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电影的主要剧情就是围绕着杀手和小女孩展开。
因为要拿到国外放映,明星电影公司的技术人员可以说是精益求精,争取向国外的大片看齐,不能砸了公司的招牌。
林子轩举行了一场内部的试映会。
他邀请了上海各家戏院的老板和经理,以及新闻媒体一起观看,想听听各方的意见。
他自己看过电影,从后世的眼光看有点奇怪,特别是和原版的《杀手莱昂》相比较的时候,这个中国民国版的杀手故事颇为怪异。
从服装上看,杀手穿着长衫,小女孩穿着女子中学的校服。
民国时期的女校校服一般是上身穿着月白色的布褂,下身是黑色到膝的长裙,脚上是麻纱袜子,配上女式的皮鞋。
在这个时代是洋气的代名词。
到了三十年代,不少女校的校服变成了旗袍或者西式洋装。
阮玲钰在中西女校有两套校服,一套是中式的,就是布褂和长裙的搭配,还有一套是运动的时候穿的西式运动衫。
在拍摄中,他问过洪慎等人的意见。
其他人都觉得没问题,他们不觉得这样穿着不协调,反而认为这样才能展现各自的身份。
林子轩意识到这是他被后世的原版电影影响了,符合这个时代的才是最好的。
另一个问题是马蒂娜的性格,她不喜欢上学,会和姐姐吵架。对生活失望。
在中国家长眼中这是典型的坏孩子,不服从管教,这还得了。
在民国时期这种封建思想占据主流的家庭中,这种女孩不会受到老一辈观众的喜爱。他们喜欢乖巧的孩子。
如果是一般的中国女孩,在家人惨死之后,一定会哭哭啼啼,寻求亲戚的帮忙,但马蹄娜很冷静。她和杀手混在一起,想要自己为家人报仇。
这种性格设定和中国大多数女孩都不同,非常的古怪。
林子轩担心的是中国观众接受不了马蒂娜的这个性格,所以他先举行一场试映会,看看外国人和中国人各自的反应。
当然,他并不担心这部电影会亏本。
仅仅凭着他的号召力就能大赚特赚了,在上海,他不比梅兰方的名气差。
而且,电影拍摄的很不错,把马蒂娜这个小女孩的坚强和迷茫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阮玲钰一个人就能撑起整部电影。
不少剧情都能催人泪下,在表演上无可挑剔。
周瘦绢是电影的烧友,这种看电影的活动少不了他。
林子轩还想他给这部电影做免费宣传呢,周瘦绢在《申报》上写的影评很受读者的欢迎,他本身也热衷于翻译介绍国外的电影。
他从电影一开始就感觉这部电影和以往的国产片不同,有一种新鲜感。
《杀手李昂》的开场便展现了李昂神出鬼没的杀人手段,他接受了上海滩一个帮派大佬的任务,把另一个帮派大佬赶出上海。
李昂干脆利落的杀掉了那位大佬的手下,并逼迫这位大佬远走他乡。
整个过程台词极少,却显得气势十足。让观众觉得这才是顶尖杀手的样子。
接下来电影介绍起这个杀手的日常生活。
和平常人一样,李昂生活在闸北区,和普通人做邻居,喜欢听戏。就像是生活在身边的朋友一样,一点看不出顶尖杀手的模样。
但小女孩马蒂娜的出现改变了李昂的生活,两人互相影响,改变着彼此。
周瘦绢猜想这个剧本肯定是出自林子轩的手笔,他和林子轩接触的很早,总感觉林子轩的和文章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就以早期的《寻秦记》为例。上海滩的其他文人就想不出这种“穿越”的写法。
还有刊登在《通俗日报》上那些奇思妙想的故事,恐怕都是出自林子轩之手。
他知道万象书局有一个十几人组成的庞大写手团,专门进行写作,很多创意对上海文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一些鸳鸯蝴蝶派的作家都在模仿。
可以说,林子轩改变了上海文坛的创作方向,他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点子。
这部《杀手李昂》带着明显的林子轩风格,和当下的国产电影有着很大的区别。
特别是这个叫做马蒂娜的小女孩,浑身上下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气质,就是觉得她与众不同,和这个时代的中国女孩迥然相异。
如果在后世,这种说不出来的气质会用“酷”来表述,观众会说这个女孩真酷。
正如美国电影《海扁王》里的那个女孩,就是非常的酷。
但在民国时期,只能说这个女孩很与众不同。
电影的结尾,李昂为了救马蹄娜和帮派的杀手同归于尽,马蒂娜则回到女校,把那盆绿萝栽种在女校的校园内。
这是一个沉重而温情的结局。
电影放映结束,在场的外国人大多都鼓起掌来,法国人的反应更热烈一些,中国的媒体较为谨慎,只是附和的鼓掌。
故事情节不怎么符合中国人大团圆的主题,就像《日出》一样,而且杀手片这种类型以前没有出现过,让他们不知道怎么评价。
周瘦绢觉得这部电影蕴含深刻的意义。
无论是李昂还是马蒂娜,两人都和这个社会不相融合,都是孤独的人,两个孤独的人碰到了一起,在心灵上接受了彼此。
这只是依恋,还是说两人之间产生了朦胧的感情。
电影安排李昂的死亡很有深意,这种朦胧的感情就此中断,从而让马蒂娜过上正常的生活,但经历过这一切的小女孩真的能忘掉一切,重新开始么?
