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子轩不由得摇了摇头,这只是开胃菜,真正大闹天宫的戏份还没有开始呢。
孙悟空打败了哪吒,太白金星再次招揽,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让它管理蟠桃园。
不料孙悟空桀骜不驯,反而偷吃了蟠桃、偷喝仙酒、偷吃仙丹并扰乱蟠桃盛宴。
玉帝震怒,命令托塔李天王率十万天兵天将带十八架天罗地网捉拿孙悟空。
这可以说是电影中最大的一场戏了。
十万天兵天将自然没有,找个几十个人凑数还是可以的,条件简陋,这个没办法弥补。
这场打戏的重点在于孙悟空变化出无数分身和天兵天将对打。
林子轩从上海的各大戏班找了十几位学习猴戏的演员。
不需要演的多好,只要能把棍子耍好就行了,一条金箍棒在手,上下翻飞,侧手翻转,还要正接和反接、背后耍棍等基础套路。
这场打斗把猴戏的精华给展现了出来,十几位猴戏演员一起耍棍,整齐划一。
一些看过京剧猴戏的观众不由得出声喝彩,这可是京剧舞台上看不到的场面,电影比京剧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等到孙悟空打败了天兵天将,二郎神终于出现了。
两人各施法术,大显神通,上演了一场变形大战。
孙悟空变成麻雀,二郎神就变成鹰,孙悟空变成鱼,二郎神就变成鱼鹰,孙悟空变成蛇,二郎神就变成灰鹤……
这部电影为什么耗费资金,就花费在道具和布景上了。
最终,孙悟空被擒住,怎么杀都杀不死,只好放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化。
然而,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孙悟空在炼丹炉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并踢倒炼丹炉,拿起金箍棒,在天庭中大肆打杀起来。
没有人是它的对手,连玉帝都惧怕不已。
这时候,配合着激昂的音乐,郑发祥把孙悟空的癫狂和杀意表现的淋漓尽致。
它就是要打破这个天庭,打破这个旧有的秩序,不再受到约束,它才是天下地下,唯我独尊的齐天大圣。
这就是爽快,这就是**!
观众随着孙悟空的彻底爆发而激动起来,看着天兵天将的手足无措,看着各位天臣的仓皇逃窜,看着玉帝的胆小软弱。
观众代入到孙悟空的身上,似乎浑身充满了力量,从而有了反抗的勇气。
**过后,玉帝喊出了那句经典名句。
“快请如来佛祖!”
如来佛祖现身,孙悟空斗法失败,一座大山从天而降,把它压在了五行山下。
看到这里,观众纷纷感觉到了憋屈,为孙悟空抱不平,有人甚至骂了出来。
林子轩自然不希望发生什么不好的闹剧,在结尾的时候,留下了一个希望。
五百年后,一个和尚骑马来到五行山下,双手合十,望着被压在山下的孙悟空,电影结束,出现字幕。
敬请期待下一部《三打白骨精》。
林子轩当然不会忘记打广告,他要把《西游记》拍成系列电影。
虽然他知道其他电影公司看到《大闹天宫》的火爆后,一定会跟风拍摄《西游记》,不过他有信心在质量上取胜。
这个系列将会成为明星电影公司的招牌。
戏院内,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知道了还会有续集,就有了期待,那种憋屈的感觉得到了缓解,剩下的就是对这部电影的赞美。
郑证秋带着演员们上前接受祝贺,大半年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
郑发祥感慨不已,这部电影基本上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
为了弄清楚京剧表演和电影表演的不同,他没少花心思琢磨,还设计了很多标志性的动作,在猴戏上有所创新。
现在再让他演猴戏,一定会更加的形神兼备。
但他知道,以后在舞台上演猴戏的机会不会太多了,如果要把《西游记》一直拍下去,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他可能要扮演一辈子的孙悟空了。
;|
第一百五十五章 炒作()
;
《大闹天宫》引起了观众的赞誉,报纸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n∈,
认为电影忠实的还原了原著的故事情节,特别对于扮演孙悟空的演员郑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觉得他演出了孙悟空的精髓。
以后说起孙悟空,恐怕就要提到郑祥了。
更何况,郑祥虽然是河南故城人,学的是河南梆子,但他的父亲郑常泰曾长期在上海演出过,算得上是海派京剧演员。
上海的报纸都把郑祥当成是自己人,这位在汉口落魄的京剧武生就此名满天下。
