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英雄-第2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会林俊可不知道冯…博克在哪,照理他不会在明斯克,也不会靠的很近,他地集团军群指挥部距离明斯克应该有段距离。林雷博克不是古德里安一类“冲锋陷阵”的高级军官,保持着容克旧军官的一些习惯和作风,林俊不奢望今年就能亲眼看看那个“被希特勒解职、赋闲在家地德军元帅”。
“红色旋风”的买卖再大,这口袋也难以把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给吃进去。但吃它一个集团军指挥部那可能的——德国佬已经把第四集团军的指挥部放在明斯克西郊,原来的第九集团军司令部还更西些,看得出克卢格还算勇猛:明斯克、短时间内是个死局,克卢格就是把自己的指挥部放在列宁广场东边,这边的红军也不可能来个突袭去破坏。
历史上德军的莫斯科战役失利后,博克被恼羞成怒地希特勒撤了职,接替他职务的是克卢格——现在克卢格已经毙命。“那明斯克战役结束后,博克的继任者会是谁?”这点林俊有些好奇。
左右两翼,两个方面军的部队在逐步抵达展开,再过60个小时。合围行动就将开始。明斯克正面只要再坚持60个小时压力就会瞬间解除!
朱可夫这会手里的部队有回到了刚到明斯克那会的规模,白俄罗斯方面军已经得到补充,原来被打残了的几个集团军大部已得到补充休整,但接下来的合围朱可夫的部队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于个人而言不得不说有一丝遗憾。
有些地将领作战时不仅会看着眼前,这会朱可夫就已经再着手下一步地计划——继续得到补充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将会在战役结束后分成两个方面军,而严寒将会是苏德双方的“休整期”:苏联就将逆转战争的走势。下一步中央的决定一定会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既然这次的战役的后半段只是配角。那下一步就该早早地有所思考。
主次分明,朱可夫现在还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明年地作战上。再怎么说眼前的那块巨大地硬骨头还没啃下来呢。
深夜,一列专列正在梁赞州的铁轨上疾驶,再过一会就将抵达梁赞。这是一趟特殊的列车,因为里面有一队英国外交人员。
罗伯特…安东尼…艾登还没有入睡,在包厢里看着窗外隐约的积雪平原,陷入深思之中。
这不是他第一次到苏维埃俄国,但让他再次感觉到了苏维埃俄国的巨大和可怕!今年自己才44岁,还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但漫长的旅途让自己精疲力竭。特别是到了苏联之后,俄国人给他准备的竟然是火车——在英国绅士乘坐火车出行很正常,很多老派的绅士甚至拒绝将飞机做为交通工具,但在苏联,这有豪华包厢的火车旅程让他吃足了苦头。
俄国实在太大了!
回望自己的历程,艾登可是说是“少年得志”:26岁担任下议院议员,34岁成为外交次官,37岁任大英帝国的掌玺大臣,38岁就第一次担任外交大臣。这次又是以外交大臣和英国代表团团长的双重身份到俄国谈判协商。回望这些年的世界局势、看着窗外的俄罗斯大地,艾登实在是有些感慨!
上一个十年的欧洲,德意法西斯势力猖獗,英、法两国统治集团妄想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谋求“和平”。与此同时,英国统治集团中少数有远见地政治家不同意推行绥靖政策,主张联合苏联在内的欧洲国家。抵抗法西斯侵略势力——艾登就是这种有远见的政治家之一。
年起,他多次奉命奔走于巴黎、柏林、罗马、日内瓦和莫斯科,出访瑞典、挪威和丹麦,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就国际形势进行会谈月和月,艾登曾两次会见希特勒:他没有被希特勒掩盖其侵略意图的和平诺言所欺骗。主张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而努力。艾登地见解在英国政界中引人注目,当时未参加政府的丘吉尔都称他为“政府中惟一的优秀成员”。
35年艾登出任外交大臣,上台伊始。对法西斯国家表现出比其前任较为强硬地态度:“决不能仅仅为了安抚德国而让步,因为那样做只能事与愿违,促使它胃口愈来愈大。”但他还是保守了,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在“莱茵非军事区”和西班牙内战问题上,他都是趋于保守——比如与法国政府公开交换武器禁运备忘录,约定禁止向西班牙输出武器,希望通过“不干涉”来减少战争的危险。
