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问李老爷在不在?”
到了巡抚衙门里头,张德齐不便入内,只得在二门外向守门的打听。那人也认得打,打量两眼,笑着回道:“适才叫义勇大社的人请了去,说上头发下牌票,着总社在城中募集被服鞋子和军需物品,李老爷奉抚台命令,到总社帮忙去了。”
第700章 乱兵(2)()
“原来如此,那么,我得空再来拜他。”
“我会转告的,秀才放心。”
这个李老爷叫李鑫,是举人出身,但考秀才时和张德齐是同年,两人交谊不坏,张德齐现在的差事,就是李举人帮的忙做的保人举主。
既然李举人不在,张德齐只能转身离开,看看时间也不早了,就是安步当车,往家里赶回去。
他家住的西巷附近,距离西牌楼也不远,沿途商铺很多,平时买卖都是十分热闹,现在难民很多,商铺生意感觉比以前还好,但在拥堵的人群之中,张德齐很少看到有人面带笑容,多半都是愁眉苦脸,逃难的难民若是没有住处,只能在路边挤着,阖家大小,一起露宿街头不过这样的难民少,平民百姓多半逃在德州,士绅和中产之家才会继续南逃到济南来,现在已经接近年关,往年这时候,商铺叫卖都是格外有力气,人人带着笑,小小的磕磕碰碰都没有人在意,都快年节了,谁还愿凭白生闲气?但现在看过去,却满不是那么回事,这个年,恐怕济南城中要过的十分没有味道了。
等他进入巷口的时候,突然发觉家门前多了不少人,有济南府的一些衙差,还有巡抚衙门的人,更多的是一些穿着破旧鸳鸯战袄,手持兵器的官兵模样的守城义勇,在他们前头,是本地的里甲甲总,此时正蹲在张家门首外头,愁眉苦脸的样子。
“赵甲总,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把这么多人带到我的家里?”
张德齐心知不对,连忙三步并做两步,赶到自己家门前。离的老远,就听到儿子的哭闹声,还有妻子的哭泣和哀告的声音,老岳父和岳母也是一起在吵闹着,只没有听到妻弟说话的声响。
一见是张德齐,赵甲总抹了一把脸,神色十分尴尬,答道:“义勇总社缺乏冬衣,被褥,粮食,还缺赏银,现在县、府、巡抚各衙门都不管这事,巡抚大人又马上要带抚标开拔,城中总社上下都闹起来,现在上头发下牌票,叫总社和守城兵马自行备办。不瞒你秀才,有了这牌票,就是叫他们任意搜刮原本我不想带到你家里来,总社的人也不会不给我三分情面,但这里头有莱州兵,他们外乡人根本不和我们讲情面,只顾捞钱”
“好好,我知道了。”
甩开这个絮絮叨叨的甲总,张德齐沉下脸来,从一群总社和府衙巡抚衙门派出的几个吏员身边挤进去。
这些人虽然是各衙门的,但都是外头办事的小吏或是衙差,和张德齐不算很熟,但有几个认出这是府衙的师爷,于是都是默不出声的让开道路。
原本他们也就是来充人数,庭院里头,一群兵丁在一个穿着把总官服的武官带领下,正在逼迫着张家的人拿出布匹或银两来。
张德齐的岳父母苦苦求饶,只说家中光景困难,并没有什么银子,实在备办不出要求的数目,张李氏搂着儿子,哭的极惨,一家人哀声震天,就是妻弟两口子面色发白,缩在屋角,只顾看着自己的行李。
第701章 乱兵(3)()
而士兵们手中拿着一指多长的钢针,威胁着要把针插进张德齐儿子的皮肉里,这些士兵经常在外劫掠,知道这个办法最好,比拷打大人要省事的多,一般人家,有几斗保命的粮食或是一点银子,如果拷问成人,可能打死也不会有人说出来,但如果威胁要拷打小孩子,特别是男孩,那么一家人为了暂时保住根苗,就是一定会妥协。
如果不是在济南城中,而是在什么村子或是镇上,这针是早就戳下去了,现在毕竟济南没有兵灾,城中尚有秩序,这些兵丁也不敢闹的太过份,但他们没有放弃的打算,这些兵都是从莱州来的,由一个参将带领,原本是丘磊部下,放在莱州是叫他享福,捞些银子。结果莱州出了一个张守仁,浮山营十分强势,他带着自己七百部下,平时缩在府城里头,根本不敢闹什么事,以前还能叫部下装成强盗山匪,弄一些外快银子,打劫一些富商大户,收获也很不小。
但从半年前张守仁为了锻炼部队,经常派马队出来剿匪,有几次撞着了这个参将的部下,都是当成普通响马对付,浮山营手又狠,心也黑,基本上只要被抓住,要么当场被杀,要么被俘后一样被砍头,没有几个能幸免的,这门生意也只好放过不做。后来上宪有令,出兵济南,这个参将知道,自己捞钱离开莱州的最后机会,也就是在济南了。
抚台在城,他还不敢怎么样,既然抚标要走,济南府城就是由他防备,此时借着筹备军需的名义,派出自己所有部下在城中募捐,而说是募捐,实际上就是在明抢罢了。
张德齐看了一眼,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济南城中的义勇总社也有几百人,也一直在闹着要军需银两,但他们是本城中人,向大户募捐容易,胃口也不太大,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眼前这些军人,都是外来的客兵,对本城土著不必客气,也不会讲什么情面,他知道不能着急,更不能恶语相向,否则逼急了这些兵,立刻就会对儿子下手。就算在儿子身上戳几十针,把儿子疼个半死,事后上头也绝不会因为这点小事替他出头,并且也根本不会有人出面过问此事。
整个府城,现在就靠这七百莱州兵和五百义勇防守,谁还会在这个时候来得罪这些领兵的军官和兵丁?
