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第13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原因相当简单,用咱们的土话说那就是狗急跳墙,或者说兔子急了也咬人。之前罗马尼亚人表现糟糕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这场战争跟他们的关系不大,为什么要拼死拼命的为德国人卖命呢?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象征性的出点力就成了。
而现在,他们被红军团团包围在了亚克尔曼,再磨洋工或者出工不出力。结果就是被魔鬼一样的毛子砍瓜切菜一样收拾掉。为了保住生存的希望。他们自然是要全力以赴。
不过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或者说戏剧性的一幕很快又发生在了罗马尼亚人身上,当战斗进行到第三天,之前两天中表现得异常出色的罗马尼亚第14步兵师却莫名其妙的崩溃了!
在第三天战斗刚刚打响了三个小时候,该师一个主力团忽然放下武器集体向红军投降,而这个榜样很快就激励了该师剩下的部队停止战斗,剩下的罗马尼亚人一部分就地投降,另一部分放弃阵地掉头就往亚克尔曼城区逃跑。
这样的神转折简直让人目瞪口呆,耶内克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你他么逗我玩?”
实际上托尔布欣的表情也不比耶内克强多少。昨天晚上他还在后悔,认为自己太过于低估了罗马尼亚人在绝境下的求生意识,还准备了一系列的杀招用于突破罗马尼亚人的防线,但是今天这一切都还没用上呢,罗马尼亚人就烟消云散了。尼玛,托尔布欣深深的怀疑昨天的罗马尼亚人和今天的那一批
批真的是同一批人吗?
后世的史学界对罗马尼亚第14步兵师的崩溃也是充满了兴趣,不断地有专家学者试图搞清楚在那个晚上罗马尼亚第14步兵师究竟经历了什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放弃了抵抗呢?
反正说法是很多的,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是kgb的功劳,一定是邪恶的kgb特工蛊惑了罗马尼亚人,让他们做出了错误的抉择。但是这种说话也是有问题的。特工劝降一般来说山穷水尽的情况下更好使,可明明罗马尼亚人之前打得很不错。完全没有一丝一毫药丸的迹象,这样的情况下忽然听从蛊惑选择放弃抵抗投降,逻辑上说不通哈?
是什么样奇葩的脑袋才能这么脑残?虽然罗马尼亚人是够那啥的,但不至于真的脑残吧?
当然,还有其他的解释,比如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之前两天的激战中罗马尼亚第14步兵师损失很大,惨重的损失极大的消耗了他们的抵抗意志。在新的一天当红军再次加强进攻火力之后,这些人就崩溃了。
这种解释看上去能说得通,但是根据战后托尔布欣的报告,罗马尼亚第14步兵师的损失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并没有超出罗马尼亚人承受的极限。而且大部分选择投降的罗马尼亚第14步兵师的士兵和军官也承认,继续战斗并没有什么问题。
既然如此,那究竟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投降呢?说起来好笑,引发罗马尼亚人崩溃的原因竟然是那么的不起眼:在第二天的激战结束之后,罗马尼亚第14步兵师向耶内克反应弹药消耗甚大,希望能马上获得补充。耶内克表示同意,并指示后勤部门立刻满足罗马尼亚人的要求。
后勤部门获得耶内克的指示之后也立刻就给罗马尼亚人送去了成箱的弹药,似乎一切看上去很完美。但是让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很快就发生了,罗马尼亚第14步兵师领到这批弹药之后发现大部分弹药箱都是封死的,需要他们动手用撬棍撬开,这让罗马尼亚人很生气,觉得受到了德军的歧视和怠慢。
“难道德国人就不能将弹药箱打开之后再送给我们?”
“这些该死的德国佬根本就是在歧视我们,这就是故意怠慢我们!”
很难想象罗马尼亚人当时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火气,也很难理解他们的火气冒出来的这么奇葩。总之,他们很不高兴,认为受到了歧视,是一肚子的怨气。
而这股怨气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们之前两天的那种斗志瞬间就被排泄掉了。在第三天的战斗爆发之后,火气很旺盛的罗马尼亚人打掉了他们之前剩余的弹药之后,鄙夷地望了德国人送来的未开箱的弹药一眼,然后就乖乖的举手投降了。
而少数选择向亚克尔曼逃跑的罗马尼亚军官则是这么向耶内克解释他们为什么会瞬间崩溃的:“将军阁下,我们的部队缺少撬棍,没办法打开您送来的那些弹药箱,弹尽粮绝的我们只能投降或者撤退!”
可想而知听到这个奇葩借口的耶内克上将会是一副什么表情,如果可以的话他恐怕会立刻枪毙这些所谓的盟友。这些不靠谱的逗比不配活着!
