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优雅是一种选择 >

第4部分

优雅是一种选择-第4部分

小说: 优雅是一种选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的问题是,挺直了腰背,找稳了重心,我们如何走路呢?鞋跟导致了我们的脚背自然绷直,绷直的脚背又会使我们的双腿自然用力,我们的双腿基本是以绷直的状态向前伸出、跨步,脚后跟随之先着地(切忌弯着膝盖向前跨步,如果那样,一定是腰部力量不够,身体重心有问题)。
  也许不少人对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的某些情节怀有深刻的记忆。其中一个场景就是女主人公的秘书,告诉颇具男子气概的女上司如何走出女人味儿的步伐。坦率地说,电影里对人物的要求已经超出常人能够接受的范畴,秘书告诉上司:下巴抬起来,眼睛朝前下方看,挺胸,收腹,沉肩,上身微微后仰,松胯,大腿带动小腿,迈步,骄傲地走出去……这样走出的步伐实际已接近模特儿在T型台上的猫步,通常人们不会这样走路。但我想强调的是,普通人穿上高跟鞋之后若想步态漂亮,遵循的其实就是这个要领,只是我们不可能花那样多的精力和时间训练自己,步态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而已。
  我的体会,只要自己了解穿高跟鞋的走路要领,在意平时的走路姿态,天长日久,我们就会越走越好看。我进一步的体会是,若意识上用大腿带动小腿走路,会使自己的腿看上去更加修长,好像那条长腿是从大腿根部迈出去的,想象一下,多长啊……如果还能做到适度松胯,摆胯,那就更加妩媚多姿了。关键是分寸,过犹不及,否则,会让别人在自己的身份识别上产生误差……至于步伐频率和步伐幅度,一般来说步频不宜太慢,步幅不宜太小。太慢的步频一是看起来精神不够振作,二来若有适度摆胯,则容易有搔首弄姿之嫌。而太小的步幅则会给人拘谨、不开放、欠潇洒的印象,而太大的步幅则容易失去重心,影响优雅度。
  现在许多女性已经意识到步态的重要性,有意参加舍宾一类的健身训练班,这类训练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授女性如何优雅行走,如何优雅举手投足。
  作为女性修养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样的训练是十分有益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训练开始得越早越好。
  现在就请站起身来,选好鞋跟高度,记住要领,对准镜子,开始走吧……
  

不能够的随心所欲——发型因何而变(1)
女性一生或许都会面临发型的困扰,比如:什么年龄段留什么发型,什么是流行的发型,有没有终身适合的发型,等等。
  有人可以让发型成为她一生的标志,比如靳羽西。羽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入中国,人们看到她的第一眼,她就留着那个著名的童花头。二十年后仍是如此,直到这两年见到她,才有了一个新模样。羽西曾经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她每天如何打理她的童花头。羽西的发质很好,发丝粗细均匀,发色黝黑光滑,富有弹性。羽西说,她每天早起洗头,为了让头发看起来蓬松灵动,她吹干头发时头部向下,让吹风机直接吹向发根儿,然后用手指稍作整理,头发便有型有款。她还曾当面向我示范,从洗头到发型打理完成,大约十分钟。我发现她的发型之所以容易整理,主要依靠发型的修剪。羽西没有烫头,头发吹干的模样就是最初发型师修剪的模样。所以她说,她的头发大约五周修剪一次,一直由一名固定的发型师打理。
  像羽西这样二十年如一日保持一个发型的人极少。对于羽西而言,她的坚持,是因为她找到了一个特别适合她的东西,那几乎成了她的专利。因为名声在外,再有人留与她类似的发型,都会被冠之为“羽西头”。而维护专利是要付出成本的,羽西的成本就是唯一不变——喜欢的人永远喜欢,不喜欢的永远不喜欢。对于别人的判断,羽西似乎毫不在意,她仅仅认为: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我有一个发型也曾留了十年。对女人而言,十年是一段不短的光阴。最初在屏幕上见到我的人,大约还记得我那长过耳际的大卷发,那也几乎成了我的标志。在屏幕上留大卷发,在那年月我是唯一的一个。之所以那样,也是因为适合。
  有人可能觉得一生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型。我认为问题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发型;第二,发型师没有能力帮自己找到适合的发型;第三,不断变换发型师,永远处在不稳定的寻找当中;第四,消极放弃,懒得尝试和寻找。
  抛开是否流行这些因素不谈,适合脸型和自身气质是选择发型的首要标准。
  这方面的教科书似乎不少,大量谈到的都是脸型与发型的配合原则。那些原则是普世而正确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相比之下,更难掌握的还是气质与发型的配合。
  羽西为什么认为自己适合童花?我见到羽西的时候她已经四十出头,早已过了传统意义上的童花时代。从脸型上看,羽西属长形脸,童花头的齐眉刘海对脸型起到有效遮挡;脸颊两侧的发型弧线,恰好在脸的两侧勾勒出美人沟似的脸颊造型,使羽西略显扁平的脸型看上去更加立体。更重要的是,羽西虽然年过四十,但任何同她接触的人,都感觉不到她年龄的存在。她灵动的眸子时时闪耀着青春的光芒,大笑起来如少女般可爱动人,加之身形苗条,周身弥散着烂漫如花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与童花头之间是那样的协调,使她的整个人看上去更加妩媚,或者说,是童花头为这种气质锦上添花。这样的成功案例不少,只是羽西太有标志性,以她为例,大家更容易沟通理解。
  如此看来,我们要切实了解自己的气质,或干练,或妩媚,或素淡,或强烈,或时尚,或保守,或浪漫,或刻板,或顽皮,或天真……无论哪种气质,都可以在发型中找到进一步的诠释。 。。

