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天兵在1917 >

第986部分

天兵在1917-第986部分

小说: 天兵在19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别说,这句话真心是管用。因为托洛茨基刚想争辩,就发现斯大林、伏罗希洛夫、乌博列维奇、布琼尼一致的用不怀好意的目光盯着他,那意思很明确,只要他再敢较劲,那就要面临群殴的结局。

    这时候托洛茨基才想起,这里不是政治局,在政治局他都没有绝对的上风,在一边倒的军委他想较劲?那真心是找虐!

    不过托洛茨基的话也给李晓峰提了个醒,伊20项目确实得注意了。最好是别让托洛茨基抓住什么把柄,至少是不能像伊…16一样,弄出一堆堆的问题。

    那么此时此刻。波利卡波夫主导的伊…20项目是个什么情况呢?在1935年4月份,伊…20项目的第一架原型机tskb…20走下了绘图板,这是一款完全不同于以前苏联战斗机的飞机,拥有流线型的机头和真正的全金属结构,安装一台法国进口的12ycrs水冷发动机,空机重量2。1吨。最大起飞重量2。75吨。

    在第一次试飞中,这种座舱十分靠后的战斗机带着沉重的滑橇飞出了493公里每小时的最大速度。之后的试飞中去掉滑橇更是飞出了530公里的超级好成绩。

    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波利卡波夫似乎还没有走出伊…16的圈子,这种新式战斗机同样是一种稳定性很成问题的飞行器,尤其是其靠后的座舱更是进一步恶化了伊…16就存在的纵向稳定性问题。而且tskb…20竟然比伊…16还要“灵巧”,在第十七次试飞中就带着试飞员契卡洛夫在起飞中拿了大顶。第二十次试飞中干脆利落的带着试飞员一起撞上了地面,机毁人亡……

    那时雅科夫给李晓峰的汇报是:“该机异常灵敏,而且因为重心靠后滚转十分困难,航程更是相当有限……”

    当时李晓峰是凉了半截腰,尤其是当他亲眼看到tskb…20的照片时更是满头大汗,因为这个tskb…20太像历史上的基于伊…200项目发展而来的米格…1了,而米格…1存在的问题几乎是跟tskb…20一模一样。

    李晓峰立刻就意识到了,让波利卡波夫设计一款战斗机恐怕是个错误,波利卡波夫更适合设计截击机。可是伊…20项目已经展开了,这半截里怎么换人?

    就在李晓峰纠结不已的时候,雅科夫带给了他一个好消息,轻型飞机设计局的主任设计师雅科夫列夫设计了一款全金属结构的轻型飞机,这种原计划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参加施耐德杯水上飞机竞赛的飞机,在使用故障频发的am…34发动机时就表现出了不错的速度性。可惜其设计工作因为资金的限制一直断断续续进展缓慢,原本应该参加1933年比赛的飞机到了1934年下半年才完成原型机,自然的也就谈不上参赛了。

    原本这架飞机就该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发霉,雅科夫列夫还得继续在轻型飞机设计局窝着长蘑菇。可谁让他碰上了另外一个雅科夫,当时为自己老板解决战斗机问题的他是跑遍了所有的设计局,以便找到一款能用来替补波利卡波夫伊…20项目的飞机,当他看到雅科夫列夫的设计时,立刻是眼前一亮。

    这款轻型水上竞速机速度很快(超过了伊…20项目最基本要求450公里每小时)。而且是全金属结构(防腐蚀),唯一的缺点就是为了减重导致机体结构比较脆弱。如果想将其改造成一架能在航母上起降的战斗机恐怕得大幅度加强结构!

    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精神,李晓峰立刻给雅科夫列夫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以及他所需要的一切优先权。经过雅科夫列夫紧张的设计。后来被称为雅克…1,当时根本就没有设计编号的新式战斗机诞生了(不是国家项目,自然没有项目编号)。

    这种使用12ycrs发动机,采用悬臂式下单翼、起落架可收放的单座战斗机相当的漂亮!其发动机支架为钢管焊接结构,发动机罩为金属结构,后部机身分为两种型号,海上型使用全金属结构。而陆基型号则为上下为胶合板覆盖。座舱盖为三段式有机玻璃结构,中段向后滑移。飞行员座椅有8毫米厚的装甲板保护。全部武器为:炮口位于螺旋桨中心的20毫米机炮和机鼻的两挺7。62毫米机枪。

    该机空重2。6吨(海上型号,陆基型号2。45吨),最大起飞重量3。1吨(海上型号,陆基型号2。95吨)。其最大速度490千米每小时(海上型号,陆基型号510千米每小时),升限一万米,最大航程650公里。

    原型机在1935年4月份开始了试飞,在试飞中该机的操纵性非常不错,比起反应过于灵敏稳定性相当成问题的伊…20,雅科夫列夫的飞机用试飞员的话说:“接受过30小时的初级飞行训练的飞行员就能驾驭它!”

