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二-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圆觉经》:“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大意是说,就像我们冶炼金矿那样,金子并非在金矿中不需冶炼而出,而是只有通过冶炼才能从金矿中冶炼出来,而一旦冶炼成,那么就不会再复原为矿石,经过无穷的时间,其金性也不变。
这里金矿所具有的金性可以比附于本具功德;冶炼的过程可以认为是修因功德;而出来的不复为矿、具有千古不坏的金性的金子,则可以比附为果报功德。我们的修持就是通过克服习气和增加善行而逐渐领悟佛性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不断圆满自身功德的。由此可见,本具功德是修因功德的基础,果报功德是修因功德的结果。
明白这个道理对我们是很有意义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清楚提高修养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也是我们清楚,只要从自心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那么,我们坚信,自己的理想誓愿最终必然会实现。遇到任何困难,我们都应该泰然处之,因为我们清楚:“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
而且我们还要将这种金性利于众生。所以,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以一种昂扬向上、大公无私的心行前进,远离烦恼和自私的行为,谦虚进步,为人热心,积极主动善待他人,布施奉献于他人,使自己向更高的修养境界前进,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圆满起来。
2008年2月25日发布于搜狐博客
心莲百合文化网引导页 。。
393 关于功德福德区别
393 关于功德福德区别
郭旭东
博友留言:请问功德与福德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快速积累的办法?
以下仅供参考。
关于功德,《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佛学大词典》:“【功德】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从词典上看,功德包含福德。
关于功德,六祖慧能说:“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大意是说,对于一位修持者而言,功德是内心自性自现的,而不应该执著与污染的,不是布施与供养所求得。不求自身利益的无私奉献、布施,和求福报的奉献、布施,这是真正功德与福德的区别。梁武帝自夸自己有勤于修寺等佛事的功德,而达磨(摩)祖师则回答他说这些行为毫无功德是,因为他还不清楚真正的功德是无私奉献的,是不离自性与内心的修养的,而不是达磨(摩)祖师的过错。
六祖慧能还提到:“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大乘义章&;#8226;九》:“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从这些角度看,要想提高功德,首先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态,对他人保持尊敬,合于各种礼貌;其次,内心保持清静纯洁,外在利他妙用而无染。再有,就是要不断改变身、口、意各种恶习,增加身、口、意各种善行,树立理想,不断升华价值观,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前进,直到永远。
2008年2月26日发布于搜狐博客
心莲百合文化网引导页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94 修因功德与本具功德谁重要
394 修因功德与本具功德谁重要
郭旭东
博友在博文《三种功德的关系》中留言:我的理解,修因功德比本具功德更重要,是不是这样?
以下供参考。
从金矿冶炼为金的角度看,修因功德确实比本具功德更重要。因为金矿毕竟不是金子,它需要冶炼才能成为金子,一旦成为金子之后就不再是矿石。我们本身具有本性,具有本性功德,但是它是原始的,要想将其真正开发、冶炼出来,只有靠我们的修持,包括克服各种不良习气和增加各种善行的修持。《圆觉经》:“譬如销金;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就是这个意思。
懂得这个道理对我们非常有意义。它会帮助我们避免狂禅和顽空,告诉我们真正的修持是什么,从而避免南辕北辙,甚至走入地狱之中。
所谓狂禅,是指修者认为自己本来是佛,自己肉身与佛无二,不用修行,不必修心,不必有各种礼节、仪轨的约束。《金刚经论》:“复有装模作相,空腹高心,未证言证,未悟言悟,一言半句,便为究竟,不食油盐茶果酱醋,执持邪戒,惑乱无智,不用看经念佛,不用作福参禅,不用出家受戒,不用投体别师,偏指色身,与佛无二,诳惑无智,同入黑暗,断善根苗,灭智慧种,执着痴顽,第六外道。”
清楚了只有通过真实修行,也就是真实地克服习气、增加善行等的修持,才能真实地领悟佛性的道理,从而避免走入不扎扎实实修持自己的狂禅之中。
所谓顽空,就是生不起众生的妙用来,不知在提高修养上下工夫以了悟佛性,执著地认为“空”就是最高境界,主要表现为枯木禅,形同枯木,故称枯木禅。《五灯会元》:“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要想避免狂禅和顽空,首先就应该在谦虚上下功夫。因为这是修持的根本。只有谦虚了,才能端正学习和修持的态度;才肯于认识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加以改正,同时增加各种善行;才肯于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工作、生活和学习;才能以德报怨;才能平易近人地与人相处,而不是自负、傲慢;才能为自己曾经的不良心行升起大惭愧心而感到懊悔,并进行深刻忏悔,诚恳相他人道歉;也不会为自己的奉献后悔,不会认为自己行善不值得;而且会持之以恒地修持自己,并坚定自己的意志,而不是走马观花和三分钟热度……
2008年2月26日发布于搜狐博客
心莲百合文化网引导页
395 关于性戒
395 关于性戒
郭旭东
博友留言:谢谢老师!我一定按老师说的那样去做。老师您在讲一讲性戒好吗?
