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猎击三国 >

第140部分

猎击三国-第140部分

小说: 猎击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孙度扫平辽东百余豪强之后,成为当然的辽东第一大地主,现在这个称号,转让给了马悍,或许还要加上第一大财主。

    但对马悍而言,公孙度最有价值的遗产,是一笔无形资产。

    方今天下,各路诸侯军阀,皆为本地豪强世家所制,纵是一代人杰如袁绍、曹操、刘备、吕布等辈,亦无法摆脱这数百年积疴之弊。而马悍得公孙度遗泽,为其拔除棘刺,使他执政辽东几乎没有豪强世家的制肘——这才是最好的遗产。

    此时的马悍,拥有大量本应属于辽东百余豪强世家的钱财、粮食、人口、土地,俨然成为辽东第一豪强。

    这一切,全赖公孙度对辽东豪强世家的血腥镇压。公孙度因此而背负终身洗不掉的骂名,并站到了豪强士人的对立面,以至渡海入辽的中原名士如此之众,却几乎无人应辟。而眼下,骂名归公孙度,好处归马悍。

    集辽东第一豪强、辽东太守、白狼军主帅于一身的马悍,尽管偏于海东一隅,却在不声不响之间,成为这个时代掌控生产资料与军政权力最多的军阀。这也就意味着,马悍已成为三国最强势的诸侯——没有之一。

    乱世需雄主,雄主出强权。

    一切,皆拜公孙度所赐。辽东侯,一路走好。(未完待续)



第二百章 【改良兵器】

    (深深感激大盟厚爱!谢谢赵无恤2014、。'顶_点'。''。CO呃,终于在打赏榜上看到s0514024了,惭愧,没法满足两更。)

    ~~~~~~~~~~~~~~~~~~~~~~~~~~~~~~~~~~~~~~~~~~~~~~~~~~~~~~~~~~~~

    从五月十四开始,马悍率一支百人骑队,开始南下巡察,主要路线是沿新昌—安市—汶县—平郭,一路视察。原本还想到沓氏,但路途太远,时间太紧,还得参加柳城乌丸五月龙城大会,故此只能暂缓了。

    对于一个通过暴力上位的新政权而言,安抚地方,巩固威信,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而巡视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对于新昌、安市、汶县这三个县城,马悍只是泛泛视察,停留时间很短,主要安抚县寺官员及本地士人、民众之心即可。他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地,是平郭。

    为什么是平郭?很简单,平郭是幽州,乃至辽东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钢铁都是极其重要的国家资源,尤其是乱世之中,谁掌握了一个钢铁生产基地,谁的腰杆子就直三分,诸侯会盟时,说话都比别人大声。

    汉朝自武帝时起,就在全国设立了四十九处铁官寺衙及三十七处盐官寺衙,而辽东就各占一处。盐官寺衙在沓氏,而铁官寺衙,就在平郭。

    初时马悍还不太清楚平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区区一个县的铁矿居然能支撑起整个幽州的兵甲消耗,更使得辽东武库里积攒起足以武装十万带甲之士的巨量装备。等他拿来地图一看,恍然大悟——平郭者,后世之鞍山也,鞍钢所在地啊,这就难怪了。

    鞍山铁矿。从汉初开采,一直到后世,非但未枯竭,产量反而越来越高,其储藏量之大,占全国四分之一,令人瞠目。

    自己辖区内有这样一个庞大而成熟的铁矿产区,马悍是极为开怀的,但他在巡视了襄平的武库之后,喜悦中又添了几分忧思。原因是在巡察武器时。马悍曾抽检了五口环首刀、三把戟、三杆矛、十张弓、五面盾、十具两档铠。其中弓与盾都算合格,两档铠也马马虎虎,但铁质兵器的质量堪忧。

    马悍随身携带了一把三十炼的环首钢刀,分别劈砍五口环首铁刀,结果无不应手而斫,而钢刀只出现米粒大小缺口。至于戟刃与矛尖,更是凭肉眼就能看出表面的砂眼与粗糙。

    面对这样的结果与马悍满面愠色,那掌管武库的武库令却一脸理所当然,躬身应答道:“此为我朝郡国兵卒常规配器。为五至七炼,自然远不敌三十炼之宝刃。”

    三十炼就算是宝刃?马悍强抑住将手中环首钢刀当着武库令的面折断的冲动。这样做也许只把武库令吓得不轻,却不能改变一个大汉朝普遍存在的事实——汉朝的炼铁技术,依然比较低效且质量不佳。

    在马悍眼里。这五至七炼铁刀,铁质疏松,脆性又大,比后世两元店买的一把菜刀都不如。偏生这就是大汉朝军队的标配武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何况是小到决定一条性命。大到决定一国国运的常规战争武器。

