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中国制造”路在何处 刘世锦(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和张翼不熟,仅是一面之交。让我给他的新书作序,起初觉得这个任务不大好完成。读了这部名为《微波炉战争——美的对撼格兰仕》的作品后,在被书中的思辨和故事触动的同时,也有了想说点儿什么的感觉,说出来算是序言吧。 “价格战”经常被人们所诟病。在中国类似微波炉这样的行业里,为什么能够打得起价格战,而且打得激烈乃至惨烈,这就要看一看价格战背后的关键要素。 价格战能打起来的首要因素是允许竞争,这个市场经济中最平常不过的因素要真正起作用并非易事。中国的市场经济首先是从“允许竞争”(以后才是“鼓励竞争”)开始,能够有效竞争需要几个条件:作为竞争主体的企业能够自主决策,自己说了算数;对竞争的结果要负责任,无论盈亏,都要与竞争者有关系;价格是放开的,不是政府管制的;竞争要有规则,要守纪律,竞争...
书籍介绍:--章节内容开始---微软面试题 面试官询问的刁钻问题(1)更新时间:2007-10-27 11:44:14 本章字数:2158你可能已经读过求职方面的书,并在心里反复温习了面试标准问题的答案。但是如果面试官提的是其他问题,一些你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时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可能是最难的,因为它们会表明你的思维的敏捷程度。它们可能非常有诱惑力,让你戒备心全无,从而中了面试官的圈套,展现出自己的方方面面,包括你原本不打算暴露出来的某些个性。2.当我听到“XX年后你希望自己是什么状况”这个问题时,我试图用幽默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比如,希望在彩票中奖后去热带地区生活),不过我想知道专业人士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苏珊,1999年4月29日...
第一章 邂逅,命运的安排欧阳娜娜想都没有想就决定去吃肯德基,因为她太饿了,一大早她就和天宝集团市场部王总谈了一下封面广告的事情,一直谈到中午才基本上达成书面协议。本来是王总要邀请她共进午餐的,可是娜娜从王总那松弛的面部和有点让人不太舒服的眼神中感觉到一丝寒意,做为在娱乐圈混了这么多年的欧阳娜娜来说,她太懂得这里边的含义了,所以她含笑拒绝了他的殷殷邀请,在挥手同王总告别的时候,娜娜读出了王总眼神中的失落,甚至在他的眼神中感觉到了一丝丝恨意,这一点让娜娜无可奈何,因为她不想出卖自己,不想让自己成为男人手中的玩物,就因为这一点她失去了许多在别的女孩眼里看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可是娜娜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她一个骨子里倔强、任性,外表却是艳丽逼人的女孩。...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下面的这个现象,即今天中国的问题,已经很难从单一的角度切入:一些表面看上去是周边安全的问题,其根源却往往不在周边安全本身;另一些表面看是十分敏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追根溯源后却发现,其真正的根源在于经济模式的失衡;而另外一些看上去似乎是纯经济层面的问题,却关联着社会和政治的方方面面。内政联着外交,经济联着政治,现实的情绪有着很深的历史根源,又关联着对未来走向的茫然。这就是今天中国的现实,也是未来若干年中国必然要面临的挑战。如果这样说还太抽象,那请允许我讲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去年的某一天,我从广州白云机场坐出租车去广州市中心,近40分钟的时间一路与司机聊天;司机是个凤凰卫视迷,尤其爱看军事节目,所以那天我们一路的话题就是钓鱼岛和南海风云。由于那天我穿了便装,又戴了墨镜,所以司机没有认出我来,但显然觉得我的声音有些耳熟,说我很像每周日晚上主持《寰...
序言序 能够系统而深入地回答这162个问题的人,相信不多。能够从这162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确实,要真正读懂中国,必需从政治、经济、科技、历史、社会、人文等多学科角度去分析。否则,只是盲人摸象。 可惜的是,在当代社会,能够这样静下心来,深入、综合而且系统地解读中国经济现状的人少之又少,以致各种似是而非的经济理论汗牛充栋,看似热闹的学术界在种种快餐式的理论中越辨越迷茫。原因何在?苏轼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针对劳动报酬占比过低的问题,作者提出中国经济从国有企业为主向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转轨改制,是造成劳动报酬占比不断下降的原因。而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现状和资源能源不能实现自给以及中国对国际产业链缺乏控制,是劳动报酬占比低水平徘徊的直接原因。...
第一章 初来乍到(1)这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尽晓天下事;这是一个信息严重滞后的时代,很多人在一败涂地很久以后,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输在哪里…… 引 子 做渠道难,做总代理更难,上有厂商,下有分销,总代理就像三明治中的那层果酱,看着好吃,谁都想咬一口,但个中的苦,只有渠道商自己心里明白。 这是一个关于渠道商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南的IT圈。做生意难,难不过西南,这里的客户口味最刁,商家也最难对付。西南没有北京上海的快节奏和高效率,却有着更加复杂的商场环境:硝烟味里混杂着火锅的浓香,麻将桌旁摆放着决定企业生死的合同;这里的人早就习惯了在输赢面前面不改色,早就适应了在吃喝玩乐中挣扎着生存。...