以下仅供参考:
所谓性戒,《佛学大辞典》:“【性戒】二戒之一。乃针对性罪而立之禁戒。又作性罪戒、性重戒、主戒、旧戒。与‘遮戒’相对。此类戒律从犯罪之果报而言,属于本质之罪恶行为,如五戒中之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四波罗夷,不待佛之制戒,亦不论在家、出家与受戒、不受戒,若犯之,未来必定受报;因其自性就是罪行,为业报之正因,系社会普遍承认之罪恶,并有法规制止之,故称性戒。反之,遮戒则依佛陀之遮制而设,如酒戒即是。”
大意是说,对于性戒,例如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不管是不是佛法中制定的,其性质本来就是罪行,是产生罪业之报的真正原因,是社会上普遍承认的罪恶,并非只有佛家才规定禁止的,所以才称为性戒。反之,只有佛家而设的制度,才是遮戒。例如饮酒,社会上并没有认为饮酒就是罪恶。
2008年3月1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心莲百合文化网引导页 txt小说上传分享
396 关于不见世人过
396 关于不见世人过
郭旭东
博友留言:郭老师,您好。您能再讲讲不见世人过吗?今天早上见到路边一个火锅店有两个人在杀狗,我当时特别难过,为了那只狗泪流不止。后来分析自己的心理,发现我只是可怜那只狗。于是心中默默祈祷,也愿那两个人远离贪嗔痴,早获身心轻安。请问老师,这样仍是见世人过了吗?&;nbsp;
关于“不见世间过”,出自《六祖坛经》,我们看一下原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愚。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罪,我非自有罪。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若欲化愚人,事须有方便。勿令破彼疑,即是菩提见。”
这段话大意是说,作为一位真的修道人,应该不见世人的过失。为什么呢?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如老师教育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等),见了世间的过失,而对其进行恶口、诽谤等,即便我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没有过失的,实际上见了世间过失的行为也是错误的行为,是没有涵养的表现。何况我们往往从自我现有的观念出发,并不一定清楚事情的实质和真实原因。事实上,别人的罪过与我们并无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果我们是正的,并不会因为对方的过失而使我们有罪;如果我们有过失,那么自然有罪过,并非因为他人的失误而增加或减少我们的过失。我们尽管自己修持自己的内心好了,在去掉我们的不足,打碎烦恼恶习上下功夫。如果认为世间人有过失,想帮助他们的话,那么就需要智慧方便,也不需要用恶口、诽谤等见世人过的行为。通过智慧方便使其断除恶习疑惑而不护短,这就是菩提之见解。
不要认为这是阿Q和自欺欺人的做法。实际上,我们往往从自我现有的观念出发来评判他人的过失,并不一定清楚事情的实质和真实因缘。在我们价值观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我们的心胸、慈悲和智慧也在增加。不同的价值观和涵养会有不同的处事方法。具有高尚的价值观的人不会认为自己善良的行为做的不值得。如果涵养不够,往往认为自己吃亏了、善行没有意义、不值得等等,或者对自己的善行感到后悔。&;nbsp;
总之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原则——“不见世人过”。这是我们人为处事的法宝。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纠纷,避免很多矛盾,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涵养、修养。因为我们将道德放在了第一位,而道德的本质是无私,无私反倒成就一个人,而不是毁掉一个人。&;nbsp;
