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美人志-第8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宋人和梅利人的联军几乎是首先发动,单薄的骑兵在这种超大规模的会战中是难以起到多大作用,克鲁夫索性舍弃了中看不中用的骑兵,纯粹以步兵方阵向帝国军左翼气势汹汹的横扫过来。
而在帝国军方面,似乎是在发起冲锋之后反而压下了推进速度,保持着一种相当克制的速度平稳向前推进,尤其是左翼更是集结成密集的方阵,几乎是一上来就要摆出防御的姿态。全面换持刀盾,为了保持密集阵形甚至有意放慢速度,而配合着左翼行动,右翼的第七军团也开始放缓速度跟进。
塞勒姆是土生土长的库车人,从西域军到最初混编兵团,再到现在的第七军团,能够从一个库车族战士走到师团长这个位置,在乌孙族在第七军团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崛起一跃晋升为师团长,除了呼延虬的用人政策相当灵活外,更主要是得力于他本身的能力。第七军团的第二师团一直是第七军团绝对主力,在第一阶段的西印德安会战中,他们成功的攻占了呼罗行省,赢得了崔文秀的称赞,但塞勒姆却知道那一仗自己师团事实上并没有真正遇上硬骨头,汉森同盟的有意战略退却让自己师团也失去了一次绝佳练兵机会,而现在,面前的梅利人终于又送来了一次试刀机遇。
第二师团大多是来自西域的热血男儿。经过几年的整肃,西域五地已经毫无悬念的完全融入了帝国,在周围的罗卑人、北吕宋以及印德安都已经落入帝国手中时,西域人实在没有任何理由来显示自己的不同,连彪悍尚武的罗卑人也不得不在的国面前屈服,这也让一直希望能够和罗卑人联合起来抵御帝国的西域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彻底丧失了最后一丝希望,尤其是在看到更西面的印德安地区各部族要求加入帝国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自诩精英民粹的家伙终于垂下了他们高傲的头颅。而普通民众更是早已经从融入帝国带来的种种好处中忘却了昔日的血腥,民众是健忘的,当日趋一体化的经济将他们的利益和帝国内地经济绑在一起时,原来的种种分歧渐渐被利益所弥合了。
第二师团的西域男儿来自西域各族,崇尚勇武的西域热血男儿从来就不乏勇气,也许他们在纪律上不如唐族士兵,但是一旦爆发出血性和勇气时,他们的冲击力甚至比唐族士兵更持久。而现在似乎就到了一个需要检验第七军团的时候,塞勒姆也很想用这一战的结果来证明第二师团在第七军团当之无愧的标兵地位。
清一色的步兵长矛并非重装步兵那种全钢长矛,而是来自于帝国科技开发司研制出的新产品。帝国科技开发司在用于军事方面研究的投入远远超过了在民用上的投入,为此李无锋曾专门指示要求科技开发司不能过度重视军工方面,在帝国成立之后应该更多的考虑民间需求,多开发民用产品,促进帝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保持帝国经济对周边地区的绝对领先地位。但是这种趋势短时间内并不能扭转,科技开发司和军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技开发司仍然更侧重于满足军方的需要,而在兵器方面的改进也是科技开发司的一个重要项目。
轻甲步兵一直是唐军的主打兵种,除了在甲胄上科技开发司不断推出轻便坚韧的皮甲外,科技开发司更注重武器的研制,而针对于步兵会战的不同需要,科技开发司也设计出不同需求的兵器组合,如侧重于冲锋用的轻便长矛,侧重于防御的大盾和刺剑组合,侧重于混战的圆盾和扑刀组合。轻便长矛便是综合了重甲骑兵和轻甲步兵原来使用的长矛优点研制出来的新型武器,一方面尽量减轻长矛重量,一方面也满足了轻甲步兵冲锋是所必须具备的冲击力。
这种轻便长矛前半截均用特制精铁打制,后半截采用了大横断山区中一种常见杉木,这种杉木经过特殊的油液浸泡后不但韧性得到极大提高,而且刚度也有很大增强,且轻便适用,很快就开始在帝国轻甲步兵中全面换装。而第七军团也是首先换装的部队,现在终于轮到第二师团来检验一下换装后第一次实战冲锋的效果了。
崔文秀清楚克鲁夫打的是什么主意,他从来就不想在同一起跑线上和对方较量,那是对自己战术的一种侮辱。之所以有意压下速度,其实他也是想充分利用一下自己埋伏在后方的那些个远程打击武器,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能够利用打击一下敌方尤其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梅利人,他还是很乐意的。
