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怀念我的父亲和母亲 >

第4部分

怀念我的父亲和母亲-第4部分

小说: 怀念我的父亲和母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最终的不幸。

  我明明知道,母亲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封建思想意识在作怪,荒谬得很,而且后果很难预测,说不准还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可是母命难违,我只好照办。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母亲回到了武汉,我又待了几天,一切安排妥贴后,我准备走了。

  走的当天,母亲比平时说话更少,只是跟往常我出远门时那样,默默地帮我收拾东西。

  早些天,母亲就翻箱倒柜地找出我的一件件衣物,从春到冬四季穿的,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一旁。现在又手不停、脚不歇地准备毛巾、牙刷、牙膏,小梳子、小镜子,甚至连路上喝的茶叶、吃的水果,都一一考虑得很周全;母亲仔仔细细地整理好,一件一件地亲手放置到行李箱和网袋中。

  我提起箱子,站在门口向母亲告别:“姆妈,我要走了,您自己多多保重。” 母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呆呆地看着我,目光中充满忧愁和怅惘,好像生怕失去我一样。忽然,她想起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步子麻利地返回房中,从她的枕头边拿出一双布鞋来,——这是母亲在我晚上睡觉后,独自一人坐在我床边,连着几个夜晚赶着做好的,因为熬夜,眼睛都熬红了。母亲拿着鞋的手在微微地抖动,一把塞进我的怀里,嘱咐说:“记住,下班后自己换着穿,软和、透气,比穿别的鞋都舒服。”说这句话时,母亲眼眶里噙着泪水。当时,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次告别,竟成了我与母亲的最后永别……

  我真后悔,当时,我竟然洠в卸喔盖姿瞪弦涣骄涮逄幕埃约壕椭还茏约旱卮掖依肟恕

  我从汉口武汉关乘轮船赴重庆,一路上,天气阴沉沉的,船一直在烟雨濛懞中行进。经过三峡时,游客们都涌向船舷的甲板上观看两岸的风光,我却无心去浏览周围的景色,胸口总象压着一块石头,闷得很,脑子里不时浮现出白发苍苍,身子又很衰弱的母亲来,心里没着没落的,像丢失了什么一样。

  在船上,极无聊地过了五天四夜,到了重庆,从朝天门码头上岸,转乘两趟公共汽车,到市郊的一个建筑安装公司去报到。一切安顿后,我意识到,我的另一段人生旅程又将从此开始了。

  在单位,我和那时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被安排到基层当工人,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学校,缺乏劳动锻炼的文弱书生,冷不丁地一下子到工地,干肩挑手抬的体力活,自然是很艰苦的。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所谓好与坏往往是相对的,既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

  大学读书时,我患有神经衰弱的毛病,晚间常常失眠;自从当了工人,即便是睡在简陋的工棚里,也从未失眠过,整天笨重的体力劳动活,使我疲乏不堪,倒头便能睡着。

  可是,在我到施工单位工作,还不到半年的时候,一天晚上,却发生了一件蹊跷的事。

  这一晚,异乎寻常,一种莫名的烦燥,让我心神不宁,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也弄不清楚。

  没过几天,突然接到在武汉的大哥来信,信中悲痛地告诉我:“母亲已经去世了……”猝然间,有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我的脑子“嗡嗡”作响,眼睛也被泪水模糊起来,连信也看不清了,喉咙哽咽着,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眼泪顺着面颊一直在流……我惶恐地意识到,母亲不在了,我所依恋的家也完了,再也不成其为家了。父亲去世时,心头只是感到空了一块,现在,整个心都被掏空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大哥在信中告诉我母亲去世的时间,恰巧是我翻来复去,怎么也睡不好的那个夜晚。人们常说,“母子连心”,难道人世间真有心灵感应这样的事?

  母亲就这样地走了,走得这样突然,我没有在她的身边,没有能够见上最后一面,也未能聆听到她临终前的话语,甚至连以后想尽点孝心的机会都没有了!母亲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带着未了却的夙愿,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


我的母亲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历八月十五,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一个团圆的日子。

  外婆说,母亲出世时,恰恰是中秋佳节,花好月圆。那时,外公在扬州做生意,经营茶叶生产和加工,家境也很富裕。

  不幸的是,母亲一岁多,外公就因病去世,留下外婆和幼小的母亲,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外婆年纪轻轻,十七岁就开始守寡,含辛茹苦地将母亲抚育成人。后来因为时局动荡,家境中落,外婆带着母亲迁居到湖南,才有了父亲和母亲的结合。

