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第3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军上……”
对方脸有得色地道
“军司的人,虽然在南平府,没找到大人所说,足够合用的树胶……却在东川和山南之地,那些山民大片种植的药园里,发现这种大叶杜仲树所产的胶汁,似乎还算合用啊……”
“产量如何……”
我最关心的还是成本。
“一树一年可刮十斤胶,熬煮去渣后,可得三斤……”
“才这么点啊
我有点失望,一年才够做小半个轮胎,还是摩托车的。
“这树要三年长成才出胶……”
对方看我脸色马上补充解释道。
“只要种的多,产量就能上去。”
“而且这树不挑水土,不用占好田地,山地砾石也能活,虽然长的慢一些,却适合墙头院角的推广,只要军中可出钱收,那些屯点是不会在乎这点工夫的……”
“虽然现在价钱还贵了些,但过两年树木多了,也就降下来了”。
我恩了一声,算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在没有橡胶的情况下,反正我也不要求能作出工业传输带、载重卡车轮胎之类的硬性工业标准,能满足大车轱辘和防水软管的标准就够了。
我正在想,
这时他们又推了一个车骨碌过来,不由笑了起来,这是典型木轮辐架加强铁片的折中设计,同样也被裹上一层厚胶皮,不过这层胶皮看起来,颜色暗淡班驳的多。
“对于军上要求能让胶凝固硬化的法子,我们试了很多材料,最后发现把硫磺熏透的麻丝,加到熬煮的胶汁里,再飞快抽出沥在轮毂上,反复大力拍打旋转,就变的又硬又韧……拿刀尖也很难戳到底,不过就是手艺有些麻烦……”
“但如果再加入地油渣(沥青),就会变软而滑弹……”
这不就是原始的硫化处理,虽然看起来还很不均匀,我不得不再次感叹古人的创造性。
“马上定为一级机要,严防泄露……”
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橡胶对工业基础的影响,比如热塑性、高度绝缘性、耐水性、耐潮湿性、高度粘着性、抗酸和抗碱性等……虽然这一切离我还很远。
“梁州织造行会,为军中生产新式雨披和帐子,请求开放三级授权……”
现在龙武军的产业体系是采取多级授权制度的,除了最核心的军工产品,其他周边都采取授权方式,承包给体系内的各级关系户。主要是为了节约资源,利于保密,同时也是扶持外围产业。
由于产品研发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偏差和走弯路,甚至连我也无法避免的大量亢余研究,产生了许多价值不高,或缺乏性价比的副产品,但是偶写副产品属于东方不亮西方亮,本来是军用不成功的设计,却可以很好的投入民用。
比如,本来试图模仿后世的德制多功能工兵铲,结果因为钢材质量不过关而告吹,但是反过来说这种兼顾砍铲挖锯的设计,对材料要求不高,也不需要反复砍杀强度的民用市场来说,却是一种综合性的优秀农具。
因此,把用不上的研究拿出来授权赚钱,对军工研究这个吞金怪兽,也是不小的补益。
……
回到家里,绉老头走上来低眉顺眼的说
“都准备好了……”
我点了点头,走进招待客人的花厅里,那里已经摆好了毛毡子铺成的大席子,大桶打好的热滚奶茶,和大壶新酿的黑麦(青稞)酒,散发出独特的气味。
这是一桌典型的吐蕃席,就是学了十足吐蕃人的饮食方式布置的,连食材,都是西市采买和从西北稍回来的。不但有奶和麦粉打的手团子饼等面食,还有斩好大块带血的酥油蘸肉、手扒牛尾等肉食。
早期吐蕃人没有用碗的习惯,用青稞面饼捏成碗杯形,酥油、酸奶子、鲜奶酪、带血汁的烤肉,煮烂的肉羹盛于其内,就奶茶或者青稞酒,混合而食,有时也将酒倒入搅拌,最后连容器带羹酪一起吃光,以手捧酒以饮。
还有吐蕃人最具代表的食品糌粑,乃是以青稞炒面同酥油拌和而成的食品,营养好,含热量高。很适合高原寒冷缺氧地带的需要。饮料则为青稞酒,度数不高,有解渴,提神的效果,据说每逢祭祀,吐蕃人无论寒庶贫贱,皆须备用糌粑与青稞酒。而且相比一般习惯于吃羊肉游牧民族皆,吐蕃人则尤重吃牛肉,还多吃狗肉。
据说罗些城里,这时已有了西域来的葡萄酒,并创造了加盐的酥油茶。食品内容也大为增加,既包括西域,又包括汉地的品种。吐蕃人也已掌握高海拔地区面粉发酵的技术,已有了制作饼、腌菜、干果、酸奶的方法。多种汉地食品如豆腐、粉丝、白菜、韭菜、芫荽、萝卜、水腌菜、酱油、醋、扁食(饺子)、蒸屏(包子)等也已在罗些城里出现。
