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作-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象;
浅谈写作(主标题)
——听李秋菊博士写作课心得(副标题)
标题怎样拟定
(1)修辞法,比喻,拟人,借代,双关,夸张,设问。
(2)善于用古典名词名句。
(3)借用符号,行象生动的符号。象“人生丰富多彩”这句话,加上标点符号,就成了“人生,丰富多彩!”,读起来感觉就不一样。还有“10…1=……”,这一类符号,给人以想象空间。
无论标题长短,一定要贴切、易记、醒目,让人一眼就能记住,知道你想表现什么……
标题确切主题明
恰当简洁要记清
新意形象才醒目
比喻借代方生动
第三章·立意与构思(5)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3)审题、构思
审题就是对题目进行周密细致地分析,研究和思考。弄清楚它的重点范围,含义和特殊要求,用什么样的体材去表现最为合适。
象“记寒假里一件事”。这个题目是写事,是写寒假里的一件事。要注意它的时间和地点,要选择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来写。写时要注意是写一件事,而不是二件事,是写寒假,是写印象最深刻的事,切记要贴题。
写人也是一样的,写文章前要仔细审题。象“记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这个题目是以写人为主,写的是老师,是受人尊敬的老师,而不是其他什么人。要举出一到二个事来。事、要围绕人物去写,事、要为写人服务。与人物无关的事不要写进文章,这一点和上面单一的叙事文写法是不一样的。
写作前要注意,不光别人出的题目要认真审题,自己出的题目也要审题。审题前要先弄清楚写文章的原因,想告诉人们些什么道理,想达到些什么样的目的,什么样的精神,想赞扬什么,抨击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写文章才能抓出要领。
只有抓住要领,弄清楚题目的含义,看清楚题目的意思,要求和范围,挖掘出本质。认真审题,把写作的基本观点搞清楚后,才能写出好文章。
通过认真仔细地分析、思考、审题。把范围、重点、含义和要求都搞清楚了,就可以开始构思了。
构思,就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活动。构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认识筛选的过程。它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里及表”。是一个去粗存精的过程……
很多的内容材料放在一起,要去粗取精。要有一个由里及表,深化联想的过程。构思时一定要多观察、多分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同样的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发现。。。。。。
毛主席在《七律二首&;#8226;送瘟神》的小序里写道;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连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熙,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这就是诗人在写这首诗前的构思过程。
冰心在谈到《一只木屐》创作时说:“这篇文章写好时有两千多字,后来删掉一千五百字,最后只剩下现在的八百字。”她解释写短的原因是因为她想把立意突出,材料环绕立意来组织。她说:“我竭力把思想集中在一点上,竭力把文章写简炼一些,不过最大的原因,还是我这个人不会写长文章。”冰心当然不是不会写长文章,她写作有一个原则:文章要精致练达,对文学,对读者才有意义。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立意与构思(6)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附;冰心的文章《一只木屐》
淡金色的夕阳,像这条轮船一样,懒洋洋地停在这一块长方形的海水上。两边码头上仓库的灰色大门,已经紧紧地关起了。一下午的嘈杂的人声,已经寂静了下来,只有乍起的晚风,在吹卷着码头上零乱的草绳和尘土。
我默默地倚伏在船栏上,周围是一片的空虚——沉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苍茫的夜色,笼盖了下来。
猛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飘着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啊!我苦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
过去几年的、在东京的苦闷不眠的夜晚——相伴我的只有瓦檐上的雨声,纸窗外的月色,更多的是空虚——沉重的、黑黝黝的长夜;而每一个不眠的夜晚,我都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音,一阵一阵的从我楼前走过。这声音,踏在石子路上,清空而又坚实;它不像我从前听过的、引人憎恨的、北京东单操场上日本军官的军靴声,也不像北京饭店的大厅上日本官员、绅士的皮鞋声。这是日本劳动人民的、风里雨里寸步不离的、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的声音……
我把双手交叉起,枕在脑后,随着一阵一阵的屐声,在想象中从穿着木屐的双脚,慢慢地向上看,我看到悲哀憔悴的穿着外褂、套着白罩衣的老人、老妇的脸;我看到痛苦愤怒的穿着工裤、披着蓑衣的工人、农民的脸;我看到忧郁彷徨的戴着四角帽、穿着短裙的青年、少女的脸……这些脸,都是我白天在街头巷尾不断看到的,这时都汇合了起来,从我楼前嘎达嘎达地走过。
“苦难中的朋友!在这黑黝黝的长夜,希望在哪里?你们这样嘎达嘎达地往哪里走呢?”在失眠的辗转反侧之中,我总是这样痛苦地想。
但是鲁迅的几句话,也常常闪光似地刺进我黑暗的心头,“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就这样,这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声音,一夜又一夜地、从我的乱石嶙峋的思路上踏过;一声一声、一步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大道,把我从黑夜送到黎明!
