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记-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颍舱室痪摺!
【掌规谏 赞诏命】《魏志》曰:文帝延康元年,置散骑常侍为一官,省中字,置四人,与侍中同掌规谏。华峤集诏曰:“散骑以从容侍从,承答顾问,有职文掌赞诏命,平处分。籍言此官,特宜选贤。”
【居献替 答顾问】《晋起居注》曰:升平五年诏曰:“前西中郎谢方,才义简亮,宜居献替,其以为散骑常侍。答顾问见赞诏命注中。”
【夹乘舆 侍廊庑】应劭《汉官》曰:秦及汉置散骑中常侍各一人,官并无员。散骑马夹乘舆车,献可替否。《环济要略》曰:散骑常侍,入侍左右,出则侍事于廊庑之下。
【入侍左右 与上谈议】入侍左右见侍廊庑注。《魏略》曰:散骑常侍比侍中,貂珰插右。黄初中如置四人,出入侍从,与上谈议,不典事。后遂以为加官。
§表
【梁任昉《为范云让散骑常侍吏部尚书表》】夫铨衡之重,关诸崇替,远惟则哲,而在昔帝犹难。汉魏以降,达识继轨,雅颂所归,唯称许郭。齐季陵迟,官方驰乱,革创惟始,义存改作。恭己南面,责成斯在,岂宜妄加宠私,以隳王事。附蝉之饰,空成宠章,求之公私,授受交失。近代者功绪参差,或足食关中,或成军河内,或盛德如卓茂,或师道如桓荣。四姓侍祀,已无足纪,五侯外戚,且非旧章。而臣之所附,唯在恩泽。臣去岁冬初,国学之老博士耳。今兹首夏,将亚台司,虽千秋之一日九迁,荀爽之十旬远至,方之微臣,未为速远。臣虽无识,唯利所视。至于亏名损实,为国为身,知其不可,不敢妄为。陛下不弃菅蒯,爱同丝麻,傥平生之言,犹在听览,宿心素志,无复二辞。矜臣所乞,特回宠命,则彝章载穆,微臣知免。
○谏议大夫第五
§叙事
按:谏议大夫,秦官也。《齐职仪》云:初秦置谏议大夫,属郎中令,无常员,多至数十人,掌论议。(汉武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汉初不置。至武帝始,因秦置之。无常员,皆名儒宿德为之,隶光禄勋。光武增议字,为谏议大夫,置三十人,属光禄勋。依汉氏,而晋宋齐并不置。《五代史·百官志》云:梁陈亦置。北齐依后魏,集书省置谏议大夫七人。隋门下省置七人。唐因之,减置四人。龙朔二年改为正谏议大夫,神龙初复旧。
§事对
【清慎 谅直】司马彪《续汉书》曰:周举,字宜光,梁商表为从事中郎。商疾甚,帝问遗言。对曰:“臣从事中郎周举,清慎高亮,可任谏议大夫。”谢承《后汉书》曰:傅翻,字君成,转谏议大夫。天性谅直,数陈谠言,武帝嘉之。
【方正 忠謇】《汉书》曰:孔光,字子夏,经学尤明。匡衡举孔光方正,为谏议大夫。谢承《后汉书》曰:虞承,字叔明,拜谏议大夫。雅性忠謇,在朝堂犯颜谏争,终不曲挠。散禄赈给诸生,言德无比。
【论得失 陈谠言】《汉书》:丙吉,字子阳,为谏议大夫。是时宫室车服甚盛,外戚贵宠。吉上疏论得失,上以其迁阔,不甚宠异。谢承《后汉书》曰:傅翻,字君成,转谏议大夫。天性谅直,数陈谠言,武帝嘉之。
【乘高车 止灵台】《东观汉记》曰:郭丹,字少卿。从师长安,买符入函谷关,乃慨然而叹曰:“丹不乘使者车,不出此关。”既至京师,尝为都讲。更始二年为谏议大夫,持节归南阳。自去家十三年,果乘高车出关。《三辅决录》曰:第五,颉,字子陵,为谏议大夫。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寄止灵台中,或十日不炊。
【天子纳善 好事从游】《汉书》曰:贡禹,字少翁。元帝征禹为谏议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谷不登,禹奏言,宫室制度从俭省。天子纳其善言。又曰:扬雄,字子云,以耆老久次,转为谏议大夫。以疾免,复召为谏议大夫。家室贫,嗜酒,人稀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肴酒以从游学。
【持节南阳 作赋东观】持节南阳见乘高车注。常璩《华阳国志》曰:李尤,字伯仁。贾逵荐尤有扬雄之才,明帝召入。作《东观》、《辟雍》、《德阳诸观赋铭》,遂拜谏议大夫。
【召入作赋 从幸为歌】召入作赋见东观注中。《汉书》曰:王褒,字子渊,为谏议大夫。褒从猎,所幸之宫观为歌颂。谏者以为淫靡不急。
§箴
【后汉崔寔《谏议大夫箴》】于昭上帝,迪兹既哲。匪于水鉴,惟人是察;处有诵训,出有旅贲。木铎之求,爰纳遒人;各有攸记,政以不分。昔在大禹,拜承昌言;癸辛暴戾,虐及于天。逮于周厉,慢德不蠲;煦煦胥谗,人谤乃作。不顾厥愆,是讨是格;庶类不堪,流之彘宅。防人之口,譬诸防川;岂不速止,溃乃潺湲。潺湲尚塞,言拥为贱;默默之患,用颠厥国。谏臣司议,敢告有翼。
○御史大夫第六
§叙事
