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女主-第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在先秦以前,君臣共同治理国家,君权十分有限。西周末年共和行政,人臣摄代其君,国人并没有表示出‘天崩地坼’的忧虑之情。无君而不乱,是当时臣权重而君权轻的结果。只要官僚系统运转正常,即使没有权力中心,国事也不会受到太多影响。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甚至是大夏,都有很多贤君名相的追忆。相传尧舜禹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挑选合适,而能干的辅政大臣。尧为了考察舜是否如人们所说的那样贤德,费尽周折,舜则经过努力,通过层层考验由平民成为尧晚期的权力中枢,最后成为圣王。
禹也经历了类似的经过,由辅政大臣成为圣王。‘古人居丧,一切不事事,古嗣君亦然也。君而可以三年不事事,可见是时君位所系,未若后世之重。君位而可以他人摄代三年,可见是时君臣相去之不甚远矣。‘
商代的开国宰相伊尹,就因为商朝的第二代国君行事不端而将其放逐在外三年,待其改错以后才把他接回来让其重新复位。西周的开国功臣……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在武王死后代成王摄政,所行使的也不过是丞相的权力。虽然成王接位后对其有所猜忌,但因为周公的行事恭谨与成王的明于事理,最终没有演成什么悲剧。
“国君的确是辛苦的活计啊,不过我不入地狱谁入。”莫离笑了笑,像朝凤张开双手“怎么,有没有被我的高风亮节所震慑。”
尧承受了天命,担忧天下不容易治理,没有拿处在天子的尊位作为欢乐,他诛杀、放逐扰乱国家的大臣,努力寻求贤圣的人,所以得到舜、禹、后稷、高、咎繇。有众多圣明的人,来帮助他提高德行,有许多贤能的人,来辅助他恪尽职守,于是教化大行,天下太平,人民都安于行仁,乐于行义,各得其所,行动合乎礼义,从从容容地,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孔子说: ‘假如有王者,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尧在位七十年,就让位给虞舜。尧死后,天下人民,没有归心于尧的儿子丹朱,却归心于舜。舜知道不可逃避,于是即位做了天子,用禹做宰相,继续任用尧所任用的人,继承了尧的传统和事业,所以垂衣拱手没有作为,就使天下太平。”朝凤笑笑,转过身“你现在还差得远呢,至少等你经过三十年,在来说这个事情吧。”
见朝凤不理自己,莫离只是笑笑,对着朝凤的背影做了个拥抱的姿势:“三十年实在太长了,我所能想到的,不过和和你在一起,过好这每一日罢了。”
第二百一十章:又见青书
善言天的,一定能找到人事来印证,善说古的,一定能在现实中,得到证明。
“许久不见你,你的外表,看起来一点也没有变。”朝凤笑笑,示意青书坐下说话“我不在的这些日子,听闻大人过的很不错。只不过大人好像谦虚了不少,我都没怎么听闻到大人的情况。”
的确,相较于以前,青书的外表实在变化不大。真正变化的,是他给人的感觉。以前的青书,虽是表面淡然,可是总是带着一种,追求功利的急迫感。可是现在,他只是一件白色锦袍,只在下袍一端绣上兰花一簇,银冠束发,配以玉骨纸扇,少了富贵,多了一丝书生卷气。
“娘娘谬赞了,臣之前实在太过急躁了,现在想来,实在可笑。”一边说着,青书一边轻轻地摇摇头,似是在悔恨自己之前“娘娘才是一点的没有变化,和之前一样。”
听见这个,朝凤的脸上并没有丝毫的开心,反而比之前脸色下沉了不少:“是吗?既然什么变化都没有,那大人就回去吧。现在的大人,可是朝廷重臣,不是可以轻易离开的人物了。”
“臣罪该万死,还请娘娘宽恕。”见到朝凤脸色有变,青书立刻跪倒在地。自己到也没有说错什么啊,这怎么突然就不高兴了呢。青书偷偷的瞄了瞄朝凤的脸色,心里百思不得其解,可是又不敢僵持下去。便向着朝凤开口道:“还请娘娘恕小人愚钝,告诉小人,到底是哪里出了错误。”
见到青书一脸惶恐的样子,朝凤重重的放下手中的杯盏。瓷质的杯盏,重重的砸在桌面上,发出清脆的咣当声。听的一边的清露,都颤抖了一下。看着青书,朝凤冷冷的笑了笑:“大人多心了。您什么过错的没有,人也成长了很多,不过朝凤却不需要了。”
“娘娘这是何意?”青书愣了愣,听这个意思,莫非朝凤是要放弃自己。这可不行,还不够,自己得到的东西还是不够。
青书跪在地上,脑袋贴着地面,面上看起来恭顺无比,可是心中却是百感交集。在朝凤不在的这些日子中。自己虽是依靠着各方面的人脉。发展自己。可是收效却是甚微。而且结交到的,多是酒肉朋友,还指不定等到自己败落的时候,会不会过来推一把呢。反观日轮。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平顺的自己都生气。
“狼还在小狼能独立时,就坚决离开自己的母亲,自食其力;而狗须要主人才能生存,很多竟成了别人的玩物。狼是只吃肉的,狗是遇屎吃屎。而本宫需要的,只是充满野心狼,而不是云淡风轻,毫无追求的狗罢了。”朝凤笑笑。走到青书身边蹲下身子“懂了吗?”
