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383部分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383部分

小说: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臣给父亲贺喜!”

    “臣等给皇上贺喜!”

    一时间,殿中所有的太监和官员们,还有皇太子在内,俱是跪拜下去。

    崇祯已经几近癫狂,和几年后李自成给他的压力来说,张献忠在此时给崇祯的压力一点不比后来的李自成小。

    攻克凤阳,焚毁挖掘皇陵,这样的事,便是张献忠和其余贼首一起做出来,而其中张献忠名头最大,杀戮最凶。

    这样的一个悍贼头目,十年来难制,两年前张献忠在谷城受抚,不听宣调,不解释兵马,日夜操练,擅盖营房,这些事朝官奏上来,崇祯都是睁眼闭眼,根本不愿去细想。

    如果他能有信心以武力解决张献忠,又怎么会容忍对方在谷城名为受抚,实为藩镇的格局?

    此时此刻,看着眼前的火漆封好的奏事封包,崇祯只觉得似有千均之重,简直快要拿不动他。

    半响过后,他才拆开封包,将杨嗣昌亲笔书写的奏折拿出来看。

    “果然,果然是献贼授首了”

    一看到前半截,崇祯便是两行眼泪流落下来。在场的太监们都做出动容的模样,但也是很有默契的没有去劝。

    十年苦功和庞大的压力,叫这个刚刚三十出头的皇帝发泄一下情绪也好。

    此时大学士们也是闻讯赶来了。

    薛国观为首,范复粹等人相随于后,五个大学士鱼贯而入,见崇祯于金台落泪,众人也并不吃惊,预料中的事情。

    当下俱是山呼拜舞,口中俱是道,此为皇帝贺,为大明贺。

    “诸位先生请起,赐座,赐茶。”

    崇祯终于是渐渐镇定下来,继续看奏报,等他将杨嗣昌的奏报放下时,脸上神情也是变的无比郑重。

    “此次大功,是张守仁率登州镇,以七千击五万,于白羊山一带大破贼寇,除张献忠外,尚有曹威,马元利等一起伏诛,斩首七千级!自崇祯初年有流贼为患,十余年间,官兵未有此大胜!”

    “原来是征虏将军!”

    皇太子眼睛都是一亮,轻轻呼出声来。年纪小的人不免都有崇拜英雄的情结,皇太子自然也不例外。

    张守仁的种种经历,二十余岁以白手起家,创队,剿灭海盗与各地响马,斩首之多,武功之高,已经渐成传奇,太子爱听,自是有人夸大其辞,说与他听。

    济南之役,北上之行,也是颇具传奇色彩。

    最少在皇太子心中,张守仁已经是一个传奇般的将军,与戚继光甚至是岳飞一样,都将是青史留名的大将和良将。

    以前,张守仁的战功和资历还差点儿,白羊山这一役后,恐怕没有任何人敢说嘴了。

    薛国观轻呼出声,心中感觉无比安慰。

    这个胶东的青年将领,他是从对方尚为游击将军时就青眼相加,果然张守仁也不负所望,一个个战功抛出来都是沉甸甸的。

    一时间,他也是有点神思不属了。

    如果自己能在“知兵”上下一点功夫,此次自请以首辅之身份视师,这个经制大功落在自己手上,首辅之位,尚有人敢谋夺吗?

    可惜,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悔之晚矣。

    但在明面上,所有的大学士和官员太监们都是又一次下拜:“恭贺皇上又得一良将,张守仁此次武勋,不在当年戚继光,李成梁之下。”

    “朕意云然!”

    崇祯背手而立,脸上已经是满面春风:“着即督师辅臣速将张献忠首级妥善保管,速速送至京师!”

    “是,皇爷!”

    这样的事是司礼监的职权范围,自是由王德化答应下来。

    “准备告捷太庙,朕将亲临!”

    “臣等遵旨,知照礼部预备。”

    此事是内阁并礼部的首尾,自是由内阁诸大学士一起答应下来。

    张献忠祸乱天下十年,耗饷千万,前后调度官兵不下百万,督师总督数十武官总兵官数百不能制,又有焚毁皇陵一事,所以此人伏诛,单为此事而告捷太庙和亲往奉先殿祭祀皇祖,都是理所应当之事了。

    至于抚恤地方流亡,安抚人心,统计俘获甲仗物资,恢复地方生产,预备来年春耕,这一些事,平时说来是十分冗杂的,此时崇祯娓娓道来,一一吩咐,竟是十分周到详细,而且并不显的繁琐。

    内阁自是一一答应下来,一会下去之后,礼部和兵部就有的忙活。

    “发库银十万,并银牌、铁鞭等物,由内阁并兵部酌情来定,朕无有不允。”

    这样的大胜面前,皇帝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方。

    前年底卢象升督宣大兵马勤王时,皇帝发银两万还是三万,还是十分舍不得,今次一开口就是十万,如此大手笔的厚赏,自万历天启至今,倒还真的是没有过。

    “臣等遵旨。”