    马悍在那一刻,就决定要亲往平郭看一看,看看这个时代的铁矿开采、炼造过程,以及兵器的打造流程,弄清楚缺陷究竟在哪里。为此,他还带上了几个经验丰富的铁匠及新任的工官马钧,希望这汇聚了经验与智慧的顾问队伍,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难题。

    五月二十,马悍一行抵达平郭。新任平郭令吕岱与平郭铁官贾成率一众属僚前来迎接。马悍拒绝了二人盛宴款待的请求,随意就餐之后,在这两位平郭主事官的引领下,前往矿山。

    离矿山还有数里远,各种叮叮当当的钎镐凿石之声所汇成的巨大噪音声浪就灌耳充脑。走近之后,就见大道两旁是一排排低矮的石头房子,那是矿工们就地取材修建的房屋。在山口两侧,堆积如山的矿石下,数不清的牛、骡、马车,在等待装运矿石,运输到冶铁坊。附近不时可见到身着戎衣、手持刀矛的士卒巡逻。

    贾成一路介绍,这是平郭三个矿区之一,也是最大的一个。共有矿工五千七百余人,其中囚隶近半,其余皆从流民中招募。此矿区每月可得铁石百万石,可炼铁万斤……

    马悍算了算,光是辽东这个铁矿产区,每年可得铁坯十二万斤,加上另两个矿区,三十万斤问题不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汉斤,换算成后世量值,只有十五万斤。而要把这十五万斤铁坯锻造成可以打制的农具与兵器的精铁,最终得铁不过三、四万斤,这就是辽东一年的铁产量。

    低不低?的确很低,但提高选矿率与出铁率这种枝术门槛,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得了的。马悍不是工程师,他没这方面的技术。所以在实地巡察之后,也只有承认现实。好在自从公孙度上任之后,所出铁料基本上就再未解送入京,全部截留辽东。在襄平的库房里,百斤一块的精炼铁锭,码得整整齐齐,堆积如山,不下二十万斤,足够马悍“挥霍”好几年了。

    铁料产出的多少,马悍无法左右,不过他的目的也不在此,他真正想要解决的是兵器的质量问题,也就是炼铁锻兵的过程,而这个则需要到冶铁坊去视察。

    冶铁坊距矿区并不远,大概二十多里地,这也是为了节约运输成本,不过在警卫上比矿区要严得多,甚至还有部分骑兵巡逻。

    冶铁坊的工匠有四百多人,杂役更达千人,规模着实不小。在这里,马悍看到了冶铁炉及鼓风设备,时人称之为“橐”的东西。这是一种由皮革制作的风囊和木架构成,有入风口和排风口,把几个橐连在一起称为排橐,可以增大进风量,增强燃烧的火力,把炉温迅速提高到炼铁所需的摄氏1200多度。

    马悍看到的一列列排橐,俱以牛、马、骡等畜力带动,多达数百头。在号夫驱使下,鞭响震耳,牲畜哞哞,乱蹄纷踏,排橐胀缩,炉火喷焰,铁汁四溅,场面极为壮观震憾。

    贾成颇为得意,捻着山羊须笑道:“我辽东畜力充足,故可驱使百畜鼓橐。据闻徐、扬等州冶炼,使用的是人力,当是人多畜少之故吧,呵呵……”

    马悍没有笑,只是摸着下巴琢磨一会,忽道:“畜力何如水力?为何不用水力?”

    贾成怔住,吕岱似有所悟,而马钧的眼睛却是一亮。

    贾成怔了半响,喃喃道:“水力?怎么个水力法?”

    马悍扭头问马钧:“你觉得如何?”

    马钧的口吃这几年已好转许多,尤其在谈技术问题,简直称得上流利。对于技术方面的东西,可谓触类旁通,只一听就明白马悍所指,当下点头:“可行。”

    “好,这活交给你,不限时间,但最好在本月制出图样,然后以最快速度制造应用。一切用度,可向有司支取,不设限额。”马悍行事,一向干脆,尤其在技术上很舍得投入,加之此时财大气粗,对军工技术这块文臣武将不太看重的区域,基本上不做讨论,一言而决。

    马悍一来就发现了一处可做巨大改进的缺陷,这倒不是他有多天才,而是利用水力这种概念,在后世已成为常识,那种大规模使用人力、畜力的落后方式,在后世早被淘汰了。马悍所拥有的,只是一种先进的见识,而不是才能。所以他能提出一个好的想法,但要实现,还得靠马钧这样的专业人士,他自己是造不出来的。

    接下来,马悍将参观具体冶铁过程。

    当时普遍采用的是炒钢法,方法是把含碳量过高的可锻铸铁加热到半流体状态,利用鼓风或撒入精矿粉等,令硅、锰、碳氧化,把含碳量降低到钢的成分范围。之后混和起来不断“翻炒”,让铸铁中所含碳元素不断渗出、氧化,从而得到中碳钢或低碳钢。如果继续炒下去,就得到含碳更低的熟铁。此法始于西汉,并因其简单易行,一直流传至后世。

