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章发表30年以后,在北京大学有一个讨论会,在那个前后有人问他,说是米尔斯教授,你们非常重要的工作当初是怎么写出来的?米尔斯的回答是,我在里头做了一些贡献,不过主要的发展都是杨振宁的功劳。
王 志:你喜欢这样的合作者?
杨振宁:你如果要我讲的话,是他不必要的太诚实了,他不应该加最后的一句话,说所有的重要的观念都是杨振宁的。我想你知道人有很多种,有的人是他如果对一件事情有30%的贡献,他就跟人讲他有70%的贡献,米尔斯是如果他有70%的贡献,他要讲他只有30%的贡献,假如他有30%的贡献,他就会讲他只有5%的贡献。
王 志:他这样说对你不是很好吗?
杨振宁:他不必,他到临死在物理学界,对于他的评价,我认为是不公平的,因为规范场这篇文章很多人会告诉你,是20世纪最后50年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不管他在里头有多少贡献,我想俄亥俄州立大学这50年没有一篇文章比这个文章重要的,把所有的文章都加起来,物理、数学、天文、生物都加起来,这也是最重要的,可是因为米尔斯的作风使得他们没有了解到他应该得到这个,他们所有能够给的荣誉都应该给他的,他们没有给。
王 志:我们也注意到杨先生很多成果,重要的成果都是跟人合作的,你喜欢跟人合作呢,还是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
杨振宁:我想一方面我喜欢跟人合作,一方面近代的物理很多理论物理都是合作的。合作有很多的好处,因为你知道你在讨论一个问题,有时候走不通了,你的想法都走不通了,那个时候假如另外有一个人跟你讨论讨论,问你几个问题,或者想出来一个新的方向,于是就又起劲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的途径。
。。
杨振宁:大师别传(4)
回国之后的杨振宁除了参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之外,还亲自担任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的基础物理课程,希望把自己在美国教大一物理的经验和在中国教大一物理的经验做一个比较。2004年9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振宁做了一篇名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指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次报告引起了海内外华人圈尤其是易学专家们的强烈反响,在一些人眼中,杨振宁甚至成了中华文明的离经叛道者。
王 志:《易经》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代表作之一?
杨振宁:是。
王 志:那么杨先生对《易经》开炮?
杨振宁:不不,对不起,这个话有点原则性的错误,因为我那个文章是叫做《易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你如果看我整个那篇文章,80%是讲影响非常之大,而且是正面的。只有20%是讲它有负面的影响。之所以那篇文章变得非常有名,在网上变得非常有名是什么呢?因为有些人专看那20%,不看整个的文章,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说法。
王 志:这个演讲是你长期研究必然的结果,还是说我确实有一个灵感的显现、我有冲动?
杨振宁:已经有几十年了,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聪明的人,有过很大的过去的科技的贡献,为什么没有萌芽出来在中国近代科学,这个是讨论得很多。我在这方面看了一些书,想了一下,我看一个别人从前不大注意的道理,就是说没有推演法,从《易经》开始就已经没有推演法了,不只没有推演法,是方法跟推演法相反,这使得中国有个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思维的方法,就是归纳法的方法,认为这是唯一的思维的方法,如果说我有什么革命性见解,就是我指出来,这是一个致命伤,这是他们不喜欢的。
王 志:但是杨先生您自己说过,您说您就是中西文化冲突结合的一个产物?
杨振宁:当然了。西方对于学术的精神有一点跟中国不一样的地方,中国人太过尊师重道,就是前人讲过的,孔子讲的话、孟子讲的话,不能批评的,这绝对是对的,老师讲的话绝对是对的,你不能批评的。这个现在太根深蒂固。
王 志:但是我们听到的也相反,也有人很坚定地站在杨先生这一边,他们甚至认为杨先生这一次谈话,这次报告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能大过诺贝尔奖。
杨振宁:我很高兴你讲这句话,因为在网上你一点的话,有十几万条,十几万条里头,我随便做了一个统计,有三分之二是反对我的,居然有三分之一是赞成的,这个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我当初以为很少人会赞成的,所以我想也是时代在变了。
2004年11月初,就在一些人批评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大逆不道的时候,杨振宁获得了在华永久居留证,就像他在1971是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华裔知名学者一样,他也是首批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士之一。
王 志:为什么拿这张绿卡呢?您跟所有的领导,跟几任的领导人都是朋友,在我们看来您用不着拿这张卡,但是您有发自内心喜欢的真情的流露。
杨振宁:对于我拿这绿卡最重要的一个象征性的意义,是中国现在正在高速地向更开放的方向走。因为我本来就已经有五年的多次往返的签证,所以这个绿卡对于我的作用并不那么大,不过它有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性的意义,我相信以后用这个绿卡的方法,中国可以吸引很多很多的优秀的人才来。我所以觉得这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王 志:您想用您的行动,来表明你对中国开放的这种支持?