按:御史大夫,秦官也。(《应劭》曰:侍御之率,故曰大夫。周官宗伯之属有御史,掌赞书。注曰:御,侍也,进也。战国以为纠察之官,兼典史官。秦赵会渑池,各领御史、监察御史,置大夫以领之。)汉因之,掌副丞相,九卿高第者拜之。其任职者转为丞相。至成帝改曰大司空,(《汉书》曰:何武建言,依古置三公官,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为三公也。)哀帝复为御史大夫;寻复改曰大司空。历后汉因之。至献帝时,魏武为魏王,复置大夫,魏文黄初,初复省置之。历晋宋之后,咸因之,并以中丞为台主。(已上并见《汉官》及《齐职仪》。)至隋氏复置大夫。(《五代史·百官志》云:隋室讳中,置大夫,省中丞。)唐朝因之,龙朔二年改大夫为大司宪,咸亨初复旧。
§事对
【署梓 列柏】卫宏《汉旧仪》曰:御史大夫寺在司马门内,门无扁题。署用梓板,不起郭邑,题曰“御史大夫寺”。《汉书》曰:朱博为御史大夫,其府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
【宪台 法冠】谢灵运《晋书》曰:汉官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是为三台。自汉罢御史大夫,而宪台犹置,以丞为台主,中丞是也。《汉官仪》曰:侍御史,周官也,为柱下史,冠法冠。一名柱后,以铁为柱,言其审固不挠,常清峻也。
【绛驺 白简】沈约《宋书》曰:颜延之言其为御史中丞。何尚之与延之书曰:“绛驺清路,白简深劾,取之仲容,或有亏耶。”
【火精 霜简】《黄石公阴谋秘法》曰:荧惑火之精,御史之象。主禁令刑罚,收捕纠正。崔篆《御史箴》曰:简上霜凝,笔端风起。《汉书》:孙宝谓侯文曰:“今鹰隼始击,以成严霜之威。”
【副相 次卿】《汉书》曰:御史大夫,秦官,掌副贰丞相。应劭《汉官》曰:御史大夫本秦官也,位次上卿。
【青绶 苍佩】《汉书》曰:御史大夫,秦官也,位次上卿。银印青绶,佩水苍玉。
【侍御之率 刀笔之吏】《汉书·公卿表》曰:御史大夫,秦官也。应劭曰:侍御之率,故称大夫。《汉帝集》曰:武帝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者乃得上坐。御史大夫曰:“刀笔之吏,臣执之。”
【无以易尧 莫敢难错】《史记》曰:齐人方与公谓御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吏赵尧,年虽少,奇士也。君其必异之,是代君位。”昌笑曰:“刀笔之吏,安能至是。”及昌相赵,高祖以御史大夫印弄之,谁可以为者?视赵尧曰,无以易尧。遂拜之。又曰:晁错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则削其地,收其版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错,独窦婴争之。由此与婴有隙。
【奏去副封 涕对具狱】《汉杂记事》曰:故事,上书为二封。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一副封,有不善屏去不奏。魏相为御史大夫,奏去副封,以防拥蔽。《汉书》曰:张敞为御史大夫,上具狱事可者却之,不可者不得已而为之。涕泣而对之:“其爱人若此,年老请免。”天子亦宠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
【请造白金 愿罢沧海】《汉书》:张汤为御史大夫丞,上请造白金与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又曰: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时,又东置沧海,北置朔方之郡。弘谏以为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沧海,专奉朔方。上许之。
【饰诈钓名 舞文辅法】《汉书》曰:汲黯谓上曰:“公孙弘位在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三公为布被,诚饰诈以钓名。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九卿以下无差,诚如黯言。”又曰:张汤为御史大夫,舞文巧诋以辅法。
§制
【唐中宗《授杨再思检校左台大夫制》】避车要秩,非德靡升,专席雄班,惟贤是属。侍中杨再思,衣冠旧齿,廊庙宏材,寒暑不易其心,始终弗亏其度。在明时而有立,居暗室以无欺。投水陈谟,迈汉朝之三杰,沾砂作相,掩虞日之五臣。森乎抱松柏之心,凛乎实冰霜之气。伫因献替,兼肃权豪,宜分务于鸾扃,俾效能于乌署。