不能够的随心所欲——发型因何而变(2)
接下来的问题:如何寻找。好的发型师,如同好的厨师、好的裁缝,是需要天赋和才华的。发型师在过去被称为手艺人,通常跟着师傅学几年,先是打杂,然后逐渐上手,学满出师,再独立操作,但能不能修得正果,则全看个人的悟性与造化。
  现在的美发屋遍地开花,许多从业者都还处在谋生阶段,在这些发型师手中,我们是难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创造性结果的。所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去寻找有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有丰富表现力的发型师。
  确定了发型师,我们还需要有一份耐心。换句话说,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变换,因为发型师对你需要一个熟悉了解判断的过程。除非顶级发型师,一般情况下,很难一次造型到位。
  在与发型师沟通的过程中,不妨把自己各个年龄段的照片,自己不同风格的造型照片,自己最为欣赏的别人的造型照片,都拿给发型师;也不妨多向发型师介绍自己的职业及职业环境,爱好及消费程度和范围,甚至自己的社交圈子。这些都能帮助聪明的发型师帮你确定发型风格。对于发型师而言,一次造型不成功非常正常,他会期待有第二次修正的可能,多修正几次,大家就可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所以,同发型师合作,耐心是必需的。我们大都有这样的经历,经常听到身边的人抱怨:昨天去剪了头发,糟透了,再也不找他剪了,太不靠谱了等等。我想说,即使是非常好的发型师,也需要你的耐心和理解,除非你碰到了一个天才。
  那么,什么时候变换发型呢?
  有人随心情而变,有人随职业而变,有人随季节而变,有人随潮流而变,有人随年龄而变……在这些变化中,最容易失败的当属随潮流而变。比如这几年流行直发,便有许多人不惜使用离子烫,将卷曲的头发硬生生拉直。许多人都相信直发相对于卷发显得更加年轻,但对有些人而言,天生适合弯曲线条的气质,直线上脸反而毫无生气,更显苍老。所以即使选择更加年轻的直发,也要因人而异。
  再比如染发,当我看到几乎人人都染发的时候,我便知道所谓潮流的深度可怕。有些人不懂得发色与肤色的对应关系,别人染什么自己就跟着染什么。比如乳白肤色适合暖色系漂染,而青白肤色则适合冷色系漂染。同样是红,棕红为暖,紫红为冷,分别适合不同的气质与肤色。许多发型师也一知半解,跟着潮流向客人一味推荐。另外,有些人的长相其实非常东方,发丝漆黑如墨,她只要展现自己的原生态就是最好的造型,可是,今天金黄,明天紫红,发质几经漂染已经枯如干草,看着实在可惜!
  不管什么发型,一旦发质出现干枯状态,便没有任何美感可言。柔顺、光滑是对发质的基本要求。如果出现干枯,我们宁愿放弃任何造型,哪怕清汤挂面,也应该等到发质健康之后,再做烫染修剪造型。
  一般来说,三到五年,因为皮肤和肌肉松弛的原因,人的面部结构会出现些微的变化。也就是俗话说的,脸部逐渐下挂。仅就规律而言,脸部越是下挂,发型就越应该上行。所谓上行,是指发型的发量重点开始走向头顶方向。头大显小,就是这个原因。一位雕塑家告诉我,她在做人像的时候,如果想使人物看起来年轻,她会把人物脑门以上的部位做得稍大一些。她说,婴儿刚出生的时候,脑门以上的部分占了全脸的一半以上,随着生长,脑门比例逐渐变小,看起来也逐渐成熟。“婴儿定律”是值得我们认真参考的。从这个角度说,长发是年轻人的专利。随着年龄的增长,耳部以下部位的发量应该逐渐减少。
  这也算改变发型的一条基本原则。
  还有一个参考依据就是全身的比例关系。上身长和头部偏大的人不宜留太长的头发,最好不要过肩。因为夸张了头部的比例会使全身看起来更不协调。人要寻找的是整体美,整体和谐才是美的至高境界。我要强调的是,在发型效果中,头发的长与短为第一视觉效果。确定了基本长度后,再确定基本修剪造型,是染是烫再作进一步考量。这是较为安全的做法。
  

