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的经济学家:小蕾视角-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2…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投资和出口的拉动。
左小蕾:最好不要用投资拉动保增长(2)
我们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全球几乎所有大宗产品价格在下半年出现下跌,比如石油从一百多块钱下降到了六十几块,跌幅达到70%。铜和铝也是如此。欧美汽车公司等支柱产业出现停产,很多人对近两年的经济预期都是非常负面的,几乎都认为会衰退,甚至严重衰退。这种对经济预期的悲观,造成了对大宗产品需求的下降。而我们的钢产量占到世界的2/3,如果国外的需求下降了,我们很多生产线就要停产。而中国的铝产量也占世界很大比例,有的刚建好的拥有300万吨产能的生产线,还没有投入使用就停产了。产品不能出口,价格下降,利润也随之下降。所以,外需发生变化就会导致我们的利益受损。
今年上半年广交会的时候,很多企业说我们的订单没有减少,但是后来他们发现货发出去之后却收不到回款了,因为国外客户支付能力突然下降了。我们这种依靠投资和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非常脆弱的,是不能持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使国外的支付能力下降,我们中国企业感到,我拿到订单也有可能拿不到钱,这是东莞那边的企业非常困惑的问题。下半年的时候,我们走访了广东、浙江等一部分企业,他们更多的认为利润下降是因为他们的管理的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和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当问及他们金融危机的影响,他们说不是没有影响,但是还能扛得住。我们这次风云变幻、大起大落的局面更大比例的是因为受到了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全球的大宗产品需求下降和经济预期悲观有关。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们这种以外需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非常脆弱。比方说我们的钢铁产业,在2004年的时候我们进行过一次产能过剩的调整。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而没有调整到位,现在扩大到6亿吨的钢铁产能。这种依靠外部环境的发展模式,在现在这样的情形下就显示了它巨大的脆弱性,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我的结论就是由投资和外需驱动的增长模式是非常脆弱的,是不能持续的。
中国的经济数字在这样大起大落,我们的预测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上半年的时候,很多人预测是两位数,或9%、8%之类的。到了下半年,通通回落到了7%以下,甚至出现了5%或4%等,这是很恐怖是事情。所以也就有了后面我们政策的变化。
四万亿元的资金投放,加上其他的投资形式,力度是很大的。我们政策的目的就是扭转人们心中的悲观情绪,以及改变企业和银行在这种悲观情绪下的行为。改变企业审慎投资的行为,以政府的投资来激起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要加上政策的变量。
我们的政府是一个大政府,有很强的经济干预能力,调动资源的能力非常强。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中国到底该怎么样保增长?还能依靠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来维持经济增长吗?我们1998年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但是现在在世界156个国家中,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中国排名第二,如果在没有其他方式可以选择的话,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的。但这种方式毕竟是不可持续的,要时刻保持警惕,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靠这种方式维持增长。
左小蕾:最好不要用投资拉动保增长(3)
就连日本和韩国在高增长的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也没有我们现在的高,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高于世界其他国家。那么我们能靠房地产的增长来维持吗?我们的房地产占GDP的10%,这个数字实在太高了,风险很大,一系列的数字表明,资源集中于房地产是不利于经济长期增长的。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出口扩张已经过高,现在靠出口来保增长无疑是行不通的。我们这次的剧变,主要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表明我们不可能依靠外需来刺激增长。那么我们的经济增长保持在什么数字是合适的呢?各家说法不一,我认为要保证基本就业率,我们的经济增长就需要保持在8%。
我们这次要利用这个机会把短期的增长和长期的发展衔接起来,中央政府的计划中有%要用在和民生与消费相关的投资,%用于铁路和公路等基础建设投资。但是现在执行的情况给我们的印象好像是相反的,因为固定资产的投资是见效快的,可以直接加入到GDP的核算中,而关于民生和消费的部分则需要时间才能见效。地方政府更偏重于这种见效快的投资。
那么为什么人们不敢去消费呢?因为他们现在有后顾之忧,没有建立健全社保体系,儿女的学费、自己的养老、医疗等都是困扰人们的问题。要从心理上改变人民的预期,改变价值体系,增加居民的收入,特别是对消费潜力很大的农村居民。
我们有7亿农民,就算除掉4亿农民工还有4亿,这是一个相当于整个美国人口的消费人群。如果农民的收入增长高于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他们就可以把钱用来消费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电产品,这样就拉动了家电行业的增长,家电行业对钢铁等材料的需求又可以拉动相应产业的发展,同时用电量也会相应地增大。这看起来是很容易的事情,也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就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不知道官员为什么不愿意做。
我认为我们应该变危机为机遇,利用这次机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量不要再用投资拉动的形式,因为如果弄不好就会出现2004年的情形,这样就又要来一次宏观调控了。我认为,我们这次尽管受到了金融危机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有很大的内需空间可以发掘,我们政府动用资源的能力也非常强,所以我们是可以变危机为机遇的。
我们过去实行的防止经济过热、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要说有缺陷就是执行的力度不够坚决,导致未能有效遏制机构恶化。我认为,我们要考虑内需客户不同的消费群体,按照他们不同的档次、不同的追求风格,来创造需求。那么明年的经济增长保持在8%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应该争取保持在9%的增长速度。
左小蕾:保增长关键是要保内需保就业(1)
作者认为,目前的保增长,应该是保10%或9%的GDP年增长,而不是保%或者更高。由于外需是不可能被“保证”的,所以我们保增长准确地说应该是保内需,通过内需增长来推动经济增长,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这其中有效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关键。
目前,最值得担心的不是房地产、汽车、钢铁等行业增长的放缓,而是这些行业放缓带来的就业水平下降。所以保增长一定要保就业,而保就业一定要保能够大量吸纳就业的中小企业。
□左小蕾
全球金融市场深陷危机,欧、美、日三大经济主体渐渐走向衰退。国内投资、出口和企业利润都出现下降,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也出现了调整……面对诸多国内外不利因素,日前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将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确保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无疑,保增长已经成为我国近期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
中国需要更“平稳”的增长
