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铁血强宋 >

第51部分

铁血强宋-第51部分

小说: 铁血强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嗤蛉脬昃A蹊熒形吹酱铮细枪飧怂玖睿弈沃缓猛督地X,兀朮又立即率兵继续向南进攻顺昌府。刘锜带轻兵弃舟陆行,赶到顺昌,大部队和辎重都来不及跟上,尤其是最精锐的选锋、游奕两军未能跟上,加上顺昌当地部队也只有不足两万兵。刘锜在顺昌召开会议,陈规告诉他顺昌府屯有不少粮食,但很多人都认为顺昌无险可守,应赶紧保护老幼退回江南。刘锜慨然道:“我本来赴任东京留守,现在东京已失,但我们仍然有城可守,怎能放弃?我意已决,敢言去者斩!”并凿沉船只,以示决无去意。刘锜又将全家搬到顺昌府,在门口堆满薪柴,告诉守卫一旦作战不利,就举家*,不辱敌手!刘锜气盖云天,全城军民也无不气激,愿与刘将军共同坚守,男子备战守,妇人砺刀剑,万众一心对抗金军。尤其是八字军,由于是游击队出身,在御前军中地位较低,经常遭到其他部队欺负,还因此发生过械斗,这一次争相呼跃:“平时人们欺负我八字军,今天要为国家破贼立功!”

  刘锜和陈规一起亲自在城上准备守御,六天后金军游骑已经来到城下,继而大兵包围顺昌。刘锜在城下设伏,生擒金军千户阿黑等二人,一下就问出来韩常在离城三十里的白沙涡扎营。刘锜遣千余人夜袭韩营,金军无备,被杀伤甚重。继而金军三路都统、葛王完颜乌禄与龙虎大王突合速合兵三万余来到城下。刘锜下令大开诸门,金人犹豫了很久还是不敢接近,是历史上“空城计”的一次成功典范。金军不敢进城,只在城外射箭,但岂是神臂弓的对手,只好退却。金军一退,刘锜立即派步兵出城邀击,金军溺河死者无数,损失铁骑数千。宋廷在后方已得知顺昌的情况,特授刘锜鼎州观察使、枢密副都承旨、沿淮制置使,并派刘光世率军赴援。宋廷又进封韩世忠为太保、英国公,张俊为少师、济国公,岳飞为少保,与金帝国全面开战。

  顺昌城下的金兵越来越多,陈规又提出许多守城的策略,刘锜一一采纳,遣骁将阎充募五百勇士夜袭金营。当晚,闪电频繁,黑暗中宋军借着电光,见到辫发者便砍。古代汉人均束发,北方游牧民族辫发,但金军中各族人都有,一时陷入混乱,自相砍杀,死伤惨重,退却十五里扎营。刘锜又募百人继续劫营,有人请衔枚行军,以免被发现。刘锜哈哈大笑,令全军折竹制成简易口哨作为信号,吹着哨进攻金营。宋军待电光起就奋击,停电则藏匿不动,并以竹哨为信,聚散自如。金军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终夜自战,积尸盈野”,只好退去。

  数日后,越国王、都元帅兀朮率十万大军赶到顺昌,责备诸将作战不力。诸将答道:“南军已今非昔比,国王自己去看看便知。”兀朮来到城下,见城池简陋,豪言道:“这城墙我一脚就可以踢倒!明早在府衙会餐,诸军抢得的子女金帛可以自留,成年男子全部杀掉!”并折箭为誓,金军士气大振,狂呼愿随都元帅杀掠。而宋军诸将见敌军势大,认为可以乘胜全军而返。刘锜道:“朝廷危急,正当用兵之际,何况我们已经挫败敌人锋锐,军势稍振,虽然众寡悬殊,但是有进无退。现在兀朮大军已到,我军一动,必然遭到邀击,则前功尽弃。敌军还会趁势进攻两淮,震惊江浙,我等平生报国之志,反成误国之罪啊!”众人感慨,愿随刘锜尽忠。

  之前刘锜已派间谍让兀朮以为自己是个花花公子,非常轻敌,甚至连砲石、鹅车等工具都不带来。刘锜派耿训主动向兀朮下战书,兀朮怒道:“刘锜怎么敢与我战?我一脚就要踢倒城墙的!”耿训答道:“刘太尉不但要和四太子战,还说四太子必然不敢过河,愿意献浮桥五座,过河来战。”兀朮立即答应明日会战!

