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以碳之名 >

第4部分

以碳之名-第4部分

小说: 以碳之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却要为所谓的“暖化”惶惶不可终日,仿佛世界末日明天就要造访。在一片近乎歇斯底里的恐怖传递中,人们的理性包括历史上因气候变冷给造成的严重创伤记忆,就因为这一百多来的短暂气温反弹,顷刻间便被扫荡无余。不要说杞人忧天,杞人忧天的故事发生在民智未开的古代,而暖化恐慌在出现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杞人忧天是特例,而暖化恐慌则是大规模群体症候,甚至波及到整个人类社会。所以,两者虽然都很滑稽,但滑稽程度上则断不能同日而语。
  滑稽二、将工业排放锁定为升温“真凶”的暖化教义,本来一个假说,基于错误认知和错误推定的伪命题,却能被一路推波助澜,推到“科学界共识”的高度,继而汇成一股裹挟全世界的宗教狂飙。以至于整个人类都在诅咒自己臆测出的那个“撒旦”—二氧化碳,誓与其不共戴天!
  滑稽之三也是最滑稽的、这一挑战人类智商底限的伪命题,能够劫持科学、操控主流舆论,将世界骗个七荤八素不说,它还要玩真的,短短二十年间,便完成了由一个假说到劫持“人类正义”的运作。挟“政治正确”而号令天下,要全世界行动起来去搏杀二氧化碳,而它竟然真的作成了!
  于是乎,一场人类大战风车的空前闹剧,便在暖化教战鼓的催动下荒唐上演了。
  20年间,这场以消灭二氧化碳排放为神圣目标的气候战争,由意向到落实,一步一个台阶、一次较一次急迫,其酝酿和组织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大家看看这个路线图:1988年,欧洲人推动下IPCC成立,开始谋划应对“暖化危机”;1990年,欧共体代表在“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部长级会议”中,首次提出保护大气层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张,并提议立即开始关于“气候变化公约”的谈判,从而拉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序幕;1992各国首脑奔赴巴西里约热内卢,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把矛头对准二氧化碳,但没有具体规定各国承担义务;1995年3月28日,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在德国柏林召开;1997年12月11日,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开始明确发达国家碳排放量(注意:这个很重要,后面的章节中将多次提到);2007年12月,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召开,协商“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进一步减排事项,会议通过“巴厘路线图”;2008年8月,西方G8领导人会议上就温室气体减排长远目标达成一致意见,八国领导人在一项声明中说,八国将与《气候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2050年温室气体至少减半的长期目标,在相关缔约方谈判中与其他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个很重要,它标志着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决意做掉《京都议定书》,将原来没有规定具体减排量的发展中国家,也一并纳入到这场二氧化碳战争中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哥本哈根大博弈(2)
果不其然,在2008年的波兰波兹南第十四次气候大会后,全世界注定将迎来一场最吊人眼球,也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滑稽盛宴。一场台上互相攻歼,台下合纵连横,波谀云诡、暗流涌动,各方都义正言辞,各方却都在为利益撕斗的气候谈判大博弈,朋友们当然知道,我是在说哥本哈根
  第一节、初期花絮和三驾马车
  哥本哈根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简而言之,这场大会就是以碳排权为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全面商谈和明确各方应分担的减碳份额。所以,我们不妨称其为分碳大会
  在正式切入这个话题前,请看两则会议初期的花絮:
  花絮一、进门先表立场
  根据新华社的会议采撷:“刚进入会场,就看到两个巨大的充气门并排矗立在面前,挡住了必经之路。一个门上写着“全球变暖”,另一个门上写着“达成协议”,一些志愿者正在现场组织过往行人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穿过不同的门”
