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变革之舞 >

第3部分

变革之舞-第3部分

小说: 变革之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6—2007年的海南农垦,经常成为海南省揪心的区域。由于经济长期徘徊不前,民生问题欠账严重,岛内西部儋州的许多农场中一些原先由地方加入的村队,纷纷要求退场。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骨干人员带领下,公开聚众强分国有橡胶园,并打伤农垦及公安人员。这些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海南的稳定和形象,而且成为中央领导关心的问题。用王一新的话讲:“海南农垦已经成为制约海南起飞的沉重翅膀。”在此背景下,卫留成和海南省其他领导更加迫切地感觉到建议国家开展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海南省的领导都知道,海南农垦的改革不是轻易能碰的,否则这里的问题不可能积累到爆发群体性事件的地步,之前各届领导推动的改革也不会摇摆反复、中途搁置。有人说,这里的水很深。然而海南农垦的改革是必须完成的,海南经济发展需要,全国农垦改革也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一个有勇无畏、充满智慧的改革领导者,谁能胜任呢?
  ——王一新。
  有了卫书记和海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支持,王一新空降海南农垦,负责这家成立近六十年的特大综合经济体最广泛最彻底的改革。
  对于王一新来说,这次不只是啃一个硬骨头,而是啃一个有暗刺、倒刺的铁骨头。据说不少人都劝他不要去,因为风险太大。王一新有政治智慧,当然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说:“即便它是个烂摊子,也已经触底了,还能烂到哪儿去?”
  2007年4月到5月间的海南农垦,关于王一新即将空降的消息像蘑菇云一样迅速在各个角落散布开来。“他没干过农业企业,能管得好农垦?”“搞不好又是转一圈,积累些经验和资本走人。”各种各样的议论、猜疑,都凝结在广大农垦人心里,形成大大的问号,等着王一新给出答案。
  王一新从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当时有一篇关于他就任的报道,说他是“农垦王”,王一新回应说:“我姓王,但我不是‘农垦王’,我愿意做一名农垦改革的‘工兵’进行攻坚。”看来王一新知道自己在海南农垦改革中的角色,他必须克服障碍,攻坚克难,冲锋陷阵,哪怕付出再多也不能后退。
  王一新——工兵“王”。
  从财富广场十七层办公室向外眺望,万绿园后面是海口湾一段海岸线,这里也是国家帆船队的训练基地,所以经常看见运动员扬帆破浪。这也是王一新喜欢的画面。他联想起2007年5月到现在2010年新年的工作,有些感慨:
  “改革之路就像大海行船,表面有风有浪,下面有涌有流。在这样的环境下保稳定、推改革、求发展,有时就像在刀尖上跳舞。”
  “这两年来我是怀着对农垦的深情和爱在推动。”王一新有些激动,音量高了一些,“有时偶尔听到‘王一新还不是农垦人’的声音,我感到不解,更有些伤心。”
  “海南农垦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中,各届领导都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领域带领海南农垦发展前进。我们这次改革是在之前这些努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站在前人肩上继续努力,没有这些基础,改革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看得出来,他并不是有意谦虚。说到两年来的改革特点,他强调要实事求是,“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给予了历史上最大的政策和资源支持,海南省可以说举全省之力全力推动。”
  “我在这个时期搞改革,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具备,自然更顺利些。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符号,代表这些方方面面改革力量的符号,以‘王一新’的名义出现。如果不是我,换作‘张一新’、‘李一新’,也会和农垦人一起成功推动这场改革的。”
  说到这里,王一新停了下来,目光再次移到窗外,让我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他在看什么?又想到哪些改革的往事呢?
  是什么让工兵“王”有这样的感受?海南农垦改革的艰难险阻到底在何处?
  王一新是如何在刀尖上跳舞的?
  这场历史巨变对于我们有何价值?对管理有何价值?对社会又有何价值呢?
  请大家细细阅读吧。
  

