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民国大文豪 >

第95部分

民国大文豪-第95部分

小说: 民国大文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别是殷明竹穿着全新设计的旗袍在社交场合亮相的时候,带起了一股东方风韵的服饰风潮,也让云裳女装声名鹊起。

    而且,云裳女装只做女装,和其他男装女装一起做的裁缝店不同,显得更为专业。

    身家丰厚的女人更喜欢这种为她们专门服务的店铺,因为只有女人才更懂得女人,云裳女装也成为了她们交际的场所。

    林子轩按照后世会所的理念来经营云裳女装,在店铺内专门划分了休息室和更衣室。

    并准备了茶点和咖啡,这些女人可以一边聊天,一边选择自己需要的服装。

    在一些保守的家族看来,林子轩让自己的妻子开办公司是伤风败俗,女人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但更多的人表示了赞赏。

    毕竟时代不同了,社会越来越开放,女性逐渐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

    比如一位叫做郑毓绣的女人,她是中国的第一位女律师。

    她参加了同盟会,曾经刺杀过袁时凯,1914年到巴黎留学,在巴黎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学位的女性。

    最有名的就是“玫瑰枝事件”。

    1919年6月27日,这天是巴黎合约签字的前一天。

    郑毓绣作为学生组织的领袖与留学生代表、劳工代表一道包围了中国首席谈判代表陆证祥的寓所,要求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

    她被推举为代表与陆证祥谈判,谈判期间,陆证祥接到北洋政府的指示在和约上签字。

    郑毓绣见情势不妙,便随手折了一根玫瑰枝,用衣袖蒙住,顶住陆证祥的后腰。厉声说道:“你要签字,我这支枪可不会放过你。”

    陆证祥听后十分害怕,再也不提签字的事,于是。中国政府得以保留收回山东的权利。

    1919年广州军政府外交部任命郑毓绣为外交调查名誉会员,成为中国首位参政的女性。

    所以,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女性站出来,参与到社会变革之中。争取自身的权益。

    这是时代的大趋势,虽然困难重重,但无可阻挡。

    向警宇仔细观察过林子轩这个人,也从丁灵那里了解过林子轩,她觉得林子轩的确是在支持女性解放,而不是嘴上说说,空喊几句口号而已。

    或者说,林子轩具有男女平等的观念,是一个值得争取的对象。

    她提倡女性解放,不光是依靠宣传。还要有实际行动。

    向警宇决定从丝厂女工开始,上海的丝厂女工受到盘剥的厉害,规定一天四角工资,还要被扣掉两角,几乎和童工的待遇差不多了。

    丝厂女工的代表数次呼吁社会救助,但收效甚微。

    这里要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了,上海的丝厂大部分都掌握在中国买办的手里。

    中国的生丝以出口到欧美为主,为洋行生丝出口服务的买办、包括和洋行出口生丝联系密切的丝商,是上海现代缫丝工厂创办和主持者的一个重要支柱。

    这些丝厂的经营者,既是洋行买办。又是兼营丝号的经纪人。

    他们打着洋行的招牌,依仗着西方人的势力来扩大经营,垄断缫丝行业。

    女工是丝厂和纱厂的主要工人来源,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在上海至少有四万女工在丝厂和纱厂工作。

    这些女工大多数并不是上海本地人,而是来自外地,以来自苏北地区的居多。

    她们被包工头带到上海,安排进入工作做工。

    包工头付给女孩父母一小笔钱,一般分三年支付,总额为30到50元不等。并立下包三年食宿的契约,但在这三年内包身工的工资全部归包工头所有。

    因此,她们的生活处在包工头的严密控制之下。

    另外还有一种“带饭”制,就是女工每月付给包工头八元的食宿费,但这个关系不签署契约,可以随时取消。

    这些包工头都是社会上各种势力的成员,他们和丝厂老板勾结,共同盘剥女工。

    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工厂不负责直接招工,而是交给包工头,这样一旦女工出事,也是由包工头负责处理。

    一家丝厂需要上千名女工,上海十几家丝厂,丝厂女工总数就有上万。

    向警宇准备组织丝厂女工罢工,抗议工厂和包工头的剥削,林家在上海纺织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她找林子轩的原因之一。