最令人关注的还是电影中的逼真特效,在文明戏的舞台上也演出过神话剧,可和《大闹天宫》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移山倒海,变化多端,神仙鬼怪,齐聚一堂。
让观众看的目瞪口呆,热血沸腾。
他们见证了孙悟空从一只懵懂无知的石猴转变成张狂肆意的绝世大妖王的过程。
它心中不曾畏惧,敢于把天捅上一个窟窿,最后,杀入天庭,大闹天宫。
如果没有结尾处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的情节,这就是一本彻头彻尾的爽文。
随着口碑的传播,越来越多的观众进入戏院。
林子轩也想趁机多赚些钱,所以制作了十盘电影拷贝,可供十几家戏院轮流放映,这些戏院都安装了有声电影的放映设备。
其他戏院想要放映《大闹天宫》,就要花钱改造戏院,否则只能看着别家戏院赚钱。
同一时间,张时川的《太极宗师》也在戏院放映了。
虽然得到了赞誉,认为这部功夫片制作精良,武打场面比《津门大侠霍元甲》更为真实,但和《大闹天宫》造成的轰动完全没法相比。
自从《津门大侠霍元甲》上映后,不少电影公司都推出了功夫片,导致观众审美疲劳,所以对《太极宗师》就提不起兴趣来。
而且,看惯了有声电影,养叼了胃口,再去看默片,有种隔膜的感觉。
只能说是生不逢时。
张时川望着放映《大闹天宫》的戏院门前热闹的场面,心中怅然。
难道我也拍摄一部由《西游记》改编的电影?
他想了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其他电影公司恐怕也有类似的想法,《西游记》的篇幅很长,完全可以从其中抽出一段故事来独立成篇。
他决定拍摄《女儿国》这个故事。
女星王汉论刚刚加入天一电影公司,可以扮演女儿国国主的角色,而且这个故事具有艳**彩,一定能吸引男人进入戏院。
其他电影公司各有打算,有的拍摄《盘丝洞》,讲述唐僧和美艳蜘蛛精的故事。
还有的拍摄唐僧和玉兔精的故事,甚至有电影公司准备拍摄猪八戒和嫦娥的故事。
总而言之,一批跟风的电影即将进入拍摄阶段。
林子轩准备趁着《大闹天宫》火爆的时候讨论一下孙悟空这个人物在新时代的意义。
孙悟空或许有着各种缺点,比如喜欢显摆,喜欢吃喝,喜欢肆意妄为。
可它那种无所畏惧,敢打敢拼的精神非常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需求。
中国经过封建社会之后,百姓做惯了顺民,骨子里的野性被消磨掉了,不知道反抗,受到外国列强和北洋政府的欺压而无动于衷。
这种麻木的神情就写在普通百姓的脸上,他们只希望能安稳的过下去,只要能活下去,吃再多苦也愿意忍受。
即便是上海滩的富豪们同样如此。
他们在租界内过着富裕的生活,就此满足了,没想过能把外国人赶出去,甚至以和外国人拉上关系为荣。
这是一个粉饰太平的时代,清醒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都是浑浑噩噩。
林子轩并不以为自己振臂一呼,就能唤醒劳苦大众,他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想法,只是想借助《大闹天宫》这部电影说点什么。
或许有效果,或许没有效果,他就是想说出来而已。
不过要想引起社会的讨论一个巴掌拍不响,必须有人应和才行。
就像是说相声,有逗哏的演员,就要有捧哏的演员,两人配合,才算是一场演出。
林子轩要找一个和自己作对的人,自己提出观点,另一个人反驳,自己再反驳,如此论战就这样开始了。
于是,他找到了平禁亚。
平禁亚可是论战的一把好手,当初正是他第一个向着《寻秦记》动的攻击。
平禁亚非常理解大老板的意思,这是文坛惯用的伎俩。
想要推荐一部作品,就要先引起争议,一个人说这部好看,另一个人说不好看,两个人吵来吵去,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就会买下来看看,就这么出名了。
在后世,这种方法叫做炒作。
林子轩用笔名文,孙悟空具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现在的国人就缺少这种精神。
平禁亚就说孙悟空不过是一只野性不改的猢狲,在文明社会里就是一个祸害,所以才被如来佛祖收服了。
林子轩便探讨“野性”的话题,认为国人就是失去了野性,才失去了民族的精神。
平禁亚则说这是歪曲原著,原著中孙悟空被收服之后去往西天取经,是一件大功德。
林子轩接着说,在中国传统中就没有反抗成功的英雄,无论是孙悟空,还是梁山好汉,一个被镇压,一个被招降,现在的社会我们需要一个反抗成功的英雄。
平禁亚反驳说文明社会,要采取和平的手段,不能任意妄为。
双方你来我往,在上海的各类报刊上,用各种不同的笔名展开论战,倒是造出了不小的声势,引得其他文人学者加入其中。
或支持,或反对,观点不一。
孙悟空是不是英雄?孙悟空到底应不应该闹天宫?中华民族需不需要野性?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反抗暴政?
