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夺清 >

第141部分

夺清-第141部分

小说: 夺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想想,他们兴华军从婆罗洲过来海路至少五千公里,他们在路途中间不可能没有补给基地,这个基地不是在菲律宾就是在台湾岛,补给物资通过货轮不断运到朝鲜。从他们不与清军合作的迹象看,清政府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认同这支部队,我认为他们在菲律宾北部拥有基地的可能性最大。如果我们使西班牙与他们敌对,那个基地就不会再给兴华军提供后勤保障了。”
  众人都赞同地说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人建议邀请英国人或者法国人出面施压,要求兴华军自己撤回三发市去,
  炽仁亲王认可地点了点头,并吩咐记录人员记下来,准备就此问题向伊藤博文和天皇做专题汇报。
  讨论完兴华军和大的战略,心情不错的炽仁亲王朝海军参谋桦山资纪问道:“新购舰队是否已经形成了战斗力?”
  大的战略虽然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但总算有了一个解决之道。接下来讨论的当然是如何寻找北洋水师主力并歼灭的问题。
  桦山资纪认真回答道:“已经形成战斗力,完全可以上战场。现在它们已经组建成为支援舰队,归入日本联合舰队,由伊东祐亨海军中将指挥。整个舰队一直在黄海寻找北洋舰队。我们在大清国的情报网络被摧毁之后,现在尚在建设中,一时无法提供适时的情报。”
  自从《风雨报》大量揭lou北洋水师存在的大量问题,受到压力的北洋水师主动或被动地改正了不少。鉴于北洋水师的这种变化,日本军方在哀叹运气不好、憎恨《风雨报》的同时,他们也做了积极准备,不但加紧海军的日常训练,还利用从英国伦敦股市凑集的大笔资金在世界各地购买了一批战舰。日本舰队的实力远比历史上的实力强大得多。这个没有lou面的支援舰队就是历史上所没有的。
  因为日军保密得很严格,薛兴华不知道这些。历史总有它自己的平衡之道,蝴蝶效应不但让日军增加了一支兴华军舰队,也让日军增加了一支舰队。但是,双方现在都蒙在鼓里。
  ……
  就在同一天下午,李鸿章看着手里的几份情报苦笑不得。一份是情报人员从平壤附近乘渔船过来报告说日军在平壤城下被兴华军大败,留下无数尸体和俘虏逃回汉城。第五师团长野津道贯中将身手重伤,生死未卜。
  一份是一封从奉天发来的电报:叶志超的部队已经逃到了鸭绿江边。整个朝鲜从这一刻起,竟然没有一个清军了。
  一直寄希望于调停,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又不想给朝廷以把柄的李鸿章真是迷惑了:四千多兴华军竟然能打败二万三千人的部队,消灭比它本身多四倍的日军,到底是兴华军的实力超群还是日军太不堪一击?
  这个小青年到底是撞了狗屎运还是真是算无遗策?他怎么敢凭几百人在众敌包围之下先一步抢占偌大的平壤城?如果说在霞岚山伏击战是他从间谍手里得知日军要经过那里而精心准备了一场伏击战,但他又如何得知叶志超会在没坚持一天的情况下弃城逃跑的?
  他取得了如此战绩,怎么又不大肆宣传呢?这不是让他们扩大影响的最好时机吗?清军在日军面前狼狈而逃他们却将日军打得丢盔卸甲。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啊。
  对于这种事情,李鸿章只愿意跟自己的女婿张佩纶谈论,连自己过继的儿子李经方、重要的幕僚伍廷芳、堪称左右手的周馥都不好谈。
  等了一会,张佩纶急匆匆地走了进来。招呼一声之后接过李鸿章递过来的情报、电报仔细地看着。过了良久,张佩纶单刀直入地问道:“父亲,您不是想改变主意?”
  李鸿章说道:“也许《风雨报》上说的对,能战方能言和。你说日军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难道真的不堪一击?一万七千人死亡,太不可思议了吧?”
  张佩纶没有顺着李鸿章的话说,而是小声道:“这个结果肯定不久就会传到朝廷那里。我们北洋肯定会被国人、清流骂得体无完肤。如果您现在逼迫叶志超他们回去,即使真的胜利了,我们得到的还是骂名,除了说我们捡兴华军的牙慧外,清流们还会说他们是如何如何聪明,如何如何料敌如神,说我们北洋是如何贪生怕死如何愚蠢。
