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帝师 >

第182部分

帝师-第182部分

小说: 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公公遭几顿狠抽,奸宦之路遇阻,转而向贪官法发力,终究没能成为立皇帝。
  没有八虎横行,戴铣没有廷杖染血,玉阶前殒命,韩文等朝臣没有因上言罢官。
  王守仁也没有触怒刘瑾,贬谪龙场驿。
  相反,阴差阳错,因南下剿匪,王参议竟同刘公公结下另类“友情”。
  刘健谢迁没有怒天子不争,愤而乞致仕。
  李东阳没有独留朝中,陷入四面楚歌,被学生断师生情谊。
  江浙海贼被剿,倭贼只能小打小闹,难成大势。
  北疆鞑靼被逐,蓟州一场大战,别部成为历史。阿尔秃厮部掀起内讧,鞑靼各部陷入混战。
  兀良哈瓦剌趁机举兵,伯颜小王子内忧外患,连战数场,实力大为削减。最后,竟如丧家之犬,被迫向漠北迁徙。
  只不过,想要在漠北安家,先要甩掉兀良哈追兵,后要绕开瓦剌截堵,最后,还要揍飞想趁机占便宜的乌斯藏。
  至此,正德朝时期,困扰朝廷的诸多问题,已被解决半数。余下,便是小冰河期加剧,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地震洪水,粮食绝收,饥民遍地。
  历史上,明朝的灭亡,天灾是重要原因之一。
  若不是朝廷没钱,崇祯帝不会下令地方裁员。
  没被裁员,失去生活来源,李闯王自会安居本职,兢兢业业,在基层公务员的岗位上打拼。
  养家糊口就够费神,压根没时间扯旗造反。
  不是李闯王打入顺天,野猪皮的子孙,还要继续在关外渔猎。华夏传承几千年的文明,也不会被野蛮的“主子”“奴才”打断。
  天灾是一则,人祸更不能忽略。
  杨瓒闪动翅膀,不只影响朱厚照,满朝文武也被潜移默化。
  如立志抱大腿的吏部郎中,都十分明白,想得杨御史赏识,贪墨是大忌。
  偶尔捞取外快,吃相也不能太难看。
  圣祖高皇帝定下的薪资太折磨人,靠着俸禄米粮,偏远地区还能凑合,繁华一些的州县,都得补丁盖补丁,餐餐数米粒。
  遑论京城。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单靠俸禄,养活一家老小尚且不能。如何礼尚往来,结交人情?
  朱厚照几度提及,复圣祖高皇帝之法。但在实行过程中,却要考虑实际问题。
  毕竟,朝廷运转,需要官员办事。
  水至清则无鱼。
  粗俗点讲,想要马儿跑,就得给足草料。
  好在,这个问题也有解决途径。
  想到杨瓒递上的奏疏,双屿卫送来的快报,朱厚照俯视群臣,嘴角勾起,底气相当足。
  “众卿以为如何?”
  事情可一可二,不能再三再四。
  天子两番问话,无论赞许反对,殿中文武自要给出反应。
  “陛下,番粮固好,然推广京畿尚需时日。”
  简言之,饼虽大,没下锅,不敢言味道如何。
  朱厚照登基以来,户部官员屡次犯事,接连过筛子,从侍郎到郎中,走马观花一般,换了三四任。
  唯有户部尚书韩文,如定海神针,始终屹立不摇。
  韩尚书为官清正,知天子关心民生,大感欣慰,说话办事愈发务实。
  最直接的表现,朝堂之上,韩尚书的发言越来越简单,却往往能一针见血,扎得人肉疼。
  “韩卿家所言甚是。”
  朱厚照点头,关于这一点,心中早有腹案。
  “玉米先于皇庄宫庄种植,明年择粮种发边卫。”
  “甘薯发京畿,丰产得粮,运太原大同宁夏等地。”
  “朕得奏报,有州府遇水旱灾情,大雪冰雹,粮食绝收。敕令地方官员,查勘实情,视情况减免明年税粮,予以赈济。”
  “条陈属实,由国库发谷粮,内库发灾银。”
  海匪藏宝堆满库房,载满银矿石的海船接连返回,朱厚照完全不差钱。
  “陛下圣明!”
  “朕有言在先,”朱厚照微向前倾,扫视群臣,沉声道,“灾银足额下发,必送至灾民手中。敢有贪墨,绝不轻饶!”
  “地方府州县衙,如胆大妄为,表面免税,暗中摊派杂费,滥发役夫,更要罪加一等!”
  群臣垂首,暗中嘀咕,这些台面下的手段,天子如何得知?
  厂卫?
  一定是厂卫!
  朱厚照不给众人反应时间,继续砸下重锤。
  “贪墨五两者,抄家闲住;贪墨十两者,罢官流放;贪墨十五两以上者,砍头弃市!女眷充官婢,男丁戍边,三族之内,五代不许科举!”
  扫视群臣,朱厚照目光锐利,洞幽烛微。
  “朕非虚言,说到做到!”
  “臣等遵旨!”
  群臣三拜,天子当殿口谕,圣旨交内阁草拟,再由翰林院抄录,发三都及地方官衙。
  一通大棒砸下,群臣表情肃然,显然绷紧神经。
  朱厚照达成目的,忽又勾唇,话锋陡转。
  “诸位卿家,朕日前得知,海外尚有高产之粮,亦有壮硕牛羊。今为苍生万民,朕欲在江浙福建等地建造船厂,仿太宗朝建造福船,远航外邦,寻良种牲畜,丰我朝百姓。”
  有反应快的文武,心思急转,猛地抬起头,仰望龙椅。
  陛下此言,莫非要破除海禁?
  “陛下,臣斗胆,国库不丰,造船银两由何得来?”
  “内库。”
  朱厚照单手敲着龙椅,自荷包取出一颗硬糖,送进嘴里,咬得咯吱作响。
  内库?
  群臣惊讶。
  陛下不缺金银,确是不争的事实。但造船之事非同小可,材料耗费,匠人役夫,所需何止千万。
  如要建造永乐福船,更是耗银无计。
  全从内库出?
  真能撑得住?
  众人面上的疑惑,实在过于明显,压根无从遮掩。
  几口吃完硬糖,朱厚照肃然表情,朗声道:“为国朝安稳,苍生福祉,朕责无旁贷!”
  话虽不错,群臣依旧怀疑。
  “两宫太后太妃,皇后私库亦将出银。”
  内宫出银?
  两班文武微愣,互相看看,脑海里迅速闪过多个念头,都未能抓住。
  最终,内阁三位相公最先明悟。
  天子必有后话。
