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兵锋 >

第50部分

三国之兵锋-第50部分

小说: 三国之兵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弥加闻言,忙出言应诺。

    次日,阙机、弥加统三万大军,呼啸出城,杀奔张横大营,素利亦领军随后进发。

    午时,鲜卑大军奔至,但见汉军依山立寨,且寨门紧闭,免战牌高挂,寨墙之上则遍布弓手。

    阙机大怒!使人大骂挑战!然汉军寨中并无人理会。

    少时,素利兵到,见此,更是料定汉军定为牵制己军而来,遂令大军三面围定,遣军攻打数次,皆被乱箭射回。

    素利怒火攻心!正欲下令全军猛攻,弥加进言道:“单于不必动怒,汉军立寨山脚,固然利于守御,然寨内并无水源,岂能持久?不如围之,数日之后,一鼓可下!”

    素利不信,亲自立于高埠处观之,果如弥加所言,大喜!遂令己军居中,大军分立三营,只待汉军水尽自溃。

    是夜子时,汉军忽然寨门大开,万余铁骑狂涌而出!王双纵马舞刀,当先杀入鲜卑军大营。

    鲜卑军措手不及,满营大乱!素利大惊!急声喝令大军集结!鲜卑军虽骤然遭袭,但毕竟兵力占优,逐渐集结万余兵马。

    素利怒火冲天,亲自领军往战王双!

    两军正激战间,张横又统军杀到!

    鲜卑军如何能挡?转瞬间便溃,幸得阙机、弥加领军来援,方才稳住阵脚。但夜色朦胧,汉军又皆着黑甲,鲜卑军无法分辨,只顾随大队冲杀。

    两军顿时混战成一团。汉军虽占兵甲之利,但鲜卑军兵力倍之,一时间,不分高下。

    素利渐渐心安,遂引百余亲随,打马往高埠处观战。浑然不觉数股黑甲铁骑,正人衔枚、马裹蹄,悄然逼近!

    赵云紧抿双唇,双目直视素利,待距其近百步时,将长枪挂于鞍桥,拈弓搭箭,奔射素利!

    两军激战正酣,喊杀声震天,素利全然无备,被赵云一箭射透面门,落马而死,身边亲军惊骇莫名,回身四顾时,赵云已杀至,长枪疾刺,快如闪电!瞬间杀死十余人!

    素利亲军大骇,纷纷夺路而逃!

    赵云令军士取素利首级,扬声大呼道:“素利首级在此!尔等何不早降?”

    鲜卑军闻之大惊!顿时皆无战心。

    弥加、阙机分领所部,一部往东,一部往南,夺路而逃。

    赵云正欲下令众将分兵追击,只见一将领数千骑疾奔而来,大呼道:“赵将军,南路敌军交予王双便可!”言毕,不待赵云答话,径自领军追击阙机去了。

    赵云微露苦笑,毫不迟疑,引军直追弥加。

    鲜卑军余部见大势已去,纷纷跪地请降。

    张横下令分批看押,等大军聚齐,再做安排。

    次日巳时,赵云、王双领军回返,弥加、阙机皆被斩首。张横大喜!遂令大军押解俘虏,进占无终城。

    略加清点后,此战俘虏近万人,斩首无算。张横军战死千余人,近卫军只死伤数十人。

    晚间,张横使人请赵云等将商议俘虏如何处置。

    赵云道:“彼既请降,杀之不详,不如尽数看押,待大将军发落。”

    张横道:“本将亦有此意,用作苦力亦胜却斩首!然大将军早有谕令,但凡蛮夷,尽皆斩之!若看押彼等,如何缴令?”

    王双不耐道:“二位将军无需烦恼,既然大将军有令,此事便交予末将便了!”

    张横奇道:“子全欲待如何?”

    王双道:“自然依令行事!末将将其分成十队,分批斩杀!不出一个时辰,便可缴令!”

    焦炳闻言,忙出列道:“此事末将最是拿手,不敢劳烦王将军。”

    赵云无奈道:“即是大将军有令,我等只能依令行事。”言毕,长叹一口气,接着道:“大将军向来宽仁,为何独恶蛮夷?”

    焦炳道:“蛮夷掳掠成性,大将军震怒!自然施以雷霆!”

    张横颔首道:“言之有理,此事便交予你二人,务必斩尽杀绝!”

    二将拱手应命。

    十余日后,马超兵至渔阳,鲜于辅领众官吏出城十里相迎。

    入城之后,鲜于辅便呈上印绶,祈告老还乡。

    马超不允,与其论及政事,皆对答如流,阎柔等又告知其新政之法,鲜于辅听后,大赞道:“此乃亘古未有之善政也!”言毕,自请仍为渔阳太守。

    马超大喜允之,遂留军三千充作役吏,领大军往右北平进发。

    五日后,大军抵达无终,众将纷纷出言请战,欲一举攻入辽西。

    马超道:“素利等业已伏诛,辽西鲜卑名存实亡,只剩乌桓楼班所部,虽不足为患,但若挥兵辽西,恐其惊惧逃窜,久后必为大患!不如遣人前往说之,令其举族归降。如此一来,幽州方可长治久安。”

    杨兆不解道:“即便楼班窜入塞外,亦只有万余兵丁,何足为患?况且长城以北乃苦寒之地,大鲜卑山更是人迹罕至,积雪经年不化,楼班等如何活命?”

