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英雄-第3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炭上的不足都要以石油做交换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煤。
还好现在苏联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顿巴斯在自己手里,不然情况会更糟!不然苏联许多的炼钢厂、电厂和化工厂都会因为缺煤而不得不停工或停产!
这缺煤地问题在战争结束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苏联煤炭的缺口实在太大,要是想靠进口来缓解供需矛盾,按照煤炭部门的最新统计,每年至少需要进口4000万吨左右才能恢复到战前水平!
进口靠不上,苏联要是真的靠进口煤炭来弥补缺口的话,那苏联的铁路和港口就甭干别的事,天天就拉煤算了!
现在是美国人一听说苏联缺煤。就立即提出要给苏联援助,可苏联只能说:“谢谢!不用了,因为我这里的铁路和港口根本就负担不起这么大地运输量。”
美国又说:“那我就给你钢材吧,运钢可比运煤要容易多了”。
苏联又说:“太谢谢了!可是也不必了,因为你就算是把钢材运来了我也没有那么多的电力来加工它。”
电力的不足严重限制了苏联工厂的加工能力,还是因为缺煤!这使苏联就是能够得到充足的原料也无法迅将其加工成为所需要的武器。苏联要想解决这个难题除了靠自己努力以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唯一能够替代煤炭用于电的东西就只剩下石油!
可是,用石油来电的成本太高,与煤炭相比。差不多出去地每一度电都是“高价”电,但是这会苏联别无选择。
林俊前世就知道“顿巴斯”地大名,“顿涅茨煤田(顿巴斯的全称)”可谓大名鼎鼎,但没想到苏联在还控制它地情况下还缺煤!这简直难以置信!
但缺煤就是缺煤,现在出现了二战中有点黑色幽默的一幕:德国为了弥补自己在油料上的不足把许多的煤化成了“油”来用,而苏联为了弥补自己在煤炭上的不足又不得不把许多的油当成了“煤”来烧!
一边是高价换来的“油”,一边又是高价出来的“电”,苏德两边的能源状况这会差不多是“半斤对八两”!
朱可夫听了部分林俊“电话会议”的内容,而林俊打完电话之后又用十分钟时间了顿牢骚。把苏联工业这会的家底捅了一圈!
现在朱可夫是知道这统帅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得——有几个将军元帅会去了解那一环套一环的麻烦!
不过就是困难重重。苏联将军们这会还是能得到自己所要的绝大部分装备和物资,因为苏联已经上演了全世界最快的国家转型度——这“转型度”其实指的就是一个国家由和平机制转入战时体制所需要的时间。
当一个国家转入战时体制时。一般都不会立刻就挥出自己十成的力量,往往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准备期——滞后期,才能把全部的实力都挥出来。
苏联在40年就已经为将来可能爆的大战做准备,这“滞后期”等于是在和平时期就准备了一大半。在战争一开始后,苏联整个国家机器就全部动员起来,进入完全的战时体制,生产能力瞬间就进入最高峰!
这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很难想象的,因为这个时间(滞后期)有长有短,比如历史上像德国1943年初转入战时体制(有点不可思议,这会的德国还没有实行战时体制!)年末才达到她工业生产的峰值,中间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
而美国1941年进入了战时体制,直到1944年他的工业生产能力才达到接近饱和的水平,中间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英国1940年就转入战时体制,可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英国都没有真正进入状态。
苏联转型度之快世界第一,当德国人还在懒洋洋地执行着一天8小时工作制度的时候,苏联的兵工厂早已经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军火!
而有一点非常重要:苏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工厂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再到产品最终如何分配,都由国家一手决定,企业完全用不着操心,只需要按照计划把生产任务完成即可。
而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苏联又把从大到一辆坦克,小到一颗子弹,一个轴承所用的材料、工时都详细地记录在案,凡是计划以内的东西国家绝对保证供应,凡是计划以外的东西你就是一根铁钉也甭想得到!
看似古板的纯计划体制,但适合战争!
正因为如此,苏联现在在战略资源什么都显得短缺的情况下,始终能把物资供应稳定在一个供需基本平衡的状态上,并在这个平衡的状态下把有限的战略资源集中分配到工业生产最急需的地方,从而让宝贵的战略资源挥出最大的利用率!
苏联能够用相同的资源造出过任何国家生产能力的武器装备,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特性决定的!
在战争时期,计划经济要比市场经济更具优越性!
