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安徒生传 >

第16部分

安徒生传-第16部分

小说: 安徒生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个人都在叫嚷着天才,’第一个朋友说,‘这本书的确不同凡响,字里行间都显示出非凡的才华!但作者似乎过于愤世嫉俗,而且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否则,他一定会出人头地。’
  “‘我们不要在小问题上纠缠不休了,’一直保持沉默的第三个朋友终于忍不住发话了,‘相反,我们应该为文章的优点高兴才对,而且书中确实有很多可取之处,这个年轻的诗人显然比其它人都强。’
  “‘我的天,按您所说,如果他真是这样的天才,那肯定是被我们低估了!’另外一个人说,‘我已经听到许多人在私下里称赞他,我们可没有必要再给他的疯狂添油加醋了!’
  “‘显然是一位无可置疑的天才,’校长说道,‘但也存在一些常见的疏漏。比如25页的诗句就有点让我们感到遗憾,其中竟然出现了两处遗漏。因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研究。’
  “在这个备受尊重的诗人故乡,很多应邀而来的客人正在庆祝这个年轻人发表的新诗集。与此同时,这位内心狂野的诗人则正在参加一场由赞助人为他筹办的宴会,大家正在兴致勃勃地讨论其它诗人的诗集,‘我也打算拜读一下您的诗集,’出钱最多的那个赞助人说,‘您知道,我从来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对于您的诗集,我觉得的确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您的想象力是我所无法言喻的!’”
  古语常说,新奇的东西总是短暂的,而平凡的东西却总能永恒。越是古老的故事,就越有生命力。
  1830年1月,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诗集的名字简洁但却极为贴切———《诗集》。整个诗集收录了大约40首诗,尽管对于大多数丹麦批评家来说,这样的诗词的确有些不同寻常,但他们依旧显示出异乎寻常的热忱。克里斯蒂安?穆尔贝奇,这位后来最让安徒生深恶痛绝的批评家,在著名的《文艺月刊》上发表文章认为,这位年轻诗人有着令人惊诧的文学潜质。但是这位批评家也认为,他的抒情格调有些短浅和杂乱。当然,还有一个最致命的缺陷:这位年轻而不成熟的人缺乏对于传统和典范所应给予的尊重。而大量低级的语法和拼写错误显然没有让这本诗集成为1930年的王者之作。
  

