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骚-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婢女追出墙门唤道:“张公子——”
张原心中一喜,峰回路转了,就见那婢女上前福了一福,轻声道:“我家澹然小姐请张公子到后园埠口相见。”
张原正等着这句话呢,从山阴到会稽虽不远却也不近,就这么和一个迂腐老秀才说了一通就回去实在是扫兴,闻言顿觉精神一振,“后园相会”是被明清话本、戏曲渲染得极其暧昧的一个词,点头道:“我这就从那边码头乘舟绕过去。”
待张原乘乌篷船来到商氏后园小码头时,身穿青莲色窄袖褙子的商澹然已经等在河岸边的一株桃树下了,张原跳上岸,站定了看数丈外的商澹然,这女郎真如出水青莲一般,美而不妖、艳而不冶,美色养眼应该就是指这样的吧。
商澹然见张原目不转睛看着她,不禁面色微红,福了一福,轻声道:“张公子这就要回吗?”
张原走近几步,商澹然身边的两个婢女便抿着嘴笑着退开去,方便二人说话。
张原站在商澹然面前,这下子离得近看得更清楚了,商澹然的美丽是骨子里透出来的,眉目如画都不足以形容,身上穿的青莲色褙子袖子紧窄腰身却宽大,这褙子质地是上等松江棉绸,以轻柔著称,不知与澹然的肌肤相比哪个更细腻柔软?
“原以为这次来见不到你了,正失魂落魄呢,且喜柳暗花明又相见。”张原微笑着说。
商澹然有些羞涩,商澹然现在反而没有去年在觞涛园岛亭与张原初次相见时那么落落大方,因为那时是陌生男女,商澹然要矜持、要优雅,而现在张原已与她订亲,二人虽然相互爱慕,却又没有到很熟络、很亲密的地步,这正是情感微妙的时期——
商澹然含笑问:“张公子,我堂兄是不是与你说科举坎坷了?”
张原笑道:“大说了一通,还说我明年若补了生员,那么后年他就与我一起去参加杭州乡试,他应试多年,到处都是熟门熟路,他可以照拂我。”
商澹然“格”的一笑,问道:“你要到后园花厅饮茶吗?”
刚从前门出来,又要进后门,这总是不大好,显得偷偷摸摸似的,张原道:“这里很好,站着说会话吧。”
不知为何,商澹然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这让她无法轻松面对张原,少了些什么?忽然醒悟是因为小侄女景徽不在,想着那次小徽在屏风两边传话,忙得不可开交——
就听张原笑道:“是不是想起景徽了?我们每次相见都有她,这回没有,反而不适了吧。”
商澹然睫毛一抬,眸光如潋滟西湖水,唇边带笑,说道:“就是想起小徽了。”
张原道:“上次在杭州,我与二兄带着景兰、景徽游西湖,小景徽几次提起你,说小姑姑教了她们西湖的诗,说小姑姑还没游过西湖——”
商澹然秀眉微蹙,说道:“你这么一说,我更想她们姐妹二人了。”
张原微笑道:“如果顺利,后年我与你一道进京去看望她们。”
商澹然心中欢喜,低低的应了一声。
这东大池船来船往,商澹然虽有桃树遮掩,也不便久立说话,张原能见到她,说上一会话,已经不虚此行了,说道:“你回去吧,我还要去王季重老师府上一趟。”
商澹然低声问:“那你何时再来?”
张原道:“下月我来白马山竹亭茅舍读书如何?”
商澹然喜色上眉,说道:“好。”
张原笑道:“你知道,我得养眼,说是读书,其实是要别人给我听,下月我来此间,谁为我读书?”
商澹然晕生双颊,丽色醉人,垂睫低声道:“我读给你听。”
张原大喜,拱手道:“娘子莫要食言。”
商澹然大羞,背过身去,听得张原道:“那我回了。”她应了一声,过了一会转过身来,见张原已经下到乌篷船上,立在船头向她作揖,便也赶紧福了一福,目送乌篷船缓缓远去,心都被带走似的空空落落,又想着自己答应要读书给他听,既羞怯又期待——
张原不羞怯只期待,暑日在白马半山竹亭听商澹然读书,那是多么美妙的享受,商澹然的声音娇柔婉转,极其动听,只怕到时会只顾听她的声音而忘了所读书的字意吧,起先该让她读什么书呢?
张原突然重重敲了一下自己脑袋,一边的武陵忙问:“少爷怎么了?”
张原笑道:“没什么,赶跑了。”
武陵好生纳闷,不知道少爷敲脑袋赶跑了什么!