事情过去十多年了,但是我还常常想起那日那时日本横滨码头旁边水上的那只木屐。对于我,它象征着日本劳动人民,也使我回忆起那几年居留日本的一段生活,引起我许多复杂的情感。
从那日那时离开日本后,我又去过两次。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的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的斗争中的朋友了,我心中的苦乐和十几年前已大不相同。但是,当同去的人们,珍重地带回了些与富士山或樱花有关的纪念品的时候,我却收集一些小小的、引人眷恋的玩具木屐……
构思时要抓住一刹那,灵感来了,要快速反映,要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
构思的过程是艰苦的,有时候也是漫长的,要敢于下大工夫,要不急不燥。要大体弄清楚问题后再动笔,如果构思不出来就先不要写。
构思要考虑题材,要考虑是用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要考虑文章的开头和顺序。要考虑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怎样衔接,怎样结尾,要综合起来反复思考,深思熟虑。
构思有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综合多方面、多角度考虑。)
突出,(突出某一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简化,(简化,含蓄,不要什么都写清楚,什么都交代明白,要留有余地,要给人以思考。)
变形,(变形、扩大或缩小。用夸张、漫画的手法来表现,给人以新颖的感觉。)
还有,构思时你也可以去学习别人的方法,灵活运用……
审题细致不跑题
立意新颖要周密
综合突出来构思
简化变形多学习
第四章·选材与剪裁(1)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四、选材与剪裁
(1)材料
写文章必须要有材料,没有材料,光凭想象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做饭的米,是构成文章的要素之一。没有丰富的材料,没有丰富的生活基础就很难动笔。
什么样的材料写出什么样的主题。胡编乱凑、凭空想象、不健康的材料是写不出好作品出来的。
材料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对生活细心的观察,认真地研究,仔细地调查了解,科学的分析。
还有,材料来源于学习,来源于阅读,来源于吸收别人的经历……
要善于查阅各种书本上的材料,寻找符合自己写作需要的东西。要由小到大一点点积累,要做成小卡片记录下来。要分类,以便于写作时随时取用。查阅来的书面材料在写作中是可以引用的……
有些人在生活中爱管闲事。其实,这也是一种收集材料的好办法。在管闲事中,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就收集到了材料。作者不妨采用……
*在写作资本论时,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查阅了大约150多种著作,做了大量的摘录和笔记。
1959年9月,曲波在《关于《林海雪原》》一文中曾经这样写道;
在写作过程中,自己有这样的几点体会:
第一,现实的斗争生活,是创作最根本的基础。没有杨子荣等同志们的斗争事迹,我是根本不可能写出东西来的。
《林海雪原》的问世,首先应归功于党领导的伟大的革命时代,和党所培养出来的时代英雄。我自己只不过把英雄们的斗争事迹作了一点文字的记载而已。
不少读者以为少剑波就是我自己。其实虽然少剑波有些事情是按我的经历去写的,但我绝不等于少剑波。因为这个人物,作为这样一部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企图按照人民解放军中这样一类青年指挥官,就是从小参加八路军,党把他在火线上培养长大成人的形像来刻划的。
第二,在丰富的斗争生活基础上,我又深深体会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是个十分重要、丝毫不容苟且的根本问题。
爱谁,恨谁,爱什么,恨什么,歌颂什么,打击什么,都不容许有一点含糊。我爱党所领导的解放人民的伟大事业,我爱党所给予我们的光荣的任务,我爱小分队的战友,我爱林海雪原的蘑菇老人、工人和猎手;我爱的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它们是祖国的锦绣河山,是祖国的万宝库,……立场鲜明,爱憎分明,是对无产阶级文艺战士起码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初学写作,有重重困难,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能突破这些难关。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是不屈的意志和毅力的主要泉源。只有革命的责任感,才会使自己的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写作的“士气”旺盛,并能克服一切困难,从繁忙的工作中索取自己所必需的时间。
第四章·选材与剪裁(2)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是个历史人物。姚雪垠在写《李自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时,不是凭空想象,胡遍乱照。而是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认真的分析,查阅了历史上大量的文献。做了很多卡片,把正史、野史、民间传说、名人笔记都进行了阅读、分析、摘录。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才能真正认识历史的规律,才能写出栩栩如生、符合李自成那个年代的人物。才能还原历史真面目,才能贴合实际,重现历史人物及其光辉形象。
作家姚雪垠在小说《李自成》前言里是这样说的:
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主题思想不是产生于作者有了写作动念之后的凭空构思,而是产生于他对历史作了认真的研究之后。只有经过对历史作了比较广泛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理解历史问题的全貌,内容和本质,以及历史运动的规律,从而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历史事变,写出来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塑造好历史人物。
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里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收集材料是艰苦的、繁重的。要做大量的工作,要阅读,要记录,要把材料分类。要做科学的总结,要持之以恒,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
根据前辈作家的经验,有人把怎样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的方式归纳成下列三种。
(1)马卡连珂方式:即记录下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斗争。
(2)契诃夫方式:即注意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记录。
(3)巴尔扎克方式:巴尔扎克后半生纠缠在商业债务之中。接触过许多商人、出版家、银行家、高利贷者,这是他积累的重要来源。他经常在晚上独自徘徊街头,跟在剧院下戏的工人后面,听他们谈戏、谈家常。
有了材料,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还要挑选……
真实、(是指题材能揭示生活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不是一定要求题材一定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创作中,作者可以用浪漫,可以用夸张的手法去表现主题。但是,所用材料必须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作品不能算是好作品。
作者要认真,细致地去研究生活,去选材。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去开展。材料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而不是作者刻意制造的。要观察,要分析,要询问各种人,不懂的地方不要装懂。。。。。。
作者要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会对生活有兴趣,才会有所发现。如果,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就无法发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就无法获取第一手真实的材料……
材料来源于生活
来龙去脉要把握
取之有道要分析
多问多记多查阅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章·选材与剪裁(3)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2)选材
有了材料还要选材,选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为突出文章主题服务,要紧扣主题。怎样选材,怎样选好材?下面接介绍几种人们最常用的选材方法,供大家参考。
(1)要围绕主题去选择材料,也就是说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