其崔谅更是人品出众,少年有为,很有培养前途。。。。。。臣的意思,还是优先录用崔谅为宜。”《山公启事》格式样本应该大致如此。
山涛主持选政,所经选官无数,几乎把所有官职都选遍了,凡有才能的人,大都完全录用无所遗漏。山涛推荐阮咸做吏部郎,评语是:“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赞扬阮咸性好廉洁,不贪财货,无任何不良嗜好,且心志坚决,任何诱惑也不为所动。经过山涛品鉴任官的,后来证明都真正名符其实。唯有陆亮是皇帝直接选用,山涛不同意,但又力争无效,陆亮最终犯贪污受贿罪被杀。西晋王朝是一个高级士族把持的政治统治集团,各大士族势力既相互利用又攻讦不已。山涛的另一重要职任,就是排除各种人为干扰,平衡朝中各种势力,公平公正为国选贤。他的努力得到当时各家豪门大族子弟诸如和姓、裴姓、王姓等拥戴赞扬,有人在内阁走廊大柱上写道:“阁东有大牛(指山涛),和峤(中书令)鞅(套拉牵制),裴楷(侍中)鞦(往后拉拽),王洛(侍中)剔嬲(麻烦纠缠)不得体。”十分形象地说出了山涛行使职权时受人牵制,身不由己的难堪局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
山涛与稽康原本都是“竹林七贤”的中坚人物,无话不谈的铁哥们,两人从神交到相知,情投意合,义结金兰。山涛由吏部郎迁司马昭行军司马,散骑常侍。特意推荐嵇康接替自己原职。不料嵇康却不领情,不但拒绝出来做官,而且洋洋洒洒写下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称山涛虽然交往多年,还是不加了解自己,说自己性格直爽,心胸狭窄,对许多事情无法忍受。“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而发”;又说自己生性疏懒,如若从政,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有此“九患烦扰”,则“不有外难,当有内痛,宁可久处人间邪!”最后声称自己“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表明与司马氏政权不合作态度。《绝交书》作为嵇康文学成就的代表作之一流传于世,至今仍为人们交口称赞的一篇奇文。为稽康本人赢得不少声誉,也让山涛留下一个不大光彩的形象。
其实,《绝交书》本意在于不愿效力司马氏,对于山涛并无任何恶语相加。嵇康文中特意提到自己家庭,“有女十三岁,男年仅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如何可言”。实际是出自对亲密朋友的充分信任,把亲生儿女托付山涛抚养照顾。嵇康是魏室宗亲,司马氏政变集团目标中必欲消灭的敌人,不久即遭人构陷被杀,他临终前对儿子稽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山涛果然不负重托,先是把稽康女儿风风光光地主持出嫁,后又亲自推荐稽绍任秘书丞。稽绍官至侍中,在“八王之乱”中以身护卫晋惠帝被杀,世人推为忠心事君人臣之楷模。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五
山涛做官数十年,因清正廉洁而广受赞誉。当时社会风气相当不好,贪污成风,贿赂公行,钱能通神,连武帝司马炎也未能免俗,公开卖官鬻爵,所谓“ 钱入私门”成普遍现象。山涛身居吏部尚书职位,掌管全国官吏升迁任免大权,自然成为权欲熏心者谋求利益的对象。有个叫袁毅的县令为求升官,送给山涛一百斤上好的蚕丝,山涛言辞决绝地说:“逆乱纳贿,污浊官场,败坏吏治,恂 情枉法,均由此而起,故历来为正人君子所不齿,更为我平生所恶,此戒断不可开”。袁毅还是死乞白赖留下蚕丝走了,山涛叫来篆吏,将蚕丝来源说明清楚,并当众把丝束之高阁,说“自今日起,但见馈送者,均以此为率”。后来袁毅事发,很多官员受到牵连追查,山涛叫人从阁楼上取下蚕丝交付官库,只见“积年尘埃,印封如初”。山涛不但未受此事拖累,反而广受赞誉,人们称颂他为官清廉,世之典范。
山涛不但不收人贿赂,廉洁自律,而且在个人待遇上从来要求不高。《世说新语》记载说,晋武帝每次赏赐,给山涛东西都很少,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太傅谢安就此考询他家子弟,侄儿谢玄回答说:“大概因为受赐者要求不多,赏赐者渐行忘记,以少为常了”。一语道破其中玄机。山涛虽贵为司徒,位列三公,但仍过着贫士般生活,“贞慎俭约,虽爵千乘,而无嫔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从不包养“二奶”。他把朝廷所发薪俸,几乎全都用于接贫济困,“散之亲故”,所以去世时,家中仅有十几间破旧茅草房,子孙们居住都成问题。
山涛最难能可贵的一面是激流勇退,在职场最为得意时屡屡要求辞官归隐,史书上有记载的就达七次之多,有时连上数十道奏章。皇上对此十分重视,亲自批文不予准奏,不仅不准,有时还写下长长的词意恳切的回信,表达对这位忠厚老臣的景仰之情。山涛上书,讲的都是年老体衰,不堪重负,又说天下已治 ,自己留下来会堵塞官路,影响后进才学之士等,表面好像全是官话、套话,但辞官归隐之心却是真诚的!
山涛于晋惠帝太康四年,以七十九岁高龄辞世世人称誉他“年耆德茂,朝之硕老”,被作为清正廉明,官员榜样而垂范后世。
(完稿)
序
晋代司马氏政权刘业之始,应从司马懿说起。司马懿(179…215),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据说其先祖是汉代殷王司马卬(ang 昂);到父亲司马防这一代,生有二子,长子司马朗,次子即司马懿。《晋书》记载,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他的同乡、南阳太守杨俊以善于观人相面闻名于世,一见司马懿,便大为惊奇,认为是非常特出的人才。时任尚书的河清人崔琰(yan奄)与他的哥哥司马朗要好,当司马朗面夸奖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不久,已经身为丞相的曹操闻司马兄弟之名,征召兄司马朗为主薄,弟司马懿为文学掾。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见疑于曹操 受知于曹丕
起初,司马懿眼见大汉王朝星运衰微,权臣当道,便不愿意出来做官,屈节曹氏,假托身患风痹,不去应召。曹操一代奸雄,这样的小秘密当然不能瞒过,当知道他在装病借故推托,十分恼怒,下了一道死命令:要么出来做官,要么立即逮捕入狱。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好接受任命了事。
曹操造就听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怀雄豪之志,便有意让他随侍左右,详细观察,结论是确实如此;又曾经梦见三匹马同在一个食槽里吃草,意即三马同槽,寓意十分不祥,于是在内心很是厌恶,处处压抑不加重用。曹操还对太子曹丕郑重叮咛说:“司马懿很有野心,不是久处人下之人,将来一旦掌权,一定会干预皇家政事,你可一定要多加小心”。但可惜曹丕并未放在心上。曹丕酷爱文学,司马懿的文学掾职位为其接近曹丕提供了很大方便,所以能够整天游戏交流,成为知己,也因此处处受到曹丕周全照应,幸免祸患。
曹操执政期间,司马懿才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他在军政各方面所提诸多建议,往往不被采纳。汉献帝建安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