  外婆告诉我,母亲小时候很懂事,文文静静的,心地很善良。外公去世后,外婆靠刺绣和帮人家缝制衣服谋生。年幼的母亲没人照管,但她很乖,自己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挨着外婆的身旁,不声不响地玩,用不着外婆操心。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耍时,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要送给他们吃,给他们玩,从小就懂得友爱。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对周围的人,也是这样,总是以诚相待,宽厚为怀。

  我清楚地记得,1948年秋,母亲带着我,乘轿子到很远的乡下佃户家去收租。这也是我家最后一次收租。因兵荒马乱,又遭遇旱灾,收成很不好。到了佃户家,缺吃少穿的贫穷状况,让母亲于心不忍,不仅一颗粮食未收到,空着手而归,就连我们路上带的干粮——法饼(湖南面食糕点),也都送给了佃户家的小孩。

  在过去家境好时,凡亲朋好友、邻居熟人,遇到困难向母亲借钱,有时,母亲明明知道人家贫穷,以后也无力还债,完全是有去无回的事,却仍然借给他们。说是“济人须济急时无”,给人家救急的,并未曾指望这些钱还回得来。

  外婆还告诉我,母亲的小名叫“海宝”。外婆解释说,因为是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生的,就取成海里的宝贝的意思。外婆曾在扬州、苏州、上海这些地方住过,我猜想,母亲大约是在上海出生的。

  无意中知道了母亲的小名,我很得意,似乎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不谙世事的我,故意调皮地问母亲:“姆妈,您小时候叫‘海宝’啊!” 弄得母亲很不好意思,装成生气的样子对我说:“小孩子,不要乱说,没大没小,没有一点分寸!” 看着母亲尴尬的样子,我象做了恶作剧似的,扪着嘴,暗暗地笑了。

  母亲年青时很漂亮,身材也好,平时爱穿旗袍,有时也穿西式的翻领时装。亲戚朋友都说母亲秀外慧中,端庄贤淑。尤其难得的是,她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总是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她常对我们说,平安就是福,我不求荣华富贵,只要全家平安无事,你们争气,就是天天布衣蔬食,也胜过金玉满堂、美味珍馐。

  她对自己的母亲——我们的外婆,很是尊重,极为孝顺。有什么好吃的,总是让外婆先尝;有什么好看的、新奇的东西,总是让外婆先看、先用。即使外婆做了不适当的事,母亲也是轻声细语,好言相劝,从不抱怨,更不会在我们面前说外婆的不是。母亲总觉得外婆年青守寡,把她拉扯大,吃了不少苦,决不能辜负外婆的养育之恩。她经常对我们说:“你们外婆一辈子很不容易,你们要好好地待她。”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外婆是一个有主见,敢想敢干,自立能力很强的人,母亲给我讲了一件闻所未闻的事:

  那年,外公患了重病,卧床不起,气息奄奄。家里人不惜重金,请来了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

  这位名医的确与众不同,单是切脉时的排场,就颇有些派头和不凡的气势,不仅闲杂人员一律不得入内,连病人亲属也不得在屋內随意走动,不准发出任何一点声响。甚至,家里墙上挂的自鸣钟发出的“嘀嗒”声,他也嫌刺耳,非叫人将钟摆摘下来不可,让室内保持绝对的安静。

  大家从未见过如此森严的规矩和阵势,庄严的气氛立马将所有的人都给镇住了。

  名医切完脉,叫佣人打来水,洗完手,慢条斯理地走到桌前,缓缓坐下来,气定神闲地提起笔,掭掭墨,一挥而就地写完药方。然后,咳嗽两声,不慌不忙地说:“病人虚脱,你们按方子抓药,还得赶紧准备药引,人肉一片,要新鲜的……”顿时,令在场的人,一个个惊吓得张口结舌、目瞪口呆!

  大家惊恐之时,年青的外婆却显得很平静,默默地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整个心思只是想着外公的病状,盼望着能早一天康复。

  药取回来后,谁也没想到,外婆这样一个弱小女子,竟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和胆量,走进厨房,挽起袖子,毫不畏惧地拿起刀来,咬紧牙,横下心,硬是在自己的手臂上,血淋淋地割下一块肉,活生生地将它放入药中……

  但是,这付匪夷所思,骇人听闻的药,终究未能像人们期盼的那样,显现出它的神奇疗效来,名医加人肉,仍然未能挽救外公的生命……

  不过,外婆的英雄事迹却在我心里扎下了根。从此以后,我不由对外婆刮目相看,继而肃然起敬起来。自忖要是换了我,可没有如此惊心动魄的胆量和豪气,做不出如此惊世骇俗的壮举来。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很想探个究竟,是不是真有其事,但又不好开口直接问外婆。于是,便找出点理由,老是跟在外婆后面,悄悄地留心起她的手臂来。

