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决-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地睡不着。
马文杰今天算是把条山的情况给原小生交了底儿,可原小生总还是觉得怪怪的。如果按照马文杰的叙述,条山的情况就不那么复杂了,可为什么市委一直押着不动呢?难道真如马文杰所言,闫红学犯了好人主义思想吗。恐怕事实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即便是闫红学犯好人主义思想,王市长当时在沂南的时候,也不可能不动啊。从逻辑上来讲,本身就讲不过去。
那么会不会是马文杰也在给自己说谎呢。可人家马文杰一个常务副县长,又有什么必要给自己说谎呢。而且从自己来到条山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樊凡的作风,还是陈立东的做派,条山的班子绝不可能没有问题。
思来想去,有些地方没有事实依据,又初来乍到,实在想不大明白,索性不去想它了,拿出手机想要打个电话,却又想起已经是深夜了,这个电话打给谁也不大合适,又将手机重新放下了。刚放下,马上又想起了付颖。付颖跟自己一样,也是跟单身在外,给她打电话总比给别人打电话要好一些。至于好在何处,也没有去想,或许是一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思想吧,嘟嘟嘟地按了一串号码,便把电话拨了过去。
手机响了没有几次,付颖就把电话接了起来。对于原小生深更半夜的这个电话,付颖显然感到非常意外,对着话筒问长问短了半天,直到确定原小生真的没事才松了一口气,又用埋怨的口吻道:“深更半夜打电话,我还以为你出什么事儿了呢。”
原小生也被付颖的这种关切感动了一下,随即笑了笑道:“我一个大男人能出什么事儿呢。”又把刚才跟马文杰的谈话给付颖说了一下,疑惑道:“我总觉得这个马文杰怪怪的,好像哪儿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到底哪儿不对劲。”
付颖冷哼了一声道:“还能是哪儿不对劲?脑子不对劲呗!”
第381章临山街所见所闻上()
第381章临山街所见所闻上
马文杰到底是哪儿不对劲,难道真如付颖所言脑子不对劲吗。肯定是不可能的,要不然也不会走上副县长的职位,然而马文杰到底不对劲在哪儿,原小生还想不出来一个所以然来。
一直过了大概半个月的样子,陈立东也没有解决原小生的分工问题。原小生就整天无所事事,在办公室和复原之间游走,有时候索性不去上班了,一个人躲在复园看一天电视连续剧,打发时间。马文杰自从那天晚上离开后,就再没有跟原小生联系过,偶尔在路上碰个面,也是客客气气地笑笑,顶多握手打个招呼,也就算完事一桩了。
因此,条山神秘的面纱,在原小生面前一直都是一个谜。当然,原小生也没有完全让自己闲着,没事的时候,就一个人开车四处看看,因为县里的分工不明确,也不能以任何身份到任何地方视察工作,只能穿一身休闲装,跟个游手好闲的闲汉一样,这里走走,那里看看。
不过临近年关的这一段走访,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起码对条山的风土人情,以及商贸经济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撤乡并镇后,条山县由原来的十八个乡镇,合并成现在的十一个乡镇,其中以临山镇面积最大,由原先的四个乡镇合并而成,人口最多,大概有十万左右,包含了五十多个行政村。尽管如此,临山镇却不是条山的经济重镇。
条山的经济重镇是王家峪镇,像马文杰所说的条山轧钢厂、条山机电厂都坐落在王家峪镇,人口虽然只有四万多,用工量却非常大,光条山机电厂一家,就有员工六千多人,轧钢厂也有三四千人,除此之外,还有新美药业、荷花制衣、丰原焦化等等几家企业,财政收入占到条山年财政收入的一半还要多。
也因为此,王家峪镇的城镇建设就要比其它几个乡镇要强的多,除了临山镇本身就在条山县城之外,其他的九个乡镇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其规模几乎可以和经济欠发达的河湾县城相提并论,属于沂南市十强镇之一,河西省的经济百强镇。只是因为这两年,机电厂因为家族管理出了问题,一直走下坡路,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王家峪镇的整个经济指标,已经开始出现了走下坡路的趋势。
王家峪镇往东是聂远镇,虽然地里位置跟王家峪镇相差无几,而且跟临河县毗邻,经济发展却没办法跟王家峪镇比,前几年把镇上的几家企业集中起来,搞了一个工业园区,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集镇建设,打通了东西、南北两条大街,规划比较超前,但毕竟工业发展跟不上,两条大街看上宽又长,却因为缺少了必要的商业元素,而显得有些萧条。
原小生跑到聂远镇的时候,更是糟糕的一塌糊涂,东西、南北两条大街交汇的十字路口堆满了垃圾,积水成冰,充斥街头,看样子也没有像样的下水道,临近年关,大街上却没有一点热闹的景象,零零散散地几家商铺,也是门可罗雀,只有十字路口的饼子摊看上去还有些生气,不时有人过来买两个饼子夹肉,一边吃一边悠然自得地离开。
到乡镇府门口往里面看了一眼,更是一副萧条景象,偌大的一个政府大院,竟然连个人影也没有。原小生在门口等了半天,才等到看门的老头,问了一声乡政府的人呢。老头竟用不可思议的眼光看了原小生半天,用生硬的条山土话道:“早就放假了,你不知道啊。”随即又问道:“你有啥事?”