不想被放弃,不想再回到那个时候了,不想再比日轮差,不想再被当做狗一般的,被人戏弄了。紧紧地握住拳头。心中的恐惧巨大的,都快要把自己吞噬了。青书抬起头,看着朝凤的眼睛:“臣明白了,臣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知道就好。”看着青书眼中的贪婪,朝凤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便也不再逼下去,而是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最近宫里新来了个叫田和的,我派人去查了查他的情况,发现他和大人的关系还不错。我对这个人很是欣赏,想要了解一下他的情况。不知道大人,是否愿意和本宫说说看呢?”
在听见田和这两个字的时候,青书的身子轻轻地颤抖了一下。这个人就是自己引荐到宫中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展自己人脉,为自己日后的发展,留下一条后路。所以,自己才没有把他,推荐到朝凤的身边。可是既然她都可以查到田和与自己的关系,又哪里会不知道田和的生平呢?只怕是明知故问,想要给自己敲边鼓吧。
“田和本是大夏人,也就是这个原因,我才和他更为亲近些。我是在集市遇见他的,倒的确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可惜却实在是高傲。若不是他家里出了事情,他也不会接受我的引荐,进宫做官。”青书叹息了一声,似是觉得有些可惜。
这些情况,倒是和自己调查到的差不多。而且更有缘分的,这个田和,自己与还是曾经听说的过的。朝凤眯了眯眼睛,那年也是这个时候吧,自己和莫离去了宫外,遇见了一个叫甜妞儿的女孩。女孩叫自己难忘的,除了她所做的元宵,便就是她所唱的那首歌谣了。而那首歌谣的作者,正是田和。
“现在宫里,都在为马上进行的迁都,做着准备。关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但说无妨。”朝凤看了看青书,然后开口问道。
莫离迁都阖第,是匈奴改革进程中的关键一步,也符合匈奴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的总体趋势,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引起了匈奴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政治势力的激烈冲突。
“从现在匈奴统治阶层,人员的构成情况看,主要可分为匈奴宗室贵族、匈奴非宗室的代姓贵族,和外来士族集团,三大群体。具体细致分析,匈奴宗室人物又有不同房支、不同年龄、不同辈份等分别。外来士人又有不同地域、不同门第等级的分别等,情况比较复杂。”
从匈奴贵族集团的总体情况看,以日轮为首的新派大臣,及其他一些年轻的匈奴贵族,比较赞同迁都与改革,这与他们自身的文化修养,政治地位,是密切相关的。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任城王元澄,他不仅参预迁都的谋划和落实,而且对反对派做了很多劝导、瓦解的工作,故莫离称其为‘社稷臣也‘,‘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匈奴贵族中,相当一部分人,对迁都与改革持反对态度,‘乐迁之与恋旧,唯中半耳‘,可见反对势力很大。
春秋战国君臣之间,仍能臣互制衡,大部分君王,能够划定自己与臣下的工作范围,和权力界限。上古贤君名臣,之间合作的前提是,君主能够在自己与臣下之间,寻找平衡,包括事务的平衡,和心理的平衡。
“君王也不好当啊,宰臣方面,要求既能保持适当的独立,包括职权的独立与人格的独立,又不威胁君主的地位与尊严。”朝凤摇摇头,似是有些可惜,又似有些幸灾乐祸。
战国晚期,君主*,中央集权趋势日见明显,法家君主*帝王术;为君权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秦始皇一见韩非的书,马上喜欢得不得了。为了保住饭碗,李斯利用自己的权力,害死昔日同窗韩非。可叹韩非对人性、权术的分析理性得近似冷酷,而他自己却不明不白的,死在秦国的监狱。
韩非的死,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处士横议、宰臣决定王侯成败的历史场景,如昙花一现,君臣能够在臣对平等的条件下,对弈的时代,随着秦兵战火的蔓延,渐行渐远。
匈奴灭北彝,东盟,统一西北。同时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大一统格局,以丞臣为首的所有官吏,全都成为皇帝的‘下人‘。看你顺眼,就让你接着干,看你不顺眼,就卷铺盖走人。
此时能够限制君权的,旧贵族时代,到此基本解体,莫离一人从此是‘熊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想到这里,朝凤皱皱眉:“这迁都好倒是好,可是不好,却也是有不好的地方。”
