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课-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分清主次,善选娱乐项目,让自己能真正在娱乐中恢复活力,而不是虚掷时间和精力。
匆忙时,真言也特别有效,因为它能让不安分的心灵有所依靠,并逐渐让它放慢节奏。在快步疾走时复诵真言,就能将言语、呼吸、脚步和心灵融进有节奏的和谐,这是在工作中稍息片刻、重振活力的绝佳途径,同时还能训练你将工作随时抛开。觉得匆忙时,就停一分钟,复诵真言,然后刻意放慢手上的工作。有时,你会在匆忙中碰掉一件东西,伸手去捡时又碰倒了别的东西,这个场面相当滑稽尴尬。接着你可能还会撞到胫骨,如此等等。这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复诵几遍真言,恢复镇定,以便能以恰当的节奏继续工作。
我们也不能让自己受他人催促的影响。如果电话在你烹饪晚餐时响起,那就找个方便的时机再接,不要立刻跑去接听,让锅里的汤沸出来。我们不必被电话之类的东西所牵制胁迫。毕竟,电话里包含的只是与我们通话的要求,并非一道圣旨。如果消息重要的话,打电话的人就会等上一阵或稍候再拨。
我还有个有些价值的建议。在我建议别人放慢步调时,对方常常会反问我一个合理的问题:“我有那么多事要做,怎么才能慢慢地把事全做完呢?”(我通常用我自己在印度做老师的经验予以解答。我曾是一所大学的英语系主任,责任很重;但我还是很想训练自己慢慢做事,避免紧张,因为我知道,这将成为灵性之路上的帮手。)
我先是把我在学校里参加的所有活动列了张单子,其中包括我需要做的和我喜欢做的。结果单子列了很长。我当时也对自己说了现在别人对我说的话:我不可能慢慢处理所有这些重大事件。
但接着我就想到了我的灵性导师——我的祖母。她在我们那个一百多人的大家庭里、在整个村庄里,都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但她总是能漂亮地完成她的任务。在我的印象里,她对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总是有一种准确的感觉。于是,以她为榜样,我开始从我的清单里删除并非绝对必要的条目。
删掉的条目之多,令我惊讶。和大学有点关系的人都知道,我们需要参加的会议、研讨班、讲座、接待会,如此等等,其数量有多么庞大。但这些*往往跟我们的主要职责没多大关系。因此我开始避免出席那些我觉得没必要的*。刚开始,我还以为自己会因为缺席自行车停放委员会的月会而遭到责备,但在连续缺席几周之后,我从委员会的另一个成员口中得知,他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缺席。接着,我将好恶放到在一边,把目光集中在必须要做的事上,尽量保持超然,本着这个态度,我从清单上划去了越来越多的条目。没多久就已经划掉了一半,我发现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处理那些具有永久价值的事物。
按我提到的方式调理行为不是一件易事,也不会那么舒舒服服。我们需要付出长期而持续的努力,才能逆转在过去的岁月中养成的匆忙的行为模式。可一旦改变成功,收益将是巨大的;而且,从做出改变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能得到收获。我们已经踏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它让我们精力更充足、身体更健康、心灵更沉静、交往更和谐,让我们在工作和娱乐中富于创意,让我们获得我们一个更长、更幸福的人生。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专注一点
那些不能接受挑战的人、无法做出良好表现的人,他们的问题不在于任何与生俱来的无能,而在于心灵的散漫。他们都习惯把不快当做工作的固有属性;但更多时候,不快只是工作者心灵的状态。无聊也是一样。之所以觉得无聊,主要是因为心灵被分散了。
想要自由生活的话,我们就必须完全掌握自己的思想。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说我们“思想我们的思想”只是一句美言——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思想在思想着我们。掌权的是它们,我们不过是在无意中侍奉它们而已。
