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5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传庭和卢象升是来的最快的,因为他们尚书之职和内阁大学士的差事都被撸了,可谓无所事事,张斌一召唤,他们自然很快就到了。
张斌也没有隐瞒,直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跟他们解释了一遍。
这时候,他们才算把心放回肚子里了,原来,皇上之所以把他们的职位全撸了,并不是对他们有什么意见,而是让他们跟随张斌去开疆扩土,而张斌之所以从内阁首辅的位子上退下来也不是因为跟皇上闹矛盾了,而是为了全心全意为大明去开疆扩土。
第八卷 第三〇九章 征服南洋()
开疆扩土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帝王共同的梦想,因为帝王也想名垂青史,留下丰功伟绩为后人所传颂,而作为帝王,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开疆扩土。手机端 一秒記住iqugom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治国安邦、守土安民、励精图治等等,说白了只是帝王的本分,做好了最多只能算是个明君,做的不好那就是昏君,唯有开疆扩土才能彰显帝王的能耐。
比如汉武帝刘彻,他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主要就是因为他开疆扩土之功,他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凿空西域,击溃匈奴,让大汉的版图扩大了两倍有余,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又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主要也是因为他开疆扩土之功,他攻灭东突厥和薛延陀部,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将大唐的版图扩大到了极致,从而为后人所敬仰。
朱慈烺自然也想成为名垂千古的帝王,所以,他对张斌开疆扩土的计划极力支持,张斌要什么,他就给什么,不管是文臣武将,还是粮草辎重,甚至天下兵马都任由张斌调拨。
张斌辞去内阁首辅之职也是为了集中精力来开疆扩土,而他选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南洋。
其实,征服南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开疆扩土,大明的疆域也远不止现在这么大,因为永乐年间,明成祖就曾四面出击,为大明开拓了不少疆域,可惜,随着大明日渐衰落,这些疆域又慢慢摆脱了大明的控制。
比如南洋,有很多地方就曾经是大明的领土,明成祖就曾派兵征服安南,再加上郑和数次下西洋,使得大明威震四海,南洋几乎所有小国几乎都成为大明的藩属,向大明称臣纳贡。
那时候,整个南洋基本可以算作是大明的疆域,大明不但在安南设立了交趾布政使司将安南直接纳入大明的版图,还设立了旧港宣慰司、孟养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车里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挝宣慰使司,控制了南洋大半地区,而当时的占城、真腊、暹罗、吕宋、苏禄等南洋诸国也都是大明的藩属。
但是,一场土木堡之变,直接让大明由盛转衰,大明不但在北方被蒙元瓦刺部打得颜面扫地,南方的安南也乘机摆脱了大明的统治。
后面随着大明的不断衰落,南洋各藩属国朝贡次数也日渐减少,旧港宣慰司甚至直接被爪哇岛上的满者伯夷国所占领,而孟养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车里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挝宣慰使司也万历年间慢慢被南洋崛起的东吁王朝所侵占。
到了天启朝和崇祯朝,大明与后金连年大战,再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农民起义,大明朝廷根本就无暇南顾,所以,整个南洋也就渐渐的在大明的版图上消失了!
张斌早就有意征服南洋,将整个南洋重新划归大明版图,因为接下来几个世纪都将是海上争霸的时代,而南洋作为大明的门户如果不掌控在自己手中,大明东南沿海就将直接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那样一来,大明的防守压力就大了。
如果能将整个南洋掌控在手中,那么大明只需守住马六甲海峡和旧港附近的龚它海峡就能将列强的坚船利炮全部阻挡于国门之外,守两个狭窄的海峡和守几千里的海岸线,孰难孰易,不问可知。
所以,不管是出于巩固海防考虑,还是出于开疆扩土考虑,这南洋都必须重新纳入大明的版图。
但是,由于大明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张斌根本就没时间来解决南洋的问题,这十几年间他也仅仅收复了旧港宣慰司也就荷兰人占领的巴达维亚,同时在马六甲海峡修筑了一座新港城以扼住南洋门户,至于南洋诸国和原来属于大明的领土,他还没来得及去管呢。
现在,大明已然四海升平,政通人和,而且,随着海外贸易的展开,大明国库也日渐充盈,他终于可以着手来征服南洋了,卸掉了内阁首辅之职后,他便开始调兵遣将,为征服南洋做准备。
这征服南洋的关键其实在海上,而不在陆地上,因为大明与南洋之间陆上隔着十万大山和重重高原,想要调大军过去很麻烦,想要给大军运送粮草更是千难万难。
万历朝的时候,大明就曾与东吁王朝爆发了一场“西南极边之战”,这场战争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是持续时间却相当长,从万历四年一直打到万历三十三年,足足历时将近三十年。
正是在这场战斗中,大明失去了对孟养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车里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挝宣慰使司等地的控制,从而使得南洋诸国彻底与大明断了联系。
其实,万历朝大明与东吁王朝的战斗中,大明并没有败,相反,大明还屡屡获胜,甚至差点灭了东吁王朝。
万历十一年,黔国公沐昌祚、云南巡抚刘世曾奉命组织大军反击东吁王朝,朝廷派出猛将刘铤和邓子龙率军出战,大明王师一路摧枯拉朽,长驱直入,收复被东吁王朝占领的土司领地,同时深入东吁王朝境内,直抵东吁王朝的都城阿瓦城下,逼迫阿瓦东吁王朝守将开城投降,要不是东吁王莽应里跑了,东吁王朝就被灭了。
可惜,东吁王朝位于大明极西之地,与中原远隔千山万水,粮草转运极度困难,“转输米,一石运价至千金”,大明无法长期维持大军给养,最后只能无奈撤军。
这也是明朝有史以来最窝囊的一场胜仗,屡战屡胜,连敌国的都城都攻克了,最后却丢掉大片领土!