打造年薪100万的营销总监 前言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营销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营销总监,作为一个金领职业,需要为企业创造价值,推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如何将企业由产业化向市场化全面推进,实现企业高速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创建渠道、大力发展终端市场,准确快速了解市场信息,掌握行业市场动态,快速占领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市场美誉度,建立维护市场品牌,了解并满足市场,主导和培育市场,将成为企业营销总监的首要任务。在如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市场对营销总监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我们也发现,真正能够胜任营销总监岗位的人却并不多,有很多营销总监并不了解岗位的职责,甚至营销中心囊括哪些部门都不清楚。另外,一些企业的领导对营销总监的认识也很模糊,他们认为销售总监就是营销总监甚至在营销总监职位之上,在企业里也只是冠以营销总监的帽子而已。...
1熊总找章晓春谈话,问他对公司有什么看法。熊总这么说的时候完全是一副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的架势。 面对这个问题,章晓春不知道怎样回答。说真话显然不行,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老总还会对自己留下不好的印象。章晓春决定选择说假话,并且是诚恳的假话。章晓春说,我对公司没有意见,因为我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熊总的眼里闪过一丝失望的光,他知道对这样油得发腻的员工是问不出什么实质性问题的,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对公司没有想法,并且往往对公司最有想法的,就是他们这类人。 熊总既然找章晓春谈话了,就不会轻而易举的放过他。熊总说,看一个公司要看格局、要看主流。同样公司考察一个员工,也要看主流不会因为一个员工有某种缺陷,就否定他的全部而辞退他。其实公司的经营不是熊总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所有的员工都是公司的主人,可是我们有些同志却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而是一味的怪公司这不好,那不好。那么...
营销管理·哈佛观点 前言我们与其他商学院的同事一样,仍在继续探讨营销学科中那些已经被嚼烂了的传统。简单地说,在对消费者、合作者以及竞争者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集中于通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来制定营销战略,而营销战略又通过营销组合中的每个具体策略来执行。 营销观念在这场新经济浪潮的洗礼中赢得了战役,即“消费者”被普遍看做企业的关键资产。事实上,一项又一项的商业形态都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格局中进行重组,但我们却试图消除学生们的“战争”概念。我们在其他商学院的一些营销学同仁本能地回应了这一变化,将更为系统化和更具分析性的内容引入营销课堂,希望能借此机会赢得其他工商管理课程的尊敬。我们抵制了这种诱惑,因为我们意识到,市场营销不仅仅是营销组合,也不单纯是营销调研与定量分析,而是严谨的分析、机敏的决策以及对有价值事物的洞察力。明辨消费者是营销的第一步,而仔细分析客观形势并...
我的品牌前言(1)我的品牌前言(2)我首先把重点放在“我是谁”问题上——如果不是“大奖女王”,那又该是什么呢?于是我问自己:你有什么独特之处?有什么天赋?凭什么把自己从人群中区别出来?然后我又开始考虑自己的梦想,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成就?为了自己的未来,我究竟该拥有些什么?还有,谁是我的“买家”——就是自己要去与之打交道、留印象的人?谁将会成为我的“贵人”或拉拉队长助我实现梦想?最后,我该如何包装和推销自己以达到上述目的? 下面我将举例向您说明,作为基本上的“外用敷涂”过程,品牌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开启产品灵魂之窗的努力。 1991年冬,时任特纳广播公司(Turner Broadcasting)市场部经理的我与其他同仁正利用报道“沙漠风暴”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绞尽脑汁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台(CNN)策划一份广告方案。这是该台首个大型推介项目,也正是因为有了该项目,那些想观看战争真实图景的人们才得...
序 言比尔·埃默特比尔·艾默特(Bill Emmott,1956-),《经济学人》总编辑。 艾默特初于牛津马戈达连学院学习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后续于该校那费尔德学院研究1944年-1947年时期法国政府的共产党风潮。 未至学业结束,艾默特便加入了《经济学人》的布鲁塞尔分站,负责撰写欧共体和荷比卢联盟的报道。1982年,成为该报驻伦敦的经济学记者,次年转驻东京,负责报道日本和韩国事务。1986年年中,返回伦敦,成为该报金融编辑。1989年1月,成为该报负责工商、金融和科技等领域报道工作的商业事务编辑。1993年3月,就任现职。 艾默特是日本问题专家,出版了三本关于日本的著作,其中的《太阳照样落下—日本经济力量的极限》和《日本的全球出击》皆告畅销,而《致命的官僚原罪》只发行了日文版。 1999年9月,艾默特为《经济学人》撰写了《自由历程》一文,后在此基础上作书,名为《20:21远见—二十世纪留给二十一世纪的...
周六下午2:00,内阁会议召开,总理拉宾和国防部长佩雷斯都期望会议能够速战速决。因为,他们两人都是行动的支持者。不过,会议上的争论远比他们的预期持续得要长。在总参谋长古尔递交一份行动纲领时,一位部长就发问:“你估计会有多少伤亡?”古尔说,这很难预测。但根据昨天的模拟训练,他觉得行动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损失可能很低,但可能也有近20名人质将被杀害。29同时,古尔也承认,谁也无法预料在一次军事行动中会发生些什么。成功,来自出其不意。如果恐怖分子哪怕提前一分钟得到预警,只需几颗手榴弹和一阵冲锋枪扫射,他们就可以将人质全部杀害。那样,突击队到达的时候,人质将无一生还。而且,突击队还要在数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和恐怖分子交火。哪怕是任何一点差错,都会造成致命的危险,那就是整个突击队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回来。古尔强调,参与行动的队员全都是以色列最出色的军人。$米$花$书$库$ h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