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领主-第1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的大戎小戎部落,在甲氏他还有几支附属的狄人部落,这些都是骑兵,调动起来很快。另外,许国也留了一半军队驻守国内,只要赵武回国,打不过他也能守得住。”
荀偃都过来向国君讲解内情了:士匄都已经派出去了、赵武已经回军了,说明这事晋国正卿都知道了,只瞒着国君一个人。但悼公现在没有追究晋国正卿的意思,他平静下来,用少年人难以想象的老成,平静的叙说一个残酷的事实:“元帅刚才说我们终究还是霸主,但现在,我们晋国的安全竟然需要戎狄人,以及许国人的保卫,可悲啊!”稍停,悼公马上自责起来:“看来是我年少冲动啊!我不该干涉元帅的军事计利,这次如果不是我坚持要把国内的军队全带出来,我们不会走到今日这种境遇。”
荀偃脸一红,在军事讨论会议上,他支持了国君的主张,所以晋国今日的遭遇,他也有责任。国君开始自责,荀偃动了动嘴,但他终究觉得道歉太丢面子了,没有开口。
晋国大军沉闷的向国中开拔。即使到了如今这状况,他们还走得不慌不忙,队列整齐而有序。经过虎牢城的时候,大军没有入城。这时候,士兵们都知道晋国遭到入侵、以及士鲂战败的消息。士兵们心情沉重,但严格的军纪让他们依旧保持着严整的队列。
大军进入王野,预料中的新军驻防死守并没有发现,荀罃心头一松,忙问驻守“原”的赵氏武士:“前方战况如何?”
赵氏武士瞪大眼睛,茫然的回答:“没有战事啊?!”
荀偃暴喝:“蠢才,你们家主什么时间率大军过去的?秦国人现在到哪里了?”
“噢,元帅原来说的这事。秦军没有入境……错了,他们只在魏地呆了段时间。上军佐战败后,魏家马上全体动员了,并收容了许多溃散的巡警。后来韩氏也派兵了,老元帅韩厥把所有的韩氏男丁全部赶上了前线。再后来,我们宗主赶回来了,接管了前线指挥权,魏绛也回到了魏家,主持家族动员。对面的秦军看到赵氏宗主回来了,其后是不断增援的戎狄人,他们缓缓而退……宗主如今重夺崤山山口,正组织魏家人在山口筑城。我听说魏家人对领地内再添一座城市很满意,正动员全家老幼支援新城建设。”
荀罃再问:“士匄在哪儿?他回来了吗?士鲂怎么样了,是否受伤?”
武士回答:“下军佐(士鲂)兵败之后,立刻回到了国都,主持国都防御。上军将(范匄)是跟我家宗主一起回来的,听说这种情况后,马上也赶往国都。奇怪,没听说下军佐(士鲂)受伤啊?”
荀偃大骂:“这个蠢材,打败了仗,把部下丢在战场,自己跑回了国都,要不是老元帅还在,要不是魏家反应快,我晋国这次就要乱了。”
荀偃说的正是在封建制度下,把封臣册封在边境地区的原因。这些封臣为了自己的家园,不用国家大义号召,他们会自动的拿起武器,抵抗到最后一刻。这也是现代人所说的“封建社会结构的超级稳定性”。与之相对应的,是明亡、宋亡时,几名入侵者就能让一座城市投降。但即使明亡了,明王朝的封臣,云南沐家仍战斗到最后一刻。当然,以上只是赵武的感慨。
赵武急匆匆的返回国内,原本以为国内已经让秦国人祸害的不成样子了,没想到,魏氏的剧烈抵抗让秦兵止步于边境线上。
带韩氏家族私兵上来增援的是公族无忌………也就是过去的韩无忌,他跟赵武熟,说话没有顾忌:“士鲂真是蠢笨,你看看魏国这些预备役吧!魏家的预备役(羡余)向来比别家的正卒还要凶悍,虽然魏氏已经带兵出战了,虽然按规矩不能于魏家再度征召士兵,但我们遭到了入侵!士鲂愚蠢的来到魏地作战,不顺便征召一些魏家兵,只依靠自己的家族士兵和巡警跟秦国人打……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蠢的人。”
赵武是新人,平常不喜欢多嘴多舌,更不喜欢在人面前评价他人,但公族无忌是自己人,赵武也就说了:“我看是利令智昏!士鲂是看到秦兵人数少,想独占这份功劳,所以没有征召魏家兵协助抵抗。你以为他不知道魏家兵的厉害?”
公族无忌冷笑:“果然是利令智昏。他也不想想,秦军长途跋涉来到晋国,他们是来进行“国战”的,怎会只派遣前锋那么少的人?难道秦国人昏了头,明知道那么少的兵力是送死,他们偏偏来找死吗?士鲂连这一点都没想到,就用轻军迎战入侵的秦军,他不是昏了,谁昏?”