  第二天,金军果然通过浮桥,到城下列阵邀战。事前刘锜已在上游下毒,戒令士卒虽渴死不准饮,违者诛族。当时六月天气大热,刘锜让宋军轮番卫戍,充分休息。而金军急于进攻,人马不卸甲,非常渴累,饮水后不少人中毒。宋军诸将在城上观察了金军阵形,都认应该先攻韩常部,刘锜认为即使击退韩常,只要兀朮挺住不动还是没用,只要击退兀朮本部,其余部队自然就会溃散。清晨天气清凉时刘锜按兵不动,将铠甲放在日光下暴晒,下午天气变热突然派数百人穿着热甲出西门接战,紧接着派数千人出南门,直奔兀朮本部,与金军决战!

  这一次兀朮带来了他的精锐部队:长胜军。这不是郭药师的常胜军,而是兀朮手下从未败过的无敌战阵。中央主阵由金帝国经典重甲兵铁浮屠推进,三人一组,身后拖着拒马桩,每进一步,身后的拒马桩便跟进一步,全体将士有进无退,殊为凶悍。两侧翼则以铁骑为拐子马包抄辅战。这支战队全部由完颜女真本部战士组成,专用于攻坚,每次激战正酣的时候才用出,自兀朮用兵以来,从无败绩,故而号称“长胜军”。兀朮披白袍,乘甲马,以三千牙兵督战,志在必夺。但宋军也异常勇猛,刘锜派出数千钢甲重斧兵,专克金军铁浮屠。宋军用标枪挑开金兵铁兜,再用巨斧劈砍。统制官赵撙、韩直身中数箭,仍奋战不已。文官陈规在城头督战,被流矢射中衣襟,毫无惧色。宋军气血激昂,愈战愈勇,铁浮屠损失惨重。金军以拐子马来合,宋军中的河北义军主动请缨迎战拐子马,将其迎头痛击。战至申时(下午三至五点),金军损失太大,被迫将阵形后撤。宋军设好据马桩,城内送饭来吃,宋军就地用餐,金军远望却不敢来攻。宋军不慌不忙吃完饭,养足了力气,撤开拒马桩又向金军发动新一轮的冲击。又累又饿还中了点毒的残败金军哪里还能抵抗,大溃而去。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晚暴雨,平地水深尺余,刘锜趁机劫营,兀朮苦不堪言,拔营北去。刘锜又遣兵邀击,金兵只顾北逃,被追杀者万余。

  兀朮逃回陈州,痛骂诸将之过,自韩常以下都挨了鞭子。其实这仗是他自己亲自指挥的,打败了应该承担首责,四太子此举有失名将风范。刘锜进封武泰军节度使、侍卫马军都虞侯、知顺昌府。陈规进封枢密直学士,升任淮西安抚使、知庐州,却很快卒于任上,享年70岁,赠右正议大夫,谥号智敏,后追封忠利侯,立贤守庙。陈规早年曾任知安陆县、知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周边)、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以一介文官,带兵守城,立功无数,著有《攻守方略》传世,被视为古代守城的经典教科书。而陈规的人品也非常高,曾有一次在郢州被剧贼李横所围,出家财激励士气。李横很无耻的说只要把城内的*给他就可以退兵,众人均认为以一妇人救活一座城市非常划算,但陈规却严辞拒绝。李横攻破吊桥,陈规遣60人持火枪冲出,惊走贼军,趁机焚烧吊桥,又用火牛阵冲击贼军,李横拔寨离去。宋代的“火枪”可不是明代的神机铳、迅雷铳,没有什么实战能力,主要是吓唬人。陈规在历史上首开利用新式火器震慑敌军的守城法,而不是墨守陈规的以城墙御敌,思维非常先进。