杨振宁:这不是我的目的,不过可能是一个结果。假如说我1945年离开的中国是旧中国的话,假如我1971年回来所看见的是新中国的话,那么到了21世纪,这个中国是一个新的新中国。在这个情形之下,我回来的心情是一个我要加入一个欣欣向荣、正在崛起而有非常好的前途的一个大的事业,我希望能够在这个大事业里头,做一些我自己所能做的小贡献。
杨振宁读《归根诗》
昔负千寻志,高临九仞峰,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八卦一次又如何
联系杨振宁时,我一遍又一遍地向清华宣传处的工作人员和杨振宁的秘书保证,我们是中央电视台,绝对不会去炒作杨先生黄昏恋的事,一副比谁都纯洁的样子。然而,王志一开始就把话题引向了翁帆,这让我很是不好意思,虽然内心暗暗为王志加油,并一个劲地暗示摄像王扬注意捕捉翁帆的表情,但却不敢去看一旁坐着的杨振宁秘书的表情。
《面对面》和王志一向以面孔严肃著称,但这个时候联系杨振宁,如果不提黄昏恋的事,任何一个人都会认为是失职。既然你答应了和王志面对面,坐下来,问什么也许就由不得你了,哪怕你是国宝级的科学家杨振宁。
当杨振宁终于答应同意接受采访的时候,我得寸进尺,要求把采访地点安排在杨振宁清华的家中,理由是杨先生年龄大了,在家里行动方便一些,其实是想有更多见到翁帆的机会,只要有她一个镜头,也算是对观众的一个交代了。
杨振宁:大师别传(5)
杨振宁把他在清华园的这个家取名为归根居——本来他的结发妻子杜致礼要和他一起回来住的,但斯人已去,这里成了他和翁帆女士的新房。新房是两层,28岁的翁帆大概也不愿一个人呆在楼上,所以,不用我们请,她就主动下来了,并对我们的摄像机产生了兴趣,这让栗严老师有了更多近距离接触翁小姐的机会。
见到翁帆的时候,我相信摄制组的每个人都睁大眼睛仔细看了一阵子,至少我是这样。当然,目光是装作若无其事地一掠而过,而一掠而过一会儿之后会再一次若无其事地一掠而过,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挤到人堆里看人家新媳妇的情景,虽然小时候比现在要肆无忌惮的多。
翁帆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女孩,清秀,而且说话细声细语。看着杨振宁和翁帆在一起,内心的确有种怪怪的秆甚,因为这并不是我心目中的爱情,我更愿意她们是一对祖孙的关系。但这的确是2004年最出位的爱情故事,它不是来自盛产绯闻的娱乐圈,而是来自科学界。有杂志甚至称他们为2004年的最佳情侣组合:一树梨花压海棠的“28+82”足够让人们探讨其中的“文化反叛”与爱情青春保质期的意义。
王志也问到了这个问题,当王志让杨振宁给他们的爱情一个期限的时候,杨振宁开始坚持拒绝,说他们的谈话扯得越来越远了。关于黄昏恋的话题就此打住,也许很多观众看完这一段落就开始换台了,虽然后面的内容远比这些八卦话题“有意义”得多。
在杨振宁面前,王志分明是一种“淘气”的表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年轻人的狡黠。这种和采访对象沟通交流的过程一般都是不出现在节目中的,但王志和杨振宁的表情和语言都让人饶有兴致,不知道这是不是谈话节目中所谓的“闲笔”和“毛边感”。事后,一些对话被一些网友拿来评论,叫好的有之,当然也有批评的,说我们采取欺骗的手段取得了杨振宁的信任,然后出尔反尔等等。不管别人怎样说,我觉得我们这次采访算是完成了任务。连你自己都想看看翁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子,怎么能够要求观众没有“色心”呢?而如果能让一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八卦一次又如何?