    当然,这个后来的雅克…1也不是没有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高空性能不理想。这种战斗机只适合在五千米以下空域活动,而且航程实在是偏小。

    不过在1935年,你不能要求太高。一款能最大速度超过五百公里,而且操纵极为舒服的战斗机已经格外的理想了。

    而且雅克…1的试飞也比伊…20更加顺畅,几乎没有出过什么重大飞行事故,用试飞员的话说:“只要你自己不做死,傻瓜都能飞好雅克…1。”

    这也是李晓峰面对咄咄逼人的托洛茨基时为什么会比较淡定的原因,就算伊…20项目不顺利。替补的雅克…1也能解决问题。甚至李晓峰都想让波利卡波夫停止研发伊…20,跟雅克…1比起来伊…20实在让人蛋碎。让老设计师去完善伊…15和伊…16去吧。

    不过这话李晓峰有点说不出口,毕竟波利卡波夫在之前的发动机之争中可是站在了他这边,人情总是要还的,而且以老头的威望,突然将其拿下太过于打脸。想了想,李晓峰只能安慰自己:“不行的话,让伊…20去干截击机的活,实在不行就去当高空侦察机吧!”

    和战斗机项目相比,当时更危险的是轰炸机项目,毕竟在战斗机上斯大林系还站在李晓峰这边,而在轰炸机项目上他的运气就不那么好了,因为以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为首的骑兵系统对远程航空兵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更希望空军关注于战场支援任务,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他们跟图哈切夫斯基和托洛茨基的意见更接近。

    比如在这次战斗中,tb…1和tb…3的表现就很糟糕,压制敌机场显得无能为力,而近距支援任务更是力不从心,从这个角度说远程航空兵的价值几乎是零。因为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是相当的不满意,对于搞远程航空兵,尤其是采购很贵很占资源的b17是相当恼火的。

    果不其然,托洛茨基围绕b17项目开炮之后,斯大林立刻就变成了沉默的莫尔恰林,至于伏罗希洛夫更是开始站在了托派那边,强烈地质疑四发远程轰炸机项目的合理性:

    “从之前的战斗中我们能够发现,能够支援红军地面部队作战的只有强击机部队,远程轰炸机没有表现出一点儿价值……一架昂贵的四发轰炸机的采购价格足以采购两架双发轰炸机以及四架强击机,而且后者能够轻松愉快地完成战场支援任务……我想不通为什么要采购b17,战斗证明红军不需要四发轰炸机!战士们迫切需要的是强击机和双发轰炸机!”

    李晓峰和阿尔克斯尼斯只能耐心解释道:“tb…1和tb…3的表现确实不好,但是这并不是说远程航空兵就无用。只能说tb…1和tb…3的性能不能满足远程航空兵的需求。而b17不同,它的载弹量、航程以及速度都更大。如果有足够数量的b17,我们完全有可能摧毁敌人的机场,甚至直接打击敌人用于战争的工业设施,这样的打击能力并不亚于战场支援任务,甚至能够直接摧毁敌人的战争机器!”

    “这只是你们嘴上说说而已!”托洛茨基挖苦道。

    “是不是嘴上说说,b17服役之后我们立刻就能看到,如果有足够数量的b17轰炸机,现在空军就能瘫痪敌人在海拉尔、满洲里的机场,甚至可以摧毁敌人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奉天机场上的敌机,甚至从符拉迪沃斯托克起飞能轰炸东京!而这是前线航空兵绝对做不到的!”

    伏罗希洛夫冷笑了一声,阴阳怪气地说道:“可是我们现在不需要轰炸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奉天,更不需要轰炸东京,我们在前线的战士们迫切需要的是炸毁敌人的铁路线,摧毁敌人的工事,而这些任务b17是绝对无法完成的!”

    “b17确实不能完成这些任务,但是这些任务可以由研发中的俯冲轰炸机和双发快速轰炸机去解决。这跟b17项目并不矛盾!”李晓峰瞪了伏罗希洛夫一眼,强调道:“远程航空兵和前线航空兵是空军的两条腿,不能厚此薄彼,缺少任何一条腿,我们的空军就变成跛子了!”(小说《天兵在1917》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ps:鞠躬感谢随风的旅人、hzwangdd和尤文图斯同志!