    法正亦道:“杨将军之言是矣!楼班等辈实无需在意。”

    马超乍闻杨兆之言,暗自沉思道:“大鲜卑山是什么山?位于东北部,应该是大兴安岭!那小兴安岭在哪里?后世清朝的发祥地长白山又在哪里?这些可都是宝山啊!什么叫无需在意?那个什么姓拓跋的强大部族就是从大鲜卑山走出去的。少数民族之所以在古代强大无匹,几度统一中原,就是因为当权者见识不够,狂妄自大,轻视蛮夷造成的!还有后来的五胡乱华,不都是少数民族崛起而导致的吗?既然上天让我再活一世,那我就绝不能让这些惨祸再临华夏大地!”念及此,遂沉声道:“楼班故不足虑,但诸位有所不知,大鲜卑山周边诸族林立,因久居苦寒之地,故民风彪悍,骁勇善战。若楼班接连此地蛮夷,不出十年,定然再寇幽州!本将军岂能纵虎归山?!”

    法正道:“主公多虑了,大鲜卑山正亦有耳闻,此地部族众多,且相互仇杀不止,更兼其族民稀少,实不足为患。”

    马超肃容道:“自初平元年始,天下诸侯何其多也!彼此间亦征伐不断,然至今仅存几何?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用于蛮夷,亦此理也!”

    法正闻言叹服。

    杨兆奋然出列道:“大将军不必忧心!待抵定幽州后,末将便提兵前往大鲜卑山,尽斩其首,献于帐下!”

    众将亦愤然请令。

    马超沉声道:“此事容后再议,当务之急乃招降辽西楼班事宜,诸位有何见解?”

    法正进言道:“何不仿效鲜卑侯?”

    杨兆摇头道:“鲜卑侯拥兵数万,且迁十余万族人入河套屯田,又驻守河西年余,楼班岂能相提并论?更兼其为丘力居之子,蹋顿亡后,竟自立乌桓单于!狼子野心尽显!若不斩之,定为后患!”

    马超微微颔首,言道:“楼班志气非小,招之有若养虎!不如除之!”言毕遂令法正修书,杨兆用印,许封楼班乌桓侯,度辽将军,统其部永镇辽西,以安其心。又令杨兆领三万铁骑,自北而南,包抄阳乐县。自统大军,由西往东,直取辽西!

    数日后,阳乐县,楼班接书大喜,遂召集诸部族长详议。

    楼班道:“大将军遣人致书招降,许本单于乌桓侯,且永镇辽西,诸位以为如何?”

    一族长道:“莫非汉人缓兵之计?单于不可轻信!”

    又一族长道:“此言差矣!久闻大将军言出如山,极重然诺,岂能虚言相欺?”

    楼班接口道:“正是此理!辽西汉人众多,故而粮草不愁,岂非胜却大鲜卑山苦寒之地百倍?且我族久居于此,怎能轻易迁徙?”言毕,即遣人赶赴无终请降。

    (本章完)

第64章 灭乌桓攻略辽东() 
建安十三年冬,马超大军围楼班于阳乐。

    楼班几度领军出城,欲破围而出,皆被赵云击退。惊怒之下,遣使出城,呈上法正之书,责问道:“大将军已许我族降顺,今为何纵兵围城?!”

    马超佯作不知,杨兆出马大笑道:“此乃本将之计也!与大将军何干?你等还不速速回城,令楼班开城请降!否则打破城池,鸡犬不留!”

    使者抱头鼠窜而去。回见楼班,具言其事。

    楼班急取书观之,见落款果然为“大汉安北将军杨兆”,不由气恨交加,扯碎书信,喝道:“汉人皆奸诈之辈!本单于在此立誓,若能逃回大鲜卑山,异日定然杀尽天下汉人!”

    一族长道:“单于息怒!现今马超大军四面围定,如何得脱?不如权且降之,留有用之身徐图后计。”

    楼班面带恨色,切齿道:“本单于誓死不降?!”

    又一族长进言道:“不如行诈降之计!”

    楼班神色一动,连声追问。那族长阴声道:“我等皆身藏利刃,跟随单于出城归降。届时马超定然亲至,其虽骑战无双,但下马只一夫之敌耳!若我等骤然前突擒之!任其大军十万,亦无能为也!”

    楼班闻言大喜!从其计,遂遣人往见马超,约定明日率众归降。

    次日,楼班大开城门,领数十人,步行出城,伏地请降。

    马超大喜!正欲上前,法正急道:“不可!彼等数十人,若包藏祸心,主公危矣!”

    马超笑道:“有子龙在侧,此等宵小不足为虑,若其心存歹意,正好一网打尽!”言毕,紧走几步,作势欲扶起楼班。

    楼班见马超只带一人上前,暗喜!待其走近,猛然跃起,大喝一声:“拿下!”身后诸族长纷纷拔出短刀,欺身而上!