    她想说服林子轩支持这次罢工,并让林家的纱厂做出表率来。

    或许是上次林家的纱厂宣布了不再招收十二岁以下童工的事情,让向警宇觉得可以把林家作为突破口。

    林子轩很同情那些女工,也想改善她们的处境,但这不是工厂单方面可以做到的,还牵扯到社会上的势力,包括女工家人的处境。

    女工被包工头带到上海的时候签了契约。

    就算工厂给女工加了工资,也会落入包工头的手中,如果工厂避开包工头,直接招工,那不仅很难招到女工,还会被包工头捣乱。

    他不认为现在工厂能够摆脱包工头这个环节,特别是在上海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

    当然,他支持丝厂女工的正当诉求,至于结果如何,还要看双方谈判的结果。

    然而,在3月10日,位于闸北的上海祥经丝厂失火,因宿舍门窗被工厂钉死,女工不及逃生,酿成百余名女工死亡的惨剧。

    这件事把丝厂女工的困境再一次展现在了公众面前,舆论哗然。

    林子轩代表林家宣布林家旗下的纱厂将提高女工的待遇和休假限制,改善她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障她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他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至于女工的生活能不能变好,或者继续受到包工头的盘剥,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这个时代,有些女性在争取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有些女性还在生存的边缘挣扎,但社会终究在向前发展。(。)

第二百零八章 一个全面的中国() 
美国学校的假期和中国不同。

    他们的寒假一般是从圣诞节的前两周开始,到一月初结束,假期为三周到五周不等,每个学校不太一样,但都大同小异。

    新年过去,新的学期开始,学生们返回了校园。

    看起来这是一个和以往没什么不同的校园生活,但不少学生还是发现了异常。

    他们看到有的学生穿着风衣,带着帽子,谁都不理睬,一脸的无所谓,就那样进了教室,也不认真听课,完全是一副坏学生的模样。

    这种状况在纽约的中学较为常见,其他地区也有。

    就算是大学里同样有类似的情形,只是没有人统计,也没有人关注到这种模仿秀。

    很快,其他学生就知道他们是在模仿一本中的主角,这个主角也是中学生,可非常的有性格,非常的不同寻常。

    于是,那些学生就去找一本叫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一看就沉迷了进去。

    这完全就是写给他们的。

    的主角霍尔顿和他们一样,在学校里遭遇到各种问题,被同学排挤,被老师批评教育,面对成人的世界,茫然无措。

    这群青少年们幻想着长大,又惧怕长大。

    他们想和霍尔顿一样离开学校,到社会上闯荡,随着霍尔顿一起经历这段青春期的冒险,霍尔顿在纽约的两天两夜,让他们感同身受。

    最终,霍尔顿回到家中,结束了这段短暂的离家出走的生活。

    看书的学生们也结束了冒险,不过他们心中有了一个偶像,那就是霍尔顿,他们要向霍尔顿那样生活,只是为了让自己与众不同。

    这或许就是青春期的叛逆。

    老师们发现,教室里穿风衣,戴帽子的学生越来越多。成为了一种潮流。

    学生也敢于顶撞老师了,嘴里还带着脏话,完全不像是他们平时的样子。

    这种异常现象引起了学校的注意,他们发现罪魁祸首是一本。而且不是他们一所学校,而是有很多学校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学生们在模仿,也就是说这本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

    怀着好奇,学校的老师把找来看了看,老师比学生们更明白。这本写出了青少年的迷茫和躁动,愤怒和焦虑。

    它写出了青少年的心声。

    出版社的感觉更诡异,原本不被看好的,刚出版的时候销量也不好,也就一万册的样子,别说畅销书,连普通书籍的销量都没有。

    可两个月后,这本莫名其妙的火了,各地的书商都来催货。

    出版社只好重印,五万册发出去。还是满足不了需求,没办法,继续加印吧。

    他们从各种渠道了解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者大多是青少年,也有大学生,已经在中学里形成了一股潮流。

    这些学生在寒假里看到这本,然后就是模仿和传播,书籍销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按照美国青少年的数量估算,这本的销量可能会破百万。