当然。我们都知道罗马尼亚人不是真正的逗比(虽然他们有这种倾向)。之所以会崩溃根本不关撬棍什么事儿。真正导致他们崩溃的其实还是长久以来的怨气。罗马尼亚人其实是不愿意打仗的,更不愿意绑在德国战车上参战,哪怕他们攻打的目标是很让他们厌恶的俄国佬。他们普遍厌战缺乏斗志,但在纳粹的铁蹄和黑洞洞的枪炮威胁下又不得不勉为其难的参战。
从一开始罗马尼亚人就是纠结的,而在亚克尔曼战役中,之前两天的激烈抵抗是源自罗马尼亚人的求生心里,这种心理只能支撑一时,当战斗的激烈程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这股劲来得快去得会更快。
很显然,罗马尼亚人发现哪怕他们垂死挣扎了但也无法抵挡红军的猛攻,既然如此还费那个劲抵抗干嘛?在一小部分懦弱士兵的带头示范作用下,罗马尼亚第14步兵师的士气瞬间就垮了。
罗马尼亚第14步兵师的突然崩溃让德军,尤其是毗邻罗马尼亚第14步兵师的德军第257步兵师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侧翼的巨大压力。而当红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迅速出现在德军濒临海岸的一侧防线上时,引发的恐慌情绪更是让德国人崩溃。
德国人普遍想不通俄国坦克和装甲车是怎么越过峡湾出现在他们的侧翼的。空军的空中侦察报告从未显示有红军工程部队在峡湾一侧搭建浮桥,也没有出现驳船以供运输,这些该死的俄国坦克难道是从峡湾那边游过来的?
德国人还真没有猜错,红军的坦克和装甲车确实是涉水游过峡湾的,之前曾经说过。亚克尔曼一侧是靠近峡湾的,而这个峡湾离对岸最窄处大约是五公里左右。
因为这段距离还是比较长的。而且峡湾的水深普遍在四米以上,当时的坦克很难潜渡如此长的距离,所以德国人认为红军不太可能从峡湾这一侧发起进攻,就算要发起进攻也必须搭建浮桥或者动用大量的船舶,而这是很难瞒过他们的眼睛的。
那么红军的坦克究竟是怎么神兵天降的呢?其实是搭建浮桥和潜渡和浮渡相结合的措施。从一开始托尔布欣就认为从亚克尔曼峡湾一侧进行突袭将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当然想要实现难度也特别大。
怎么瞒过德军的眼睛是个大问题,为此红军破费了一番功夫,比如说修建浮桥,这项工作完全在夜间进行,而且将进行严格的灯火管制,而且为了防止被德军发现,托尔布欣要求空军每天晚上对亚克尔曼进行大规模轰炸,借此分散德军的注意力掩护工程兵作业。
当然,这还是不够的,因为偌大一座浮桥,除非德国人眼瞎才会看不见。嘿嘿,对此托尔布欣的对策是,在施工过程中,所有一切与渡桥有关的建筑和器材(包括桥梁本身)都隐藏在水面以下。也就是说这座桥是在水下的,平视根本就看不见。而且为了防止德国空军和罗马尼亚空军察觉,红军的战斗机部队加强了对这一区域的猎杀行动,导致德国和罗马尼亚战机很难接近峡湾,自然也就无法发现红军的秘密了。
通过高效的工程运作,在第41集团军发起攻击之前,红军实际上已经在峡湾当中建造了一座长三千八百米的水下浮桥,红军的主要坦克都能通过浮桥靠近亚克尔曼。
当然,前面也说过,峡湾最窄处也有大约五千米,三千八百米的浮桥不足以让红军的坦克部队上岸
,不要紧,因为剩下的这一段距离红军准备用潜渡解决问题,十多辆t…35安装上了潜渡装置,在一个退潮的夜晚从浮桥上下水,然后慢慢的接近亚克尔曼的一侧海岸。
之所以选择t…35而不是选择t…34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出厂的时候,所有的t…35都配备了全套的潜渡设备,而且t…35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相关需求,红军装甲部队只需要将设备安装好,并查明峡湾内的水文状况,找到一条可供潜渡的路线就成了。
至于红军的装甲车,他们不需要潜渡,mt…lb36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水上行驶的能力,完全可以用履带划水浮渡。而这一切都是德军没有料到的,所以当成群的t…35和mt…lb36从德军第257步兵师薄弱的侧后方杀出来时,德国人的防线很快就崩溃了!
而第257步兵师的崩溃直接导致了亚克尔曼北部防区的崩盘,红军轻而易举地推进到了亚克尔曼城市核心区域,迫使德军在没有做好完备的巷战准备工作的情况下被动的投入一场惨烈的巷战。后来耶内克上将承认:“当俄国坦克出乎意料地从海面上杀过来时,我就知道一切都完蛋了!”(。)
ps:鞠躬感谢尤文图斯同志!