下午两点,林俊接到莫斯科转来的一份电文,通过亚历山大转过来的,飞机空运。
“看来南斯拉夫的情况有些糟糕。”林俊看完第一份电文后同古谢夫说,而自己手里还有第二份电文,参谋已经看过了,很有意思的一份电文。
派往南斯拉夫的那两队联络员可不仅仅是联络员,还肩负着更机密的工作。
。。。
第五百二十二章 “工人“铁托?()
“你问我爱不爱铁托?
这是个肤浅的问题。
每个人都敬仰铁托,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班牙人,印第安人还是黑人,
还有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孩子
闭紧我的双眼,我能看到他。
要是有谁问我最爱谁,
我要说我爱铁托胜过爱我的爸爸妈妈。”——电影铁托和我中十岁男孩左兰的诗。
作为欧洲的火药桶,南斯拉夫问题不仅仅受到苏联的关注,就是这会西方世界也是一刻不放松对那片土地的影响。战争中的南斯拉夫成了各种不同思想和政治观点冲突较量、合作的地方,苏联也不能掉以轻心,虽然那边有铁托和他信仰**的游击队。
前段时间派出的两队联络员不仅仅是联络员,还要向莫斯科汇报南斯拉夫局势第一手的资料——这可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情况,还有西方势力在南斯拉夫的活动和影响事态,还要从直接接触中查看南共领导人的实质,免得其过于靠向西方。
政治斗争,很微妙,特别是在这战争状态下——朝不保夕的游击战争!
今年年初,南斯拉夫游击队司令部和第一无产者旅挺进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而这会在那,克罗地亚王国的乌斯塔沙(来自塞尔维亚语,意为“暴动者”,主张克罗地亚独立的法西斯组织)在这里大肆屠杀伊斯兰教徒和东正教徒,游击队所经过的每个村庄几乎都已经变成一片焦土,被乌斯塔沙份子洗劫一空!
面对穷凶极恶的乌斯塔沙份子,游击队是对其穷追猛打,抓住就处决!要不是铁托不容许动用酷刑。游击队员们会让那些崇尚法西斯主义的乌斯塔沙份子尝尝上千年来流传在巴尔干的各种酷刑!
不过虽然乌斯塔沙份子危害非常大,但乌斯塔沙地恐怖却还是给对德意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带来了好处: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乡村,成千上万的人逃离家乡加入游击队。
人民地热情如此高昂。以致对于游击队占领区的居民来说,回避加入或保持中立都是困难地——谁要不站在这个运动地一边。就会被看成是反对它!
这下德国人是决心要斩草除根。德国、意大利、乌斯塔沙共人的部队展开对斯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围剿。
游击队吸取了第一次反“围剿”的教训,不再进行正面对决,而是采用战略转移避开敌军的主要攻击。严寒中他们绕过萨拉热窝市郊,翻越伊格曼雪山,转移过程中单单冻伤离队的游击队员就有150多名。
南斯拉夫游击队和碰到了大沼泽地区红军游击队一样的麻烦,补给不足,幸好有上次同苏联联络员一同空投的药品,不然那些冻伤地同志要尝尝没有麻药做截肢手术的滋味了!
游击队希望再次得到一些来自苏联的空中支援。第一份电文就是“胜利转移”之后的情况介绍加上求援内容,这是南共中央出的。
而林俊手中的第二份电文用的是不同地密码,是联络员直接出,汇报了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实际情况——估计这会斯大林正在为那个南斯拉夫游击队总司令大动肝火!
或许大动肝火还说不上,有所不满或是有点看法那是一定的了。
古谢夫进来问林俊要几点用中餐,在哪?
林俊看了下自己那只基辅产的手表,停了。
“几点了?”
“差两分钟下午一点。”古谢夫不看表就直接回答。看来他刚刚看过时间。军队使用“24小时制”,但从俄罗斯人口中是很难听到这样的字眼的——林俊也不喜欢这个数字,但原因和古谢夫不一样
如果有哪位报出那个时间,大部分人会不高兴,而林俊倒是会放松一下,觉得好笑。
“再过会。”不是在莫斯科,用不上吃个饭都一板一眼,而且自己也是有什么吃什么,食堂那边知道自己好伺候。
林俊褪下手表敲了敲,似乎还没动静。也不是条松了。就把表往办公桌上一放继续看地图。
古谢夫走到门口,对站岗的士兵交代了两句。过了一会一身哥萨克穿着的兰德斯科奇快步来到副统帅办公室门口。
一见兰德斯科奇。古谢夫就低声问:“拿来了?”