58 飞机的问题(下)()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天兵在1917》更多支持!李晓峰的慷慨陈词有作用吗?只能说有一定的作用,引进b17的项目暂时是保住了,但是第一批签订的订单被大大裁剪,从最开始的意向一百架订单,削减为50架,至于后面的全套国产化计划,暂时是被搁置了,按照军委会议的决议,究竟是不是国产化,还要看装备b17之后的部队的反映。

    在削减b17采购数量的同时,图波列夫设计的刚刚获得sb…2代号的快速轰炸机却被大量采购,总装备部一次性就下达了300架的订单,而且这还是第一批,后面还有第二批第三批订单,如果不是工业能力有限,伏罗希洛夫都有心一口气来一千架。

    不光是大量采购sb…2,连还在原型机制造阶段的pe…1俯冲轰炸机也一口气被定购了一百架。说实话,李晓峰都觉得这太疯狂了,pe…1性能究竟怎么样谁还不知道,甚至能不能完成试飞都不知道,这就给一百架订单。尼玛,刚才托洛茨基还在哭穷,一转眼就开始败家了。

    那么pe…1究竟是一架什么的样的俯冲轰炸机呢?从机头看,倒是很传统,但是后半截机身瘦得跟电线杆一样,乍一看很像是蜻蜓。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很丑的飞行器。至少李晓峰看到绘图板上的pe…1时,很难相信这是一架俯冲轰炸机,相反他更像是一架传统的单发水平轰炸机。

    从风洞吹风的结果看。pe…1有较快的速度,使用960马力的12ycrs发动机时,最大速度可以达到430千米每小时。不过同时也要看到,pe…1装甲防护有点脆弱,空重“才”2。7吨,最大载弹量也不过是500公斤,而且这还是加强了结构的海军舰载型。陆基型号用某种话来说,单薄得就像一张纸。

    总而言之。这是一架为了提高速度,尽可能减少结构重量的“快速轰炸机”。不得不说,这个年头,加快速度在红色空军上层还是很有市场的。比如说sb…2,比如说这个在绘图板上的pe…1,都是那种速度比当时战斗机都要快的轰炸机。

    大概是红军高层认为,避免轰炸机被击落的最好办法就是飞得比战斗机还快,让敌人追都追不上才好。讲心里话,这种设计思想让李晓峰很是无语,飞得再快但是完不成基本任务有啥用?比如说这个pe…1,速度确实不错,但是俯冲轰炸能力究竟怎么样就很不好说了。反正在李晓峰看来,那单薄的机身在俯冲结束拉起的时候十有*会散架。

    不过当时佩特利亚科夫对他设计中采用的反向螺纹交织最短线机体结构是十分自信的,他认为这种结构轻便且坚固。很适合俯冲轰炸机这一机型。

    当然后来的试飞也证明了这一点,pe…1的机体结构确实没出过什么问题,至少不像某仙人想象中那样会散架。但是,某仙人的预言也被部分实现了,这种速度很快的俯冲轰炸机的俯冲性能确实不太好,进入俯冲后改出比较困难。而且俯冲的速度有点过于快了,对于那些刚刚上手的新手飞行员来说。稍有操作失误就会陷入尾旋,或者改出失败一头撞向地面。

    而且pe…1存在的最大问题还不是俯冲性能不理想(熟手不存在这个问题),而是这货降落的性能很糟糕,他的最小降落速度都高达两百公里以上,而且降落时的滑行角度又比较大,形象的说仿佛是砸在地上一样,驾驶过pe…1的飞行员后来很形象的给pe…1取了一个名字——跳跳蜂。

    也正是这一点宣判了pe…1作为一款海军舰载机的死刑,在起伏不定的甲板上降落本来就很考验人,再加一个弹跳属性,那真心就是玩命。

    海航在航母上试飞了几次pe…1之后,就断然宣布拒绝接受这种降落时爱跳舞的飞机,而是采购了一批sbd…1应急。与此同时,海航也马上将注意力放在了另外一个著名飞机设计师苏霍伊设计的su…1多用途轰炸机上。

    说起这个su…1多用途轰炸机,就不得不提一提之前有提到过的那个跟伊…16竞争的伊…14项目。这个项目就是有苏霍伊全权负责的,当时的代号为ant…31bis。当时苏霍伊就准备搞一款同时具备单翼机的高速性、双翼机的盘旋性以及对地攻击机的超强火力性的全能战斗机。

    不过苏霍伊的设计正应了那句话,什么都会一点儿,什么都不精。伊…14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结果自然是被老谋深算的波利卡波夫杀得丢盔卸甲。

    不过苏霍伊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全能战斗机的设计却引起了李晓峰的注意,倒不是某仙人准备搞一款“战斗轰炸机”,而是他觉得苏霍伊设想中的多用途性还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于舰载机来说,意义是相当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航母上不管是甲板还是机库空间都是有限的,这就制约了舰载机的最大数量。本来一艘航空母舰的载机量就不大,再因为不同的任务制约,还要装载几个不同的机型。比如说战斗机、鱼雷轰炸机、水平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和侦察机。

    哪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