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粮安天下 >

第26部分

粮安天下-第26部分

小说: 粮安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秸秆占主体部分。生物质颗粒燃料用途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家庭炊事、取暖,也可以作为工业锅炉和电厂的燃料,替代煤、天然气、燃料油等石化能源。
  (二) 发展农作物秸秆气化。秸秆气化也是对秸秆进行深加工的一种应用。秸秆气化又称生物质气化,是指对生物质经过技术加工,使生物质生成高品位、易输送、利用效率高的气体燃料。生物质经过气化的过程,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可燃气体。我国每年可再生生物质约12亿吨,其中主要为农作物秸秆。因此,农作物秸秆是开发生物质气化燃料的重要原料。
  (三) 发展农作物秸秆发电。秸秆经燃烧和气化后产生的能量有着多种用途,应大力推进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利用农作物秸秆在锅炉中直接燃烧发电,也可以秸秆—煤混合燃烧发电和秸秆气化发电。与单纯发电相比,生物质热电联供的能源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因此欧洲生物质发电多采用热电联供模式,即不仅发电上网,而且为附近的居民提供热水和其他热力服务。秸秆发电在我国极具推广潜力。
  (四)  发展农村沼气。沼气是经过微生物发酵而生成的以甲烷为主的可燃气体,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沼液、沼渣都可作为优质肥料。生产沼气的设备简单、方法简易,适合在农村推广使用,目前已有许多农村和畜牧养殖场使用了沼气。推广使用沼气,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五) 发展乙醇燃料。乙醇燃料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生物质能源。我国的乙醇燃料生产已初步形成规模。但从我国国情出发,考虑到口粮需求刚性增长,饲料需求不断增加,目前还不具备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生产乙醇燃料的条件。巴西生产乙醇燃料的主要原料是甘蔗;美国则以玉米作为生产乙醇燃料的主要原料。由于我国人均粮食年占有量不足400千克,因此需要开发利用其他的原料如甜高粱、薯类、秸秆等来生产乙醇燃料,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六)  发展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的液体燃料,作为柴油的替代品更加环保。世界生物柴油总产量已达300多万吨。欧洲已专门种植油料作物用来生产生物柴油,形成了一定规模。据有关专家研究,2004年,欧盟以低芥酸油菜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约160万吨,占欧盟同期柴油生产总量的80%。美国也有生物柴油的小规模生产。我国已有4~5家企业生产生物柴油,年生产能力达5万吨左右。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形式与策略(2)
198立足国情发展生物质能源
  发展生物质能源,既是农业功能的拓展,又是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应从我国国情出发,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立足现有资源,加快生物质能源科技进步,完善各项政策和措施,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  发展生物质能源,应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荒山、荒丘、废弃地,种植生物质能源材料。用于生物质能源开发的生物质材料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剩余物、废弃物,二是有目的地生产的生物质能含量高的生物质能源作物。生物质能源作物的生产势必占用一定的土地。发展生物质能源,应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种植生物质能源作物,要充分利用荒山、荒丘和废弃地。
  (二) 发展生物质能源,应综合利用现有生物质资源。转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质资源的重要价值。把农业生物质资源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加以收集和利用。改变传统处理生物质资源的做法,变废为宝。既要种植和开发能源作物,又要立足于利用现有农业副产品、剩余物、废弃物,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以满足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基本需要。
  (三) 发展生物质能源,应大力应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关键是要提供足够的生物质资源以保证能源加工。应运用生物技术,培育和发展生物质能源作物,提高生物质能源作物产量。国外用转基因方法获得柴油油菜新品种,用转基因技术获得分解秸秆纤维生产酒精的工程菌。转基因技术应用于生物质能源作物种植生产,不像食物那样要受基因标识和消费者选择的限制,也不会担心影响人类的健康。因此,应通过大力应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促进生物质能源原料生产,促进生物质能源发展。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生物质能源作物和能源微生物发展领域大有可为。
  (四) 发展生物质能源,应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稳步实施。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和光热等农业生产环境因素差异很大。北方地区光热资源极其丰富,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利用荒山、荒坡和丘陵地种植生物质能源作物。因此,发展生物质能源,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可一哄而上。要根据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条件,科学规划出生物质能源发展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稳步推进生物质能源发展。
  (五) 发展生物质能源,应加大技术研究和开发力度。生物质能源发展必须与一定的加工技术相结合。生物质能源材料并不能直接利用,而是在一定的技术和加工条件下,才能转化为人类利用的能源。生物质能源能否被有效利用,主要在于其加工设备和工艺水平。应加强这一领域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基础应用研究,加大生物质能源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力度,制定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技术路线,提高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
  (六)  发展生物质能源,应建立健全生物质资源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最大的障碍是生物质资源收集难,农林生物质资源分散浪费,生物质能源利用工程规模偏小,设备利用率低,转化效率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影响新技术开发和利用。因此,应建立健全农业剩余物及能源作物的管理制度,使生物质原料正常进入市场流通。加强生物质原料质量和价格管理,兼顾企业和农民利益。秸秆发电企业布局要与农业区域布局相结合,以利企业和农业种植业协调发展。
  