    这事儿就是户部和工部头疼了,内阁不会在皇帝欢喜的时候来触霉头。

    “杨嗣昌督师有功,着授荣禄大夫,左柱国,加少保,太子太保。”

    原本在官爵勋阶上的奖励,当是内阁兵部会议,按斩首多少,获甲仗多少来计算,大明自有一套奖励办法和酬劳的体系。

    不过皇帝欣喜之余,愿意当场就给立功的大臣升赏,以大明的君权体系来说,也并不为过。

    在崇祯宣示的时候,内阁的舍人,还有记述起居注的翰林,司礼监的人,三方人马俱是运笔如飞,不敢疏漏一字。

    在听到杨嗣昌升赏的时候,很多人的眼光便是瞟向了薛国观。

    杨嗣昌是东阁大学士,兼管礼、兵二部,权力极重,在大学士体系中排位却并不靠前。

    此次大功之后,自是与以前不同,无论如何,杨嗣昌权力越重,对薛国观的威胁就越大,看来此次如此的超级军功,对大明的政治,也会有所触动。

    倒是薛国观本人毫无表示,最近皇帝已经连下几次旨意,在不少事上叫薛国观为难和难堪,他去位已经是必然,只是不知道是平安而退,还是要有难堪。

    杨嗣昌要上位,也是别人的事,与他无关了。

    “张守仁嗯,此役是登州镇一镇之功,张守仁么”

    杨嗣昌之后,张守仁这个登州镇的副总兵官自然就是武将中功勋最高者,杨嗣昌的封赏之后,自然便是轮着他了。

    在前一阵,张守仁率兵飞速应援时,崇祯对他的欣赏又浮上心头。而当登州镇刚至败报也紧随而至时,崇祯虽不恼恨,心头也是难免失望。

    以张守仁的年纪,崇祯还是很想栽培他一下的,能将此人打造成崇祯一朝的大将和名将,如嘉靖年间的戚继光一般,对崇祯来说,也是颇具诱惑力的一个想法。

    当初不给登州镇总兵一职,纯粹只是想在资历上压张守仁一下,现在看来,这个做法未免一厢情愿,是太愚蠢了。

    名将的锋芒,岂是一阶一级能压制的住?

    再想到现在山东有警,李青山冒起,山东地方是否能平定这股逆贼,恢复漕运,实难判定,这个时候,就不能再犹豫了!

    “张守仁神行千里,率部急趋湖广,忠勇可嘉,已有大功。今,阵斩七千,且擒斩贼首,朕心实喜,赐荣成伯,世袭五千户!”

    “遵旨!”

    与司礼太监们的果断相比,文官们就迟疑的多了。打从万历年间到现在,封伯的也就是李成梁一个,其间还被文官们一起联手剥夺过世袭权,后来还是万历在临死之前自作主张,给李家将这个伯爵世袭下来。

    李成梁可是斩首土蛮数千级,勒服女真各部,镇守辽东数十年使大明辽东平安,有这样的武勋,封伯时文官们尚且不情不愿,觉得武将封爵,势大难制,会威胁到文官压制武将的现有体系。

    而于此时,皇帝嘴一张便是将张守仁封为伯爵,各大学士面面相觑,一时间,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第1408章 唏嘘() 
“皇上,”虽然张守仁算是薛国观的武将班底,但此时事关整个文官集体的利益,薛国观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出来,奏报道:“张守仁此次立功虽重,然则太过年轻,国朝未闻有二十余岁便因军功封伯者,还是稍抑其恩赏,多赐金银及赐物,抑其功爵,留俟为异日之封为宜。”

    “薛大人所奏极是,臣附议。”

    “臣附议!”

    “臣亦附议。”

    一时间,除了太监与不够资格的小臣之外,在场的文官大佬们纷纷表态,对崇祯赐给张守仁伯爵之封,大加反对。

    而因薛国观的出头,在场不少对他有意见和心里有疙瘩的文官也是都微微颔首,表示赞许之意。

    这薛某人,到底大节无亏,在这件事上首先出头反对,自是叫众人满意。

    但崇祯却十分不满意。

    他用冷峻之极的眼光扫了薛国观一眼,这个人,最近是越来越叫他不满意了,在政务上没有什么杰出的表现,捐输一事弄的虎头蛇尾,没有任何实绩。

    地方上,灾异不绝,官府所为十分有限,怨声四起。

    赋税上,没有起色,包括刚起科的练饷,凭白肥了一些地方官员,中枢用度一样缺乏,军饷还是开不出来。

    练的兵,更是一个瞧不着。

    军务上,在崇祯心中十个薛国观也比不过一个杨嗣昌,国家大事,无非就是军政赋税,这薛国观,已经在崇祯心中被去位了。

    其实是他自己缺乏手腕,明朝的朝廷运作原本有一套成规,老套的东西虽然缺乏生命力,但最少是有一定纲领和运作规则的,崇祯朝令夕改,乱改成规,而自己又没有手腕和魄力建一套新的规则出来,结果就是朝纲紊乱,臣子间勾心斗角,党同伐异,频繁更换首辅大臣更是令中枢缺乏稳定和权威,在统驭六部和地方大吏上越发吃力,然后新首辅和内阁缺乏过硬的成绩,崇祯便是再次换人,如此这般,是一个恶性循环。