  果然,下一刻,就见朱厚照取出两本册子,赫然是各地藩王及宗室名单。
  “利国利民之事,皇室宗室俱慷慨解囊。”
  听闻此言,众人脸色微变。
  要是没记错,这上面的人,有半数还在宗人府。
  因受安化王和宁王牵连,白日正身听训,夜间秉烛抄录祖训。熬火费油,几要灯尽油干。
  此番献银造船,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
  不等众人想明,少年天子终图穷匕见。
  “此等盛事,诸位卿家无意参与?”
  群臣脸色再变。
  陛下,怎么说,您都是一国之君,能否别这么直白?
  要钱的话,好歹修饰一下。
  朱厚照耸耸肩膀,朕年轻,读书不及诸位臣工,喜好直白,方便省事。
  殿中文武不言,表情愈显复杂。
  朱厚照又一拍手,道:诸位爱卿放心,朕有诚信,钱不白拿。
  “出银之数俱记录账簿,可换成股份。”
  造好海船,出海寻找粮食牲畜,不妨碍顺便做生意。更不妨碍换购土产金银,捞些外快。
  “据言,海外有洲,国中之人,以金银筑屋,以宝石嵌顶。”
  “土地肥沃,牛羊成群,河中流淌金砂。有欧罗巴海商偶至此地,运回成船金银。”
  杨瓒讲给朱厚照的话,被一番提炼摘取,说给群臣。
  “据言,洲上土人喜好美酒,动辄以金银交换。”
  “双屿卫救得落难海船,得金矿石百斤……”
  双屿兵船巡弋海航,遇欧罗巴海船是真,得金矿石也是真。然而,是救助还是截获,是捞船还是毁船,是正义之举还是黑吃黑,则有待商榷。
  随朱厚照一番讲述,群臣终于明白,天子真实目的为何。
  这是要左手文官,右手武将,绳子一绑,以朝廷的名义市货海外,做官方走私行当!
  朱厚照掏掏耳朵,很有些不满。
  话不要说得这么难听。
  宗室的船已经出海,三月后就能返回。所得必定不菲。
  这样的好事,可遇不可求,仅此一次。
  错过这村,再没这店。
  以后想加入,付出的银两只会更多。而且,银子出得再多,也只能搭船市货,没有股份。
  名额有限,参不参与,点头还是摇头,痛快点!
  天子混不吝,忽悠过后,抛出选择,又啃起玉米。
  群臣互相看看,有愣头青想要出列,直言此举不妥。没等迈出半步,立即被同僚拉了回去。用力过猛,差点没摔跟头。
  站稳之后,愣头青瞪眼。
  为何拉他?天子宗室带头违反海禁,必须直言!
  拉人的一样瞪眼,甚至瞪得更大。
  得了!
  你有身家,咱们没有。你不想海外市货,赚些金银,咱们想!
  被你一闹,天子改变主意,好事泡汤,信不信殴你一顿,让你生活不能自理?
  半盏茶后,朱厚照现出几许不耐。
  两班文武知道,是时候做出决定。
  正如天子所言,错过这回,猴年马月才能等来下次。
  点头,出钱!
  更有人暗中庆幸,亏得自己是京官。
  品级虽低,好歹在天子脚下,消息灵通。换成地方,即便一省主政,也难有此等“机遇”。
  这日午朝,可谓一波三折。
  顾鼎做好准备,被言官弹劾,减俸罚禄,甚至降上一级。
  结果雷声大雨点小,落得个虎头蛇尾。主动出声请罪,都没人理会。
  没见忙着吗?
  别插嘴!
  先有高产番粮,后有海外市货,纵马城中算得了什么?
  米粒大的事,直接丢到墙角,想起来再议。
  御史给事中摩拳擦掌,本想上演无惧权贵,殿前碎首大戏。哪料想,被天子一顿忽悠,带歪话题。
  文武两班,六部尚书,五军都督,都被天子所言吸引。连同部下官员,心甘情愿掏出银两,认购股份,为天子的造船计划添砖加瓦。
  内阁三位相公也没能例外。
  退朝时,目送天子背影,不禁生出同样感慨。
  幼龙腾云,雏鹰振翅。
  飞则冲天,鸣则惊人。
  “老矣。”
  刘健背负双手,遥望层云,蓦然发出感慨。
  李东阳拂过长须,双目清明,微微摇头。
  谢迁最为洒脱,畅怀而笑。
  眨眼之间,人生几十载,如白驹过隙。能亲眼见证少帝垂统,国朝中兴,何等幸事!
  老迈如何?
  经历前朝今朝,方得明晰对比,触动才会更深。
  正德二年,十月辛丑,朝廷下令,于山东,江浙,福建,广东,建四座船厂。自两京调大匠,以库银禄米雇工匠役夫,建造海船。
  同月,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王守仁,上“海疆十策”。
  天子大赞。
  由此,造船规模扩大,半数商船改造,可充兵船。
  正德朝四大船厂,终现雏形。
  扬威海上,震慑群邦,令海盗闻风丧胆,让欧罗巴诸国咬牙切齿,有“恶魔”之称的大明走私船队,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对于“走私”一说,明朝始终予以驳斥。
  按照杨御史之言,大明船队是正义的使者,是友好的象征。
  船队组建之初,是为寻找粮种牲畜,解决国朝粮食问题。
  市货买卖,实因却不过当地人的热情。
  偶有动武,将挂着各国旗号的帆船揍进海底,也是出于不得以。
  至于抢夺船上货物……不见桅杆上挂着海盗旗?
  抢海盗,乃是正义。
  一句话,为了世界和平!
  不服?
  找个地方,私聊。
  拳头刀剑,床弩火炮,任君选择。
  欧罗巴国王领主气得吐血。
  “探险家”这一很有前途的职业,急速跌落谷底,几乎成为“死亡”代名词。不过,只要换个雇主,例如到明朝海船上工作,待遇完全不同。安全有保障,所得更是不菲。
  当下,船厂只是计划,众人的目光,还在市货赚钱上。于“雄霸”的未来,尚无展望。
  年轻的正德皇帝,刚刚熊到草原,尚未迈出国界。
  明朝的海上怪兽,仍在蛰伏。
  直接推动这一切的杨御史,眼见侄子大踏步迈向锦衣卫之路,实在无力阻止,正忧伤烦恼。
  接下来两日,顾指挥安歇书房。
  迫不得已,只能发挥锦衣卫专长,梁上潜伏,房顶揭瓦。
  目睹此景,伯府上下,包括长史护卫,恨不能贴到墙边,充作石砖,化作背景。
  