试想一下,你是个学生,正坐定了身子,准备为期末考试做准备。你手头万事俱备——削尖的铅笔、课本、听课笔记、计算器,外加满满的斗志;你也明白,自己一定得好好用功,因为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吸收。你翻开经济学课本,开始阅读供求定律的章节……突然之间,意识的一个遥远的角落开了扇门,一个欲望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它吧唧吧唧嘴,悄声说道:“来个比萨如何?”然而你的目标是严肃的——期末考试相当重要——于是你毅然拒绝了这个诱惑,继续埋头念书。但那扇门已经开了,从门外闯进了上周摇滚音乐会的一段回忆,后头还跟着关于下周游泳的一则白日梦。你再次埋头念书,或试图埋头念书。
问题来了:既然你想要学习,那么那些想法就是未经允许擅自入侵的喽?既然如此,让它们离开不就行了吗?可是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它们是不会轻易走的,它们知道这里不是你说了算。结果你就干坐在那里,心灵的一半顾着学习,另外一半顾着其他。
假设你觉得自己正被某种忧虑所困扰,由头是一件小事,这点你再明白不过了,可你就是无法释怀。你走进影院,心想那可以让你换换脑子,但忧虑也跟着来了,像一只老鼠那样啮咬你的意识。有时你会沉迷于一段歌词,困扰于一个忘却的名字,或是在脑海中一遍遍地回放快乐亦或不快乐的场景——比如四年前的那次出海,或玛丽?苏在同学会上对你的冷落。
也许,困扰你的是更加严重的事件:工作中的一次重大失误;导致自己或他人受伤的疏忽;对已经疏远或阴阳两隔的故人的怀念;令人手脚麻痹的恐惧和自我怀疑;错失的机会;削弱身心的沉迷;羡慕和妒忌;意志软弱或道德失误——这一切都会死缠着我们,让我们觉得自己仿佛置身墓穴,远离光明和欢乐。
在这些常见的事例中,心灵缺乏的是一种保持清醒思考和顺利运作的重要能力:那就是专一。专一在梵文中称为ekagrata,其中的eka意为“一”,agra意为“点”或“边”。“专一”是个非常生动的说法,因为它相当贴切地将心灵假设成了这样一种内部器具——它要么是聚焦成单一、强大的一点,要么就是涣散开去。各位都知道,光可以通过反射镜会聚成一道强烈的光线。但如果反射镜面上布满坑洼和裂缝,光线就会向四处散射。同样的道理,当心灵处于散漫状态,对准几个焦点,它就不能发挥作用。头脑的力量被分割成几块,分配给手头任务的部分就显得不足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训练心灵
或许我们的心灵正对着三个焦点、四个焦点、一百个焦点,但我们还是可以用沉思训练其对准一点。这种非凡的训练能将心灵的所有威力聚焦起来。不妨这么说:它将我们心灵的裂缝一一填补,并将外泄的精力输送到我们集中注意的那一点上。随着沉思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原以为自己只有一点微弱易泄的灯光,其实我们拥有一座巨大的灯塔,它不断地送出光明,照亮了所有的问题。
在沉思的训练中,我们通过专注于某个单一对象而使心灵聚焦于一点——那对象就是一节启迪性的段落。每当心灵开始流浪,焦点一分为二,我们就要对段落倾注更多的注意——这个过程会一次次地重复。这当然是项充满挑战的工作,但心灵会渐渐变得驯服,并安歇在恰当的位置——它不再是屋子的主人,而是一位值得信赖、忠心耿耿、才能可敬的仆人。
想想一个训练有素的心灵所具有的功用。如果你未曾训练你的心灵和感受,比如,你在对邻居觉得反感时劝导心灵说:“不要怨恨,我的心灵。”这时心灵只会轻蔑地答道:“你这是在和谁说话?”你怒从中起,加上了一句“劳驾”,心灵却答道:“你又没教过我怎么听话,现在凭什么要我服从?”心灵所说的有它的道理。然而,如果你练习了沉思,学会了将心灵聚焦一点,你就只需在心灵不服管教时说一声:“不要,朋友”。一句话就足以奏效。若烦恼来自怨恨之类的负面情绪,你可以将注意力转移,苦恼的程度立刻减轻;若困扰来自有解的问题,你可以在稍后采取行动,予以解决。
我们可以在《羯陀奥义书》里找到一个聪明的比喻,它将心灵比作一辆马车。未曾受训的马匹会脱开缰绳,肆意奔逃,可能还会将我们引向毁灭,对此我们束手无策。受过训练的马匹就不同了——爱马人都了解其中的畅快——在缰绳上略加牵引,马匹就应手而动。同样的道理,在沉思中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灵,也会对不甚用力的轻触做出响应。如果一段关于伴侣行为的记忆正设法闯入心灵,我们就可以通过专注于伴侣在过去的诸多亲善行为而将其弹出。我们拒绝被自己的想法不断拉扯——我们完全自由地思想着自己的思想。佛陀在说到“没有什么像受过训练的心灵那样顺从,没有什么像未受训练的心灵那样自闭”时,就是在说这个意思。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专注一点的好处