“娘娘是担心,换了地方权力变小了。还是担心,换了地方,权力变大了?”看见朝凤皱眉,青书连忙在一边问道。
这里的两个权力,说的并不是同一件事。而是在问朝凤,她是担心自己的权力变小了,还是担心莫离的权力变大了。
“权力这种东西,若是本身没有,便自然无需担心什么大小。可是一旦有了,哪怕只有一点,那便会到一种万劫不复的尴尬境地。”朝凤笑笑,伸出自己的手,在虚空中做了一个抓取的手势“你即会担心它变小,又会担心别人比你的大,当真是件麻烦的事情。可是偏偏的,它又是这般的诱人,让你舍不得放下。”
这话可是说到青书心里去了,自己原只是想有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报复的平台罢了。可是当自己真的站上去了,却觉得无论如何也不够了,既想拼命的往上爬,又害怕会一个不小心摔下来,就连自己原有的都失去了。所以说,权力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东西。人们总以为自己可以驾驭他,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它玩的团团转。
“主人,外面有一个叫田和的人,请求要见你。”狼奴的声音从屋外传来,听的青书一愣。莫非娘娘担心自己会让田和去帮助陛下,所以先发制人,先笼络了田和?
可是青书抬起头,看像朝凤,却见她也是一副不明所以的样子,到真的是奇怪了。
第二百一十一章 帮手?敌人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朝凤虽是已经猜到了青书和田和有关系,也想到要借助田和来给青书敲边鼓,可是却实在没有想到,田和会跑到宫里来,还是来找自己的。
“我听说,“不知道就说,是不明智;知道了却不说,是不忠诚。”作为臣子不忠诚,该死;说话不合宜,也该死。虽然这样,我还是愿意全部说出自己的见闻,请娘娘裁断我进言之罪。”见到朝凤,田和就直接跪下,然后便开口道。
他的动作十分干脆,没有丝毫的犹豫,这反倒是叫朝凤疑心了起来。朝凤对自己身份的定位是很清楚的,自己现在的权力实在有限,大夏那边虽是有帮衬,可是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所以自己,往往都是主动出击。寻找那些有才华,有野心,却被埋没的人才。然后在他还势力孱弱的时候,就给好处,帮扶他成长,为自己所用。随便借助莫离的势力,在对方心中,树立自己是无法拜托的错觉。
可是,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去找田和啊,他到底是怎么来的。虽是心中还有疑问,可是朝凤却实在不愿意放过这个人才,便开口说道:“但说无妨。”
“娘娘这样,臣无法开口。”田和看了一眼朝凤,然后从新低下头。
奇了个怪了,这人也好笑。自己从未请他进来,是他自己急急忙忙进来,说有话要对自己说的,怎么突然一下,又无话好说了呢?故弄玄虚!朝凤在心里暗骂一声,可是面上却还是不动声色的问了句:“为何?”
“臣之前听说,难于进言的情况是:言辞和顺流畅,洋洋洒洒,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恭敬诚恳,耿直周全。就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条理;广征博引,类推旁比,就被认为是空而无用;义微言约,直率简略而不加修饰,就被认为是出口伤人而不善辩说;激烈明快而无所顾忌,触及他人隐情,就被认为是中伤别人而不加谦让;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被认为是浮夸无用;谈论日常小事,琐碎陈说。就被认为是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遵循常规。就被认为是贪生而奉承君主;言辞异于世俗,怪异不同众人,就被认为是荒唐;口才敏捷,富于文采。就被认为是不质朴;弃绝文献,诚朴陈说,就被认为是粗俗;动辄援引《诗》《,称道效法古代,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这些就是我难于进言并深感忧虑的原因。”
这一大段话说的,朝凤都要担心他会不会一下气没有喘匀,就这么晕过去了。可喜的是,田和的身体还算不错,说完了一点事情也没有。反而脸不红心不跳的看着朝凤。
“所以法则虽然正确,未必被听取;道理虽然完美,未必被采用。若统治者认为这些话不可信,轻则看成是说毁诽谤,重则使进言者遭到灾祸、死亡。所以伍子胥善于谋划。而吴王杀了他,孔子善于游说,而匡人围攻他,管仲确实贤能而鲁国囚禁他。这三个大夫难道不贤吗?但三处的君主不明智。”
听了他这话,朝凤算是明白过来了。这田和可真的是一个聪明人,他一进门就知道,自己对他还是心存疑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