  点评:这种先明确立场再分门而入的要求,是一种理念宣誓,考验你的政治正确性,和帮会成员歃血表忠或者梁山哥们入伙前纳投名状如出一辙。同时,它更是一种站对要求,你要么赞同减排以“拯救地球”,要么就支持“全球变暖”,那无异于自甘与全人类为敌。一如小布什当年宣称的“要么做我们的朋友,要么做我们的敌人”,很有威慑意味呦~这让人想起萨达姆当年搞得总统选举,这厢都是清一色拥戴票,有意见?那好!看见不,旁边有个小黑屋,请你大胆走过去……
  花絮二、会场无缘圣诞树
  “由于本次会议会期较长,一直持续到18日,甚至影响到很多人的部分圣诞节假期。过圣诞节,自然少不了圣诞树。每逢圣诞节前,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圣诞树让人们感受到浓烈的节日气氛。但负责会议组织安排的一名丹麦外交部官员证实,即使到会议后期临近圣诞节时,会场内也不会摆放圣诞树。至于这么做的理由,这名官员语焉不详”
  点评:圣诞节,基督教世界最神圣的节日。而邻近耶稣他老人家2009岁寿诞前夕,在一个基督教国家组织的大会会场中,竟然没有圣诞树的身影,这的确有点匪夷所思。不过,主办方也正是要以之明志:誓将灭碳大业进行到底!因为在丹麦圣诞树通常是杉树做的,而这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相当强,有助于灭碳。
  瞧瞧人家这精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一种为了搏杀二氧化碳,可以连耶稣他老人家都不惜怠慢的精神!同时,这也表明,以灭碳救赎为立足点的暖化说,已经根植于欧洲人心中,激发出最虔诚最狂热的原教旨主义情结,非常神圣了,其神圣性,甚至压倒他们2000年来的“心灵鸡汤”—对“主”的信仰。想当年,冠军侯一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何等豪气干云,所表现出的决绝精神,直到今天还一样激荡中国人血气。可对比人家那种“二氧化碳不减,何以圣诞树为”的圣战情怀,在不妥协精神上,两者的层次高下立判矣!这个你不服不行。
  再给大家看一张大会图片
  图中,昂昂乎端坐于台上三位,从左到右,依次为IPCC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左),《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主席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中)及东道国的大当家丹麦首相拉斯穆森,他们分别代表掌控这次大会以及整个气候战争方向的三驾马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公约框架组织以及欧盟。背景大屏幕上的圆形图案,则是本次大会的会徽
  这张图片颇有意味,笔者认为最能彰显本次大会的主题和精神指向
  首先,作为IPCC的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代表的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这场气候战争中,该机构虽然不参与直接搏杀,但拥有气候问题解释权,负责明确作战对象,为*二氧化碳的圣战提供法理依据,他说“该打!”;其次,德博埃尔,《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组织的象征,主要职责召集各路诸侯会盟,共商*二氧化碳的大计,以便制定战役方案以及分配各方承担的作战任务,侧重于组织协调,他说“都来打吧!”;而其中真正主导这场战争,行使作战统帅权的还是拉斯姆森,代表欧盟,他说“咱这样打!”
  你别看拉斯穆森,一个北欧小国领导人,看上去似乎分量轻了点,实际上却是地道的举重若轻,因为他背后是整个欧盟。不光拉斯穆森,气候大会名以上的盟主德博埃尔,他也是欧盟的,欧盟成员国荷兰的外交官。而帕乔里尽管来自第三世界印度,但他领导下的机构则是在欧洲人推动下成立的,受欧盟影响甚大,而他本人还有一重身份德意志银行的顾问。
  所以,公元2009年12月7 日,哥本哈根“贝拉”中心大会议厅, 当在“好了,各位,时间已经到了”,这一句德博埃尔的简短号令中,宣布大会正式开始,不!灭碳关键战役打响时,德博埃尔、帕乔里和拉斯穆森都立功啦!伟大的欧洲圣殿骑士团的左右前锋和中军!他们继承了欧洲文化中救赎和圣战情结的传统!耶稣、弥赛亚、乌尔班和狮心王理查们在这一刻灵魂附体!这一刻,他们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背后是整个欧盟!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夺取世界主导权,欧盟推动气候战争的动因分析
现在大家都知道,先炒热暖化议题,大肆鼓吹宣扬一个理念:温室效应→气候暖化→地球环境灾难;再将温室效应简化为二氧化碳问题,从而给二氧化碳和灾难元凶之间划上等号,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打着“拯救地球”的名义占领道德制高点,继而绑架整个世界发动针对二氧化碳的战争。这一系列运作背后,最主要的推动力就是来自欧盟,正是他主导布控了这个大局。
  那欧盟为何铁了心的和二氧化碳过不去呢?这个动机很复杂,最根本落脚点还在利益上
  要理解欧盟发动气候战争的复杂动机,首先了解一下目前欧盟的主色调