别小看着一桌饭,代表了龙武军这些年在吐蕃情报工作的成就,据说吐蕃马向家的菜谱,也不会差的太远。在特地准备一桌,就是为了让魏方晋招待那些南平来的特殊客人压惊洗尘的,据说他们在这一路上,很有些波折,有两辆武装马车在栈道上遇到了些意外,翻进了山沟。
检查好席次安排之后,我有又走到临近的另一个大院子。
那里是整排干净高大的库房,和目不斜视满抱纷纷出入的人员,忙碌而安静,这里是我家 私人的藏书馆,与那些官办、公办的藏馆不同,这里收集了各种渠道,各种手段收集来的域外典籍,有南诏抄在叶片上的大奉圣乐典,也有突厥、回纥的历代可汗祭告长生天的大事件石柱石人勒文拓本,甚至有一个房间刚装上最新可萨人的羊皮史书,和他们带来的犹太教书典文籍,当然也是抄本,原件还在扩建的祈礼堂里。
随团出使的那位希伯来人长老伊沙克。圣格里,倒是很乐意且不厌其烦的把希伯来文的东西翻译成汉字。
我直接走进其中标着吐蕃的房间,在空荡荡的架子上,只整理了一小堆出来,堆满了小半个库房,是各色用木版、木片、牛羊皮、丝帛、乃至人皮和鲜血等材质,隽写成一捆捆暗色发黄斑驳,充满异味的典籍和书卷。(吐蕃属于刚开化的奴隶国家,造纸术不发达,书籍是奢侈品,所用到材料很多很杂)
“因为吐蕃的这些杂什太多太杂,翻译的人手严重不足,大人要的东西,还没能找出来……”
我看了一眼架子,里头忙碌的人赶忙走过来一个,陪笑解释道。
“这都是检出来吐蕃的药典……出自罗贡、云丹、娑列十几个小姓家族的世传……”
吐蕃的医学博取众长而独成一系,即为今日藏医的源头,其中受汉方医学影响尤深。
但在松赞干布之前,吐蕃没有象样的医药体系,流行的是用苯教人祭祁祀的方法来对付病痛,认为病是各种瘟鬼魔障作祟,经常将奴隶剥皮拆骨,用他们的血肉来祭祀供养诸天鬼神,直到文成公主进吐蕃,带去了了大量的医师和药书,才开始逐渐形成相应的高原地区医药体系。
传说光是文成公主人蕃,带去“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着四种”,后来金城公主入吐蕃,又带去一大批医书和药典……赤德祖赞之世还曾派遣贝兹旃檀往汉地翻译医书多种。(这些医书有的仍存录于藏文大藏经之副藏《丹珠尔》之中。)
吐蕃的医学还受到西域和突厥的影响,《汉藏吏集》记“赤德松赞时由译师毗卢遮那延请四方名医,译其医着为藏文”。其时“由突厥人森却钦波把金刚手菩萨所说的续部译为藏文”,吐蕃十三种疗法中有葛逻禄疗法与突厥疗法,又有索波疗法与冲水疗法则同西域有关。
(吐蕃的医书浩如烟海,其中的经典名篇多诞生于唐朝时期,如医圣云丹贡布(开元十七年至大中七年,729——853)之名着《四部医典》,汉医韩之海、天竺医巴惹达扎与大食医嘎林诺三人合着之《门杰吉树恰》(无畏的武器),汉僧马哈金达、汉工使加楚尕布与藏医琼布政攻、琼布顿珠、爵拉门巴等合译之《月王药珍》,汉医塔希。东瓦冈瓦与汉僧马巴拉、香蒂巴拉等九太医合着之《太医药诊紫色经函》等,皆为传世之着,足证吐蕃医学的发达昌隆。)
最初收集这些药典,不过是军事上的考虑,吐蕃先人雄踞高原,而居高临下吞并了众多的部族和国家,领域横跨西南到西北,地域地貌环境气候语言风俗,都大相径庭,因此发展出来的医药学很有特点,如果说要对付高原作战所面对的各种状况,没有比这些吐蕃土生土长的医药学更擅长。
后来随着大乘佛教“摩柯衍那”的影响扩大,又逐渐扩散到其他领域,先是王室的书记官和史官世家,然后是时代侍奉王室的医官世家,然后是各种工匠氏族居住的众多村落,如此之类的目标还有很多……灭佛之乱后,则转变成诱拐和暗杀为主要手段,这些人多数并地位不高,又很容易受到权利斗争的侵轧,却掌握着传承的种子。
有时候,消灭一个民族,不需要武力征服或是肉体消灭,只要消灭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就可以了,象吐蕃的文化知识,因为统治结构的原因,是掌握在特定的阶层手里,以家族为单位进行传承的,如果能诱使这些家族出逃,或者灭绝之,就可能使诸如医学,工艺、文书之类,吐蕃文化里的一些积极、有益的东西,彻底断绝消失。
借助杀僧令引发的吐蕃内乱,以马向为首的保守势力,自发的摧毁吐蕃那些先进的萌芽和相对开化的积极元素,然后再乱中取利。