原小生本想追问一句,现在才腊月十几怎么就放假了,想着问也是白问,就憋住没有问,笑了笑道:“没事。”随即转身离开,身后却传来老头一句抱怨:“没事跑到这儿瞎问什么。”
或许人家聂远镇政府的干部,跟幼儿园执行的是一样的作息标准吧。原小生摇了摇头,在心中这样想着。
条山县城,无论是规模,还是繁华程度,都要比河湾县强的多,可以说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整个县城呈井字形,东西两条主街道分别是新条山大街和政务大街,新条山大街上商铺林立,两边基本全是四层以上的高楼,囊括了条山最大的三个服装商场和两个最大的超级市场,从早上七八点钟开始,一直到晚上九点多钟,可以说一直是车水马龙,人群川流不息。相比河湾县最繁华的街道解放路,有着天壤之别,甚至让初来条山的原小生都有些无法适应。
从河湾县的解放路,到条山县的新条山路,才能真正体验到改革发展二十多年来,小城镇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跟新条山路相邻的是条山县第二繁华的街道,政务大街。街道两边基本以政府机构为主,县委、县府、人大、政协、工联、综合政务大楼、法院、检察院,以及各局部门都集中在这条大街上。也因为此,在政务大街上,少的只是三三两两的人群,车流量却比新条山大街又多了有些。
在政务大街上,除了已经处于半转产状态的县文化馆,搞一些收费性的娱乐活动,比如乒乓球、台球等等,有一些普通年轻人的来来往往之外,其他的地方几乎就跟老百姓没什么关系了。
政务大街的南边,便是临山街了。因为临山街最近一直是整个条山的焦点,所以原小生去的时候就不得不谨慎了起来,害怕万一被人认出来,恐怕是个麻烦。原小生思来想去,选择在下班后的黄昏,穿了厚厚的羽绒服,又找了一副眼镜戴上,乔装打扮了一番,才走进了临山街。形式多少有点微服私访的味道。
临山街是条山的老城区,改革发展后,因为老城改造比较困难的原因,就把县城一直往南移,逐渐建起了政务大街和新条山大街,把临山街这条原属于条山县的县城中心,远远地摔开了。
然而县城的扩张总会有个极限,新条山大街发展起来之后,条山的城镇建设就遇到了瓶颈,往南再发展就要面临国省道发展。而一旦越过省道发展,无疑就会把整个条山分成不完整的两块。往东已经建起了三条街道,其中最边缘的就是陈立东到任后搞起来的娱乐一条街。再往东便是火车站。越过火车站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往西则已经发展到了条山山脉脚下,再发展就要上山了,也是不可能的了。
这种情况下,陈立东便提出对老城进行改造。然而老城改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年房地产的发展,就连像条山这种不入流的城市,也已经变成了寸土寸金,每分土地的出让价格,已经由上世纪末的几千元,疯涨到了现在的几万元,几乎涨了十倍还要多,而且还有往上飙升的趋势。
而且对老城的改造,还面临着将居住在临山街的老住户拆迁的问题。要拆迁就难以避免地会涉及到拆迁补偿款,以及做老住户思想工作的问题、私人住宅的房产估价标准问题、拆迁户的安置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麻烦。面对如此境况,条山的历任县长都没有勇气动临山街。
也许真就是为了条山的发展,也许还有别的原因,陈立东却偏偏想要啃这块硬骨头。然而经过一年的筹划、协调之后,临山街依然顽强地一砖未动。这就难怪陈立东要大骂负责临山街拆迁工作的常务副县长马文杰了。
走进临山街的时候,正是晚饭时间,街道上就盈溢着各种饭菜的香味,让身处其中的原小生忽然有种回到农村的感觉。
因为是大冷的天,街上基本上没有什么人,偶尔路过一个自行车的也是一副神色匆匆的样子,埋头只顾前行,原小生马上意识到,自己来之前所做的乔装打扮可以说完全是多余的,干脆把眼镜摘了,装进口袋里,沿路欣赏着这条在经济发展大潮中,顽强生存下来的古老街道。
青砖铺就的马路,已经说不上他的年岁了,只是那路旁一颗颗一怀抱不起的槐树,告诉原小生,它们所见证的时代变迁,肯定已经超过了一个人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或许是明清时代,或许还要早。或许可以数一数那大槐树的年轮吧,可谁又忍心将它们砍伐呢?也许就连住在这里的人,也已经说不上来这条并不那么宽敞的大街的年月了。