他只能在脸上陪笑,上前一步,向着那个把总小军官兜头一揖,嘴里笑道:“老兄好,辛苦了。”
“你是?”
这个小军官看着张德齐也有点面熟,不过一时想不起来。
张德齐连忙答道:“我是府台衙门里的书记官,前一阵老兄随参将大人一并到衙门里来,我们有幸见过一面。”
“哦,”小军官听说只是一个师爷,于是并不放在心上,只是随口答了一声,然后就昂起头,板着脸道:“老爷既然是衙门里头的人,总该知道我们是奉命办事,上命不由人,兄弟今日得罪也是没有办法,但如果不交齐数目,兄弟也是只好做恶人了。”
他指了指外头,道:“你看这宅邸连片,家家户户都要搜刮,上头胃口这么大,苦了我们这些办差的人,请还是早点交出银子,叫我们省些事吧。”
第702章 天命(1)()
第二百八十章天命
张德齐几次想翻脸,但四周的兵丁模样十分凶恶,都是一脸蛮横,杀气洋溢。他知道这些兵都手中有人命,虽然遇到强敌就只知道逃跑,但遇到他这样手无寸铁的百姓时却是格外的凶恶,一言不合,就算拔刀把自己砍死,谁又会到军营中去拿捕杀人的乱兵?
这个年头,人命就是这么贱,根本不值钱。
看到张德齐的模样,那个小军官一歪嘴,拿着钢针的士兵就是把针轻轻扎进张德齐儿子的皮肉里,小孩子胆小,立刻就吓的嚎啕大哭起来。
一见如此,张德齐的岳父母两人就是在地上拼命叩头,答应立刻把银子拿出来,而张李氏哭的太厉害,竟是晕撅过去。
“叔平,叔平。”
就在张家一家凑银子的时候,外头传来叫喊声,张德齐听到声音,又惊又喜,连忙迎了出去,见到来人,见对方要揖让,他便急着道:“此时不是讲礼节的时候,请老兄速速替我说两句话。”
“我来就是为了此事!”
来的人是叫李鑫的举人,也是张德齐适才寻访不到的同年好友。他在回巡抚衙门之后听说张德齐找自己没找着,就是回访过来,一入巷子就发觉不对,于是连忙赶过来。
李鑫一进屋,那个带队的小军官立刻认了出来,连忙躬身一礼,参拜道:“见过李老爷。”
“老兄不必多礼。”
李鑫执住那个把总的手,微笑道:“这是我的同年好友的家,足下给我三分薄面,就此放过,如何?”
“老爷说话,我怎敢不听。”
小军官这一次根本没有多说什么,李鑫在抚院衙门是重要的幕僚师爷,平时巡抚有什么要紧的事,经常派李鑫出面去办,而况李鑫还是一个举人,随时可能应试中进士,成为正式的官员。这样的人是不便随意得罪的,上头得知消息,他也吃罪不起。
于是立刻就是笑嘻嘻的答应下来。他转过头来,对着那些兵喝骂道:“你们这些王八蛋,还不赶紧把小孩子放开。”
兵丁们得了命令,都是老老实实的把小孩松开,孩子被吓了个半死,此时连忙趴在晕倒的母亲身上,不停的叫喊着,好在他的母亲只是晕倒了一下,此时也醒了过来,见儿子趴在自己身上,就是连忙把儿子搂在怀中,再也不敢松手。
“张相公,我们得罪了。”
士兵们纷纷退出,那个带队的把总留在最后,见张德齐还是一脸怒气,他叹口气,对着张德齐道:“这样的事,我们也不愿做,但也是没有办法,和秀才相公你说实话,我们曾经在凤阳一带扎过营,也到过勋阳,那里遭遇实在兵灾,百姓人家都是十不存一,过了贼再过兵,没有消停时候,一家十几口人,能活下三五口的就是命大了。这里毕竟是省城,我们已经是很客气啦。”
他解释这么一通,张德齐不好再板着脸,只得拱一拱手,答道:“这一次蒙老兄留情,实在感激不尽。”
第703章 天命(2)()
“咳,我们每次做这样的事,在小孩子身上扎几十针,心里也是怪不好受。但上命不由人,请秀才不要记仇。”
“不敢,不敢。”
“好了,我们走啦,这里不准再来了!”