这些都是报纸上议论的焦点。
林子轩还不知道,就在十几天后,京汉铁路工人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大罢工。
京汉铁路2万多工人全部罢工,12oo多千米的铁路顿时瘫痪。
1923年2月7日,直系军阀吴佩孚武力镇压罢工工人。
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翔谦及武汉工团联分会律师施阳英勇就义,被称为“二七惨案”。
;|
第一百五十六章 祭祖()
1923年2月8日,《申报》第四版刊登《京汉路工潮益烈》专电:东方通讯社六日汉口电云、京汉铁路之同盟罢工工人组织决死队、因破坏刘家庙附近之轨道数十条、遂与武装之军起冲突。
在这场冲突中工人被打死30多人,伤了200多人,中外震惊。
上海的报业纷纷报道此事,谴责北洋政府的暴行,尤其以租界内的报纸最为活跃。
对比先前有关孙悟空的讨论,不由得让人唏嘘。
此时的林子轩并不在上海,,而是回到了老家祭祖,作为家族的长房长孙,结婚之后回老家祭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林家的老宅位于无锡西城的林家湾,这里是林氏宗族的聚居地。
这是林子轩第一次回到老宅,林家所有的家人基本上都从全国各地回来了,几十口人聚在一起,颇为兴旺。
林家的崛起是从林子轩的爷爷这一代开始的。
林家的祖上也曾出过大官,在明朝时显赫一时,林家的祖先在明代正统初年从金陵迁来无锡,从此落地生根。
太平天国战乱,李秀成攻打南京时曾取道无锡,导致林家遭遇兵灾战祸,就此家道中落。
林子轩的爷爷林熙泰少年时进入铁匠铺当学徒,成年后在外给人当账房先生、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当时上海正式开埠,中外贸易的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
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通进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
上海从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县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和其他无锡人一样,林熙泰抱着一腔热情前往上海淘金,先是在别人的钱庄中做工学习,后来开办了自己的钱庄,这是林家崛起的第一桶金。
有了资金,林熙泰在上海经营蚕行,回到老家无锡创办了一家小面粉厂。
这是林家的两大支柱产业。
小小的蚕行经过多年经营后变成了**印染厂,旗下有四家纱厂,两家染厂,成为上海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有纺织大王的美誉。
而兴茂面粉厂已经在上海、无锡、汉口等地开设了十二家分厂。
此外,林家还涉足金融和建筑行业。
不仅在全国各地开设钱庄,还在上海创办了林氏商业银行,在无锡和常州建造了几十座桥梁,在无锡郊区还有一座庞大的园林,称为林园。
林熙泰有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
大儿子林伯清继承了纺织行业,二儿子林伯明继承了面粉厂,三儿子林伯仁从政,在天津政府里任公职。
五个女儿基本上都嫁入了豪门,有三个在苏州和无锡,另外两人在上海。
这就是林子轩记忆中的家族谱系,如今林家的第三代男丁有六人,他是长房长孙,自然备受关注,其他外甥之类的还有不少。
在无锡郊外的林园内,几十口人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林子轩不怎么习惯这种生活,但交际应酬总是免不了的,于是便带着冯程程四处走动。
“祥荣,你这两年名气可是大的很,三叔在天津卫都听得耳朵起茧子了。”林伯仁笑着说道,“什么时候来天津一趟,不少人都向我打听你呢,你来了,三叔也有面子。”
“一定,有时间一定到天津看三叔,我还没到北方去过呢。”林子轩赔笑道。
“程程是在北平上的学,对北方熟悉,让她带着你,不会迷了路。”林伯仁打趣道。
林伯仁久在官场,为人较为圆滑,林子轩名气大,他在官场也能用得上,有这么个侄子,倒是省了他不少的工夫,自然刻意笼络。
林家第三代是“祥”字辈,林子轩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