当梅利人呐喊着排成整齐的冲锋阵形猛扑而上时,给他们第一波洗礼的并非是想象中箭雨,而是从敌人阵营发射而出的巨石、灰瓶以及毒烟弹,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让并没有多少思想准备的梅利军一阵混乱,呼啸而至的巨石固然令人恐惧,而更令人痛苦的却是灰瓶和毒烟弹,灰瓶落地便炸裂,这种陶制薄罐落地碎裂之后其中的粉末灰尘便四处弥散,这也是帝国科技开发司改进了城市防御中的普通灰瓶而开发出来的新货色,混装了生石灰粉和一种刺激鼻腔的毒粉后,这种武器威力倍增,尤其是第一次遭遇这种礼遇的梅利人更是乱作一团。而毒烟弹的滚动乱窜更是增添了战场上的混乱气氛,几乎还未来得及正式接战,梅利军便露出了败像。
第七十三节 强弱之势
塞洛维五内俱焚,这帮丑陋的唐人,竟然用这种手段来实施阻击,以为这样就可以阻挡自己大军的前进,他们这是在做梦!在战前克鲁夫就曾经提醒过塞洛维要小心唐军层出不穷的手段,并指出唐军可能会用投石器一类的远程武器先行打击,塞洛维还是接受了克鲁夫的建议,专门做了一些应对准备,但是没有想到唐军的手段竟是以灰瓶和毒烟弹实施袭击,这种武器可是梅利人从未遭遇也未曾听说过的,也无从应对。
承平已久的梅利军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这样不对称的战事,战局一时间陷入混乱,那种四处飞散的粉末混杂在地上满地乱滚的毒烟弹中,一片乌烟瘴气,军官们惊慌失措,面对这种他们从未遭遇过的局面,他们竟是想不出如何应对,石灰粉末一入眼便是灼烧得眼睛无法睁开,经过专门研磨的石灰粉比起日常所见的石灰精细了许多,飞入空中久久不降落,而那种毒烟也是相当特殊,竟然久久不散,前赴后继的梅利军吃足了苦头。
面对这样的情形如果唐军指挥官还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他真的可以下大牢了,塞勒姆不想下大狱,自然知道该如何行事,旌旗一展,早已被出征前几碗烧刀子混杂着马奶的壮行酒烧得要红了双眼的第二师团士兵便在师团长亲自上阵率领下,咆哮着,呐喊着,席卷而来。
排列成多个突击箭头的第二师团像一个全身篷起的刺猬一般,一下子滚入梅利人如同瘫痪的阵营中,石灰粉已经消散,但是毒烟尚未散去了,早已经用专门药水涂抹了眼睛的第二师团士兵长矛平举,全身力量都借助着疯狂的奔跑灌注在了长矛上,无数只长矛汇聚成一个个箭头,深深的刺入梅利军身体中。
塞洛维几欲抓狂,毒烟让他也是眼睛红肿,泪眼模糊,嘴唇发干,十多万大军竟然就被一些不入流的东西弄得乱成一团,无法在组织起有效攻势,前锋军官们大概也是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形,惊慌失措间也是指挥失当,一边命令士兵们散开躲避毒烟弹和灰瓶集中落下的地区,一边也在重新整顿队伍。
这立即就引发了连锁反应,十多万人的阵型可不是说变就能变的,一支部队的调整几乎立即会影响到后续部队跟进的步骤,拥挤在一起的梅利军不知道现在是该停步整顿阵型,还是继续向前进攻,一个个请示传回到塞洛维手中,而最为混乱的前沿此时已经遭到了倾尽全力一击的唐军突击。
第二师团凶猛的一击几乎将梅利军当面劈成两片,也许是塞勒姆太渴望将对面敌军一举打垮了,多个箭头虽然让梅利军前锋全面陷入了崩溃,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唐军的冲击力度。十多万梅利军组成一个厚实的盾形集群,两万多唐军的攻击虽然将梅利军前锋搅合得一团遭,但是梅利中军却赢得了时间,渐渐喘过了气来,只是毒烟弹和灰瓶同样让梅利中军吃足了苦头,如果不是前军的厚实为他们赢得喘息之机,他们只怕同样是在劫难逃了。
应该说塞洛维还是具备了一定为将者的基本素质,至少他还是十分谨慎的将前军和中军分隔开来保持了一定间距,当唐军的灰瓶和毒烟弹发挥威力的同时,他在诅咒大骂的同时不得不命令中军在保持阵型的同时稳步后撤,残酷的现实给他一直渴望大获全胜的热血泼上一盆冰冷的雪水,让他清醒了不少,眼前的敌军远非自己战前估测的那么好对付,即便是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依然是这般棘手,由此可见当初克鲁夫那般谨小慎微并非毫无道理。
现在已经不是想如何击败对方的时候了,能够让自己主力中军稳住阵脚平稳推进配合主攻的吕宋军打胜这一仗已经是最高梦想了,塞洛维不由得有些懊悔自己为什么非要逞能搞什么双翼齐飞,克鲁夫都已经建议自己一方平稳推进拖住唐军右翼兵力即可,自己却异想天开想要来一个双翼突破中心合击的策略,现在看来真是可笑之极。