GDP的增速无疑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指标。我们保增长是保%,还是保%,甚至更平稳的10%、%的增长?我们认为,%是偏热的信号,8%是经济正常运行的指导性目标。%或者10%甚至9%,都在经济增长的上下限之间,应该是政策调控可接受的目标,因此,我们对低于%的偏热增长结果应该有预期。
针对过大的顺差和贸易摩擦增加,出口的产业结构调整,加上目前全球金融风暴引发外需下降,导致今年和明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顺差增长下降,也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加工贸易行业的调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如果没有适时调整,积累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生,就是经济危机了。这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策源地泰国爆发危机的原因之一。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过程中,新的产业还没有升级到位,经济增长自然会相对平缓。
至于企业利润下降则应该是合理利润水平的回归。首先去年的利润增长不能作为参照系,因为去年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企业的非经常性收益的大幅上升。既然是“非经常性”就不会“经常”发生。正常的利润水平不应该以去年的水平作为基础比较指标。其次,过去企业的利润与低成本有关。低成本与资源价格,包括石油、电力、土地、劳动力价格的控制有关。如果这些价格机制逐渐理顺,利润就可能进一步向合理水平回归,而与合理利润水平相匹配的才是真正合理的经济增长水平。
面对近期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内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价格机制的改革,以及经济增长周期性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规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短期保增长,应该是保10%或9%的增长,而不是保%或者更高的两位数的增长。
保增长是保内需增长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已经影响到美国和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实体经济。在美国经济中消费占到70%,而美国人的消费支出主要是来自金融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上涨。华尔街大幅下跌,将使得美国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大幅减少,而美国消费水平的下降,全球所有对美国出口顺差的经济体都将从出口驱动的角度受挫。欧洲是次贷危机的重灾区,经济一般滞后美国经济一年,预期今年底明年初会出现衰退。日本已经是负增长。欧美日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它们经济的衰退必将使中国出口受到影响。而且外需的下降,不是以我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也就是说,外需下降,无论我们如何鼓励出口可能只是制造新的过剩产能,而不能实质性推动经济的增长。所以短期内,保增长可能不能以保出口为导向。
左小蕾:保增长关键是要保内需保就业(2)
次贷危机后,美国通过金融市场向全世界借钱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可能要有重大的改变。次贷危机中大规模的“救市”行动,也将使美国的财政赤字可能创记录地超过GDP的10%。而华尔街强势金融市场的地位削弱,也可能使美国“进口…消费…贸易赤字…外国美元到华尔街投资…美国从金融市场上涨中收入增加…再进口”这一循环模式被打破。美国靠增加虚拟收入支持消费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在后次贷危机时代,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必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这也将使得新兴市场出口驱动经济的战略产生局部或整体的改变。面对即将到来的全球经济新格局,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保出口”是否能够达到既定的保增长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要保中国经济的增长,不论短期还是长期,都不能过大地依靠“保出口”,因为外需不是能够被“保证”的。保增长应该实实在在地转变为保内需,通过消费增长,带动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然后再消费,再投资,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循环。
保内需增长主要是保国内的一般消费。一般消费的增长基于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增长。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是保一般消费增长的关键。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把粮食收购价格提高到高于化肥、农药和种子价格的手段来大力提高农民收入(粮食收购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可以通过对流通环节的价格补贴来缓解)。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其高边际消费倾向将完全可以使他们的一般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而城市消费增长则可以通过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通过文化、娱乐、旅游产业的多层次服务业的发展得到提升。
保增长应保中小企业
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整因为其长长的产业链,也成为保增长的一个让人担心之处。事实上,如果希望避免爆发中国式次贷危机,房地产调整是有必要的。次贷危机的最大教训之一就是,经济增长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增长,更不能过度依赖不规范的房地产市场。
保支持经济正常运行的增长,最值得担心的不是钢铁、水泥、装修行业的放缓,而是这些行业放缓带来的就业水平下降。经济正常运行就是要保持基本就业水平。国际国内经验证明,最成功吸纳就业的非中小企业莫属。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吸纳了75%的就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60%。所以保增长就一定要保就业,而保就业则一定要保中小企业。
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首要任务是解决贷款难的问题,而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并不在于盲目地去放松银根,而是应采取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的政策,比如,建立贷款担保公司、中小企业银行,开放和规范民间金融市场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机制的改革。
另外,降低企业税收,特别是降低中小企业的税收,也将从成本降低的角度,提高中小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创业板的推出对于有成长性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将是一个极大的支持。
左小蕾:不要以GDP增长为目标来谈消费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2日讯(梁梦晚)从投资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以消费为主的增长方式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对此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以GDP增长为目标来谈消费,不利于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增长。消费增长应该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为了效用的满足。
左小蕾认为,消费不是替代投资,而是应该成为投资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投资也应该变得比较务实。为了提升GDP,投资就是为了找项目、拼项目,想办法融资、上项目。现在要有所改变,投资要以消费为出发点,以消费为终极目标,以这样的方向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