  建炎三年出使金国的徽猷阁待制洪皓,一直被扣留在北方,顽强不屈,被称为“宋之苏武”,他从北方偷传消息说顺昌之战后金人震恐,将幽燕的财物都迁往北方,可能是准备放弃中原甚至幽燕了!所以当时很多人认为如果诸将齐心协力,不说收复幽燕,至少可以收复汴京。在刘锜和陈规在中原战场取得顺昌大捷的同时,吴玠之弟吴璘也在川陕战场大败撒离喝,形势突然变得对宋廷非常有利。但秦桧坚持要求停战,失去良机,殊为可叹。

  正是:

  铜墙铁壁阻敌军,墨守陈规立功勋。

  虽有盛誉写春秋,几世相传留错名。

李显忠:带血归来的异族忠臣
李显忠:带血归来的异族忠臣

  正如前文所说,汉民族的祖先采取了比较独特的组织结构,到宋代已经进化到了非常先进的社会形态。在汉式帝国中虽然存在民族概念但却并不作为划分人群的依据,除了皇帝本人以外,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国家公民,非汉族人也不会被排斥在外。“异族(mixed)”在西方是带有严重敌意的词汇,但在汉语中仅表示除汉族以外其他民族的统称,并无任何其它意义。由于华夏文明强大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在历史上就有许多其他民族和汉族和谐相处,其中一些有才能的人也成为中华帝国的高官。那么在靖康之难这个历史巨变时,那些受到中华文明巨大感召力的异族人士又会作何选择呢?南宋名将李显忠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李显忠,本名李世辅,党项族,陕西绥德人,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卒于宋孝宗淳熙四年(西元1109——1177年),家族自唐代起世袭苏尾九族巡检。李显忠17岁便随父李永奇在军中效命,投身抗击金军的战斗。富平之战后,张浚将宋军撤入四川,金人趁机攻陷了延安府。李永奇势弱不能抗,被迫接受了金国的官职。但李永奇聚集家族,痛哭流涕,要子侄们不忘大宋厚恩。后刘豫取李显忠率军驻防开封,李永奇大喜,密令李显忠抓住机会归宋。不久伪齐被废,李显忠归为兀朮部属,李显忠一直设法劫持兀朮,但始终没能抓住机会。而兀朮认为李显忠不是汉人,非常信任,授承宣使,知同州(今陕西大荔),回到陕西。

  绍兴九年初,李永奇又定计劫持撒离喝,然后李显忠投奔吴玠,他趁机起兵取延安,就算失败了,只要李显忠逃回南宋,便明确了他的忠义,可以不朽。果然,左副元帅撒离喝毫无防备,被李显忠所劫。李显忠抓住他疾驰出城,金军连忙来追,李显忠屡战获胜,但金骑越来越多,李显忠料不能脱,于是与撒离喝折箭为誓,要求不杀同州人,不杀李氏亲族。撒离喝同意了,于是李显忠放归撒离喝,疾驰逃去,又遣人亟告李永奇。李永奇得知后忙携老幼出城,可惜被金军抓获,全家二百余口被杀。当日,天昏大雪,延安人听到李永奇举家遇害的消息,无不泣下。

  李显忠仅带26人投奔西夏,夏崇宗问他怎么回事。李显忠痛哭流涕,咬牙切齿道父母妻儿均被金人所杀,求西夏借兵二十万,取陕西五路归夏,自己也可以报血海深仇。夏崇宗先给了他三千骑去除掉一个叫“青面夜叉”的部族首领。李显忠马到成功,将青面夜叉擒来。夏崇宗大喜,立即发兵二十万攻金,以文官王枢、武将移讹为陕西招抚使、副,以李显忠为延安招抚使,准备从金国手中夺取陕西。