就在左翼梅利军遭遇了唐军远程武器和近距离突击的双重打击,前军摇摇欲坠时,应建明的印德安军团同样遭经历一次生与死的浴血考验。克鲁夫的策略相当简洁明了,就是集中所有精锐突击一点,只要能够击破唐军阵线一点,吕宋军便可借势扩大战果,克鲁夫没有崔文秀那样大的胃口,一口吞下唐军这二十万人马是不现实的,能够较为漂亮的重挫唐军的攻势他已经很满足了,如果自己两个兵团的援军能够赶到,那时候再来说扩大战果也不为迟,他可没有塞洛维那么乐观能够以十万兵力的优势就可以轻松击败对方的想法。
克鲁夫将自最精锐的三个兵团分成两个波次集中对印德安军团第三师团和第四师团防守的左翼正面发起冲击,第一次就投入了两个兵团六万人马,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撕开裂口,让预备的那一个兵团随机跟进将唐军左翼阵线彻底撕烂,迫使唐军左翼陷入混乱。
应该说他的设想是相当明智的,吕宋军和印德安军团战斗力相若,如果不集中兵力使用,他根本无法获得成功的可能,只有将力量集中在一点上,不计伤亡的强行突破,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吕宋军的两个兵团轮番冲锋给唐军印德安军团第三第四师团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唐军遭已经做好了打一场防御性硬仗的准备,但是吕宋人的骁勇和疯狂仍然还是让第三第四师团有些吃不消的感觉。
这两个师团都是从太平降军中精选出来整编而成,但是由于在印德安地区一直没有经历多少战事,以至于在第一阶段对汉森同盟军的顽强防御显得束手无策,这让他们从军团长到基层士兵都感到无比羞愧,而这一战担当防御重任已经让印德安军团有一种屈辱的感觉,第七军团和第十军团都可以担当主攻任务,唯独印德安军团却要承担防御,但是在见识了吕宋军的凶猛攻势之后,他们才意识到主帅让他们承担的这个重任丝毫不比担任主攻轻松。
吕宋人将两个兵团六万人马分成了三个冲击波,当第一个冲击波进入接战状态时,第二个冲击波已经在稳步冲锋,而第三个冲击波则开始做准备,剩余三个万人队则临时休息调整补充,每一波冲击只有半个小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士兵们的攻击力,保持士兵们的攻击锐气处于最佳状态。
吕宋人的这种冲击策略让印德安军团两个师团吃足了苦头,连续六个波次的反复冲锋吕宋人并没有感到多少疲惫,但是唐军却已经有些感觉到吃不消了。虽然唐军也有意识的采取了向对付梅利人那样的灰瓶和毒烟弹阻击,但是吕宋人显然对唐军手段的了解要比梅利人强许多,而且由于左翼遮盖面积更大,吕宋人的指挥官可以轻松的调度攻击波方向,同时让攻击梯队在发起冲锋时再集中,这样可以有效减轻这两种武器的杀伤力。
吕宋人的这种疯狂突击给唐军印德安军团第三第四师团造成了重大伤亡,以至于应建明不得不更早的将自己的预备队投入到对左翼正面防线的增援上去,否则一旦防线被突破,应建明虽百死也不足以承担这个后果。
应建明不得不痛苦的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自己的印德安军团无论从哪个角度比起帝国其他兄弟部队来说都要逊色一些,现在要想弥补这个差距已经不现实,唯有用自己官兵们的热血和勇气来证明在这一点上印德安军团绝不比其他部队差。
吕宋人几乎是亡命的冲锋一次接着一次,印德安军团第三第四军团在获得了第二师团的增援后仍然相当被动,不过这至少保证了这条战线暂时性的稳固,但是连亲临一线的赵剑锋也意识到如果继续这样被动防守下去,只怕溃败也是迟早的事情。
赵剑锋率领军团直属联队从侧面的逆击取得了一定效果,一度打乱了吕宋人的攻击波次,但是久经战事的吕宋人不是梅利人,几千兵力在这样多达几十万的大会战中是难以取得决定性的效果的,当克鲁夫果断的命令侧翼佯攻部队加强攻击力度时并命令预备队全面压上后,赵剑锋取得的战果就像海边的泡沫一样很快就湮没在一浪接一浪的攻势中了。
如同挟带中无穷巨浪的风暴一般疯狂的拍打在印德安军团的左翼正面防线上,吕宋人也已经将吃奶的力量都使出来了,尤其是在获知了梅利军前锋在极短时间内就遭遇了唐军毁灭性打击之后克鲁夫更是心急如焚,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也来不及诅咒那大言不惭的塞洛维了,唯有抢在梅利军崩溃之前彻底将唐军左翼突破,只有这样,他才能确保这一仗能够有一个完美结局。
第七十四节 滚汤沃雪
巴音卓已经在西泽平原上游荡了很久了,为了避免被吕宋军细作斥候发现,他甚至不得不将自己的游骑兵团带往最西边的滨海地带灌木林地中躲藏,但是三万骑兵不是那么想隐藏就能隐藏起来的,所以他不得不频繁的调换藏匿地,以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