这个把总军官总算离开,见他走后,张德齐才冷笑道:“这些人催逼物品银两,最少也有很多好处在自己手中,一味推给上司,实在是奸狡可恶,刁奴!”
“叔平莫要这么说,”李鑫神色倒是从容的多,只摇头道:“乱世之中,百姓恨兵多过恨贼,你今日所见,人家确实是很客气了。”
“倒是我孤陋寡闻了。”
张德齐天生聪明,于天下大势都十分了然,判定形势时灵慧十足,常叫李鑫等人敬服。但他毕竟是秀才,不曾出过远门,于天下事,所了解的毕竟不是很多。
象乱兵过境,烧杀抢掠,斩良民首级报功,屠尽全村城寨的事,屡有发生,一些军纪不好的军队,特别是京营和左良玉这样的领军将领带兵路过,地方上往往十不存一,被官兵祸害的程度要远远过于流贼,仅次于东虏鞑子兵。这样的事,身处在城市,并且是在省城之中的人,是不大能够理解并明白的。
兵丁退出之后,到了邻院,很快又传来撕心裂肺般的哭叫声和求饶的声响,大家都是面色沉郁,心中明白,邻院家的小孩也是三代单传,是几代的独苗,这样的拷打是承受不住,然而这邻院又很穷困,很难给出要求的数目,张德齐实在不忍听,但也不能不听,他听着这样的声响,眼中泪珠突然滚滚落下,他对着李鑫道:“年长兄,天下事到这样的程度,救世英主,不知道何时能出?”
李鑫听了这样的话,吓的面色都变了,看看四周,见左右的人都走的干净了,这才用责备的口吻对张德齐道:“张叔平,你说的是什么昏话。”
“天下三百年一大变,天下事已经不复可为,年长兄你看不出来么?”
“唉,不要说昏话了。现在的局面,比起晚唐时还要好几分,我看,还有几十年可拖呢。”
“那百姓所受的苦楚,究竟要何时是个头?”
“总归有了结的一天,然则,我华夏三百年一反复,这是命数,天命,人力是无有办法解决的。”
“这样的天运命数,为何要降在我华夏万民身上?汉唐,都是户数减半,天下州县皆残破,宋末,蒙古人屠城数百,杀我汉人数千万,今太平二百多年,难道又是这样的一场浩劫要来了么?”
“唉”
两个人,一个秀才,一个举人,平素说话都是交心,此时李鑫虽劝张德齐不要说这等话,但话匣子一打开,自己也是忍不住了。
“天乎,天乎,为何如此对我华夏生民!”张德齐形若疯狂,泪若雨下,只是仰首看天,半响过后,才喃喃道:“天意如此,就是不知道谁能救济生民?”
“先不必操心外人了。”李鑫神色郑重,也带有疲惫之感:“济南如此空虚,我再三向抚台进言,但抚台说是杨阁老的严令,所有大军必须齐集德州,紧守山东门户。叔平,我等坐困危城,这才是真的危险。”
第704章 天命(3)()
“我也是这般想法,”张德齐惶然道:“然而现在往德州去么,德州也可能遭遇兵灾,并不十分保险。况且来回奔波,一家老小费用也非小可,路上不停过兵,安全也很成问题!”
“我们尽人事,听天命吧。”
李鑫神色冷峻,答道:“但愿鞑兵觉得济南城高险峻,不来攻府城,否则的话嘿,到时候,唯有自求多福罢了。”
在李鑫告辞而出后,张德齐一家也是将被弄的乱七八糟的院落重新收拾齐整,在全家收拾院落房舍的时候,张德齐的岳父将他拉到一边,满怀愧色的道:“叔平啊,到底是你料理如神,知道德州安而济南危,你把妻小托付给我,岂料老夫颟顸糊涂,居然全家到济南来了。”
“老泰山不必多说。”张德齐安然道:“一切都是天命定数,我们一家是否能脱难,就得看老天的意思了。若是有命数,在哪儿都安,命中将遭遇不幸,在哪儿也躲不过去。”
这样唯心的话,其实他不愿说,但也唯有这么宽慰岳父老人家。
等岳父走开,张德齐也是忍不住喃喃自语:“三百年一劫,总有应运而生的人,只是我放眼天下,怎么就瞧不出来谁是应运之人?难道明朝气数,真的还能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