周瘦绢的心里颇为惆怅。
就像是看完《上海假日》的时候,看到公主和新闻记者相恋而不能相守,只能隔空相。
他现林子轩出演的电影和一般的消遣娱乐片不同,能让人产生无穷的回味。
《杀手李昂》这部电影无论会不会大卖,都会是一部经典之作。
走出放映厅,看着外边的阳光,他希望那个叫做马蒂娜的小女孩能在女校里正常的生活成长,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9??9??9??w??;sj。9??9??9??w??;。9??9??9??w??
第二百四十九章 电影的黄金时代()
试映会结束,林子轩拿到了调查结果。
这是他参考后世电影行业的惯用手法进行的一次尝试。
在电影放映前,被邀请的每一位观众都会发一张调查表,用来对这部电影打分评价,满分为10分,还可以在表格上写下自己的意见。
在这个没有网络大数据的时代,这种调查表很实用。
这些观众要么是戏院的经理,要么是报刊的记者,他们的意见很有代表性。
戏院的经理阅片无数,影片能不能大卖他们很有经验,媒体可以为影片宣传造势,不可或缺,只要能获得这些人的认可,这部电影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
目前的中国电影刚刚起步,从制作到发行都很混乱,看起来似乎是暴利,但隐忧明显。
这半年来,上海电影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从原本的五家激增到十几家,都是富商看到有利可图,投资成立的小公司,拍摄跟风电影,就等着收钱。
这些小公司没有什么竞争力,却会破坏市场。
明星电影公司想要继续保持领先,就需要专业化,在保障电影质量的同时,把握市场的需求,拍摄具有票房号召力的电影。
林子轩准备把这种试映制度持续下去,了解市场和媒体对于电影的偏好。
从收上来的调查表能看出外国人对《杀手李昂》的评价普遍不错,大多给出了8分以上的成绩,对于一部成本不高的电影来说算是很高了。
中国媒体则略显保守,以7分居多,恐怕不少都是人情分。
调查表不是实名制,分为中文、英文和法文三个版本,这样能够看出各国观众的反应。
还有人提出意见,外国人集中在电影要明确李昂和马蒂娜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在感情上的含蓄让他们看的不是很明白,他们不喜欢暗示。
中国人的问题集中在马蒂娜身上。一个小女孩应不应该自己报仇,还要学习开枪杀人。
虽然马蒂娜最终没有杀人,而是返回了女校,可这样的电影会不会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宣传坏的榜样,到时候教育界的学者恐怕会攻击这部电影。
报仇这种事情应该交给大人或者警察,而不是由小女孩来承担。
还有电影中的剧情反映了上海社会治安状况的混乱,可能会引起政府部门的不满。
电影的结局同样不能让所有人满意,有人觉得好。善恶有报,小女孩没有走上歧路,也有人觉得李昂不应该死,观众不愿意看到主角死亡。
这就是中国,拍摄一部电影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
不能暗示这个,不能宣扬那个,各种条条框框。
如此一来,无论是题材还是思想都被局限住了,还谈什么发展,不解放思想。中国电影就没有出路,光靠那些低俗的喜剧片永远没有前途。
林子轩在拍摄《杀手李昂》之前就考虑过这些,这次试映会把问题集中了起来。
但他并不打算放弃在上海的公映,在这个年代还没有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
1924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发出通令要求进行电影检查,但北洋政府政权更迭频繁,根本没有能力对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进行全面审查。
中国真正的电影审查制度开始于1930年,民国政府颁布了《电影检查法》。
1931年组成了电影检查委员会,并于6月16日开始检查影片。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当然。林子轩并不反对电影审查,毕竟可以过滤掉一批粗制滥造的影片,让电影市场呈现良性竞争,但审查制度是为了促进电影的发展。而不是局限电影的发展。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杀手李昂》获得了外国人的好评,相信在租界内放映问题不大。
