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国史通识 >

第16部分

国史通识-第16部分

小说: 国史通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员设有正三品指挥使一人、从三品同知二人、四品佥事二人、五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下面还设有将军、力士、校尉等官职。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十六
正 文

  郑和宝船下西洋,英宗土木悲恨长;

  于谦鞠躬守京城,继盛冒死劾严嵩;

  刚正不阿数海瑞,抗倭名将戚继光。

  释  义

  郑和宝船下西洋

  七下西洋:

  郑和是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是回族人,本姓马,小名三保,后来因战功被朱棣赐姓朱,改名为和。明朝时将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蓄意扩张,不但欺压邻国,还杀害明朝使臣,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两国妄为加上海盗猖獗,极大的威胁着明朝南部边境的安全。面对这种情况,明成祖派遣内侍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宣示国力,消除隐患。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由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开始远航。郑和此次远航不仅与西洋各国建立了联系,带回了各国使者,还在回程途中消灭了横行西洋的大海盗陈祖义。郑和一生共远航七次,不仅时间上比西方航海家要早,而且规模上更是他们无法比拟的,至今东南亚各国还留有很多郑和的遗迹。

  英宗土木悲恨长

  土木之变:

  明英宗名叫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个皇帝。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大太监王振的鼓惑下,不顾群臣的反对,亲率五十万大军征讨瓦刺。明朝的主力部队当时都在外地作战,明英宗的这五十万军队都是临时拼凑出来的。明英宗的军队在路上连遇大雨、粮草供给也发生困难,被迫撤军。王振因想衣锦还乡,竟让明军绕道蔚州撤退,后又因担心自家青苗被毁而折回,后来王振还让大军等待运载他财物的马车,结果极大的延迟了撤军的时间,造成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刺军包围。土木堡无水,明军士兵饥渴难耐,终被瓦刺骑兵击溃。混战中,王振被明将樊忠以棰击死。土木堡一战中,明英宗被瓦刺军俘虏,五十多万明军死伤过半,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是明朝由前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于谦鞠躬守京城

  于谦守京城

  于谦字廷益,是明朝的名臣。公元1449年,瓦刺军在土木堡击溃五十万明军、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后,挥师直逼北京。群臣慌乱之时,于谦却临危受命组织北京军民抵抗。于谦先和群臣先拥立朱祁钰为明代宗,借之防止瓦此军以明英宗相要挟。于谦随后清除了朝廷中王振的余党,还从南京一带调来了十多万军队守卫北京。有人建议撤入北京死守,但于谦认为与被动困守,不如在城外与之交战更有利于守城。于谦亲帅士卒在北京九门外扎下营盘,又命将士关闭九门,以示决战之意。在于谦的指挥下,明军将士与瓦刺军激战五日,使得瓦刺军止步于北京城下。瓦刺军首领也先见不能取胜,更因害怕被应招前来各地勤王军队围歼,只得撤军。于谦虽然保住了京城,但因为拥立明代宗即位,在夺门之变后,被复位的明英宗罗织罪名处死了。

  继盛冒死劾严嵩

  死劾严嵩:

  杨继盛是明朝的名臣。明世宗朱厚熜喜好道术,严嵩由于善于撰写祭天所用的青文得到了他的信任。当时西部蒙古族瓦剌俺答部南侵,大将军仇鸾率军迎战,却一败涂地。仇鸾便向瓦剌俺答屈辱求和使退军,后又谎称战胜敌军以欺世盗名。杨继盛上疏揭发,结果仇鸾及把持朝政的严嵩诬陷而下狱遭贬。后来仇鸾事发,杨继盛才回到京城。当时,严嵩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权倾一时。严嵩见到杨续盛回京,知道他是条硬汉,便用高官厚禄拉拢他。面对严嵩的拉拢,杨继盛为了国家,却毅然上书弹劾严嵩,列举出严嵩十大罪五奸,指责严嵩为内贼。严嵩借口杨继盛私自与诸王联系,将杨继盛廷杖抓入监狱。杨继盛在狱受尽折磨,却依旧不肯屈服,最后被严嵩设计杀害。杨继盛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铁骨铮铮的谏臣,在其家乡保定修建了一座旌忠祠。

  刚正不阿数海瑞

  清官海瑞:

  海瑞字汝贤,自号刚峰,是明朝的名臣。海瑞最早在浙江淳安做任知县。由于断案公正,百姓都称海瑞为“青天”。后来严嵩的干儿子鄢懋卿被派到浙江视察。但他虽然向官员大肆勒索,却还装出廉洁的样子,发出公文要求各地招待从简。海瑞听说他要来淳安,便给他写了封信,信上说:“大人您通知我们招待从简,但你每到一个地方都是非常铺张。请问我们应如何招待您?” 鄢懋卿见早就听说过海瑞的事情,看见这封信后便绕道躲开了淳安。海瑞因为这件事得罪了鄢懋卿,后来因他陷害被撤了官职。后来严嵩倒台后,海瑞才复官。海瑞复官后又因写奏章向明世宗直谏其不理朝政造成的恶果,被抓进监狱,直到明世宗去世才被释放。海瑞刚正不阿,深受人们推崇,关于他的戏剧迭出不穷,被称做“海瑞戏”。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字符敬,号南塘,又号孟渚,是明朝的抗倭名将。公元13世纪至于公元16世纪,在中国沿海曾经活跃着很多海盗,他们不仅抢劫船只,甚至上岸抢劫城市。由于这些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日本为倭国,故人们统称其为“倭寇”。倭寇危害沿海,人们苦不堪言。戚继光从小立志消灭倭寇。公元1559年,戚继光在浙江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组织成一支四千人的军队开始抗倭。戚继光的这支军队军纪严明、军械先进、作战勇敢,成军之后大小数百仗,未有败绩,被人们称为“戚家军”。戚家军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转战十年,使倭寇不敢再犯。经过戚继光的努力,沿海倭寇被肃清,当时的人称赞他是“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戚继光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军事名著和《止止堂集》等。

  相关知识

  瓦剌:

  瓦剌是明朝人对西部蒙古的称呼,元朝时称斡亦剌﹐又作卫拉特或卫喇特。瓦刺人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区(今叶尼塞河的八条支流地区)。人数众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称。元时开始南下﹐定居于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并改狩猎经济为畜牧经济﹐兼营部分农业。瓦剌有四大部或四万户﹐简称“四”。其名称各书记载不尽一致﹐其中包括许多古老的蒙古语部落和突厥语部落。后来,瓦剌分为杜尔伯特、准噶尔(绰罗斯、厄鲁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清朝时,当时已经移居伏尔加河中下游一百四十多年的土尔扈特部落由于不勘忍受沙皇俄国的压迫,于公元1771年1月16日,在渥巴锡汗的统率下,举行武装起义,十六万人开始东归祖国。途中打退了俄国军队无数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疾病和沙漠,行程万余里,付出了近十万人的代价,于同年7月20日回到祖国境内,史称“东归”。

  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是明朝的一次宫廷政变。瓦刺首领也先在北京城下被于谦带领的明军击退后,于次年将明英宗朱祁镇放回明朝。明朝宗朱祁钰为将防止他与旧臣联络复辟,将回国的朱祁镇囚禁在南宫之内。公元1449年正月十六晚。石亨、曹吉祥、王骥、张軏、杨善,以及徐有贞趁明朝宗病重,带兵来到南宫门门外。由于找不到钥匙,他们便用木槌撞开墙壁。他们带领明英宗朱祁镇进入奉天门,进入奉天殿宝座,然后召集群臣,徐有贞当众宣布:“上皇复辟!”英宗朱祁镇对百官宣布道:“景泰皇帝(指朱祁钰)病重,群臣迎朕复位,你们各人仍担任原来的官职。”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参拜。英宗朱祁镇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明朝宗朱祁钰躺在病床上,听到到这个消息后,不久便病死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十七
正 文

  张居正一朝功溃,魏忠贤九千岁称;

  崇祯长城空自毁,闯王商洛砺锋芒;

  史公扬州留忠名,完淳不识承畴公。

  释  义

  张居正一朝功溃

  宰相之杰: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是明朝的名臣。公元1572年,明穆宗病死,年仅十岁的明神宗朱翊钧即位,身为明神宗的老师的张居正被任命为首辅。张居正成为首辅之后,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张居正提出著名的考成法,载撤了政府机构中的庸员,惩治贪官。在军事方面张居正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平定外患;在治水患方面,重用潘季驯,把黄河从水患变成水利,把田地从4228058顷增加到7013976顷。张居正去世的时候,储粮够全国人吃十年。张居正辅政十年颇有建树,将明朝当时积弱的面貌焕然一新。因为明朝的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的官职,人们称赞张居正是“宰相之杰”。张居正是一个好首辅,却不是一个好老师。张居正死后明神宗开始变得恣意妄为,多年不理朝政,以至于将张居正十年心血付之一炬,明朝从此再度走上衰落之路。