有评论说杨振宁和翁帆干扰了恋爱资源的常规分配法则,合法,但是否合理?合理,但是否值得唱赞歌?发出这种感慨和疑问的肯定是像我这般年纪的男人。至于我本人,虽然不太习惯看到一张长满老年斑的脸和一张青春无瑕的脸以爱情的名义出现在一个镜头里,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杨先生的敬意,并不因为他抢了我们年轻人的恋爱资源而心生嫉恨。最后需要补充的是,杨振宁委托秘书给我们捎话表示了对节目的满意,还特意要求多给他刻两张盘,让人欣慰的是,老先生他并不介意或者已经原谅了我们的八卦和出尔反尔。
张士峰
。 想看书来
成龙:我是谁(1)
成龙,50岁,香港演员。
主演过近三十部电影。
曾经获得过世界十大杰出青年,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00年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
2004年当选为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2004年2月20日,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结果正式公布,香港演员成龙因为热心参与公益事业,与钟南山,杨利伟等十人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
王 志:你有没有算过你出道以来得了多少奖?
成 龙:没有,真的没有。如果用长纸统计的话可以有几本。
王 志:你对获奖的态度是什么?
成 龙:有些奖应不应该去拿,比如有一些名人奖,你去了,是帮他做宣传,这种我就不去。
王 志:您自己有自主权吗?
成 龙:有自主权,最近十几年我有自主权,以前几乎没有,以前也不懂,慢慢慢慢也自己学会了,我是从生活里面学了很多知识,以前傻子一个,只懂得拍戏,人家叫你去就去,人家叫你拿就拿。
王 志:别人会不会说刚出道的时候恐怕朝思暮想就是得个奖。你现在得到了,就坐着说话不腰疼。
成 龙:“感动中国人物”这种奖好像不是普通人可以拿得到,你看我那么远就飞来,今天晚上飞走我也要来拿。
王 志:为什么这个奖对你这么重要?
成 龙:因为这个奖不重要,跟其他人坐在一起才重要。一个日本人为我们中国人当律师打官司打了32年,杨利伟飞上天,高耀洁帮助艾滋病人这么多年,我算下来我是谁,我只不过是一个演艺人员,我只不过把多余的时间做一些慈善的工作,我从来没有说,我要做慈善工作来准备拿这个奖,我从来没有过。我只是觉得我很幸运,当然我穷过,我苦过,我努力过,我拼命过,到今天有这个成就,是我自己很努力得来的,也有很多人给我的原动力,所以我觉得我要回归社会。这么多年我在世界各地走,看见青少年朋友以我做榜样,我要做一个很好的榜样给他们,知道多做善事多做有益社会的事情。我记得80年代的时候,我不喜欢做善事的,那个时候我只知道赚钱跟拍戏,就这么简单。我拍完了还要剪片,剪片剪到天亮还不能睡。有一次有人说你要到孤儿院去,因为他们要求你去,给你半个小时你去一下,我们礼物都帮你买好了,我说好好,去一下就走,我没有空。去以后看一大堆小孩子围过来,那一刹那感动就出来了,听旁边的人讲成龙哥哥今天带了礼物给你们。他们问成龙哥哥你带什么礼物,我不知道,不是我买的。我很惭愧,我不愿意去,也不是我买的礼物,他们还要谢谢我。
王 志:从那时候开始,你把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
成 龙:对,那个时候我真的很惭愧,他们说成龙哥哥你明年还来不来,我说来,我觉得不能骗他们,以后我每年回去,每年买礼物给他们。从那个地方开始,慢慢慢慢我就去做,施比受更有福。我小时候也是受红十字会救济的,每个月派米给我,我记得神父给我讲一句话,他说你别谢我,他说这些东西都不是我的。我只不过托人送给你们,如果你大了有能力,也要回报社会,你去帮助人家。这个话留在我脑海抹不掉。
王 志:你第二年不去人家又不会说你。
成 龙:不行,我有自责,我会责备我自己。我最大的原动力就是在日本,那个时候有很多日本影迷,他们听见我做善事他们会寄钱给我,我就有很多日本钱,兑换不划算,我在日本开了账户,成立了日本救助资金,读卖新闻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我有这笔钱,我怎么帮助你们日本人,他们来一句在日本我们是没有穷人的,我听完这句话很开心他们有这么好的福利,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