究其原因,就是粮草转运的问题,要通过陆路将粮草转运到南洋太难了,安南之所以摆脱了大明的统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要征服南洋,关键在海上,当初郑和组织庞大的船队下西洋的时候,南洋就无人敢不服大明的统治,现在大明水师比郑和船队可强大多了,别说是转运粮草了,转运士兵都没有任何问题。
这次,张斌并没有调集太多的军队,因为南洋并没有什么强大的势力,就算是东吁王朝在大明王师面前也不算什么,他们之所以没被大明灭掉,是因为偏远而不是因为强大。
这会儿大明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军队可以调动,因为大明疆域太大了,而且有历经了一次大裁军,军队数量缩减的相当厉害,最后,张斌也就将驻扎在漠南草原的秦军调过来交由海州侯孙传庭统帅,又将驻扎在京城以北的天雄军调过来交由辽阳侯卢象升统帅,还有就是驻扎在新港城的五万东番战兵以为后备。
至于海上,有福建水师和三万福广军,大明足以纵横南洋海域。
第八卷 第三一〇章 王师出征()
大明永兴三年,正月十六,京城的年味还未散尽,张斌便带着海州侯孙传庭和辽阳侯卢象升踏上了征程。
他们的第一站是大沽港,因为京城附近就这么一个大型的港口,而且天雄军和秦军也早已赶到大沽港集结待命,就等他们领着出征了。
此时的大沽港早已不复当初的模样,不但港口经过了数次扩建,港口旁还出现了一座新城,这座新城面积并不是很大,方圆也就十里左右,但是,新城的城墙高度却足有两丈,而且,城墙上火炮密布,戒备森严,就如同一个刺猬一般。
这样一座城池自然不是给平民百姓居住的,而是用来驻军和修建军工厂的,城中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建筑,就是厂房,宿舍,军营。
按张斌的规划,这里将逐渐建成一个能容纳十万大军居住和生活的要塞,以后不管是步卒又或是水师将士都可以在这里驻守,轮休。
他之所以筹建这么一座要塞,自然是为了拱卫京城的安全,随着大明的扩张和蒙元的归化,来自京城北方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小,而随着造船和铸炮技术的发展,将来的威胁必定来自海上,所以,港口的守卫尤为重要,特别像大沽港这样的京城门户,如果防守不够严密,敌人用战舰运送步兵登陆简直易如反掌。
这种事情并不是不可能发生,大明水师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驻扎在大沽港,茫茫大海,谁知道敌人会从哪个方向来,在海上防御显然是不大现实的,唯有依托海峡或者港口防守。
当然,南洋成为大明内海之后,列强自海上攻击大明沿海就不大可能了,不过,为了以防万一,京城的门户还是要严密防守的。
这时候,大沽港新城的城墙已经大体完工,但是军营却还未开始修建,倒是火枪厂和火炮厂业已竣工,正准备投入生产。
当天下午,张斌一行便抵达大沽港,此时,大沽港早已战舰林立,码头附近也早已布满了整装待发的天雄军和秦军。
张斌来到港口码头,与前来迎接的文臣武将一一见礼之后,便对孙传庭和卢象升道:“伯雅、建斗,你们先组织手下登船,我去新建的火枪厂和火炮厂看看。”
说罢,他便拍了拍新任工部侍郎徐孚远的肩膀,示意他前面带路。
大沽新城就是用来拱卫大沽港的,离港口自然不远,不到一刻钟,徐孚远便领着张斌来到了城中的火炮厂。
张斌看着宽敞明亮的厂房和正在指挥安装调试设备的工部官员,不由欣慰的道:“嗯,不错,进度很快,复斋,辛苦了,这大过年的还让你带人加班加点忙活。”
徐孚远恭敬的回道:“恩师,弟子也就指挥一下而已,不敢说辛苦,真正辛苦的是这些京营屯卫,他们都连续两个多月没休息了。”
张斌点了点头,赞许道:“嗯,他们的确做的很好,这样吧,将他们的饷银再翻一倍,让他们再加把劲,争取月底把火炮厂和火枪厂所有工程都干完。”
徐孚远连忙拱手道:“弟子明白。”
张斌又问道:“下个月初正式开工,有问题吗?”