  一天,外婆洗衣服,挽起袖子时,果然,在她左手小臂内侧,赫然留下一个汤匙大的疤痕——一个让我十分惊讶而且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标记。

  或许,是受外婆的这种基因的遗传;或许,是受外婆独立谋生经历的影响;母亲也是一个不惧怕困难,勇敢、顽强的人。

  抗日战争前期,父亲在湘潭石潭镇担任粮站主任,主要负责保存收缴来的公粮。没想到,准备将公粮验收上交时,上级发现稻谷中被人掺进了不少秕谷。祸起萧墙,证据确凿,眼看要吃官司,父亲又急又气,一时想不通,竟服毒自杀。幸亏母亲及时发现,临危不乱,赶紧釆用呕吐的措施,救了父亲一命。后来,为了证明父亲的清白,母亲又四处奔走,终于找到了当时惟一的证人。可是,证人家在乡下,身患重病,生命垂危,无法行走,更不可能到很远的县城法院去作证。此刻,母亲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冒着承担证人有可能病亡的风险,雇人用担架将他抬到我们家里,请来医生给他治疗,加上母亲夜以继日地细心照料,不久,证人痊愈后出庭作证,最终解除了父亲的嫌疑。

  在我的心目中,母亲够得上是一个进得厅堂,下得厨房,既能文,又能武,还不怕吃苦受累的好母亲。

  听大哥讲,从前家里有长工、女佣,一般家务活都用不着母亲自去动手。而在抗日战争中,日本鬼子打进了湖南,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战火连连,天上还有日本飞杌盘旋轰炸、扫射。母亲领着我们(那时没有佣人),拖家带口,逃难到偏僻的山区躲避。几年里,母亲一人担负全家八、九口人的家务,柴、米、油、盐,事事全得操心,起早摸黑,日夜辛劳,比佣人干的活还多。

  解放后,为了谋生,母亲又不顾体弱有病,劳心劳力地去干过去从未干过的各种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母亲幼年读过《三字经》、《女儿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之类的古典启蒙书籍,后来又进过洋学堂,学过会计业务。解放前,家境好的时候,平日有空,爱看些《西厢记》、《啼笑姻缘》之类的言情小说,闲时打打麻将牌,最喜欢的却是看戏。

  听大哥讲,早年,我家在长沙府正街居住时,母亲还带着子女去看电影,听京剧和湘剧。湖南花鼓戏是不看的。那时的花鼓戏在言语大多带有男女之间的*,插科打诨,动作上也有点流里流气,可能母亲怕对我们小孩影响不好,便不让看。看戏最奢华的有一次,那是看梅兰芳演出的《贵妃醉酒》,八块袁大头(银元)一张票。一张票的钱,当时可以买几担米了,比两个佣人的月工资还多。

  现在想来,母亲喜欢看戏,自有她的一番道理,不单是为了娱乐消遣,也许还想从小陶治我们的情操。

  她经常借用书中的故事或戏里的情节,来教育我们。我从小就听母亲讲过“孟母择邻”、“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 囊螢映雪”的典故。这些勉励儿童刻苦读书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有一次,母亲还给我讲了一出《三娘教子》的戏,印象极深,至今难忘。戏中的情节是这样的:

  三娘早年丧偶,留下一子,靠织布为生。儿子六、七岁时,开始上学了。但儿子调皮、贪玩,不懂得好好读书。一天,儿子逃学,三娘知道后非常生气,将儿子叫过来,厉声地对他说:“我辛辛苦苦地织布,就是为了你好好读书。你不读书,我织布又有何用!” 三娘气愤至极,拿出剪刀,将织布机上日夜辛劳织好的布匹,一刀剪为两段,一把拖过儿子,举起竹片就要打。

  此时,家里忠心耿耿的老仆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担心小主人挨打受苦。于是,赶紧将他拉到一旁,悄悄地低声嘱咐了几句。

  年幼的儿子,按照老仆人告诉的话,乖乖地走到三娘面前,双膝跪下,望着母亲,声泪俱下,哀求道:“娘啊——孩儿知错了,请娘亲——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打儿一下,如同十下,打儿十下,如同百下,打在儿身,痛在娘心……”

  伤心得不能自持的三娘,看着可怜的儿子,听着他的哭诉,内心如同刀绞,举起竹片的手,颤抖着,怎么也落不下来……骤然间,三娘扔掉手的中竹片,一把搂住儿子,母子俩抱头痛哭……

  母亲讲得很动情,还学着戏里的唱腔唱,我听了非常感动,眼泪都流出来了。

  我们从小,就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