或许现在一时还不明显,但是数十年后……或许吐蕃就不再是历史上那个吐蕃了,没有了足够文化的传承,什么藏族也就是一个很块退化到蒙昧,或许还会和西夏一样,很快就消失在历史中的某个游牧民族而已。
或许是我太理想的YY,不过如果不去做,则什么可能性都没有,做了最不济,多少也能削弱吐蕃人的战争潜力。
第四百二十五章 尘嚣落定须静闲
东海,一艘遍体被风浪变的伤痕累累的船正在发浊的海水里飘荡。
不停漏水的船舱里,
曾经华贵的丝织紫袍和丝涤熏香的衣袍,被海水和汗味浸渍的发出臭乎乎的咸腥味,黑绸的立乌帽早不见了地方,金银丝的袖口扯得破破烂烂,披头散发蓬头垢面,象行尸走肉,一样将曾经尊贵的身体,依靠在肮脏的船板上,只有在送进食物的那一刻,稍稍有些生气。女人们早已经没有力气哭泣了,男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突然发病或癫狂,害怕成为瘟疫的传染源,而被丢进海里已经有好几例了。
身上所有值钱的小物件,包括刀柄上的松文玉片和金包头都被撬下来。
虽然是夏天,但是呼呼的海风依旧刮人刺骨,星星点点的缝隙里透出的阳光,也照样的灼人。
甲板上,被太阳晒的黝黑发亮的船把头胡静水,也在后悔,此行实在是亏大了。
老子在这条海路上跑了十几年,却栽在这火倭人手里,果然是没有天下平白掉的好事,本来说去接单大生意,可到了地方,居然没有牛羊一样温顺的用绳子牵起来的青年男女,倭国的女人虽然多数严重营养不良,干干瘦瘦的,但起码作为女人该有的东西还是有的,养短时日还是可以用的。
而是在草荡中冒出一大票执刀擒剑的士兵冲上船来,然后用小筏子不停地来回,送上一堆堆穿着华丽的男女老少,以及众多的瓶瓶罐罐、堆了一层又一层的金银细软。
被人劫持不算什么,在这咸水洋上被人刀架脖子凌逼,也不是第一遭遇到的,但只要出了海,还不是这些咸水人的天下,慢慢的炮制你们。
可这些倭人狡猾狡猾的,占据了底舱的库房和水仓,又控制了操船的舱房和舵间,不求财也不要命,然后拿出以大堆看起来满值钱的东西来,希望能送他们到某个地方去,自己也居然鬼迷心窍的答应了,
好在这是个贩人的船,备了几百人份的水,那些倭人也带来大量的口粮,甚至还有琉璃和铁壳的罐头,天晓得这些家伙哪弄来的这稀罕物,但一下多了这么多乘客,船上的用度还是变的紧巴巴的。而且这一路过来海险不断,又损失了不少负重,有时候甚至不得不丢掉一些人。
能相安无事到现在,简直是个奇迹,财帛固然动人心,对方足够的武力和兵器,让他放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头。
妈的,大不了老子舍了不要这船,把你送到巡检司,就说是海贼劫持,不整死你老子不姓胡。他恨恨的想道。
“板载……”
船一震,甲板上传来欢呼的声音,底下的人,虽然不明所以然,但是看到陆地的喜悦,还是感染了船舱里的人。
看这越来越近的港口和飞一样巡索上来来武装快船。
一个声音突兀的在桅杆上大声呼喊起来
“日本国遣唐使臣藤原记修,奉命前来关说……”
看着这些低眉顺眼,一副逆来顺受模样的倭人,交出所有的武装,在巡检司的看押下,鱼贯而下,那些女人,甚至还有些欣然色,刚刚如释重负的胡静水顿时有些郁闷,之前还把刀架在脖子上,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到底是谁。
哪有这种强盗行径般的使臣。
等他在巡检所里,添油加醋的说完请见的情形,走上来一个吏员告诉他的消息,随后就让他把不快丢到身后,老子貌似送了以个来头不得了的人过来,按照海事所的规矩,是有相应大好处的。
到底是拿奖励换艘购置新式船的许可,还是就地换取一段时间的稀有物产特许经营权,毕竟刚发了一笔财,那些小物件市舶的人估价抽税过后,就可以拿着交易证公然倒手出去换钱了。大概还有不过还得回头和老弟兄商量下,毕竟这条船是同乡同族大家凑的分子,自己只占个大头。
……
“据说安南之地,四季恒常,雨水充足,当地土人,不分男女,身无片缕……”
“那是东汉时的情形了,现在安南诸族的衣冠礼俗,皆与广南无异……”
由钦州宁氏留在安南地方的族人,赔笑着坐着喝茶,我会晤了会忧心忡忡的秘书少监晁衡,给他一个族人、身家财产安全的保证。
回头就得到海外送来的这个消息。
“倭国之乱又有变化了?这么快……”
我惊讶地道,才下令夷州领密切关注伺机而动没几天。
“不是还相持不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