房子也都是青砖绿瓦式的小四合院,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街道的两旁,只是时代留在它们身上伤痕,看上去多少有些沧桑的感觉,不过并不影响它们那种特有的古朴气质,就像是封建社会中层阶级家的姑娘一样,文静、秀气,又有点羞涩、腼腆,在它们骨子里透出的一股与生俱来的傲气,可是又不会把傲气表现出来,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才告诉人们,它们的傲气,源自它们的骨髓,任何人也不要想侵犯它们的尊严,甚至有不轨的想法。
没有走完街道的一般,原小生就被它的气质折服了,流连忘返,陶醉其中,直到那路灯闪烁出昏黄的灯光,原小生才发现自己已经在街上走了很长时间了。
就在此时,不远处的一团亮光和一块字牌吸引了原小生。
忘仙阁——字牌上是赫然的鎏金大字,多么洒脱的名字啊,忘仙阁,连做神仙都忘了,还有什么忘不了的呢。
第382章临山街所见所闻下()
第382章临山街所见所闻下
忘仙阁老板竟是个大约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女子穿了一件红底白碎花的中式对襟棉袄,头上挽了一个高高的发髻,脸庞圆润,身材高挑,看上去俏丽而又文静。原小生进门的时候,她大概已经准备关门了,正在收拾桌子上凌乱的字画,见原小生进门,就站直了冲原小生微微一笑,脸上马上出现两个可爱的酒窝,往原小生跟前迈了两步,站在原小生前面大概一米开外的地方,用甜甜的声音问道:“先生,你是装裱字画,还是卖字画呢?”
原小生在店里看了一圈,见满墙都是各种装裱好的字画,有的龙飞凤舞,有的苍劲有力,画面也一律是国画,谈不上栩栩如生,却各个惟妙惟肖,随即问道:“你这些字画都是买的吗?”
女子莞尔一笑,给原小生介绍道:“南边墙上的都是卖的,其它的都是给别人装裱的。不过,先生如果想要的话,也不是绝对不卖,你先看好了,我倒是可以帮你跟他们联系。”
原小生就在一副伟人诗词前面停了下来,看那字虽然写的十分苍劲,但总让人感觉缺少一点内在的骨骼,随问道:“这幅字多少钱?”又见下面的落款写着“如雪”两个字,接着问道:“如雪是谁啊?”
女子脸上随即飘过一抹红晕,低头道:“这是我胡乱写的,不敢谈价钱,如果先生能看得上的话,只要给我装裱的成本价,五百元就成。”
原小生本来并没有收藏这些东西的嗜好,也就是随便问问。但是五百元一副字画,确实谈不上价钱问题,自己既然问了,而且是店主自己写的,人家又开出了这么低的价格,要是不卖就显得有些不太礼貌了,随即让女子将字画摘下来,放在桌子上,又欣赏了一番,便让女子包起来。
女子见原小生要了她的字画,有些腼腆脸上马上露出一丝兴奋的笑容,利索地将字画包起来,便送到了原小生的面前,问道:“先生也懂字呀。可不可以给我指点指点?”
对于毛笔字这东西,原小生还真是个外行,也就是懂个皮毛,只好笑了笑,自我调侃道:“指教实在不敢当,我顶多只能算是附庸风雅吧。”马上想起了这条街即将就要被拆迁了,就转移了话题问道:“我听说,明年你们这里就要拆迁了,有没有这么回事?”为了不让女子看出自己的身份,又掩饰着感叹道:“要是这么好的地方都拆迁了,就实在可惜了!”
女子一听原小生的话,马上也来了精神,道:“这位先生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条山县志上说,这条街从建成到现在至少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应该是清朝初年的。县上那些没文化的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竟然动起了它的心思。要知道,这样的古迹,在我们国家都已经很少见了,拆一条就会少一条,造成的损失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原小生刚才看了这一路,知道女子所言绝对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女子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