“就挑了几只,上午后勤部那都快堆成山了!”中校军衔的副统帅卫队长竟然一脸的神神秘秘,手里拿着个装糖果地纸盒子,“你说元帅会不会不高
“应该不会。”
两人似乎做了个决定,敲了敲门走了进去。
林俊一抬头看到两个随员一起进来,也没问,就一个眼神——有什么事?
“元帅,看您表坏了,我们去后勤部要了只。()”兰德斯科奇走上前把盒子往林俊面前一放,加了一句,“我们都去了。”
“你们?”林俊说着打开那个盒子——这“我们”显然表示是所有贴身随员和卫士:沃斯托夫、亚历山德罗夫、列昂诺夫和阿廖沙全包括在内了。
顿时不算明亮地灯光下一片明晃晃!盒子里是十好几只各式手表,显然都是高档货,甚至还有暴户式的金表!
把盒子往桌子上一倒,哗啦啦一阵。
“兰德斯科奇,把他们全叫来。”林俊头也不抬看着那一堆手表说。
这下哥萨克瞄了一眼古谢夫,眼神在说:“馊主意,倒霉了吧!”
很快,几个人到齐——在外边几个弟兄已经成立统一战线,连其实没有参与在内地沃斯托夫和亚历山德罗夫也只能和大家抱成一团:要倒霉谁都别想跑掉!
眼尖的兰德斯科奇一进办公室报告后就似乎目不斜视,其实眼神早就在注意元帅的左手腕和身边站的如同标杆一样挺直的古谢夫的表情。
不过很可惜。元帅地制服袖口遮着看不到,而古罗夫的表情如同石雕,没什么提示
看着眼前这几个站成一排的参谋、卫士。林俊苦笑着摇摇头。从手表堆里随意拿出只最不显眼地,“几点了?”
“下午一点二十五分。”
同志们的回答很有力。
校准时间戴上。表带宽松刚好——其实这里任何一只林俊戴都会觉得合适。列昂诺夫几个早就调整好了,至于皮表带地是一只也没有地,参谋们考虑的还很周到。
“从哪里扒来的?”
“元帅,这是统一收缴的部分。”古谢夫回答。
战俘私人物品保留?那可要看情况和内容:要是俘虏都有表,那暴动的几率起码增加几倍!——这是某些人的观点,也很有道理,连阿道夫…施特劳斯陆军元帅的表都给没收了。
不过统一没收的贵重物品只是小部分,比如这手表。大部分早让前线部队先缴了,只有那些上规模成建制投降地德军部队是同一没收。
各级指挥员对部下的小动作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战俘和敌人尸体上扒手表“不算违反纪律”,押送队除外。
很多红军指战员都买不起手表,这缴获“武装”自己是被默许的,但要是哪个家伙给自己搞个七八十来只就会狠狠挨批,然后留下一只其它上交!
手表是战士需要的随身物品。其它贵重物品是要上交的,比如金戒指九不管俘虏手指上的是家传之宝还是爱情见证了。
“就这只。”林俊说着把其它表往盒子里装,然后递给最靠近自己的古罗夫。
这下参谋们算是松了口气,而且元帅地反应很有意思,没加上一句:这些送回去。
原本统一收缴的在统计之后就会给各部队“当分红”,给那些没表的基层指挥员,甚至还会当做基层部队奖励有功人员的“土奖品”:那边的管理员压根就没打算要回去,这些个就没统计进去。
林俊往后一坐,没让他们离开,而是从兜里拿出一个信封。说:“你们看看里边的内容。说说你们的看法。”
那是南斯拉夫回来的第二份电文汇报,绝密。但这个绝密不是那种“现定于某几人参阅的绝密”。这里的人保密级别都够,虽然知道地人越少越好。
林俊习惯让身边地人看看可以了解的机密,就当是培养,而且这些人都绝对靠得住,知道什么该说什么绝不能提一个字。原本他想找朱可夫或崔可夫聊聊,但最后还是认为两人不仅太忙也没有必要看这份电文,而自己地参谋们甚至更适合从电文内容里给自己参考启。
还有一点,林俊要用这份电文来敲敲这些人的脑袋,也算是给自己紧紧某根弦。
“在乌日策期间,其占用当地条件最好的南斯拉夫国家银行大楼作为住处和办公室;对于个人生活条件非常注意。穿着注重外表据查在早期从事地下工作时喜欢宣称自己是电气技师或工程师”
这个“其”指的是那位南斯拉夫游击队的领导者铁托:联络员们还都是好特工!
铁托同志在电文里被描绘成了具有极佳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