艾登反对苏联和各国人民支援西班牙人民反对佛朗哥的正义斗争。也反对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内政的干涉,这里面不可否认的是不想让西班牙成为一个“左”的国家。
月辞去外交大臣的职务,因为张伯伦地绥靖政策,结果是有着“绥靖船上的大副”之称的哈利法克斯勋爵继任外交大臣。
艾登辞职不到一个月,德国法西斯吞并奥地利,张伯伦伙同法国的达拉第,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订把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纳粹德国的慕尼黑协定。那个协定遭到艾登和丘吉尔等3名保守党议员的强烈反对,不仅如此,艾登和丘吉尔等人还认为:必须与苏联取得谅解并结成联盟,才有可能获得和平。在形势和舆论的压力下。英法两国政府派出代表到莫斯科与苏联进行谈判。艾登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去莫斯科谈判。但被张伯伦拒绝。
月3日,英国对德国宣战。艾登重新入阁,任自治领事务大臣。
月,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内阁相。艾登受到丘吉尔器重,出任陆军大臣。同年12月,纳粹德国对英国进行“空中闪击战”,英国处于战争危机之中日。艾登由丘吉尔提名。第二次出任外交大臣。
对于苏维埃俄国,艾登认为它对于大英帝国会是永远的潜在敌人。但现在却不得不倚靠指望、甚至还要尽一切可能支援苏维埃俄国,这对于他而言很矛盾。
在英国时,艾登和所有英国高层一样,时刻关注着苏德之间战争的展,看到的是两个实力已远远将大英帝国甩在身后地庞大国家之间地誓死较量,这对于艾登而言都感觉到可悲——“日不落帝国”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
以前都是经过欧洲大陆到莫斯科,这次被迫绕道中东,让艾登再次好好见识了俄国的巨大和它似乎永无止尽的战争潜力,这都是英伦三岛无法比拟的。想到了4年前相识的那个普伦雅科夫元帅,根据他们地报纸,艾登知道那个谜一样地男人这会正在明斯克指挥部队。
“不知道元帅夫人在不在莫斯科,这次能不能再碰上。”
艾登是很有魅力和风度的男人,也还记得那位没有改姓地武金斯卡娅的样子,只要是看到过她的男人就不会忘却她的容颜,英王加冕仪式上的翩翩舞姿还历历在目。
“谁能想到呢,她已经是名将军。”苏联报纸上有武金斯卡娅获得“苏联英雄”和晋升的消息。艾登一到苏联就想办法搜集报纸,这两天一直在看:苏联,它将来的掌舵人是一个迷一样的人,俄国人已快把他抬到神的高度。
艾登看不透那个苏联未来的掌舵者,这对于一名政治家是危险的信号——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如果任其展,将来的欧洲有可能都是**的天下。
艾登感觉自己的头有些疼。
。。。
第四百三十九章 集团军交接()
艾登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政治敏感性非常高,从这几天的观察,他能够准确的预见到这次大战中决定性的力量就是苏联。
这次远道非洲,艾登视察了利比亚、埃及边界附件的英军阵地,这会英第八集团军(就是原来的尼罗河集团军。)司令坎宁安正在布置进行代号为“十字军战士”的进攻战役。
今年3月底,意德联军(2个坦克师、1个步兵师)开始进攻英“尼罗河”集团军(2个已被削弱的师另1个旅),以便前出利比亚、埃及边界,攻占塞卢姆。德意联军的进攻出乎英军统帅部意料,英军在两星期内退到了埃及边界,留下了驻图卜鲁格的强大守军(近1个半师),结果这支守军遭到了联军的围困。“德国非洲军”军长隆美尔原指望在得到增援后向开罗动进攻,但由于德国正准备进犯苏联,所以他没有得到补充兵力。这就使英“尼罗河”集团军免于彻底失败,使英国不致失掉埃及和苏伊士运河。
到4月中旬,北非的战线便在利比亚,埃及边界附近稳定下来年夏秋,“尼罗河”集团军月改称第8集团军)得到了很大增援,而当时德意军则由于法西斯集团在苏德战场的巨大消耗而仅得到不大的补充。北非战场从去年9月由意大利的巴尔博元帅指挥的2个意大利野战集团军在利比亚展开进攻开始,战火断断续续就没停过,这也是英国远征军在法国遭遇“滑铁卢”后,英国在陆地上与德意之间唯一的大规模交火。
“大规模”是相对的,同东线苏德战场相比,北非作战就如同三个小孩子过家家一般——如果那个隆美尔不是因为苏德大战得不到足够的援兵,英国势力早就被赶出亚历山大港了!
苏德战场,双方动辄就是上百万人的殊死较量。根据在德国获取的情报,两个月来德国单单在明斯克附近损失地精锐部队就过30万!如果这些部队不是在同苏联的作战中消耗掉,而是出现在非洲,大英帝国一个月过后在北非就将没有立足之地!