可念的购物经——明明白白做女人(1)
我觉得我还是一个舍得为自己花钱的人,但近几年来,我去商场的次数越来越少。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购物观念的变化和清晰,真正意识到坚持不被流行左右,坚持只拥有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不等于做不到时尚优雅。
  巴黎和维也纳,是世界公认的优雅之都。我对这两座城市,尤其是巴黎女子的造型观察,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当我们被巴黎、纽约、米兰时装周刮起的流行旋风吹得团团转,唯恐自己跟不上步伐而遭遇落伍耻笑的时候,巴黎女子们似乎根本觉察不到近在咫尺的巴黎时装周曾经发布过什么,而那种发布又与她们有什么关系。
  巴黎女子不穿“潮”的,只穿对的。
  我不是想表达巴黎女子做什么都对、都是标准,我只是想说,当我们在购物上不盲目跟从,坚持只根据真实需要做正确决定的时候,我们一生将为自己和家人省下太多辛苦钱。
  我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小朋友,有天背了一个“芬迪”包出现在我面前,我印象中她有一个造型及功能同这个包差不多的“ LV”包,除了两个品牌不同的 “LOGO”纹饰,其他方面基本一致。我问她:为什么要买两个功能完全一样的随身包呢?一个人同时用不了两个包呀?小朋友似乎有些愣住了,她的表情告诉我:事前她真的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
  由这个问题引申开,我们可以想想,我们有多少次购物,是在重复购买同一功能的物品,而重复购买的唯一理由就是眼前的“这一个”看上去有点新鲜。
  好了,前面的话就算是个引子,我想具体说说,我在经过若干年的学习打磨后,如何避免重复购买,我的购物清单是如何确定的。
  第一,避免衣服的重复。
  在所有的重复购置浪费里,衣服是最难以避免的。我的基本观点,除非你的钱多到你买什么都不在乎,或者说购买本身就是你的生理需要(简称购物癖,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如果不是,那么我们还是学会理智购买吧。
  如何避免重复购买衣服,有不少人建议: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看到这个建议已经很多年,经过自己的多年实践,感受到这确实是避免重复购买浪费的一条黄金法宝。
  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是指某一季节的某一件衣服,如果你舍不得把它处理掉(不管是扔掉还是送人),表明你还有继续穿它的愿望,你就坚决不购买同一功能的衣服;要买就先把旧的处理掉,不处理就坚决不买。
  同一功能的衣服,在一个季节里保持可替换的数量即可,多了就是浪费。太多人都感叹,一件衣服很少穿甚至还没穿,就想把它淘汰,为什么?衣服多了,存放久了,自然不想穿了。现在我坚决提醒自己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为了不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就必须清楚,在各个不同的季节,我们到底需要多少不同功能的衣服。有按照季节来划分的,有按照功能需要来划分的,我的划分是按照功能需要,这样似乎更清晰一些。
  根据自己的身份和职业需要,我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职业装配置。主要是职业裤装裙装、衬衫、大衣、风衣。这其中,职业套装三套,分别为米色、黑色、灰色;衬衫十件左右,白色为主,兼有粉色、素色条纹格子、黑色及花纹真丝衬衫;长大衣两件,一件米色,一件灰蓝色;风衣两件,黑色和米色,长短各一件。

可念的购物经——明明白白做女人(2)
为了应对特殊需要,我还配备有一套红色套裙,穿着时间不多,主要用于仪式庆典。
  其次就是生活着装。生活着装的机动性最大,购买空间也最大,这一部分着装在功能上很多人容易模糊。
  我觉得除了写字楼里的白领,现在依然很少有人把职场着装与生活着装区别开来,更多人只是把在家里穿的和在外面穿的分清楚。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认为职场着装即使不一定就是职业套装,也一定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