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都市青春电子书 > 梨园红颜 >

第6部分

梨园红颜-第6部分

小说: 梨园红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到蝶儿考上戏曲学校,拥有过人的扎实功底,加之其独有的甜美嗓音,俊美妩媚的舞台扮相,早成为同学们倾慕的对象。但幼时学琴的经历却一直是蝶儿心中暗藏的遗憾。

  走出车箱,蝶儿感到脖子处有些往里灌风。

  天气这么冷,大街上显得有些冷清。

  蝶儿觉得后面有人渐渐地走近了,便回过脸来看。

  那人已走到蝶儿的跟前,停住脚步,向蝶儿笑了笑,又继续赶路。 

  “啊!” 

  蝶儿心里一惊,向对方微微点点头。 

  原来来人是来同父亲学习月琴的发毛师兄。

  自从童童给他起了“发毛”的绰号后,发毛师兄像是总躲着蝶儿,发毛师兄不主动与她攀谈,蝶儿这个女孩子也就不好与他打招呼了。

  既然是躲着蝶儿,可他为什么又每周总要到蝶儿家来学琴呢?

  “学习月琴的弟子大概都到家了吧。”蝶儿心里有些不自在起来。

  想到这里,蝶儿径直向剧团对面的兴鲁书店走去。

  书店门脸挺小,双进的木头门上悬着“兴鲁书店”的匾额,两旁的门柱上挂着一付镏金的对联:“几人得其趣,千载有余情”,字迹苍劲,不知出自谁家手笔。

  进了书店,绕过正门的屏风,两旁是休息厅,摆着些闲书报刊,有卖茶水咖啡的小姑娘收拾桌椅。再往里进就是宽敞的书厅,两边有窄窄的回旋木梯通往二楼,上下两层,藏书万卷。

  蝶儿往二楼古籍专柜,挑了本《牡丹亭》,随手翻翻,一股淡雅的书香飘过,她不由得神情一振。

  下楼付过书款,蝶儿到休息室要了杯水,坐下想歇息一会儿,却瞧见对面欧阳正冲着她笑呢,不由“哦”了一声,差点把水洒在身上,脸上露出年轻姑娘的羞涩。

  欧阳笑着说:“刚才你进门就看见你了,想跟你打招呼,你目不转睛的就直往二楼去了。”

  蝶儿笑道:“刚才想事呢,没瞧见你。”

  欧阳问买了什么书?

  蝶儿说:“上学期看《牡丹亭》的剧本,几个版本就有好几处不同的戏文和注解,看着都有道理,只不知到底哪个是对的,今天没事,想到古籍专柜找一本早一些的版本对对。”

  “找到了吗?”

  蝶儿摇摇头:“不好找呀,就是瞧着这本装祯得精致,舍不得放下了。”

  欧阳便笑道:“当年玄奘法师苦于佛经翻译谬误甚多,前后矛盾不能自圆,乃发愿亲往印度取回真经,看来如今你也要经八十一难,才能找着汤翁原著,已证今之谬误。”

  “呸,好好的说着话,又取笑人。”

  蝶儿原想告诉欧阳在玉茗茶楼碰见燕子,话到嘴边又忍住了。

  欧阳瞧瞧天色晚了,就先出了书店。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二回 眼神
蝶儿所以常来书店,也是潜移默化的受欧阳的影响。

  戏校曾邀请欧阳给学生讲艺术鉴赏课。欧阳对中国古典文学、哲学均有很深造诣,并擅长诗词书画,对京剧情有独钟,正是这份儒雅深深地吸引着蝶儿。

  蝶儿初次随燕子到欧阳的小屋时,一进门,扫视全室,露出惊讶之状:“啊,真好雅致!”

  面对墙上悬挂的画、架上堆放的书,她对燕子说:“这是第一次领会什么叫‘书香’。”

  蝶儿常常问欧阳:“李老师演起戏来,唱、念、做、打都为抒发剧中人的感情,而不显技巧卖弄。而我演时唱腔、身段、行头都尽量学习师傅,却达不到师傅那样的演出效果。你说这是什么缘故? ”

  欧阳答道:“艺术妙造自然,如果从一招一式去摹仿,则不能达到最高境界。外在的技巧好学,内在的东西不容易掌握,功夫都在戏外。因为修养和气质是摸不着、看不透的东西。”

  蝶儿便问:“那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修养呢?”