德国现在拥有一部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过的庞大战争机器,但它碰到对手了——北极熊挡在了它的面前。林雷自从转道伊朗进入高加索地区,艾登看到是一个全民动员的庞大苏维埃俄国:就连铁路上的很多工人都是妇女,显然适龄的男人都已经被征召。
艾登没有从苏联人脸上看到什么沮丧或士气消沉,从他(她)们的脸上就能看出这个国家对于获得战争胜利地信念和自信。还有苏联人特有的深深压抑着地一丝苍凉——一丝淡淡的苍凉,也许是这个民族最大地资本。对于它的敌人而言又是最可怕之处:它和它的人民能够承受任何苦难和困难,没有什么能够压垮他们战胜敌人的信念。就是付出一切都在所不惜!
艾登的公文包里有一本小小的世界地图,只要看到欧亚大陆上那片覆盖在“镰刀锤子”之下地巨大区域,他甚至会有的一丝恐惧。从高加索到莫斯科的这段旅程已经让他疲惫,“如果乘坐火车从布列斯特到苏联远东,或者陆路到白令海峡,那会是什么感觉?”
艾登的想法很诱人。但也让他感觉将来的困难——这样广大地土地,有多少资源?这个国家的潜力是无穷的!
在纷乱的思绪中,艾登终于入睡。
迷迷糊糊中醒来,天已微明,艾登利索的起床。梳洗之后出了包厢,在过道碰到了国防部参谋长伊斯梅将军。
伊斯梅也显然昨晚没有睡好,从脸色上就能看得出。
“已经抵达沃斯克列先斯克,还有不到四十英里,看来俄国人并不想让我们快抵达莫斯科。”
今天下午就将进行第一次会面,伊梅斯不得不点牢骚,在他看来显然是苏联不想英国代表团精神饱满的参与会谈。
艾登倒没用军人式的思维去考虑。因为他来过苏联。知道在冬季地苏联远途旅行还是铁路保险,这列车地条件还是非常不错的。苏联人应该是出于好意这样安排。
餐车已经开放,两人一同前往。
对于早餐,艾登没什么好抱怨,条件还可以,至少菜单上还有新鲜牛奶、鸡蛋和白面包。他去看过列车工作人员地伙食,标准的战时配给,和英国最困难时差不多:对于自己这个代表团,苏联人还是很客气的。
早餐时间,一般也是英国人的闲聊时间,当咖啡送上来后,艾登同伊斯梅的话题自然说到下午的会面。
“苏联非常可能正式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提议,这让我有些头疼。”伊斯梅直言不讳:第二战场,一个北非就已让英国倾尽全力,根本没力量像苏联希望的那样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开辟第二战场是必须的,只是时间问题。如果等苏联扭转了局势,欧洲将来的局势会非常不妙。”
这会苏联还把英国当回事,还有远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英国勉强算是三巨头之一,如果让苏联单独横扫欧洲,那大英帝国就会沦落成第二个法国。
这会法国的地位极其尴尬,那个维希政权就不说了,傀儡;在英国的法国流亡者们还不成气候。英国试探过苏联对于战争结束后法国的地位问题,苏联的态度很模糊,但能觉察出斯大林这会对法国的态度:在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强大国家之前,高卢人什么都不是!
要是时机把握不好,法国将来就不会是能够在欧洲大陆说上话的资本主义大国,颜色来次大改变都不一定。
十年前斯大林的态度还相对温和,至少同西方世界保持着一定的友好,但这几年越来越咄咄逼人。这里面“祸水东引”是原因,意识形态的差别是根本,还有个原因是苏联国力军力的快上升——苏联的态度越来越强硬,虽然这会因为战争的需要变得稍微客气些。
艾登又想到那个谜一样的男人,从各种情报和消息分析,斯大林和苏联领导层的态度转变很大程度上同那个人有关——那个年轻人似乎敌视一切非**的事物,而在他参与决策的一切重大军事行动中,苏联就没失败过。胜利,让苏联的自信开始膨胀,对于西方世界的威胁会越来越大!
在苏联,那个人拥有的权力仅次于斯大林,在军事方面,同他成为一个利益集团的元帅将军占据半壁江山。权力容易让人迷失,但从任何一个方面分析,那个人没有一丝想取代斯大林的想法和举动,这才是最让艾登担忧的——他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能碰!这是一个不会因为权力而迷失目标方向的掌权者——“眼睛不在内部,那他的眼睛只会是盯着整个西方世界!”
纯粹的**战士,这是苏维埃俄国喜欢用的词眼,而这样的人将来对于英国是最危险的。
日上午,米哈伊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叶夫列莫夫中将抵达自己新的集团军指挥部所在地奥斯特罗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