在试映会的第二天晚上,这部电影就在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公映了。
有了林子轩的名头,还有报纸上的宣传,吸引了大量观众的捧场,只是随后各人的反应不同。不喜欢的极为不喜欢,喜欢的则非常喜欢。
年纪大的观众对电影内容十分不满,不少人选择中途退场,而年轻人觉得这部电影合他们的胃口,那个杀手和小女孩实在是太有性格了。
报纸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种以成年观众和教育界人士为主,认为这种电影应该被禁映。
林子轩作为社会知名人士理当为青年人树立一个好榜样,而不是教坏年轻人,提倡以暴易暴的报仇方式。
另一种观点以年轻人为主,觉得这部电影不同以往,给人新鲜感,人物塑造很成功,有种看国外电影的感觉。
还有较为中立的观众,分析了电影中的故事,但也说不上这部电影到底是不是适合中国。
总之,电影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不过有了年轻观众的支持,电影赚钱毫无问题,这些年轻人成了阮玲钰的影迷。
因为在电影中的精彩演出,阮玲钰一夜成名,成为媒体的焦点,只是因为她在中西女校里上学,记者无法采访。
在女校里,她同样成为风云人物。
似乎还没有从马蒂娜这个角色中走出来,在女校的时候,阮玲钰也是一副酷酷的模样,在收获女生嫉妒的同时,也得到不少女生的追捧。
这些女生把她作为偶像,还询问她有没有开过枪。
以往国产电影中的女性大多是悲情或者艳情的形象,也有黄蓉那种古灵精怪的角色。
阮玲钰扮演的马蒂娜太过与众不同,颠覆了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成了坚强和另类的代名词,获得了一些提倡妇女解放人士的支持。
与此同时,不少电影公司盯上了这部片子,准备跟风。
他们不会去拍摄杀手和小女孩的故事,林子轩被批判就说明了问题,不过他们可以拍摄杀手和年轻女子的爱情故事。
比如,杀手和舞女的爱情,杀手和大家闺秀的爱情等等。
不光是拍摄杀手,还可以拍摄帮派之间的内斗,在上海滩,这种片子一定会受到欢迎。
林子轩不得不佩服这些人的思维,这其实就是后世香港的帮派电影。
他在想要不要把《英雄本色》这类电影拍摄出来,至于古惑仔系列还是算了,那真的会教坏小朋友,明星电影公司还要树立正面的品牌形象呢。(。)
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载的文化()
进入12月份,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上海的上空。
直系军阀吴佩浮战败,皖系军阀段祺睿和奉系军阀张座霖联合起来,准备夺取江浙之地。
已经逃到日本的卢永翔来到天津,得到段祺睿和张座霖的支持,发兵南下,直逼镇江。
刚刚占领浙江和上海的直系军阀齐燮员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上海附近,战场就在龙华、漕河泾、闵行和徐家汇一带展开。
最近的战场离林子轩的住处不到十里的距离,枪炮声清晰可闻。
驻上海的英、美、德、意等国领事以奉军南下,分别通电本国政府,认为上海的局势已经失控,要求速调军舰到上海及长江各重要口岸。
第二次江浙战争就这么爆发了。
这一次有超过50万难民涌入租界之中,这是什么概念?
在1924年,上海公共租界有大概100万人口,法租界有不少于28万人口,难民的数量相当于租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租界完全没有准备好接收数量这么庞大的难民,混乱状况可想而知。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难民认为租界是安全之地,纷纷涌入,拦都拦不住,与其在外边被乱军打死,不如拼一拼闯入租界避难。
于是,在租界的各处都是难民的身影,时常发生哄抢事件,巡捕房都维持不了秩序。
租界的西方董事们只好让租界内的帮派势力来对付难民,帮派成员成了维持治安的重要力量,这也是帮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