  欧阳答以“博览群书。无论是做人还是演戏,都必须博览。博览就是尽可能的多看些书。前人的文章积累得多了,做事就会左右逢源,风格自高。演戏也是如此,博览群籍,就能提高艺术修养,表演风度也自然不凡,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有没有范围? ” 

  欧阳说:“不能仅限于经、史、子、集、诗、词、赋、曲,有些说部、笔记以及不为人所注意的杂著、类纂,也要博览。因为戏曲中所塑造的人物,并不只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有各阶层的人物。要想表现他们的生活,不从杂书里汲取,就难以塑造得生动而真实。” 

  蝶儿听了这番话,吃惊地呀了一声,说道:“照这样看,恐怕我们一辈子也读不完的。”

  欧阳解释说:“以有限的年华,读无限的书籍。尤其是演员,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功第一,读书第二。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

  欧阳离开书店以后,夜色就降下来。

  书店显得冷冷清清的。薄薄的书页也仿佛透着冷气,从指尖渗透到蝶儿的全身。

  可是蝶儿却觉得面颊热乎乎的。

  蝶儿看看时间,估么着学月琴的学员已经走了,她才懒懒地站起身。

  蝶儿回到家里时,看见母亲一个人坐在暖炉旁搽拭着月琴,茶碗还摆在茶池上没收起来。 

  “爸爸呢?” 

  “刚散了课,陪你外公散步去了。” 

  听到蝶儿问,淑颦这才转过眼来,脸上带了些微的责备。

  “这一天都到哪去了?晚上的月琴课也没赶回来。”

  蝶儿没有回答,外罩也没脱,就靠着母亲坐下来,把脚放到了暖炉下面。

  “我肚子饿了,还有点儿冷。今天晚上吃什么?” 

  “就知道你没吃,都留着呢,热一下就行了。”

  淑颦放下月琴,把茶具搬到厨房。

  蝶儿靠着椅背,感到背上一阵一阵发凉。

  大概是感冒了吧,她心想。 

  等淑颦把晚饭热好,蝶儿却没有了食欲。 

  “我像是感冒了。我吃点药去睡了。”蝶儿说着,站起身来。 

  蝶儿床对面的墙壁挂着一幅自己初演《玉堂春》的剧照。

  望着自己那双悲悲切切的目光,蝶儿有些朦胧的感觉。 

  这张剧照是蝶儿比较满意的一张,后来汇报演出时还以此印成了海报。

  可现在看起来,这眼神还是世俗了些,要是现在再拍一张会是什么样子呢?

  《玉堂春》一出唱工戏,苏三的性格、遭遇和内心活动等等,都要通过唱、做来表达出来,既要叙事又要抒情。

  关键是从基调上掌握住这是一桩“冤案”,而不是“花案”,重要的是要通过演唱把苏三这个正直、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却又遭陷蒙冤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当唱到“慢说不认得王公子,黄沙盖脸认也认得清”这两句时,把苏三珍视爱情的满腔冤屈的情感一泻而出。使观众对苏三的遭遇以及未来的结局寄以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先前自己对这出戏的理解还是肤浅的,从眼神传达出的还是悲愤有余而坚韧不足。

  蝶儿突然想起欧阳在书店盯着自己的眼神,偏偏自己没瞧见他,到让他唬了一跳。 

  “自己是不是一直在想着欧阳的那双眼睛?……”蝶儿想到这里,脸上不由得有些发热。

  这阵子蝶儿身体刚暖和过来,又开始感到了头痛。 

  这天晚上,蝶儿病倒了。

第十三回 元旦
元旦这天是个风和日丽的晴天。

  城西的灵羊神庙、城东的魁星阁每年照例都有一整天的傩面具开光仪式。

  傩是古人戴着面具模仿诸“神”、诸“兽”驱鬼逐疫的原始宗教仪式。

  古籍中早有记载,《礼祀&;#8226;日令》载:“季春之月,周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仲秋之月,天子乃傩,御估疾,以通秋气;季春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士牛,以送寒气。”《周礼&;#8226;夏官》也有详尽的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8943;&;#8943;”。说明在周代一年三季都有大型傩祭活动。

  羊城傩舞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粗犷刚劲古朴神秘的武文化特色;有违一般运动规律的动力特征;质朴奇异的傩面具艺术;戏剧化的表演及震人心魄的乐曲伴奏,这些特征都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明代诗人刘镗在《观傩》中有诗赞曰:

  翻筋踢斗臂膊宽,

  张牙颐舌口吻乾,

  摇头回顾百距跃,

  剑身千态万单索。

  时至今日的羊城傩祭仪式,依然保留着每年从农历初一跳到十六,包括“起傩”、“演傩”、“搜傩”、“圆傩”等仪式过程。

  傩舞的表演者都必须头戴面具,身穿古代服装。面具均由香樟木精雕而成,并须请华山教的土师进行“开光”,意为傩神招收阴兵、阴将,这样,傩神才有灵验。

  新雕的傩神相面具,都要举行“开光”仪式,对原有的傩神面具每隔数年也要“开光”。据老艺人说,经过“开光”的傩神才有灵验,年数久了的傩神灵气会消耗,不倡兵,无兵则不灵,开了光就能不断补充灵气,就能治住妖邪。