徐孚远郑重的点头道:“没有问题,户部已经开始征召京城附近的匠户了,估计月底之前也能到齐。”
张斌又拍了拍他的肩膀,叮嘱道:“好,这里就交给你了,好好干,这可关系到一年上千万两银子的利润。”
徐孚远再次拱手道:“弟子明白。”
张斌点了点头,又去火枪厂转了一圈,随即便带着亲卫回到码头。
此时,天雄军和秦军都已经登上了镇远巡洋舰,就等他发号施令了。
张斌没在耽搁,直接带着一众文臣武将登上旗舰,随即便一挥手,朗声道:“出发。”
随着一阵令旗挥舞,百余艘战舰陆续离开港口,随后便排成一条长龙,直奔南洋而去。
大明王师就这样出发了,太师卫国公带着海州侯孙传庭和辽阳侯卢象升,带着天雄军和秦军乘船一路往南,开始了征服南洋的征程。
舰队此行的目的地并不是安南,也不是东胡,而是新港城,因为这会儿张斌对南洋诸国的形势还不是很了解,所以,他特命南洋侯郑芝龙从去年年底开始就派出精锐斥候,跟着东盛堂的商队前往南洋诸国打探消息,经过这几个月的打探,南洋诸国的形势郑芝龙应该了解的差不多了,而他率军去新港城就是为了了解下情况,再决定下一步行动计划。
十余天后,舰队抵达新港城,郑芝龙早已恭候多时,张斌也不耽搁,直接就带着一众将领来到南洋总督府会议室,随即便命郑芝龙将南洋最新的地图取出来,摊在会议桌上,汇报南洋诸国当前的情况。
郑芝龙对此早有准备,地图一摊开,他便手指地图上的南洋诸国,一一介绍起来。
此时南洋最强大的当属东吁王朝,据郑芝龙的查探,东吁王朝这会儿都快独霸东南半岛了,除了安南和占城,东南半岛上其他国家差不多都被东吁王朝给灭了,就连实力相对比较强的暹罗都被东吁王朝打得连连败退,仅守住了都城大城附近的少部分领土,其他地方,都被东吁王朝给占了!
张斌看了看地图上相当于后世缅甸全境、泰国、老挝、柬埔寨大部的广袤区域,不由皱眉道:“东吁王朝现在有多少人口,军队数量大概有多少,武器装备怎么样?”
郑芝龙详细汇报道:“东吁王朝现在人口不下千万,至于军队数量我们还没有完全摸透,仅仅暹罗大城附近就有东吁王朝大军二十余万,还有其都城阿瓦附近大军也不下十万,其他地方太零散,还有待进一步刺探,至于武器装备,他们还是以刀枪弓箭为主,不过他们好像从荷兰人那里购买了一些火枪和火炮。”
这光探明的就不下三十万大军了,听起来着实有点吓人,不过,光是刀枪弓箭的话,就算他们有五十万甚至是一百万大军都没用,在先进的火枪和火炮面前,冷兵器根本就不足为惧,现在决定胜负的关键就是火枪和火炮的数量。
张斌听了郑芝龙的汇报,皱眉沉思了一阵,随即又问道:“他们火枪和火炮具体有多少你查探清楚了吗?”
郑芝龙闻言,不由尴尬的道:“这个,我们真不是很清楚,不过根据他们与暹罗的战况分析,他们的火枪应该也就数百杆,火炮应该不会超过百门,因为暹罗的战力摆在那里,如果他们有数千杆火枪,数百门火炮,暹罗早就被他们灭了。”
这话在理,看样子他们火枪和火炮的数量应该不是很多,暹罗他们都灭不了,就足以证明一切。
张斌点了点头,随即又问道:“那安南和占城呢,现在是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