诗人的狂野(2)
理解穆尔贝奇的非议并不困难。当时,像安徒生其它很多草率出版的作品一样,《诗集》同样也是一部游离在高雅和随意之间的作品。读者会看到很多精彩绝伦、寓意深刻的隐喻,但这却是最纯正的,安徒生把这些突发奇想的即兴之作自嘲地称为“杂货拼盘”,其中包含着大量华丽的韵律。然而,这个“杂货拼盘”却是安徒生的诗歌乃至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无处不见,从宴会舞曲、专为具体场合创作的诗词,到为舞会请柬、圣诞礼物、化装舞会设计的小插图和短诗,都洋溢着这种轻松而优美的旋律。所有这些让人欢愉的歌曲和只言词组,常常会在不经意之间抵消他性格中的另一个方面———沉重、焦虑和忧郁。正如他所写道的那样:“我强迫自己说,‘你一定要笑!’/笑声驱走了一切烦恼/相信我,我们所赞扬的每一个人/都会在笑声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这个“杂货拼盘”同时也反映出,诗人是在通过对月亮进行朴实无华的感情宣泄,去挑战那些所谓自命不凡的文人墨客:
  我真的想用西班牙语去为你叹息,
  但只可惜我对此一窍不通。
  唉,更何况我对丹麦语也知之不多
  我心沈寂。
  如果你不能马上让我的心回归安逸,
  我定会为你弹奏维特第二曲。
  有些人也许会把诗词视为文学大餐中的鸡肋,但安徒生却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诗词是否存在语言方面的问题有过任何顾虑。最终,他已经能灵活自如地应付讲演了,此时,他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去尝试各种风格、主题、观点和场合,他坚信,只有不断超越眼前的边界,一个人才能知道真正的边界在何处。也正是因为如此,出自安徒生手中的第一部诗集才拥有这种不可抗拒的韵律和气势。从1830年到1832年期间,这位年轻诗人的作品在灵活多变方面所展示出的才华,已经让世人感到惊诧。他的作品不仅涉足描写自然、人物和个人经历方面的诗歌,也有情诗和民谣。甚至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年轻诗人都会在不经意间把纯粹的散文如雨水一般渗透到诗句的土壤之中,比如《诗集》的结尾就是一篇名为《幽灵》的长篇故事,最终,这篇故事改名为《旅伴》,并得到了大家的喜爱。这种语言流派上的变异显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了长期处心积虑的构思,这种风格在1831年开始创作的第二册诗集《幻想与随笔》中再一次得到了体现。在这本诗集中,所有的诗都不同程度地夹杂着散文体语言。两次尝试完全追随了在艺术流派与风格之间分分合合的浪漫主义诗歌题材。从另一个方面看,这种形式上的奔放和自由,也反映出1828年到1831年期间这位刚刚新鲜出炉的年轻大学生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宣泄与释放。在摆脱了米斯林的束缚之后,压抑在脑海中的诗词如同潮水一般倾泻而出,正如诗人所高呼的那样:“为了真正的诗歌,抛弃一切的枷锁/只有沈浸在散文的海洋里,诗歌才会发光。”
  在安徒生的前3部诗集(1830~1832)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深切地渴望着能从每一个角度去刻画自己那充满抒情和烂漫的个人形象。而在风格、题材和范围方面,正如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那样,诗人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在《诗集》、《幻想与随笔》、《一年中的12个月》这3部诗集的100多首诗歌中,庄重与平淡总是如影随形,但这毕竟瑕不掩瑜。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即使是安徒生自己也把第一部诗集称为“诗歌大杂烩”,因为其中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风格迥异,但这也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例如,在一首描绘暴政之形式和起源的诗歌中,安徒生不仅大胆地采用数学公式作为描述手段,而且居然还把数学符号放在了自己的诗句中!对于他来说,诗词同样也是一块黑板,在朴实无华的内容叙述之间,向人们娓娓动听地道来:一种形式如何会变得如此顽固僵化,同时,一针见血地道破其中的原委———栩栩如生,而又充满激情,不仅说出了作者的心中所想,而且洋溢着他内心的情感。
  在前3部诗集中所展现的近乎狂野的探索和“杂货拼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内心无比纯净,境界无上清雅,严谨而投入的诗人。这些诗源于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在生活和工作、思想和情感上最简单、最纯洁的一个时期,而此后,为皇室家族创作诗词,为官僚、军人以及枢密院的大臣要员书写宴会诗,几乎成了他在人们心目中永久的角色。当这个不满25岁的年轻诗人用激情和血性撞击着诗歌的血脉和灵魂之时,他所创作的每一首诗词无不光芒四射,在凝重的诗句中回荡着让人心胸荡漾的震撼,这种语言所体现出来的力量,在文学史上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即使是在此后的100多年间,同样也是他人所无法企及的。在人们曾经一度把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视为现代艺术之父的20多年前———现代艺术的威力在于,它能够“在喧嚣都市的不毛之地中,既能看到道德的沦丧,又能发现隐藏在浮华背后的美”,而早在20多年之前,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就已经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他把繁杂而繁华的都市生活经历浓缩到自己的只言词组之间。于是,这些闪烁着现代大都市光怪陆离、流光溢彩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诚然,安徒生在1830年出版的《诗集》中,并没有太多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突出描写城市阴暗面的诗词,这和波德莱尔在1857年出版的《恶之花》如出一辙,但是,丹麦人却已经开始用新时代的审美观来描绘奥斯特盖德大街“色彩缤纷”的繁华了:
  