【又《授苏〈王冏〉右台大夫制》】乌台峻秩,望总铁冠,苍珮崇班,威高石室。诚副相之荣级,实次卿之通任。前岐州苏〈王冏〉,词吞楚泽,量湛黄陂,既光大厦之材,堪入巨川之用。西京展骥,道掩题舆,石辅凭熊,风超露冕,朱帷雾撤。初停州,县之劳,白简霜凝,宜屏权豪之气。
○御史中丞第七
§叙事
按:御史中丞,秦官也,掌贰大夫。汉因之。御史大夫本有两丞,其一曰御史丞,一曰御史中丞,谓之中者,以其别在殿中,掌兰台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僚,休有光烈。至成哀间,改大夫为大司空,而中丞更名御史长史,出外为台主。光武复曰中丞,与尚书令、司隶校尉专席而坐,京师号曰三独坐。献帝权置大夫,而中丞不省。魏初罢大夫,改中丞名官正,复为台主,寻又改曰中丞。晋宋之后并因之。(已上并见《汉官》及《齐职仪》。)后《魏书·官氏志》云:后魏改中丞为中尉。《五代史·百官志》云:北齐又改为中丞。隋室讳中,省中丞,增持书御史之品以代之。(按:持书侍御史者,本汉宣帝时路温舒上书,宜尚德缓刑,帝深采览焉。季秋后请谳时,帝幸宣室斋居而决事,令侍御史二人持书,故曰持书侍御史。后因别置,冠法冠,与符玺郎共平理廷尉奏事。其后历代并置之。至隋增品,代御史中丞之职。唐朝初因之,贞观末省之。)唐初因之;贞观末省持书侍御史,又置中丞;龙朔二年改为司宪大夫,咸亨初复旧。
§事对
【专席 分路】《续汉书》云:傅巨公拜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魏氏春秋》曰:故事,御史中丞与洛阳令相遇,则分路而行,以丞主多逐捕,不欲稽留。
【石室 兰台】《环济要略》曰:御史中丞有石室,以藏秘书图谶之属。《汉官仪》曰:御史中丞二人,本御史大夫之丞。其一别在殿中,兼典兰台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僚,休有烈光。
【举劾案章 休有烈光】《汉书》曰:御史中丞二人,本御史大夫之丞。其一别在殿中,举劾案章,故曰中丞,休有烈光。见兰台注中。
【肃内外 分黑白】《傅宣别传》曰:宣为御史中丞,明法直绳,内外震肃,甚有威风。《汉书》曰:鲍宣,字贡君。宣为中丞,执法殿中,外总部刺史郡国二千石,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由是知名。
【无回避 不吐茹】《续汉书》曰:马严,字威卿。拜御史中丞,赐冠帻衣服车马。严举劾案章,申明旧典,奉法察举,无所回避,百寮惮之。王隐《晋书》曰:熊远,字孝文。迁御史中丞,中宗每叹其公忠,谓远曰:“卿在朝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劲,可谓王臣。”
【奏弹夜警 法鞭储傅】《晋中兴书》曰:王恬,字元愉,为御史中丞。值海西公废,太宗即位。未解严,大司马桓温屯中堂,夜吹警角。恬奏劾大不敬,请治罪。明日温见奏事,叹曰:“此儿乃敢弹我,真可畏也!”梅陶《自序》曰:余居中丞,曾以法鞭皇太子傅,亲友莫不致谏。余笑而应之:“堂高由陛,皇太子所以崇于上,由吾奉王者法。吾其枉道曲媚。”后皇太子将见延请,赐以清燕,于是太子礼敬之如师。
【周处正绳 陈谦奉法】王隐《晋书》曰:周处,字子隐。为御史中丞;奏征虏将军石崇、大将军梁王彤等,正绳直笔,权豪震肃。《续汉书》曰:陈谦,字伯让,拜御史中丞。执宪奉法,多所纠正,为百寮所敬也。
§诗
【隋江总《赠孔中丞奂诗》】我行五岭表,辞卿二十年,闻莺欲动咏,披雾即依然。畴昔同寮寀,今随年代改;借问藏书处,唯君故人在。故人名官高,清简肃权豪;谁知怀九叹,徒然泣二毛。
§箴
【晋傅咸《御史中丞箴》】百官之箴,以箴王阙。余承先君之踪,窃位宪台,惧有忝累垂翼之责,且造斯箴。以自勖励,不云自箴,而云御史中丞箴者,凡为御史中丞,欲通以箴之也。煌煌天文,众星是环;爰立执法,其晖有涣。执宪之纲,秉国之宪;鹰扬虎视,肃清违慢。謇謇匪躬,是曰王臣;既直其道,爰顾其身。身之不顾,孰有弗震;邦国若否,惟仲山甫,山甫是明,焉用彼相;莫扶其倾,淮南构逆。实惮汲生,赫赫有国,可无忠贞。忧责有在,绳亦必直;良农耘秽,勿使能植。无礼是逐,安惜翅翼;嗟尔庶寮,各敬乃职,无为罚先,无怙厥力。怨及朋友,无惭于色;得罪天子,内省有恧。是用作箴,惟以自敕。
○侍御史第八(殿中监察御史附)
§叙事
侍御史,秦官也。(《汉官》云:老子为周柱下史。张苍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侍御史之任也。)汉因之,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