  虽说“起傩”是从大年初一的清晨开始,可元旦一到,“开光”仪式就意味着傩祭的准备活动开始了,新年的气象也一天天的增强起来。

  傩神面具,以木纹细嫩、质地坚硬的杨木为上好材料,着重刻划图案式的脸谱。每个面具根据人物性格、年龄等等不同要求精心设计,雕刻精湛。傩舞又分文、武两大流派。文傩表演细致严谨,舞姿优美动人;武傩则气势威武磅礴,动作刚劲有力。

  灵羊神庙代表的是羊城武傩。

  提起这灵羊神庙,也是极有讲究的。城外这临、汝二水的灵秀就不提了,单就那山势也奇特得很,南来东绕西北突起,便似一头硕大的石羊将整座城廊驼负。城西武安门外,有一卷巨石横出,光荧异常,状如弯曲的羊角。乡人如遇事业不顺,久病不愈等等之类不如意的事,常常去抚摸巨石,虔诚祷告,遂可得心所愿,故乡人在巨石旁另修了座灵羊神庙,节令常有香火。

  出了武安门;沿河堤走不过多远就是灵羊神庙; “开光”仪式还没开始,但神庙前广场的游人已经是川流不息了。

  “奶奶,爸爸。”

  如果不是童童喊他,逢春掺着奶奶肯定会慢慢从童童面前走过的。 

  逢春抬起头。 

  “噢,你也在这儿啊。” 

  “嗯。” 

  奶奶已有些日子没瞧见童童了,这意外的见面就显得格外高兴。

  “怎么今天不用上学……” 

  “今天是元旦,哪儿不放假呀?您没瞧见广场上多热闹!”

  “哦,我到不记日子了。”奶奶就笑起来,“问问你爸爸,早年间他们学戏那会儿可没这么清闲过。”

  童童上前扶住奶奶的胳膊,打趣地说:

  “那能搁在一起比吗?反正今儿学校休息,一大帮子同学都约好出来看‘开光’仪式的。”

  “是该看看,灵羊武傩有着它的独到之处。说起来武傩的历史比咱们京剧可早得多呢。”逢春说,

  “武傩其以武技见长,在表演中武功成分显示得尤为突出。以前我同师傅看过有‘滚傩神’中的《鸡嘴舞》与《猪嘴舞》。其在表演风格上较大程度地展示了武术韵味。表演独舞时,鸡嘴执刀与握枪上阵,表演一个个武术动作,如:‘挑马枪’‘托环刀’等,给人雄姿英发,潇洒飘逸之感;猪嘴则手揣弓箭、关刀、蛇头棍上阵,一个‘回头弯弓射天狼’,动作更是洒脱优雅。”

  奶奶对逢春说:“这话在点子上。当年,你师傅看‘抢罗汉’, 武傩的头面师傅身段灵巧,跳跃、翻滚变化自如,同时配合各种身法、脚法及步法,其动作粗犷而又洒脱、有板有眼。整个场面动作奔放、勇猛刚劲,既有对阵拼杀的武攻战术气势,又有舞台表演的独特造型效果。他看后惊喜若狂,后来还特意拜了武傩头面学习了半个月,这些姿势后来溶到了‘安天会’的身段里,效果非常好。”

  童童接口道:“原来爷爷还学过傩舞呀。”

  奶奶便笑道:“只要是好的东西,都要尽量学好,然后加以利用。学百家之长,这样才能融会贯通的。”

  逢春说:“是呀,当年师傅对这灵羊武傩确是着过迷的,除了拜武傩头面为师,还考证过一些传说故事中傩舞的起源时间多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或许与抗击金兵南下侵略有关。其乐器以北方军旅之鼓角为主,如同将士临战,可壮声威。还提到‘秦王破阵子’也与灵羊武傩有异曲同工之妙。” 。 想看书来

第十四回 老旦
奶奶像是走得热了,仰头瞧了瞧天光,发现道旁的招牌是:馨风吃吧。

  “逢春,稍微歇会儿,进去吃点小吃吧。” 

  他们走进馨风茶社,里面人也不多。

  童童挑了张靠窗的桌子,点了三碗鸭子汤粉。

  一会儿,小姑娘把粉端上来,

  “实在对不起,今天客人太多,等着急了吧……” 

  她家的汤是原汁原味的鸭子汤,特别香。

  奶奶又特意要了一块钱的鸭血,一块钱的油豆腐。

  “有些日子没在外面吃粉了。”奶奶说。 

  “灵羊神庙的鸭子汤粉是出名的,我们平时没课时也常到这儿来吃。” 

  “是嘛。” 

  逢春道: 

  “咳,份量少嘛。一碗粉就这么点?居然还能出名?” 

  童童当然不会在意份量的多少,小吃吗,原本讲究的就是味道。

  “别净顾着说话,喝口汤尝尝……” 

  逢春听从了童童的话, “嗯,味儿不坏。但和你王姨的手艺相比,这味儿太淡,太一般了。人嘛,有种怪僻,老会觉得家的东西味道都好。” 

  王姨是家里的钟点工,逢春工作忙,童童一般也不在家,家里的洗洗涮涮一般都是王姨在操持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