    炒钢再经锻打,钢的成分就会更均匀,组织更密致,强度更高。每一折叠锻打即为一炼,故有三十炼、五十炼、七十炼、乃至百炼之名剑宝刀。

    整个流程看上去并不复杂,但对匠人的经验要求很高,火侯把握不好就会成废铁,而锻造亦费工费时,产能很低。从矿石到铁料到锻打,整个过程纯手工制造。放在后世,纯手工制造是品质的保证,但在这个时代,却是效率低下的代名词。在如此低效率之下,要生产大量兵器列装军队,要储存大量兵器以备战争消耗,只能是减少工时,简化工序,节约成本。这也是那些五炼、七炼刀的由来——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提高效率与保障品质,形成不兼容的矛盾。是生产大量廉价质次的兵器为主,还是以量少质优的兵器为先?毫无疑问,只能是选择前者。

    问题找到了,但解决起来,却有一种无从下手之感。马悍走出治铁坊,沉默不语,身后一众随行官员俱不敢发声。

    良久,马悍忽然开口,说出的话却令在场官员脑筋一下转不过弯:“此地有何名胜?”

    贾成迟疑了一下,方道:“有白山余脉名‘千山’,景致壮美,风物绝佳。”

    马悍一拍手:“好,就去千山。”(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一章 【水车与刺客】

    (额滴神呐!大盟真彪悍啊!四连击,四万币打赏!十五郎只有拜谢!!同致谢赵无恤2014、、纵横—彭)

    ~~~~~~~~~~~~~~~~~~~~~~~~~~~~~~~~~~~~~~~~~~~~~~~~~~~~~~~~~~~~~

    千山为长白山支脉,南临渤海,北接长白山,群峰拔地,万笏朝天,因山峰总数近千,故名“千山”。{顶点} ''o

    五月的千山,梨花盛开,满眼葱翠,松涛阵阵,凉风送爽。登上主峰,但见浮云如海,群山如礁,竟有登山如临海之感。

    马悍坚辞吕岱与贾成的陪同,只带百名扈从,在向导引领下,登临千山。千山只是山多,但并不高,最高的主峰,海拔也不过七百多米。以马悍等人的脚程,半天工夫,轻松上下。正午时分,来到一片瀑布前。

    这瀑布山高坡陡,水势湍急,一眼望去,象一架斜立的天梯。瀑布口有一巨石,将瀑布分为两股,两条玉龙似的水柱从天而降,冲向深深的谷地,溅起几丈高的飞浪,声如雷霆,水气弥漫如雾,景象蔚为壮观。

    马悍就在距瀑布数百米外的一个山峰顶上,踞石遥望,左右扈从已撒出数里之外警戒。马悍看似出神地看风景,实际上,他是真的“出神”,而不是在观瀑。

    马悍来这里,当然不是游山玩水,他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样好的兴致。他只是想找一处清静幽雅、适宜静思的所在,好好回忆一些东西——准确的说,是一些资料,关于炼钢锻造的资料。

    以马悍前世的出身,以及他后来所走的道路,原本跟炼钢锻造这一块八杆子打不着。他本不会有这方面的资讯,但别忘了他有一条机械臂……马悍在安装了机械臂之后,在试验中心曾有数周的适应期,他当然要详细了解自己这条机械臂的特种合金是怎么回事,结果博士甩给他一本厚厚的《世界钢铁发展史论》。

    事关将陪伴自己一生的肢体的来源、构造、性能,任马悍再头大,也只能是捏着鼻子看下去。

    既然是钢铁发展史,当然是从头说起,从古代说到现代,以及未来。

    马悍当时急于了解与自己机械臂相关的现代部分。对前面古代部分基本就是一扫而过,只在一些有趣的记录上多看两眼,所以,他记下的东西真的不多。可现在他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偏偏就是这印象模糊的一部分内容,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故此,马悍才打算找个幽静所在,详细回忆整理一下,看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东西。这番工夫倒没白费。到目前为止,他还真想到了一些东西,比如灌钢法、苏钢法。

    按治铁技术的发展,炒钢法之后就是灌钢法。之后就是更为先进便捷的苏钢法。但这些提纲挈领的名词倒是容易记,具体内容,却又哪里记得?灌钢要怎么灌?苏钢要怎么苏?任是想破脑袋都想不出,谁让他当初看的时候就不走心呢。不过。也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他想起了古代一些有趣的铸剑锻刀的事迹实例,或许有经验的工匠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也说不定。

    马悍正沉思间。身后传来扈从的禀报:“禀主公,马工官有事求见。”

    马钧?嗯,这个人满脑子都是各种机械,轻易不会见人,他来求见,多半是那件活有眉目了。

    这才多久,有这么快?马悍微感讶异,立即召见。

    三年过去,当年的瘦弱少年已是一个身量七尺,温和敦厚的青年。在马悍有意识的引导与大力支持下,这位三国第一发明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