    对于这种意外的情况,出版社自然喜出望外。这可都是美元,他们在报纸上加大了宣传力度,主攻学校的学生,称这是一本青少年不容错过的。

    不用出版社宣传。一些记者和文学评论家都注意到了这种反常。

    当初,《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以《乱世佳人》作者新作的噱头进行营销的,不得不说,这种营销方式起到了反作用。

    很多读者都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和《乱世佳人》一样历史题材的通俗。

    对这类题材没兴趣的读者自然不会购买,而有兴趣的读者买来一看发现是一本写青少年的,以为自己受骗了。就扔下了。

    所以,两边不讨好,也没有传出好口碑,就连文学评论家都没有关注。

    如今好口碑从学校里传了出来,的销量直线上升,《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了一本现象级的,各种文学评论也新鲜出炉。

    有评论家认为这本教坏了学生,主角满嘴脏话,生活没有目的,不应该让青少年接触这类颓废的文学。

    也有评论家觉得这本展现了深刻的社会问题,用意识流的手法写出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值得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重视。

    最让他们惊讶的是,这本是一位中国人写的。

    林子轩在美国文坛小有名气,他的《乱世佳人》可以说是通俗文学的杰作,如果他是美国人,或许已经获得了普利策奖。

    这个奖项是在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

    普利策奖分为两类,新闻类和创作类,新闻类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周报或日报上发表,创作类的获得者必须是美国公民。

    即便美国文坛对《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争议,但他们必须承认,这是一本内涵深刻的,有着研究和评论的价值。

    只是他们对一位中国人写出反映美国现实社会的不能释怀。

    这时候,他们注意到了这本的翻译,是一位美国女作家,这让美国的文学评论家们松了一口气,他们对于生活在中国的赛珍珠颇有印象。

    这说明,这本是林子轩和赛珍珠共同创作的。

    有了这个理由,美国文坛接受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他们可以放心的称赞这部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火爆,特别是在美国青少年中形成的巨大影响力,引起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注意。

    这家创立于1923年的杂志正准备选取一位中国人作为封面人物。

    杂志社的首选是政治人物,也就是他们认为在未来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

    按照杂志社从中国得到的消息,他们准备派出记者采访北洋军阀的实际统治者吴佩浮。

    但看到林子轩的消息后,《时代周刊》杂志社临时做出了一个决定,让记者到上海采访林子轩,把林子轩当成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领袖人物。

    而且,林子轩是在美国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中国人,相信美国读者更喜欢林子轩,这样能够增加杂志的销量。

    当然,他们并没有放弃吴佩浮。

    政界的领袖和文化界的领袖都进行介绍,这才是一个全面的中国。(。)

第二百零九章 采访()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三月底来到上海,想要采访林子轩。》

    1924年的《时代周刊》远没有后世那么有名气,这份杂志是1923年3月由亨利卢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刊名最初为《事实》,后改用现名。

    它是美国第一本新闻周刊杂志。

    此时这份杂志刚刚创办一年的时间,在美国的各类杂志中只能处在中流位置。

    直到1927年,《时代周刊》推出了一项叫做“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的活动,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极大的好评。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虽然《时代周刊》现在在美国的名气不高,但在中国,有美国记者专门来采访也是一件颇为荣耀的事情。

    何况林子轩可是知道《时代周刊》在后世的份量。

    它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在全球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无论怎么说,好好接待就行了,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万象书局的办公室对林子轩进行了正式的采访,还有摄影师给林子轩拍摄照片,作为杂志的封面照。

    一切都非常的正规。

    为此,林子轩特意换上了一套中式长衫。

    穿越之后,他大部分时间穿西装,有时候穿长衫,不过他不想以西装革履的形象出现在西方的媒体上,更愿意具有这个时代的中国特色,展现东方人的传统服装。

    这或许就是他和这个时代融合的结果。

    这位西方记者来之前做了不少功课。也知道美国读者对什么感兴趣。

    他重点询问的是林子轩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以及创作出《乱世佳人》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起因和灵感。

    这些事情以前的美国媒体有过报道。林子轩只是重新回答了一遍。

    主要说了他和赛珍珠在庐山度假的时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