赵武耸耸肩,迎向走过来的魏绛,顺嘴回答:“反正不是秦国人昏了。”
魏绛乐呵呵的,魏舒也傻乐傻乐走在前者身后,魏绛满意地左右看了看,跟赵武打过招呼,说:“不错啊!我魏家也能得到筑城大师亲手建筑的一座堡垒。这次战斗,虽有损失也值了……我刚才看了这座新“武城”,虽然建立在山口,周围可耕地很少,但如果按照赵氏开发山林的方法,在山坡上种植果树,酿造果酒,赚取的利润也足够驻军开支了。”
赵武他们现在处身于半山坡上,山脚下就是正在新建的堡垒,此刻居高临下俯视,堡中的建筑历历在目。指点着城堡内的布置,赵武解释:“这座城堡修建的太仓促了,最多只能容纳两千人,再多,水源就不够了。我在城中打了六口深井,平时这些深井足够应付五千人饮水。但,一旦发生战斗,水要用来灭火,洗涤伤口……据我的测算,最多只够两千人。
这座城堡刚好卡在山口,我打算在两侧山梁上再修建两座哨塔。不过,这哨塔因为修建在山顶之上,取水困难,一旦被包围,恐怕难以坚守,所以我修的哨塔也不大,平时只够一个“两(75人) ”的士兵驻守,他们只能做预警用,一旦遇敌,你让他们点燃烽火后,立即撤下来。山下的城堡,周围我给你留二里的缓冲带,这缓冲带里只种野草,一旦发现树苗萌发,你让你的士兵立刻伐去……。”
魏绛打断赵武的话:“为什么要种草?为什么不让它寸草不生?”
“种草是为了固定泥土,没有野草存在,大雨一下,处处泥水横流,士兵们运送补给很不方便。再说,秦人的攻击多数发生在秋冬季节,这里的野草干枯后,刚好就是引火之物。以后秦兵来了,你让士兵们放火烧他娘。”
魏绛马上点头:“我记下了,我一定提醒士兵们禁止在这片草地上放牧,也禁止他们拔草。”
赵武再次指点着城堡:“城堡前方要禁止任何人活动;城堡后方、距城堡二里处,我安排了可以容纳一千户左右的居民区……你刚才说可以在山坡上种植果树,这也是个办法,但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比如烧砖窑。我刚才查探了一下,这附近有一个石炭(煤)矿眼,这样,烧砖窑的燃料不成问题。陶土也可以就近取用。比如你在山坡上,采用掏洞式取土,取土后挖出来的大洞,可以当酒窖,也可以当储藏室,储存军粮军械。这地方原本盛产野果,再加上一座砖窑,偶尔你还能向外卖点煤炭,别说养活两千户人,我看就是两万户也能养活。对了,忘了交代一句,你要向外运送陶瓷、果酒、煤炭,一定要把路修好,路修好了,山脚下的城堡虽然兵力少,但我们可以随时调兵支援……
魏绛笑得嘴合不拢:“我看城堡里不用两千人把守,五百人足够了。秦军长途跋涉而来,如果在这座城堡里与我们形成对峙,他背后是崎岖的千里运粮小路,我们背后是整个晋国。所以只要五百人,就能守住这座山口。把你的弩弓再支援我一点,郑国城下,韩氏的弩弓损坏了可以立即更换,我也想要这种技术。”
公族无忌劝解:“给他吧!这次如果不是魏氏奋力抵抗,我们晋国谁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如果魏氏有了弩弓技术,五百个手持弩弓的人,足够守住这条山路了。”
赵武左右看看,胆怯地说:“我家娇娇不许我把东西白送人。”魏绛大笑:“我拿二百名武士跟你换:一个人换一张弩弓,可以吗?”赵武直起腰:“人由着我挑!”魏绛回答:“弩弓也由着我挑!”
“成交!……太好了,魏家武士早就让我流口水了,上次你魏氏给我的都是农夫,这次我要精锐的武士,我要先从你的卫队开始挑。” “从我的卫队开始挑?……那你需要再送我几名制作弩弓的匠师。”公族无忌笑了,赵武也在大笑:“十名匠师可做不出来我家的弩。”
看到赵武已经说出了秘密,公族无忌不再保密,解释说:“这弩弓,如今虽然家家都在仿制,但别人无论如何做不出赵家的质量来,是因为赵家把弩弓的所有零件都肢解了,整个弩弓分为一百四十七个工序,每个匠师只负责制作其中的一道工序。你只要十个工匠,他们只会制作十个零件,做不出完整的赵氏弩弓。”
魏绛沉思,魏舒冲动,马上说:“那我们不要弩弓了,你送我们一百四十七个匠师吧!”