  然而意外的是,李显忠率军来到延安时,守城的却是宋帝国鄜延路总管赵惟清。原来鄜延路已经重新归宋,赵惟清向李显忠出示赦书,这时李显忠已经是西夏的大将,李显忠本人是党项族,而且立大功的机会就摆在眼前,又亟待报血海深仇,但先父正是为大宋而尽忠,显忠究竟应该站在哪一边?一个武夫,突然之间遭到命运的如此玩弄,李显忠不禁哭倒在地,众人无不痛哭,百姓也是哭声不绝。

  是啊,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在乱世中,人就是会经常遭到命运的残酷摆布。

  但是,一个正直纯粹的人,或许会受到命运一时的困扰,但又怎会被杂念斩断忠义大节呢!

  李显忠是党项人,西夏又给了他这么好的前途,女真人对他待遇也很高,更重要的是,只有在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下,他才能保住世袭领主的地位。但是,父亲的教诲犹在耳边,他为什么坚持要为大宋而不是别的国家尽忠呢?这并不是因为大宋能给他更多的私利,而是因为这才是真正值得他深爱的祖国。这个国家讲究夷夏之防,但却从无民族歧视;这个国家有贫富差距,但却给了百姓从未有过的富足生活;这个国家恪守礼教,但却从不束缚人民的思想;这个国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伟大文明,引领着地球人类迈进现代社会。正是这样一个几千年来在地球丛林中屹立不倒的伟大祖国,正是这样一个使得李永奇、折御卿、刘延庆,还有唐朝的契必何力、高仙芝,明朝的铁铉、满桂这些异族领主甘愿放弃世袭主权而加入到捍卫她的热血儿女中来的伟大祖国,难道深明大义的李显忠还不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吗?

  李显忠擦干眼泪,提刀上马,率八百苏尾骑士来见王枢,道:“我已经到了延安府,现在宋金议和,招抚请带兵回去吧。”西夏人当然不干,移讹说:“当初你求兵来陕西,现在到了这儿,又让我们回去?”李显忠突然提刀向移讹砍去,移讹也早有准备,闪身躲过,但李显忠还是抓住王枢逃去。移讹率铁鹞子来攻,李显忠率部背城列阵,驰挥双刀入阵,所向披靡。宋军无不为李显忠的忠义所感,气血激昂,大败夏军,斩首万余级,获马四万余匹(据《宋史》,《西夏书事》作四百匹)。李显忠入城诛杀了害死他家人的仇人,报了家仇,又揭榜招兵,不久便招到马步军四万余。撒离喝在耀州,听说李显忠整军而来,知道他势不可挡,竟然夜间遁去。

  撒离喝跑后李显忠带兵到河池见吴玠,吴玠抚之曰:“忠义归朝,惟君第一。”授予承宣使、指挥使职衔。李显忠又觐见高宗,高宗非常高兴,赐名显忠。兀朮杀死挞懒南侵,李显忠任招抚司前军都统制,数败兀朮,战后因功加保信军节度使、浙东副总管。李显忠同时还是个有情有义的好男人,当他得知他的结发妻子在金国没有死,私自派人到金国把她接回来,这可是要承担私通敌国的重大风险。秦桧抓住把柄,将其降为平海军承宣使,免去实职,后又复为宁国军节度使。

  李显忠作为一名党项族人,在宋帝国风雨飘摇之际,没有为私利所动,没有为杂念所扰,正确的选择了他应该效忠的祖国。他身上的这种浩然正气正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伟大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人类历史滚滚向前。

  正是:

  一氏家国一世仇,一生血泪一声啼。

  自古忠孝可两全,深明大义与天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