  第一百六十五章 杨御史之谋
  
  正德二年,十一月庚子
  天子下旨,内库出银,筑船厂,造海船。
  为保工程顺利,令内官锦衣卫出京,监工各处。
  内官监掌印太监丘聚,司礼监监丞韦敏,奉敕命,发内府大匠十人,普通工匠一百,役夫五百,前往登州卫,督造船厂。
  临行日,天子赐两人蟒服金带,并赐手柄金瓜。
  “凡有贪墨造船银,虐使工匠役夫者,尽可击之!”
  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钱宁,因功升副千户,领校尉力士同行。东、西两厂各遣颗领班番役,护送工匠役夫南下。
  “大匠月给银,并给谷麦。工匠月给铜钱口粮。役夫年给铜钱,月给粟米。遇农时,许役夫还家。不能还者,多给铜钱谷物。”
  增改旧例,户部拟定章程,抄录无误,递交内阁。
  三位阁老看过,确认可行,批蓝之后上呈天子。
  朱厚照日渐勤政,司礼监秉笔掌印,作用只在分拣奏章,择紧要事,第一时送往乾清宫。
  太监批红,曾被刘瑾用来操控朝政,现如今,再难起作用。
  张永谷大用等又在御前得宠,与刘瑾分庭抗礼,甚至压过一头。彼此斗争耗费精力,哪有更多心思算计他人。
  曾名震正德朝的“八虎”,张牙舞爪,鹰视狼顾,也只能互相开撕,或向贪官使力。
  敢进谗言?
  总得掂量一下,能否扛住杨御史手中一把金尺。
  假使能撑住,也未必是好事。
  毕竟,金尺狠抽一顿,顶多伤筋动骨,性命好歹能保住。换成匕首长剑,一扎就是一个血窟窿,闹不好,脑袋都要搬家。
  如此憋屈的丢掉性命,到阎王殿前也没法说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