由此,我们就应该进一步意识到提高修养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进一步谦虚地对待别人给我们的批评与建议,刻苦精进,努力克除各种恶习,不断进步,持之以恒,直到永远。
2008年3月3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心莲百合文化网引导页
397 《关于性戒》(二)
397 《关于性戒》(二)
郭旭东
博友在博文《关于性戒》中留言:谢谢老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性戒”。自己的心行必须符合常态世间的善因缘。老师,这句“不待佛之制戒”,我的理解是:不管是不是佛法中制定的,其性质本来就是罪行。老师,这样理解对吗?老师,我很高兴也很惭愧。高兴的是您不厌烦的给我们解答问题,把我们从迷茫中无知中解救出来,一步一步的导引我们走向阳光大道,通往理想的彼岸。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我对您无以言表。只有把惭愧变为忏悔。向您学习,以您为榜样,去除恶法,增加善法,做事心行必须随顺常态世间的善因缘,远离恶的,提高道德修养。时时用完全无私作意,朝大我靠拢,让众生都能听到佛法得到法雨。为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全部。在此谢谢老师。
以下仅供参考。
自己的心行必须符合常态世间的善因缘,这样可以理解为性戒。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性戒&;#8226;遮戒】性戒和遮戒的合称。性戒,又称性重戒、性罪戒或主戒、旧戒。遮戒,又称息世讥嫌戒、离恶戒、客戒或新戒。性戒是佛法和世间法都不得违犯的戒条,不论佛陀制定与否,这类行为的本身就是罪恶,犯者将感得三途的果报。”
《望月佛教大辞典》:“性罪&;#8226;遮罪:性罪与遮罪的并称。又称二罪。性罪,又称自性罪、实罪、性重,指其行为自身即是罪故称性罪。遮罪,又称制罪、遮制,指触犯佛陀为避世人讥嫌等所遮制之戒。譬如饮酒,其行为自体并非罪恶,但恐酒后导致放逸之举而至犯罪,故佛遮止之。犯此遮戒即得犯佛制之罪,故称遮罪。”
“性戒是佛法和世间法都不得违犯的戒条,不论佛陀制定与否,这类行为的本身就是罪恶”,所以我们要符合人世间公认的性质本身就是善的道德、因缘。另外,也应该努力合于遮戒。因为,一旦违背了遮戒,那么也很容易引发对性戒的破坏。
2008年3月5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98 关于吝啬
398 关于吝啬
郭旭东
博友留言:老师谢谢你的教诲,我有一问题:有的人贫困我能够救济能怜悯,但如果有人大手大脚,也希望我如此对待他时,心里就不舒服,其实也并没有多少钱。但就是不舒服,是吝啬吗?是我执吧?应该难施能施吧?
以下仅供参考。
所谓吝啬,佛家称为“悭”。《佛学大词典》:“【二悭】指财悭与法悭。悭者,吝之义。据地持经卷四载,吝惜财物,无怜悯心,见贫穷困苦,而不能惠施,称为财悭;悭惜佛法,心怀妒嫉,唯恐他人优胜于己,不肯教导于人,称为法悭。”
上文大意是说,吝啬有两种,即吝啬财物和吝啬佛法。所谓吝啬财物,是说人缺乏怜悯心,吝啬财物,见到贫穷困苦的人不能够很好地布施恩惠;所谓吝啬佛法,是说心怀嫉妒,唯恐他人胜过自己,不肯通过佛法帮助别人,称为“法悭”。
那么我们是否吝啬呢?从上文看,我们对待贫穷困苦的人要布施恩惠,对需要佛法指导的人通过佛法随缘帮助对方。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是吝啬。当然对于布施对方的财物,对方他具体怎么用,还需要我们的适当引导。
如果我们有吝啬心,应该去除,对治的方法是随顺众生修布施。《大乘起信论》:“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大意是说,我们清楚了佛性之体是无私而没有吝啬贪婪的,那么对治吝啬的习气可以用随顺修行布施度。
我们应该以博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