    赵云长剑出鞘,正欲护于马超身前,但见其早已突前,手中长剑矫若游龙,瞬间便刺死数人。遂不甘落后,亦挺身而上。众亲军见势不妙,亦疾步赶来!

    马超一声大喝!长剑横扫,逼退众族长,大笑道:“众军退后!些许宵小,何足道哉?且看本将如何杀敌!”言毕,剑指楼班,喝道:“若你接得本将三剑,便饶你不死!”

    楼班大怒!喝令众人攻杀。

    赵云仗剑而出,扬声道:“何需大将军亲自出手?只云一人,便可尽斩此间人等!”

    马超笑道:“超与子龙并肩杀敌,看谁先斩楼班,如何?!”

    言毕,挺剑直取楼班。赵云无奈,只得跟上,仗剑护住马超侧后。

    旁边法正大急!谓杨兆道:“将军何不下令?若挥军拥上,彼等皆为齑粉矣!”

    杨兆笑道:“军师有所不知,大将军剑术超群,独创之出手法广为流传,莫说此间数十人,便有百人,亦须臾斩尽,我等不妨静观大将军剑技。”

    法正惊声道:“将军切莫顽笑!若有闪失,我等万死莫赎!”

    杨兆道:“军师但请放心!大将军此举乃震慑蛮夷之心也,若无必胜之算,岂能弄险?”

    法正虽然之,但仍惴惴不安,垫脚望向战圈。

    但见尘埃已落定,数十蛮夷悉数被戮,马超脚踏楼班,赵云矗立在侧。众军喝彩之声响彻天地!

    阳乐城头,乌桓大军噤若寒蝉!

    马超喝令亲军拿下楼班,推往城门,大喝道:“楼班作逆!与你等无干!降即免死!”言毕,抬手一剑,斩下楼班首级!

    乌桓军大骇,又因无人统御,遂大开城门,纷纷跪伏于地。

    马超大喜!令杨兆领军进城,收楼班及众族长家小,一并斩之!众乌桓降军则选其精壮,愿从军者编入杨兆所部,不愿者随意去留。并免去辽西汉人百姓一年赋税。

    自此,民心归附,辽西大定!时建安十三年冬月也,天气转寒,不宜动兵。马超遂聚众将商议收取辽东之策。

    阎柔进言道:“主公,辽东太守公孙康骁勇善战,北阻高句丽,东戍三韩,西拒众夷,治下令行政通,乃大将之才!不如遣人往说之,若能收为己用,助力极大!”

    法正道:“阎使君所言极是,然此人野心甚大,恐徒费唇舌。”

    杨兆嗤笑道:“二位何需费事?待来年开春,本将统大军征之便是。”

    张横亦道:“杨将军言之有理,量公孙康等辈怎敌我军兵锋?”

    法正摇头道:“二位将军万不可轻视公孙康!其父子历任辽东太守,颇有功绩,故而深得民心,非蛮夷之辈可比,须得从长计议。”

    阎柔道:“不如遣使封其为襄平侯,仍为辽东太守,则辽东立定也!”

    马超摇头道:“若如此,辽东便为国中之国,本将军政令如何通达?且高元才等作何感想?高句丽、大鲜卑山等地,我汉家何日可得?”

    闻听此言,杨兆等尽皆大喜,阎柔等唏嘘不已。

    法正劝道:“主公方才所言渚地皆乃荒莽深山,取之何益?不如整军备武,进击中原。”

    见阎柔亦出列欲劝,马超忙道:“孝直所言不无道理,然此数地,本将军誓取之!诸位不必再言。”

    杨兆等将闻言,欣然拜道:“末将等愿效犬马之劳!”

    马超挥手示意其等免礼,接着道:“至于公孙康,本将军这便修书,令其降顺,如若不从,来年本将亲往征之!”言毕,下令诸将严加操练士卒,并遣人前往晋阳,传令马钧等匠人前来辽西听令。

    辽东郡,襄平城,公孙康正聚众议事。

    一文士道:“主公,大将军马超亲提十万大军征伐幽州,鲜卑、乌桓诸部俱灭,曹公亦被其击退!何况我等乎?不如降之,方为万全之策!”

    公孙康闻言暗怒!视其人,乃谋士阳仪也,正欲出言呵斥,另一谋士柳毅道:“非也!我辽东已历两世,兵精粮足,民心安定,岂能轻易拱手于人?!况且马孟起所行军政分治之策,大不利于主公!若降之,永世受制于人矣!”

    阳仪道:“柳公所言,仪亦知之,然其兵锋之锐,世所罕及!恐我辽东将士非其敌手。昔日大将军数日间便攻破函谷,凭万余军兵拒守曹公十万大军!其部安北将军杨兆,更是杀的鲜卑、乌桓等族心惊胆裂!先主公苦心经营辽东十余载,如今政通人和、百姓咸安,若兵祸再临,我等异日何颜面见先主公?再者,大将军虽行文武分治之策,然其宽仁爱民、信义素著,原并州刺史高干自归降以来,屡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