赵武微笑不语,魏绛叹息:“我魏家二百名武士,的确换不回来一百四十七个匠师,这些人远比武士珍贵……武子,你说吧,你还需要什么,我魏家当竭尽所能。”
“友谊!如果魏家愿意添上一份友谊,那我送你一百四十七名工匠。”赵武平静的说。
魏绛断然回答:“愿与赵氏立盟约,彼此永不相叛。”
公族无忌插话:“我愿做见证。”
春秋时代并不太讲究血缘关系,他们讲究的是传承与誓约。赵武现在已经是一个春秋人了,开始用春秋人的思维思考一些事情,他不要求魏氏与他结成姻亲关系,转而要求立下誓约,就是这种思维转变的结果。
现在的赵武并不知道,他无意中建立的这份誓约,奠定了其后赵魏韩三家联盟的基础。当这份盟约起作用的时候,中行氏与智氏这两个同出荀氏的家族,已经开始杀得彼此你死我活。晋国公卿之间的角斗,就是如此血淋淋。
赵武给魏氏建筑的这座城堡,最终被命名为“武威”。当武威建到尾声的时候,国君传来命令,要求所有的正卿与公族大夫一起回国。于是,剩下的建筑活就交给了魏舒。
“秦军退去未久,武威城还没有修建完毕,国君为什么会把所有人都叫回国内?”回去的路上赵武纳闷的问公族无忌:“我们西侧的防御工事还没有建好,把未完成的工程交给魏舒,国君放心吗?”
面对赵武的问题,魏绛摇头:“我跟你一样,都是一路并肩长奔回国的,而后我与你步步紧逼压退秦兵,国内情况怎样,我现在毫不知晓。”
公族无忌轻声回答:“秦军击溃了士鲂,虽然被魏氏的军队逼住了,但士鲂留守国内,负责向前线运输粮草,所以秦军并不是毫无收获,他们把我们储存的军粮全劫走了。”
魏绛沮丧的说:“我魏氏也没有粮食了,幸好我们在前线耕作了三年,带回了一点粮食,勉强可以让领地内的百姓吃饱。可这样,魏氏也坚持不了一个月。听说,百姓已经把粮种都吃了……赵氏的粮食情况怎么样?”
赵武也在叹息:“我刚刚回来,具体情况也不知道,不过应该还能撑下去吧!难啊!领地内的壮劳力都上了前线,连续三年不耕作田地,可以想象我家领地的荒凉。如今,这么多张嘴突然回来,而且都是壮劳力,即使我家再富裕,又能撑多久?”
“赵氏还能撑多久?”悼公也在问这个问题。
问话是在新田城宫城内进行的,此刻,几乎所有的重要家族都在大厅里。现实的情况是:在外征战三年的晋国武士们回到家中,猛然发现,他们留在家中的妻子儿女过得并不好,而现在他们回来了,家里本来就紧张的口粮,也就立刻见底了。糟糕的是,如今这季节又恰好是开春,新作物还没有从地里长出来,经过了一个冬天的鸟兽又瘦又小,根本不是捕猎的好时机。如此一来,大家都断粮了。
赵武摇头:“我刚回来,请君上允许我询问一下家臣。”
齐策被特地叫上殿来,他频频摇头叹气:“情况很不好啊!我刚才问了一下东郭离,这两年国内连续发生灾荒,领地内劳力匮乏,家中已经没有多少余粮了。”
国君沉默了,魏绛起身:“臣,恳请君上执行《战时经济法》。”魏绛的战时经济法,此前经过数轮讨论,内容大家都知道了,其中要求领主和国君放弃部分专利的建议,有点触犯贵族权益,所以,这项经济政策一直没有实行。魏绛长偮,催促:“我们这些人,平常享用领民的供养,享受国君的赏赐,如今,领民们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国君陷入困窘,该是我们回报的时候了。”
悼公点头:“我愿意放弃部分山林菏泽的专利,允许百姓去山林菏泽打猎捕鱼,也可以允许百姓采矿砍柴,可这些……燃眉之急是:各家都没有存粮了!武子,你家可以调出多少鸡鸭与粮食。”
大家讨论了半天,都没有想到追究士鲂的责任,这是晋国的惯例。晋文公当初认为:每个人的能力各有长短,不能强求别人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战场上的事尤其如此。所以,只要将领尽力了,哪怕战败也不算什么。为此,晋文公还嘲笑了楚国的政策,说楚国要求战败将领自杀的规定,使晋国一次战胜就能得到两次胜利。
大家不追究士鲂的责任,貌似这厮造成的损失,要由赵武来买单了?!
赵武慢悠悠的说:“身为一个领主,照顾好自己的领民,是领主天然的责任。但,从来权益与义务是相等的,领民们平时供养我们,就希望我们在关键的时候能够保护他们;国君平时重用我们,也希望我们能在国君需要的时候,替他解除烦恼。身为臣下,我对国君有义务;身为领主,我对领民负有责任。”
稍作停顿,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下,赵武突然说出一句石破天惊的话:“然而,没有权力就没有义务,同样是天然的公理,我对其他人的领地不享有任何权利,自然也不承担任何义务,对此,有人质疑吗?”
第一百一十五章 国君的欠条
没有人质疑赵武的话。那么,有义务对其他领主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