    现在又是到了换人的时候了,所以崇祯对薛国观毫无客气之意,先冷冷瞟了自己这个首辅一眼,看到薛国观俯首低头后,崇祯才冷然道:“此事朕已经有决断,有功不赏,非朝廷驭下之道,更会失将士之心,各位先生念不及此吗?”

    不等内阁众臣接口,崇祯便迅即道:“而今虏情汹汹,关、宁、锦一带,将有恶战,朕决意以荣成伯张守仁为同知枢密院事,赐金令箭,文武官员三品以下者,听其节制行事,赐征虏大将军印,提督诸路兵马,为朕讨平不服!”

    这么说,就是皇帝无意将张守仁久留湖广,也不调回山东和登莱,而是将张守仁本人和其主力放到宁锦战场,指挥关宁锦州和蓟镇宣大诸路兵,开展与东虏的大战。

    这两年来,朝廷对东虏的容忍已经到最后关头,崇祯十年到十一年东虏的入侵给整个北中国造成了极大的损伤和破坏,几十个州县被攻破,被屠杀的百姓足有数百万之多,虽有济南一役的小胜,但完全无足于大局的崩坏和损失,从崇祯十二年到十三年之间,朝廷已经在多方动员,积储粮草和军器火药,包括动员大军的银两,修葺沿途的驿站和道路,调遣总兵官到游击将军一级的武将等等。

    现在已经是崇祯十三年,预计在这一年肯定会向东虏大举进兵,只是战争将在何处打响,并且是什么样的形式,暂且却是不得而知。

    动员十万以上的战兵,后勤人员亦有十几二十万人,还涉及九边所有重镇的总兵一级武将的调遣,这样的大征伐,自当年万历三大征之后已经没有过了。

    当年的萨尔浒一役,打过播州杨应龙和壬辰御倭一役的辽东兵和南兵损失近半,然后辽阳和沈阳加广宁等连续三个战略要地的丢失又损失了明朝边军精锐的另外一半,此次动员的精锐已经是天启和崇祯年间锻炼出来的九边重镇的所有边军的全部力量!

    和当年不同,此次若败,大明将几无翻身之力,再也没有机会苟延残喘下去!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崇祯自己可能都不大清楚,但内阁这些大学士哪个不是人中龙凤,个顶个的人尖子,一听到皇帝最后的决断,几个大学士眼中波光闪烁,几乎是在眨眼之间,便已经都有所决断。

    看到薛国观还在发呆,几个大学士使眼色的使眼色,跺脚的跺脚,还有的轻咳出声。

    一群东宫僚属看的发呆,王德化等太监则是事不关已面无表情的站在一边,此事是军国大事,皇帝不会允准他们说话的。

    “臣等领旨。”

    良久之后,薛国观微叹一声,终是躬身下拜,将这旨意接了下来。

    皇帝的旨意,只有经过内阁的副署之后才是合法的圣旨,不分文武,都不得抗旨不遵,否则形同大逆,在挑战皇帝权威的同时再挑战内阁的威权,智者所不取。

    在薛国观领旨之后,内阁其余大佬都是躬身应和,此次过后,就是更下一步武将和文官们的封赏,此次由内阁和兵部等该管衙门就能决定的事,就不必劳烦皇帝的圣裁了。

    崇祯不大明白,这么一点时间他的大臣们就转了多少心思,他向来觉得自己英明果决,有所决断之后就会果断行事,不会拖泥带水,此时定下封赏,赐与张守仁征虏大将军号之后,他感觉在对农民军的大胜之余,对东虏的战事也将可能会大有起色,最少不会如崇祯十三年之前那样,被东虏隔几年就冲进来烧杀抢掠一回,弄的国家毫无颜面可言。

    “但望张守仁尽快剿灭流贼各营的残余,尽早北上!”

    在大臣们下拜退出的时候,崇祯安坐于金台之上,满面笑容的想着。

    内阁距离文华殿极近,也是处外朝之中,能在宫门之内办公的,除了东宫讲官之外,就是内阁诸大学士及内阁中书各官,再有,就是与内阁相隔不远的六科公房的科道官员们。

    从文华殿退出后,诸大学士都是纷纷往自己的内阁值房而去,只是在分别之时,众人又简短商议了一下犒赏张守仁和其部下的细节,还有京师等各处用来大赏赐和献捷的花费,天子亲临太庙的花费和关防等等。

    商讨这样的事,大家都是满面春风,心情都很不坏。

    “诸位老先生,准备调荣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