一、机遇胜于能力
天时、地利、人和,古人认为的取得成功的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变革这个角度来看,需要重新加以理解了。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谷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从此之后,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摆位就深入人心。但仔细分析,孟子在此所说的中心意思在于治理国家,在给定的外部环境、资源条件下,通过人心所向,可以达到由弱转强、得道多助、有战必胜的结果。
  然而,对于一个重大变革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哪一个更重要一些呢?
  (一)刘备为何失败
  看《三国演义》,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大家都分析曹操占据天时,也就是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孙权占据地利,东吴所在江南拥有富足的土地,地理条件优势明显。刘备占据人和,管理得人心,顺民意,攻战时能团结一致,人心所向。
  按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终应该由刘备来实现统一三国,振兴汉室的大业,然而,笑到最终的却是曹操所领导的魏国战胜了拥有人和的蜀国和拥有地利的吴国。
  看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非绝对,孟子的论述,是在一个相对静态的环境下评价它们三者的关系,如果加上一些实际的变量因素,情况就变了,就像三国演义的历史结局让人不太满意一样。
  天时、地利、人和之间谁如谁,不如谁,讲的是重要性问题,但对于成功来讲,这些要素应该是必要性问题。如果成功的人99%靠努力和汗水,1%靠运气,但是没这1%,之前的努力和汗水基本白搭。
  赤壁之战曹操为何失败?有诸葛亮和周瑜的功劳,但关键性的天气因素如果不具备,不在那关键时刻出现风向改变的天时,赤壁之战的结局可能要重写了。所以说,取地利易,要天时难。
  得人和易,得天时难。取地利易,要天时难。空谈者喜欢重要性问题,行动者关注难易度问题。
  (二)变革成功要等待机遇
  德鲁克认为成功管理者的习惯之一是知道把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时间的管理除了使用、寻找、还有等待。天时是什么?就是机遇!很多时候,不同的机会只有一次,一生也只有一次,转瞬即逝。
  地利靠什么?靠拥有的资源。
  人和怎么来?凭领导人能力。
  成功的改革,人和、地利、天时都要具备。但是,成功的改革,如果缺少机遇,很可能不会实现。改革的范围越大,改革的复杂程度越高,天时的重要性就越突出。
  海南农垦的改革,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
  海南农垦从来不缺少能人志士,也不缺少改革的思路和勇气。在海南农垦的历史上,曾经努力推动过多次改革,但都没有取得真正成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系统改革太复杂,必须依靠国家、全省和方方面面的资源支持才可能成功,如果外部条件尚不完全支持,战略机遇期还没到,历次的改革不是走回头路,就是不了了之。
  海南农垦可以在近几年时间内,开展一次5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革,本身就是机遇所至,省里看到尽快改革的迫切性,国家看到不改不行的必要性,农垦内外有了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又有了强有力的领导团队,从而增加了改革成功的可能性。这些条件遇到一起,共同作用出来,就能形成一个巨大而强烈的“气场”,促使海南农垦的改革不断推进。
  在变革中,能力是成功的基础,而机遇是成功的要件。能够抓住机遇,才能实现目标。
  对此,王一新有一段经典的评语:
  “机遇是不可能永远都围着某一个人转的,如果不抓住错过了就麻烦,对我们海南农垦来说,现在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都把焦点对准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要趁势而上,要一鼓作气把该拿下的山头拿下来,如果错过了这个机遇,焦点转移了,很多事就会很麻烦。对国家来说也是这样的,对每个单位来说也是这样的,个人同样如此,每个人都要做有准备的人,机遇降临的时候紧紧地抓住,不要放弃。”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节奏优于速度
(一)田忌为何赢了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规则是三局两胜。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看到了人群中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一慢两快,节奏的调整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二)节奏是平衡的艺术
  变革中速度为什么重要?因为变革是一个过程,追求的目标是成功的效果,让组织成员感受到效果的时间当然越快越好,所以总有一些变革管理理论谈到“快速见效”的观点。
  我们要谈的观点不同,那就是在中国大型组织中的变革,掌握节奏比强调速成更重要。
  《礼记》上讲“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中国功夫拳法上讲究“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就是讲求快慢节奏的平衡。音乐中的节奏包括了音乐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形态,既有轻重缓急,也有松散与紧凑;具体些说,节奏包括节拍和速度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这种律动的速率。没有正确的节奏,就不可能有美妙旋律的音乐。
  体育运动中也讲求节奏,中长跑中能够很好地掌握节奏是很重要的,步频节奏可以让你根据自己的体能在运动中调节好自己的体能,而呼吸节奏是协助你在运动中合理地调节自身所需要的氧气,所以掌握好中长跑中的节奏决定成绩的好坏。
  在管理变革中节奏也有同样的道理。没有良好平衡的节奏,如果一味讲求速度,那只能跑完四百米,而不可能完成一个一万米甚至马拉松式难度的改革。越是复杂的改革,需要的持续动力越强。这就需要保持管理变革的体力分配,不断巩固和发展成果,这是节奏中要慢的一面。
  讲求节奏并不是强调四平八稳的搞改革,相反,平衡艺术的核心是能看准时机,一击制胜,“发劲如放箭”,就是这个道理。
  海南农垦改革的成功,与其节奏把握得当关系很大。这种改革的节奏表现在几个层面:
  一是彻底改革、系统改革、有机改革的节奏。这里是说海南农垦的改革成功必须有这三种改革类型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配套结构。彻底改革是巨变,是根本体制上的调整,具有革命性,困难最大,也最容易发生反复,比如海南农垦体制划归省里直管,胶园家庭长期承包等。系统改革,是管理结构和制度的配套变化,系统改革可以为彻底改革提供制度框架的保障,以免走回头路,比如海南农垦橡胶产业的发展模式改革、农场发展模式改革。有机改革,是组织自身感受和要求的优化调整,是全局性改革成功的基础,比如海南农垦员工的薪酬体系改革。
  彻底改革可以提供推动力,系统变革可以确立秩序,而有机变革则能够调动积极性。
  二是快速改革、过渡改革的节奏。海南农垦的改革有时很快很彻底,有时有意控制节奏。实现“三融入”的改革,设定了一个过渡期,而不是直接将农垦完全改为现代企业,这是为了有效地与历史对接,解决既有问题并保证平稳。胶工实行家庭承包改革,在海南农垦历史上曾试验了14年也没有真正完成,而本次改革仅用半年时间就全面推行,这是快速改革,因为需要员工立即看到利益和变化。
  王一新说他的信仰就是儒家说的柔刚,在方向上要刚,在方法上要柔,在大方向上要确定,但是具体方法上要小心求证。“农垦改革这一两年虽然力度非常大,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但是具体的问题还是小步快走的办法,有些事情本来是在一个正常的企业或者说是比较早的接受市场熏陶的企业,可能一步就走到位的事情,我们可能会拆成三步四步去走,这样的话,大家就比较容易接受。这样一种方式,相对比较平稳。”
  

三、利益先于分歧
启动一个改革,以至于变革工程,是由于组织的现状存在某种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如果想认真地解决这些问题,势必需对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行调整,或者是引起组织内部某些矛盾。如何化解改革中的利益矛盾以及分歧和冲突呢?
  海南农垦这次系统管理变革的成功,再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利益先于分歧”。
  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