一旦让心灵专注于一点,我们就能获得巨大的忠诚和稳固的力量。就像蚂蚱从一片草叶跳到另一片,无法专注的人总是从一件事情跳到另一件,从一项活动跳到另一项,从一个人跳到另一个人。反过来说,能够专注的人知道如何保持静止,全神贯注。这样的人总是能付出不懈的努力。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关于印度大音乐家胡斯塔德?奥罗丁汉 的故事。西塔琴大师拉维?香卡还年轻时曾向他请教,并极力保证自己会做个勤勉的学生。大师用阅人无数的眼睛对香卡打量一番,随即从他的穿着和举动中觉察到了一个半瓶醋的征兆。他说:“我不会教给花蝴蝶的。”幸好,香卡通过了决心测试,在几个月后说服大师重新考虑。我们觉得这位老师的心情很好理解:他不能在一个朝三暮四的人身上浪费他的天赋,挥霍他的创意。
那些不能接受挑战的人、无法做出良好表现的人,他们的问题不在于任何与生俱来的无能,而在于心灵的散漫。他们或许会说“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或者“这不是适合我的工作”,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只是不知道如何会聚并使用他们的力量罢了。一旦做到了会聚力量,他们或许就会发现,自己不仅喜欢这份工作,而且还能做好。每次接到不合口味的任务(每个人都有必须完成这类任务的时候),我都会发现,如果我能对这项工作更加专注,就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我们都习惯于把不快当做工作的固有属性;但更多时候,不快只是工作者心灵的状态。
无聊也是一样。真正无聊的工作其实没多少。我们之所以觉得无聊,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心灵被分散了。心灵的这一半做着手头的工作,那一半却试图逃避;这一半挣着工钱,那一半却开着小差,还想着劝说工作的这一半撒手不干。两半边为了相反的目标互相争斗,在战事中消耗了巨大的精力。我们开始觉得疲惫、精神涣散、焦躁或无聊。一切都仿佛罩上了一层灰色,我们变得对时间斤斤计较。时间慢得像爬,工作成果也惨不忍睹——如果还有工作成果可言的话。最终,工作业绩跌落到了平庸的最低点,因为你的大半精力都用在了修复三心二意造成的破坏上,用于工作本身的精力没剩多少。
当心灵实现统一,并在某项任务中得到全面应用,我们就拥有了充足的精力。手头的任务,尤其是按部就班的任务,将得到轻松而高效的部署,我们虽忙忙碌碌,但时间并不显得紧迫。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能对手头的工作全神贯注,那么值得关注的机会就会出现——这似乎已经成为一条灵性规律。这一点在神秘主义者、艺术家、科学家以及政治家身上也一遍遍地得到了验证。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秘密:注意
如果想从这个专断而散漫的心灵中解放出来,就必须了解如何将它放在我们需要的地方。
可悲的是,多数人对自己注意的焦点无能为力。这就是为什么广告会如此成功。广告人知道我们无力将眼睛从那些标识上挪开。我们的某些伙伴宣称自己是官能的主人,但我们只要和他们一起驱车上路,就会发现他们的注意力是多么容易涣散,外界的信息又是多么容易偷偷溜进他们的意识。无论这些标识如何有悖于我们的价值和品味,它们还是纷纷闯入,原因不外乎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注意力。
再看看在图书馆念书的人吧。有人走过身边时(可能每几分钟就有),很多人都会抬头张望。这很难说是自主的行为,只是这些人的注意力自行其是地跑开了而已。如果任由自己的孩子像这样在公共建筑中奔走,旁人就会投来谴责的目光;但在图书馆里,你却到处都能看到注意力暴走的情景。
分散的注意力还会耗尽体力。你曾经一整天忙着购物吗?曾经想在一天内看完博物馆里从埃及馆到法国印象派油画的所有展品吗?这些经历是否让你觉得筋疲力尽?整天站立或走动当然是原因之一,但任凭注意力从一个感觉对象迅速转移到另一个,这个举动会耗尽你的精力,产生的回报却非常之少。或许你并未对木乃伊或莫奈绘画作品表现出恰当的欣赏,只能说你全都见到了而已。
著名的脑研究专家怀尔德?潘菲尔德曾说,如果能再活一次,他一定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人类注意力的研究。原因之一是这个官能和人类的知觉紧密相连。各位都知道“吃什么补什么”这句老话吧?我们可以将其修改成“有什么见什么”。眼睛见到的不完全是呈现在眼前的那个物体;也不是科学家说的那个东西。视觉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内部程序,欲望就是其中的元素之一。引发动机的事物会得到我们的注意,而得到注意的即是我们所见到的东西。
分别询问四个人今天街上发生了什么,得到的回答会各不相同。一个刚从列文斯顿酒店的扶轮社 午餐会归来的商人会说:“ ‘戴夫尼’那边挤着好多人,那家伙很会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