。。。
378 逃亡之路(上)()
当托尔布欣用巧妙的奇袭在亚克尔曼打开局面的同时,在南面的伊兹梅尔方向,科涅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部队也让伊兹梅尔的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感受到了什么叫风林火山式的进攻。??要看??书??·1·cc仅仅一个照面,伊兹梅尔的守军就崩溃了,而这也导致罗马尼亚最重要的军港图尔恰进入了红军的火力打击范围。
当时,科涅夫居北华西列夫斯基局南,支撑起了两个硕大的攻击箭头,分别指向加拉茨和图尔恰。这两位可不是优柔寡断的叶廖缅科,两位红军中数一数二的军事专家充分挥出了机械化部队的威力,就像根烧得通红的肉叉,狠狠地向布加勒斯特方向刺了过去。
红军的狂暴攻势让德军感受到了窒息的滋味,著名的第49山地军原本还准备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去增援被围困在亚克尔曼的耶内克上将,但是一看到苗头不对,不等元的命令下达,就自行向罗马尼亚境内撤退了。
而另一面扼守在苏利纳河桥头堡的德军第5o步兵师主力团倒是比49山地军强点,面对气势汹汹冲过来的红军第37集团军的坦克还试图螳臂拦车,但很快他们就被华西列夫斯基用一波流带走了。
第5o步兵师剩余的部队眼看这是药丸,也赶紧虎口逃生,主动放弃了图尔恰,连同第111步兵师残部一股脑地向南撤退。一名隶属于第5o步兵师的士兵在他的家书中这样回忆了这段“屈辱”的撤退历程:
“我们昼夜不停的行军,当然大部分时候都是靠我们的两条腿,长长的逃亡队伍中充斥着数不清的罗马尼亚人。这些刚刚返回家乡的可怜虫还来不及体味一下回家的滋味,就得像丧家之犬一样狼狈逃跑……当然我们的状态也不比罗马尼亚人好多少,红军在无休止的追击我们,时时刻刻都有被赶上和包围的危险,这真让人揪心,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尽快的离开这个该死的鬼地方!”
这一次罗马尼亚人终于和德国人一起“并肩作战”,他们就像一根绳上的两只蚂蚱,不得不同心协力了。
眼看德国人就要被华西列夫斯基的铁蹄碾过。好在“克日姆”山地步兵团及时挺身而出,死死地扼住了图尔恰外围的部分交通要隘,将追击的红军部队挡在了自己的主力部队的身后直到这些山地步兵被彻底消灭为止。
当然,在此期间德国空军也是出力良多。眼看罗马尼亚的局面要崩盘,在希特勒的严令下戈林投入了他能拿得出的所有空中力量进行阻击。每当红军的先头部队眼看就要赶上撤退中的德军时,空军的高炮部队和战斗机以及攻击机部队就会赶到现场,为逃亡中的战友提供难能可贵的支援和掩护,极大的延缓了红军的追击度。
根据德方的资料显示。迪屈曼少将的第一航空军下属的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在短短的几天之内一共出击了239o架次(尤其以第27俯冲轰炸机联队居多),凶猛的低空打击让近五十辆红军坦克变成了废铜烂铁(至少德军是这样认为的)。壹看书?·1?k?a看n?s?h?u看·c?c?而德军的高炮部队的战果就更加夸张了,他们宣称击落了红军58架战机,并用88炮摧毁了62辆红军坦克。
可以肯定的说德国人的战果报告中充满了水分,不过这在战争年代也不算夸张,反正不管是轴心国还是同盟国都喜欢这个调调。不过还是必须承认德国空军的有力阻击确实给了逃亡中的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赢得了喘息的时间,给华西列夫斯基和科涅夫制造了不少麻烦。
总体上说,德国人的撤退还是比较有序,用古德里安的话说:“这是以我们希望的方式在撤退,而不是溃散。”当然对于撤退的亲历者。这段经历就不那么有趣了,红军的“刺刀”已经抵在了他们的菊花上,让他们必须时时刻刻加快脚步,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宿营休息睡个好觉更是天方夜谭,最多也就是在马路上歇歇脚然后就得继续撒丫子狂奔。
对于缺少机械化能力的逃跑者来说,每天能走上2o到3o公里已经很不容易,所有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都被德国人和罗马尼亚人毫不留情的抛弃了,汽车或者是马车都被塞得满满的,连大部分军官都得徒步逃跑。只有伤员才能享受一点优待。
为了保证大部队能够顺利撤退,德军还不得不留下一部分部队殿后阻击。但事实证明在这个平坦而有缺少足够地形作为掩体的平原上,不会有个人英雄般的表现舞台,从头顶呼啸而过的“黑死神”很快就会蹂躏一般把地面上所有的暴露目标炸得四分五裂。而德军少数的坦克和突击炮又很难给潮水一般涌过来的红军t…34和t…35制造太多的麻烦。
很显然能否在红军的追兵抵达之前凑够足够一战的力量和坚固的防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