到了杏花寺码头,张原上岸去王老师府上探问,那老门子说老爷还没从萧山回来,张原便没进府,回到乌篷船,船夫划船向山阴驶去,有时会听到船底“嚓”的一声响,船夫就赶忙向河中央划去,一边愁眉苦脸道:“这天要是再不落雨,河都要底朝天了。”
————————————————————
月票榜掉到二十八了,悲摧,月中了,书友们有月票支持一张吧。。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182章 莫笑农家腊酒浑()
张原家在鉴湖东岸有一百二十亩良田,自去年惩治了家奴张大春,秋粮田租收入增加了一倍,那鉴湖两岸的田地都是丰饶沃土,一个年度可种一季小麦和两季水稻,秋末晚稻收割上来后,立即播种小麦,到次年四月,收割小麦,抢种早稻,只要勤快,这厚德载物的土地就会毫不吝啬地产出,当然,天灾除外——
万历四十一年开春以来,绍兴府大部分地方虽然一直无雨,但小麦依然丰收,去年冬天的大雪滋养了麦田,而且小麦也耐旱,小麦收上来后,就要抢种早稻,受干旱的影响的就是这水稻——
四月十八这日一大早,张原去鉴湖田庄看佃户插早秧,石双、武陵跟去,大丫头伊亭因为比较熟悉田庄的情况,也跟去,以前收田租都是伊亭陪张原母亲去的,不过那时张大春与谢奇付等四户佃农合起伙来欺骗主家,张母吕氏是妇道人家,被瞒在鼓里,伊亭虽有疑心却不明言,如今情势是大不相同的,谁还能欺瞒得了张原?
伊亭拉上穆真真和她作伴,与张原一共五人租了一条乌篷船经东大池前往鉴湖,东汉时会稽太守马臻疏通鉴湖纳会稽、山阴两县三十六源水,早年的鉴湖号称方圆八百里,晋唐以来,湖泥逐渐淤积,豪家围湖占田,现在的水域仅乘百余里,这数月不雨,鉴湖水位下降数尺,湖岸裸露出大片淤泥,张原家的田庄就在鉴湖东岸,离马太守祠不远,张原五人在湖东舍舟登岸,只需步行半里路就到了。
鉴湖东岸这片原是湖区,湖水退却后是大片的平畴旷野,现在都开垦成良田,农田里随处可见躬腰劳作的人影,有的田地麦子已割去麦茬裸露,有的还是沉甸甸的麦穗金黄一片,有的正在驾牛犁田,有的已抢种秧苗——
农户辛苦,从正月便要开始忙碌,釀土、窖粪、条桑,二月整治田埂,三月选种、莳秧,四月就大忙起来,割麦、割麻,垦田插秧,张原到来之时,谢奇付等四户佃农领着妻儿刚把一百多亩的早秧插下去,正有点空闲,准备在田头庆祝青苗会,见主家来了,谢奇付等人有些惊慌,以为张原这么早就要来收麦租了,这麦子都还没脱粒晒干呢。
张原忙道:“我今日只是来看看,麦租还是到六月初交,不急,不急。”
谢奇付以为张原见今年麦子收成不错,想要提高麦租,便诉苦道:“张少爷,今年眼见得是大旱哪,这早秧插是插下去了,可谁知道有没有收成啊。”
张原笑道:“老谢,先别诉苦,我不是来收租也不是来加租的,我来看看今年旱情对我们这片田有多大影响,我会酌情给你们减除一些粮租。”
谢奇付等四个佃农大喜,连道:“少爷心肠好,少爷心肠好。”真心感激。
谢奇付领着张原五人去田头看看,细细的田埂路,伊亭都不大敢走,穆真真道:“伊亭姐你尽管在前面走,我在后面护着你,不会让你摔到秧田里去的。”
伊亭道:“真真要护着少爷的,哪有空管我。”
张原笑道:“我是裹足妇人吗,这田埂路虽窄,也有一尺宽,我大步流星地走。”又道:“想那女子裹足,好好的脚裹成了半残疾,痛苦终身,伊亭姐和真真不裹足,真是幸运。”
伊亭笑道:“那是小姐闺秀命好才有得裹足,她们哪里要走这样的路,出门就乘船坐轿。”
张原道:“不裹足的小姐闺秀才算得命好,不然依我看还不如你们。”有时婢女的确比大家闺秀自由得多,比如真真,还可以跟着他上酒楼呢,而那些深闺小姐虽然被人侍候着,衣食无忧,但出门一步都难,等于是监牢软禁——
伊亭瞧着张原笑,说道:“少爷这是夸我家未过门的少奶奶命好是吧。”伊亭也知道商澹然未缠足。
张原点头道:“是,真是难得。”
伊亭和穆真真都笑,伊亭道:“商小姐能嫁给少爷这么通情达理的人当然命好,我和真真都是苦命,真真还有爹爹,我连爹娘是谁都不知道,六岁就把我卖了,万幸的是主母心好,我也没吃什么苦头。”
伊亭这么说着,与穆真真一前一后走上田埂路,孟夏天气,晴空万里,虽说数月未雨,但这鉴湖边尚未受影响,田埂上青草如茵,田间地头桑树成行,大片大片的秧田在初夏的日晒下泛着水光,鼻间嗅着草木禾苗和青气,这一刻伊亭和穆真真这两个婢女都觉得自己的命数实在并不坏,都平平安安长大了,主家又待她们还好,走在田埂路上,心情真不错——