  1、一个绿化的欧盟
  必须说,在色谱表现上,欧盟已经越来越绿化了,当然这个绿化不仅仅指他环境搞得好,植被覆盖率高。这里说的绿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欧拉伯化”的绿色前景
  欧洲,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已高度发达,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上非常完备。人们躺在高福利和雄厚的物质积淀之上,一味贪图安逸,主体格调越来越颓废,同性恋、换妻、吸毒之风大行其道,渐失先辈们进行全球文明大扩张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开拓欲望和冒险精神。而伴随着野性雄魂的消失,再有高福利满足生活需求,欧洲人生育率大幅度降低,一些国家甚至连年人口负增长,早就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资源上出现匮乏,尤其那些报酬较低相对劳力的作业,“用工慌”的现象更为严重。于是,出于对富裕生活的艳羡,那些来自东南亚、中东和北非的穆斯林群体开始大举北上西进,填补欧洲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的人丁短缺,在许多国家落地生根,并逐渐汇集成大规模群体,巍然成气候。和移居地普遍的上帝信仰不同,这些人士信真主的。
  伴随着移民群体的大批到来,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开始在欧洲遍地开花。目前,欧洲许多城市上清真寺朝拜的人甚至超过教堂。这些穆斯林移民群体,尽管目前在整个社会人口中仍是较低比例,但由于生育率较高,正逐渐改变欧洲传统上的人群和信仰分布图。对于这种现象,2004年,美国最著名的的*学家,白宫决策顾问伯纳德?刘易斯警告说,到本世纪末,欧洲将变成穆斯林区,成为“西*”的一部分,这就是“欧拉伯”一次的由来。意思欧洲正在不可避免的被*化。由于穆斯林群体崇尚绿色,故这一“欧拉伯”化也习惯上被称为绿化
  其二、绿色政治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前面说了,在人群构成和信仰版图上,欧洲整体出现加快绿化的趋势,接下来,再说说政治版图上的绿化,即三十年来欧洲绿党的勃兴。
  绿党作为一股政治脉流,可以追溯到60年代的欧洲极左运动大潮,而那些弄潮逐浪者大多是富有革命激情的叛逆青年。由于渊源关系,他们的基本理念是立足于反资本的,敌视工业化大生产,视之一切罪恶之源。极左运动在欧洲潮起潮退,转入式微后,其骨干分子和组织网络并未消失,而是投入到“反核、女权主义、同性恋、环境政治”等社会风潮推动中,不过整体上仍在社会边缘徘徊。而其中,真正能对欧洲人的理念和政治版图产生影响的,还是他们倡导的“环境政治”理念。
  20世纪70年代,在“生态优先”的口号下,一股“绿色政治”的风潮兴起于欧洲大陆。由于打着绿色诉求的招牌,契合人们追求良质生态的强烈愿望,这一潮流很快在社会上引发共鸣,开始迅速风靡开来。到80年代初期,已经勃兴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绿色运动。欧洲各国先后创建了绿色政治组织──绿党。德国是欧洲第一个绿党的诞生地,也是绿党势力最壮大的欧洲国家。绿党成员菲舍尔,作为施罗德时期的副总理兼外长,甚至一度跻身德国政治核心。其他欧洲国家内,绿党发展也蓬蓬勃勃,成为影响政治格局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绿党的兴起,背后所依托的是欧洲人的反思精神。即在文明进入高度发达状态,以及切身经历过环境恶化带来的痛楚后,而滋生的一种回归自然,向此前那种的发展理念说不的思潮。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社会观念的巨大进步,因为环境承载力有限,不会容许人们无节制索取和无限度破坏。有了这种反思的广泛土壤,绿党所倡导的“生态优先”理念,很快便扎根在欧洲人意识深处,成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绿色理念,反过来又影响欧洲各国的施政取向,成为竞选承诺和政府作为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准则。很明显,面对这样一个有着广泛民意的绿色理念,任何一个党派或政治势力,你要想取悦选民赢得选票上的支持,必须向他靠拢,学会打“环境政治”的牌。
  也就是说,欧洲政治版图上的绿化,不单体现在绿党的兴起,更主要的是由于绿色理念已普及成一种大众价值观,由此衍生出的其他党派在主张和施政方针上,也不得不追随民意向绿色政治大幅度倾斜
  

绿色能源技术的兴起
绿色能源,简称绿能,被认为新兴可替代能源,借以区别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燃料。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能、生物柴油等等
  基于国内绿色理念的普及以及环境政治的氛围,同时也为了摆脱国际能源市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