  魏忠贤九千岁称

  九千岁: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是明朝末年的大宦官。公元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明熹宗不喜欢处理朝政却喜欢木工。为了每天都能在后宫中专心做木工,明熹宗让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替他处理奏章。魏忠贤借机逐渐掌握了大权,开始在要处安插亲信,结党营私。魏忠贤当时一手遮天,每每出行,都有数万余人随行。魏忠贤的亲属都被封官,甚至连婴儿也被封为显位。一些官员为了讨好魏忠贤,称他为“九千岁”,并为他建造祠堂。魏忠贤的行径引起了东林党人的不满。公元1624年,东林党领袖副都御史杨涟上书揭发魏忠贤有二十四条大罪。明熹宗见到奏章却将杨涟斥责一番。次年,魏忠贤将东林党定为逆党大肆捕杀,并借机打击异己。公元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将魏忠贤流放。魏忠贤在流放路上畏罪自杀。

  崇祯长城空自毁

  长城自毁:

  袁崇焕字元素,是明朝末年的名将。明朝末年,女真人努尔哈赤在辽东建立了后金。努尔哈赤意图入主中原,连年对明朝用兵。袁崇焕当时任辽东经略,他带领明军与后金军作战,打了很多胜仗。公元1626年,袁崇焕在宁远用大炮将努尔哈赤轰成重伤。不久,努尔哈赤伤重死于沈阳,其继任者皇太极在与袁崇焕的战斗中连吃败仗。皇太极无法战胜袁崇焕,便命人在两个被俘的太监面前假装说袁崇焕已经投降了后金,又创造机会让两人逃走。两名太监回到北京后,将所闻告之崇祯帝。崇祯帝信以为真,便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袁崇焕惨死后,皇太极在辽东再无对手,明军连吃败仗之后,被迫撤入山海关。相传袁崇焕死后,有一名畲性义士偷回袁崇焕的头颅埋在自家后院,并命家人历代替其守墓。

  闯王商洛砺锋芒

  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曾当过驿站的官吏,后来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后来高迎祥战死,李自成成为了起义军领袖,人们便管他叫“李闯王”。公元1637年,明朝大臣杨嗣昌调兵十万,增饷二百八十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意图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二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领刘宗敏等残部十七人跑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李自成在商洛山中重新积聚力量,训练人马。公元1639年,李自成带领数千人马从商洛山中杀出。五年后,李自成的军队发展到数十万人。后来李自成带兵攻破北京,迫使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在梅山自缢身亡。

  史公扬州留忠名

  扬州十日:

  史可法字宪之,是明朝末年的名臣。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不久,在山海关被清军战败。清朝挥师进军中原,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公元1645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南下。史可法此时正奉命镇守扬州,被清朝豫亲王多铎所部围困。多尔衮派人劝其投降,史可法写了一封《复多尔衮书》坚决拒降。由于扬州军民在史可法的率领下早有准备,清军数次攻城都未有建树。多铎后来调来火炮,经过苦战才占领了扬州。史可法伤重被俘,在拒绝了多铎的劝降后被杀害。多泽由于所部在攻陷扬州的过程中伤亡惨重,便下令在扬州屠城。这场屠杀持续十天,八十余万人遇害,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遗体后来不知下落,次年,史可法义子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宁门外梅花岭,后来文学家全祖望曾写下《梅花岭记》一文描述此事。

  
  完淳不识承畴公

  智羞洪承畴:

  夏完淳字存古,是明朝末年的诗人。清朝入关之后,夏完淳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公元1647年,因名册泄露,夏完淳被清朝抓捕,后来被押至南京。南京总督洪承畴亲自升堂审问,想要让夏完淳降清。洪承畴原是明朝官员,在辽东与清军作战时被俘后投降。他投降之初,人们以为他战死殉国了,崇祯帝还曾亲自组织仪式纪念他。夏完淳见到洪承畴便故意说:“洪承畴大人是明朝的忠臣,他在与清军作战中英勇殉国,先帝曾经亲自祭奠他。我非常仰慕他,决心要跟他一样舍身成仁。”差役告诉他堂上的大人便是洪承畴,夏完淳装作生气指着洪承畴骂道:“洪大人为国捐躯,天子都为他哭泣过。你这叛徒竟敢冒充他、玷污他的名声。” 洪承畴听后羞愧难当,只得将审讯草草收场。夏完淳宁死不降,后被清朝杀害。现代作家郭沫若曾创作了一部名为《南冠草》的历史剧纪念夏完淳。

  相关知识

  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一个政治集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