  仅仅被人说被人骂,也许不算什么,问题是我们的胜算有多大呢?从平壤逃到鸭绿江的部队士气低落,武器装备粮草都丢得干干净净。五天时间能跑到鸭绿江边,一天能跑一百多里,我还真没有看见过这么快③üww。сōm速行军的。但是,如果您下令让他们回去,保证五十天都达不到平壤。一有风吹草动肯定就会转身逃跑。而其他部队一时半会又到不了。”
  李鸿章叹了一口气,说道:“如果没有兴华军横cha一杠,老夫又何尝有这么多苦恼。老夫也知道就算朝廷拿着大刀放在叶志超的头上,他也未必敢进朝鲜。老夫倒不是怕别人的谩骂,而是在思考日军的真实战斗力。如果日军的战斗力真是这么不堪一击,那我们虽然担一身的骂名,但可以高枕无忧。如果这不是日军的真实战斗力,或者只是兴华军的运气使然,那我们就危险 3ǔωω。cōm了。”
  张佩纶一愣,问道:“父亲的意思是?”
  李鸿章说道:“如果日军的战斗力很差,他们也许就会收取他们的野心,从此偃旗息鼓撤军回国,等待下一次机会再来。如果仅仅是兴华军凭的是运气,日军的战斗力不是这么差,他们肯定不会服气,而是更大规模地集结兵力。”
  张佩纶说道:“那危险 3ǔωω。cōm的不仅仅是兴华军吗?他们要报仇找的应该是兴华军……,”说到这里,他突然脸色一变,说道,“不好!”
  李鸿章慢慢地说道:“当他们跳过兴华军这块硬疙瘩直接进攻我们大清的国土,我们该怎么应对?哎,老夫都不知道是感谢兴华军还是诅骂兴华军。没有他们,日本人也不敢有胆量进攻我大清国土吧,现在他们军方下不了台,肯定拿我们开刀赚回失败的面子。他们处心积虑这么多年,不可能就这么虎头蛇尾地不体面结束。”
  如果薛兴华在这里,肯定会大喊一声:“李老头,你醒醒吧,日本人的目的远远不止一个朝鲜。老子的兴华军不来,日军也会要进攻大清国本土的。”
  张佩纶沉思了一会,说道:“如果是这样,我们必须加强辽东的防守,加强鸭绿江的江防。把其他各地的军队尽早调往这些地域。”
  “老夫现在还有一个担心,就是这支兴华军战胜日本人的消息什么时候会上报。如果上了《风雨报》,我们加强鸭绿江城防的事就难了。”
  “是啊,清流们肯定会说日军太容易打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花费人力物力做这种劳民伤财的事,而是应该直接派兵返朝驱赶日军回老家。可是,《风雨报》已经出了号外,很难封锁这类消息。”
  “也不是完全封锁,只是不要详细披lou兴华军的事就行。如果国人都知道他们仅仅四千多人就全歼了日军的‘元山支队’,在平壤城下偷灭‘朔宁支队’,谁知道国人会怎么想。只要报纸不详细说,其他人最多是猜想而已,也许国人会估计兴华军没有三万也有二万吧。这样的话,我们北洋军的压力就小得多。哎,这小子还真是战神,也许能够与霍去病、卫青等古代名将有一比。呵呵,老夫年纪大了,早没有以前的雄心壮志,好像羡慕他们这些年轻人。”
  “也许我该去一趟平壤,与那个姓薛的好好谈谈。消息迟一天出来,我们就多一天准备时间。以小婿估计,要说服他不是很难。上次张之洞张中堂的事不也是由辜鸿铭解决的吗?”
  “也好。幼樵你去一趟平壤,老夫则进京城。先给太后、皇上备一个底。他们肯定在不久之后知道这些。但愿太后、皇上不会丧失理智才好。”
  “您这么一去,恐怕叶志超就……”张佩纶担忧地说道,政治就是交易,如果李鸿章去求别人就必须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
  虽然张佩纶并不喜欢平日趾高气扬一上战场就变成软蛋的叶志超。但这个软蛋毕竟是李鸿章的心腹,是李鸿章的得力干将。而且叶志超现在之所以表现这么软蛋,除了位高权重过惯了安逸日子不想死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叶志超对李鸿章心里的小算盘一清二楚,他知道只要保住了清军主力就没有事,天塌下来有李鸿章顶着,只是圆滑过头了。真要砍了头,李鸿章将来不好对其他部下对朝廷交待,意味着李鸿章的方略全面失败。
  李鸿章疲倦地说道:“那是他自己自找的,就是做做样子也不该一天不到就跑了吧。平壤城那么大,手里那么多兵,打成这样,朝廷不杀他他也没脸继续活在世上。老夫现在是有心无力,想保他也保不了。对了,你去朝鲜之前找丁禹廷谈一谈,日军舰队肯定在寻我水师主力决战,为他们下一步扫清障碍,你再去告诫他们尽量保持舰队在一起,不要让日军各个击破。巡逻的范围还是按老夫前二天给他的命令来,东部黄海kao朝鲜的那些海域先放一放,尽量不要刺激日本舰队。”
  ……
  【祝各位书友新年愉快,万事如意。推荐老谢的新书《从政》书号1438004。感谢各位的订阅,感谢各位的推荐】