诗人的狂野(3)
啊,生活!啊,是那么的流光溢彩,令人欢愉!
  多少人经历着重逢和久别。
  在摩肩接踵之间,
  磨坏的不仅是我们的鞋子和皮靴,我们的生命也在逝去,
  飘动而不可捉摸的不仅裙衣,还有女人,
  涂彩的面颊下面,同样是涂彩的心。
  各式各样的马车,四匹马,两匹马,贵贱可辨,
  无论是唯唯诺诺的主妇,
  还是谦卑渺小的男爵,
  不管是富人,还是乞丐,
  也不管是四匹马的豪华马车,还是两匹马的轻便马车,里面传来的都是笑声。
  喧闹震耳,快活!
  上帝保佑!
  波德莱尔把这首热力四射、语言轻巧、描写都市生活的诗歌命名为《诗人眼中的奥斯特盖德》,25年之后,巴黎人行道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才真正让他感受到大都市的魅力,陶醉于其间的诗人开始体会到,无论是读者,还是诗人,只有置身于未知的世界,才有可能找到新的灵感。但是在这个时候,安徒生已经完全置身于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之间———“所有生活,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无不顺其自然”,他开始在奥斯特盖德街的扑朔迷离、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背后,去寻找那个理想中的世界。艳丽迷人的女郎,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乞丐,大声兜售着苹果、葡萄干、杏仁和葡萄的水果贩子,都让这首诗充满了城市的激情:
  骨头和骨髓中似乎有一种无比的瘙痒。
  你会觉得心中升起一种如此奇特异样的感受。
  谈论着心中的渴望,
  还有蓝色紫罗兰般的丝绸,
  白色的云朵和亮丽的海滩,
  仿佛箭和子弹射在你胸膛般的疼痛。
  也许你到这时才意识到,
  你是一个诗人———
  头脑里灵气顿生;
  此时,你冲进报社;
  所有的口袋里都塞满了诗的花朵。
  ———然后,你便走进青年人快乐的航程;
  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妙,
  无论是垃圾工,还是九女神,
  一切尽在和谐中消逝。
  在1830年1月出版的《诗集》中,安徒生开始尝试着向“亲爱的赞助人、令人尊敬的枢密院官员、财政助理大臣、皇家农业协会会长、骑士勋爵、银十字骑士勋爵的受封者———J。科林先生”,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通过本书这些华丽的开场白,年轻的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正在向世人表明,自己已经不再是1819年那个在哥本哈根无所事事的某个男孩,他要走自己的路;现在,人们实际上把他看作科林家的孩子了。
  在随后发表的两部诗集中,安徒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在1831年的《幻想与随笔》中,诗人表达了对另一位慈父般长者的感激之情,而这个人已是上流社会中名声显赫的要人了。这一次的物件是科学家奥斯特,安徒生用“无以回报和尊重”这样的辞藻,对他“热忱的鼓励和慈父般的教诲”表示敬意。1832年创作的《一年中的12个月》则是献给国王腓特烈六世的,后者也因此而成为这位青年诗人父辈人物中的一员。这一次,安徒生在卷首留下了这样一段简短但却充满敬意的散文诗:
  虽然我是一个穷孩子,没人知道我是谁,
  但在我的心中,却燃烧着诗的火焰;
  它驱使我勇敢地走进这个喧嚣的世界,
  虽然我孤身一人,虽然神远在天堂。
  是诗把我引领到丹麦国王的面前,
  我只觉得,自己站在父亲的眼前,
  他让我的心中不再缺少勇气,还给了我一双让思想去飞翔的翅膀———
  我把心底的歌,送给我的慈父;
  当我跪在您面前的时候,看到的不是王冠,
  在我的眼里,那是慈父的爱。
   。 想看书来

慈父科林(1)
1830年左右,那种对父爱的憧憬已经在安徒生心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1822年到1827年间,他在自己的习作中一次又一次地提到,他渴望着,梦想着,自己能步入一个大家庭,而这个大家庭的统领者则是一个无所不能,但却和蔼、公正、被自己称为“父亲”的长者。其中包括一篇在1827年春天回到哥本哈根之后创作的文章,此后,他就成为科林家的常客,在文章中,他把自己想象成科林家一大帮兄弟姊妹中的一员,他写道:“让亲密的兄弟之情拥抱我们,就像耶稣拥抱他的使徒。”
  值得一提的是,安徒生的母亲一直生活在欧登塞被黑暗笼罩的破屋子里,她的周围,同样是和她一样年迈衰老、疾病缠身、每日只能以酒度日的乞丐,她最终在1833年去世,而在母亲去世的5年之前,安徒生却早已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可怜的孤儿,这种栖身于大家庭的渴望已经彰显无遗。在这篇文章中,他几乎从未想到欧登塞和他的母亲,最近几年,他写给母亲的信也越来越少。相反,他在辞藻华丽、冠冕堂皇的课题习作中,总是以对这个快乐家庭的赞颂作为文章的结尾,而其它部分也只是选择了那些本来就没有家的孤独者,比如耶稣和使徒,他曾经这样写道:
  如果我们被孤苦伶仃地遗落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父母长眠于地下,而我们———既没有家庭,也没有引领者,只能在这个平凡的生活道路上艰难跋涉,于是,使徒也许可以成为我们效仿的例子。和我们一样,他们也被朋友和父亲所抛弃,但他们却笃信,自己是尘世间永恒基业中最强大的砥柱……心怀真诚、仁慈、脆弱和忍耐,让我们追随着神的使者;我们本应成为一个大家庭,正如基督教徒的初期。于是,我们会像亲兄弟那样,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与神、上帝和耶稣愈走愈近。
  乔纳斯?科林是一个完美的慈父般的人物。在丹麦社交圈内,他是一个举止高雅、颇有影响力的人,但生活的快乐,并没有让他迷失自己,无论是在管理自己的大家庭,还是他的财产方面,科林都显示出足够的理性和才智。与安徒生生活中的另一位父亲般的人物,我们将在第8章谈及的奥斯特不同,乔纳斯?科林绝对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温和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