布朗先后两次提出一个问题(1)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布朗公开质疑中国的吃饭问题,并预言中国粮食产量将逐年下降并发生粮食危机。2008年,布朗虽然认为中国已基本成为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但仍对中国能否养活自己持有疑义。
  中国能不能养活自己?中国政府在12年前发表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科学缜密地作出了书面回应;12年后,对布朗重提中国能否养活自己的问题,中国用50000万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再次给出了不容置疑的答案。
  要用*视角看待中国吃饭问题。既要看到农业资源供给与粮食需求的矛盾,又要看到粮食生产的发展和潜力;既要看到物质技术条件的作用,又要看到中国特色制度和政策的优势;既要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又要看到已经具有的坚实基础和条件。应该相信,中国完全能够长远稳定解决吃饭问题。
  中国能不能养活自己?应从*视角来分析和判断,既要看到面临的农业资源与粮食需求的矛盾,又要看到粮食生产的潜力;既要看到物质技术基础的作用,又要看到制度和政策的优势;既要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又要看到已经具有的坚实基础和条件。总之,中国具有粮食增产的潜力和途径,中国具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优势和政策优势,中国具有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现实基础。可以告诉世界:中国完全能够养活自己。
  莱斯特·布朗,美国生态经济学家,曾创办世界观察研究所,现为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布朗经常关注和研究世界的吃饭问题,他的有关学术论文和著作涉及到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粮食安全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布朗先后两次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
  2211994年布朗提出的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三农”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但是由于当时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出现波动,加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粮食需求增加,农产品供给紧张,引发了物价上涨。与此同时,世界上出现了质疑中国能否养活自己的声音。
  1994年9月,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10期)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后来又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他在文章和这本书中说:“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人,收入也在迅速增加。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使得粮食需求急剧增长。因为收入增加后,低收入的人会首先将金钱用于将其饮食从供给70%卡路里的大米淀粉等主食转向肉类、牛奶和禽蛋。越来越富裕的消费者需要更多的肉类食品,而这些肉类食品是通过粮食转化而来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是贫瘠的荒地,没有像美国大平原那样广阔的牧场,畜产品需求的增加直接导致对粮食需求的额外增加。在粮食需求急剧增长的同时,中国的粮食生产却不能同步增加。随着人口和工业经济的同时增长,工厂、住房、道路、公路以及农作物种植都在争夺宝贵的土地资源,结果是当中国最需扩大农田面积时,农田面积却在缩小。” txt小说上传分享

布朗先后两次提出一个问题(2)
布朗认为,“中国正以极危险的速度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他还说:“如果将中国广大的剩余劳动力中的1亿人转移到工业部门,假设每个工厂能有100名雇员,就需建100万个工厂,再加上仓库和道路等一些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必将牺牲大量农田。尽管可以通过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来增加粮食单产,但由于化肥用量已接近报酬的递减点,单产提高的潜力十分有限。日益严重的缺水状况也影响着粮食产量的增长前景。此外,还取决于某些环境趋势——包括土壤侵蚀、灌溉系统的漏水和盐碱化、空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尽管目前还没有直接计算空气污染和酸雨造成了多大程度的粮食减产,但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粮食生产因此而遭受的损失是巨大的。”
  布朗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将来是否有支付能力大量进口粮食。答案是肯定的。二是若中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否有哪个或哪几个国家能够足额提供。考虑到上述的诸多因素,布朗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有潜力能够提供如此多的粮食。1980年以来,世界粮食每年出口平均约2亿吨,其中接近一半来自美国,而美国也承受着农田损失和灌溉用水转为非农业利用之苦。预计今后40年,美国人口将增加9500万(包括自然增长和移民),美国可供出口的剩余粮食不会增加得太多。”
  布朗由此得出了六点结论: 即“第一,中国粮食产量将逐年下降。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1/5(或每年下降05%),即那时产量只有263亿吨。这相当于中国1973年的粮食总产量。第二,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按人均年消费400千克计算,到2030年,中国粮食消费需求将达到641亿吨,粮食赤字将达到378亿吨,粮食消费中有59%依赖于进口,自给率只有41%。第三,中国的经济繁荣将使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代。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工业化的中国将有足够的外汇进口所需要的谷物,但是国际市场上不会有这么多的谷物供中国进口,因此以1990年为分界线,世界粮食市场将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 第四,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将加剧世界贫困。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将导致世界粮价大幅上升,致使第三世界的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人口无力购买必需的口粮,因此中国的粮食进口将剥夺这些国家和人口的食品权利,加剧世界的贫困。第五,中国的粮食危机将引发全球生态危机。中国的粮食缺口将通过国际贸易产生全球性影响,中国的人口对中国的土地的压力将转变为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压力。第六,中国的粮食危机将引起世界性的经济崩溃。粮食短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冲击将超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粮价上涨还将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崩溃。”
  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全球无论哪个国家,都把本国和别国的吃饭问题看得既敏感又重要,布朗在《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对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主观推断,引起一些国家、新闻媒体和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随之,有一些国家、国际相关组织和媒体认为,布朗的结论缺乏科学和事实依据,缺乏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客观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也有一些媒体节外生枝,不顾事实地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大肆炒作。
  2222008年布朗重提老问题
  2008年6月,布朗又再次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谁来养活中国目前仍是个问题,他的观点没有改变。但布朗这次重提老问题时认为,由于中国采取了许多行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已成为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
  布朗说:“在《谁来养活中国》出版之后的这段时间里,我已经注意到,中国政府为提高谷物的产量采取了许多行动,例如:提供给农民的谷物价格补贴提高了40%;为农民提供的农业贷款增加了1倍;对农业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投入。这么做的结果是,中国成为基本上可以粮食自给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