(。。) 



正文 第212章 【各方势力】 字数:6103
  第212章【各方势力】
  光绪比李鸿章慢了一天也就是9月17日中午才知道平壤城被兴华军占领,日军丢下一万七千人狼狈而逃。应召而来的翁同龢还没有走近,光绪就愤怒地说道:“你看看,你看看,这北洋军到底是在干什么?人家只用了四千人就灭掉了东洋鬼子一万七千人,将他们赶得逃回汉城。我们的军队倒好,先是在成欢被赶得逃回平壤。一万多人守平壤,一天的时间就被丢了。跑得倒是快,以前命令他们进军的时候,一天走三十里还说是疾进,说费了多少功夫。现在一天跑一百多里,他们倒不说什么了。朕真是被他们这群丘八气死了。”
  翁同龢说道:“皇上息怒。这事还得仔细斟酌。日军、兴华军、我大清的军队战力可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光绪看着翁同龢,问道:“翁师傅,今天你怎么……。难道他们兴华军真的长了三头六臂,拥有金刚不坏之身,一个兴华军能以一当十打败日军,那不是以一当百对我大清军队?难道我大清的军队真的这么糟糕?”
  翁同龢为难地说道:“老臣不知。但据成欢之战递回来的军报和《风雨报》上所刊登的,说明我大清的部分军队还是有战力的。与日军也算是平局,死伤人数相差不大。”
  光绪马上接过话说道:“不就是吗?说明朕的军队之所以打败仗,只是因为那些尸位素餐的将军太无能,太贪生怕死。朕现在决定,先花十天时间整顿军队,将那些平庸的、怕死的将军全部出掉,然后谕令在辽东各军立即返回平壤,然后直趋汉城。”
  翁同龢连忙阻止道:“皇上,人。家兴华军是敌是友都不知道,如果兴华军突然打击我们的部队怎么办?也许他们就是那个想两边得利的渔翁。”
  光绪笑了:“哈哈,翁师傅,你多虑了。他们几千兴华军就是真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当渔翁。翁师傅总不会把他们兴华军想象和我们大清国一样大吧?他们就是跟倭国也相差太大了。他们万里迢迢过来,一是为了我们大清国给他们一个名声,摘除头上那个顶‘莠民’的帽子,二是想从朕这里捞点赏赐。如果我们大清军队接管平壤,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光绪说的话虽然似是而非,但。他能说出这番话来说明他还是动了一番脑子的,这让翁同龢很是欣慰,就是不知道他的话是他自己想的还是谁告诉他的。翁同龢问道:“皇上,反攻朝鲜事关重大,如果我们将部队全部调往朝鲜,辽东怎么办?奉天又何人来守?又以谁为将?”
  光绪不以为然地说道:“难道我堂堂大清没有统兵。之将?只要朝鲜在我手,辽东、奉天等地固若磐石。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从蒙古、甘陕等地调兵前往。”
  听到光绪随口调兵遣将,翁同龢连忙说道:“是不是。请恭亲王来议一议?”
  光绪脸色有点难看,心里道:如果恭亲王不反对,。朕还跟你谈?
  光绪已经跟不。久前才恢复军机大臣职位的奕※#18211;谈过了,上面有关兴华军的说法就是这个恭亲王告诉他的。而且恭亲王反对光绪刚才所说的命令清军重新进入朝鲜反攻汉城。恭亲王奕※#18211;的意思就是让兴华军和日本人在朝鲜拼杀,等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等清军训练整顿好的时候再出兵。这让光绪很不高兴,觉得恭亲王和那些前线的将领一样没有胆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他才找翁同龢商量,不想翁同龢在这事上也不跟自己的思路走。
  翁同龢见光绪不高兴,只好劝道:“皇上,朝鲜的事不在乎十天半月。现在兴华军和日本人已经交上了手,战事不会短时间平息。我们可以先派人跟兴华军联系,就算他们真的只需要去掉‘莠民’的帽子,只是要赏赐,我们可以答应他们。最主要的是我们先练兵,要养一支完全听皇上话的军队。”
  最后这句话让光绪一下活动开了,通过平壤之役,光绪真正明白了兵贵在精不在多,如果自己手里有一万兴华军这种部队,何必去仰仗李鸿章?我是堂堂的皇帝,要在辽东练一万部队不难吧?不是说兴华军成军的时间不只有二年吗?朕就等二年又何妨?
  他兴奋地说道:“翁师傅说的对,这事还得从长计议。”过了一会,他还是忍不住说道,“翁师傅,你能不能给朕推荐一个人,此人有本事又听朕的,还熟悉朝鲜的事务?”
  翁同龢抬头看了光绪一眼,光绪此时正处在兴奋和憧憬中,全没有注意翁同龢的目光。翁同龢只好提醒道:“皇上,现在还不到时候。……,太后知道吗?”
  光绪身子一下掉进了冰窟里,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
  翁同龢小声道:“只有先忍着,只要我们不输掉这场战争,就能恭请太后荣养,将来皇上就可以大展鸿图。”
  光绪叹了一口气,说道:“朕明白。”
  翁同龢问道:“对于平壤的兴华军,皇上怎么对待?”
  光绪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