张原、石双等人跟着佃农谢奇付在这百多亩田地上转了一圈,张原见那接引鉴湖水的水渠淤塞,鉴湖水位要是再降一尺这湖水就引不过来了,秧苗无水很快就会枯死,便对谢奇付四个佃农说道:“你们的水车得准备好,不引水灌田可不行,还有,这沟渠得出力疏通。”
谢奇付说两架水车都朽坏了,这刚刚租用了两头耕牛犁田,又缴了官赋,四家人暂时凑不起银钱制新水车,张原去草棚看了看,那两架水车是万历十二年制的,一向也用得少,保养不善,都朽烂了,便道:“我助你们四户人家一两银子,不足的你们四家凑起来,赶紧找木匠造水车,这个缓不得,还有,莫辞辛苦,把那一段水渠疏通疏通,引水也便。”
谢奇付四人大喜过望,赶紧磕头相谢。
这时已经是用午饭时间,谢奇付早已吩咐浑家杀了一只鸡炖着,香气四溢,另三家佃农有的拿了四尾鉴湖鲥鱼来,有的摘了新鲜蔬菜,有的拿来老酒村酿,凑成五、六盘菜款待张原五人,张原这次来,特意让石双买了两篮糕饼甜点送给四家佃户的小孩子,这种糕饼佃户们往日哪里舍得买给孩子吃,所以四佃户六、七个小孩子吃着糕饼欢天喜地。
石双、伊亭四人不敢与少爷同桌用餐,张原道:“难道好让老谢他们再烧一桌菜请你们?坐,一起坐。”石双四人便围着四方桌坐下,走了一上午的路,五个人都饿了,胃口大开,张原笑道:“农家菜,味道鲜美啊。”其实山阴城里的鱼肉蔬菜也都是城郊乡民挑到城里卖的,莫非石双妻子翠姑的厨艺不及这谢奇付的浑家?
用罢午饭,张原又到附近的马太守祠给马太守神像上了三炷香,这神祠有些破败,拂拭残碑,张原看到南宋状元王十朋重修马太守祠时写的诗:
“会稽疏凿自东都,太守功成禹后无。能使越人怀旧德,至今庙食贺家湖。”
山阴风调雨顺多年,不遇旱涝灾害,就没人想起来祭祀马太守,估计今后马太守祠的香火要旺了。
红日西斜,乌篷船横渡鉴湖向山阴县城划去,双桨击水很有节奏,张原闭目听船底的水声,心里想着这小冰河期的自然灾害,对此他也无能为力,他又不是地方官,就是地方官也作用有限,连绍兴这种水乡都要遭旱,大明朝的国运也真是衰败,张原现在能做的就是照看好自家的几户佃农,帮助他们渡过荒年,估计这鉴湖边的田地即便受灾也不至于绝收,还有就是设立义仓,这事得向族叔祖张汝霖禀明了,设立义仓屯积救灾粮也要尽快施行——
当日傍晚,张原用过晚饭后去西张北院拜见族叔祖张汝霖,说了今日出城所见和当日鲁云鹏等人以田契银钱相谢而他想借此成立义仓之事,张汝霖皱眉道:“你才十六岁,读书方是正事,这样是不是有些用心过度?”
张原道:“族孙以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族孙读圣贤书,明世间理,就是要用到实处,这样的知才是真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味埋头书斋,学到的都是陈腐学问,如何能兼济天下。”
张汝霖笑了起来,点头道:“你心智开明,志向不小,很好,叔祖愿襄助此事,这义仓你可想好以何为名?”
张原道:“正要借叔祖的名望,请叔祖赐名吧。”
张汝霖略一思忖,说道:“就叫阳和义仓如何?”阳和是张汝霖之父状元张元汴的号。
张原喜道:“甚好。”
张汝霖道:“筹建义仓之事还得禀明侯县令才行,侯县令是你老师,你自与他说,你要借我的名义行事我也依你,不过这些事都要等府试放榜后再说,你若府试通过,是童生了,我捐助米三百石给义仓,若府试都通不过,那什么事都休提。”
张原叉手道:“是。”
却听张汝霖笑道:“你若侥幸中了府试案首,那我捐助五百石米,哈哈。”
张原心道:“目下米价约为一两银子二石,五百石米就是二百五十两银子,二百五不大好听,不过米价很快就会涨的,再过几个月米价翻倍也不稀奇。”
张原回到东张宅中,天已经黑了,月亮还没升上来,大石头来报说侯县令派了门子来传他去要问话,张原不知道有什么事,带了武陵匆匆随那门子往县衙而去——
绍兴府试,上万名考生、两万篇八股文,按四百字一篇计算,那就是八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