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时代-第7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30年的时间,积累的庞大的资本,这些资本放在国内,只是白白的浪费,中国也渴望走出去,可是走出去的时候,往往因为经验和许多问题,经受了一系列的失败的,在蜿蜒之中前行,很需要一个大型的工程提振士气,克拉运河靠近中国,对于整个中国有巨大的好处,哪怕到了21世纪,货币贬值,修建的成本上升到了300亿以上,可是节约的成本就更多,仅仅是1200公里的的航程,就可以节约远洋货轮30万美元的运输费用,积年累月,对于专门跑中东航线的船只来说,简直是极大的补充。
就杨元钊所知,克拉运河一直到的他穿越的时候,还没有开启工程,其实在1997年,的时候,是距离创立最近的一次,当时泰国的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人均的收入比中国还要高,也有能力推动这个克拉运河计划,甚至当时这个计划,已经进入到了筹备之中,
可惜,事与愿违的,97年的金融风暴,一下子把泰国的脊梁给打塌下去了,接下来,日韩也开始衰退了,日本更多的心思放在了产业升级上面,用微电子和半导体取代制造业,韩国在97年打击之后,又受到了中国的竞争,开始转向娱乐业,以此为立国之本,对于克拉运河的建造之心开始减弱,反倒是中国,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开始在世界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有能力推动这个运河项目,并且真正实质性的进入到了策划和前期的勘探之中了。
可是泰国动荡的局势,让中国一直都举棋不定,中国要主导,肯定要把运河的权利拿在手中的,就如同巴拿马运河一样,距离美国千里之遥,可是美国一直也是握在手中好多年,到了后世民族解放和认知高度提升之后,才还给巴拿马,这也成为了问题的焦点,直接让运河从多方关注变成难产,最终一致到杨元钊穿越,都没有听到运河开工的消息。(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管辖权()
正因为刺激唤醒的回忆,越来越多的东西被杨元钊回想起来,他还记得很清楚,在关于克拉运河的深度分析之中,曾经讲过了中国跟泰国最大的分歧还是在管辖权上面,中国的要求肯定是对克拉运河有一定的管辖权,最起码能够影响到运河一些战略性的决策的,一定程度上面驻兵,以保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石油安全。
这一dian,泰国是绝对不会同意的,从大的方面说,这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主权,泰国还没有跟中国近到那种程度,再加上中国当时所处的社会局势,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美国在让苏俄解体,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之后,就把中国作为的假想敌,中国是不同意识形态之中,最大的国家,不但营造岛链,从日本开始,进行完整的军事布局,对中国进行包围,防止中国从的绿水走向蓝水,对于中国周边的国家进行了一番拉拢和离间。
泰国就是其中之一,甚至中南半岛和东南亚的全部国家,都是美国拉拢的对象,这其中又属越南,印尼,菲律宾跳的最厉害,他们都是跟中国的南海交界的地方,借助着中国距离太远,战机和船只无法前来的弱dian,疯狂占据中国的岛礁,盗挖中国的石油,一直到永兴岛填海工程的完成,兴建了机场,政府为核心的三沙市,这才告了一个段落,中国用庞大的人力物力和金钱,兴建了一个填海历史上的奇迹,生生早出了永兴岛这么一个庞大的岛屿,彻底的控制了西沙,这才稳定了局面。
中国接壤的诸国之中,除了俄罗斯是跟中国交好之外,其他的都是敌视,这也是中国当时最困难的地方,连俄罗斯的,也是分歧之中求同的存在,在建交的过程之中,也有很多的奋起,作为苏俄的继承者,俄罗斯哪怕意识形态改变了之后,也无法融入北约和西方世界,相同的情况造就了两国的交往,上海五国的协定,奠定了双方的基础,也让边境的问题缓和。
除了俄罗斯之外,就连是中国一手托起的朝鲜,都在耍无赖,不停的威胁中国,泰国没有到那种程度,泰国跟中国的关系一直都比较紧张,连韩国跟泰国的关系,都比中泰之间关系好,在这种前提下,太过根本不可能同意把运河交给中国管辖。
中国比泰国强大的多,再加上接壤的关系的,换在一战之前,可以直接出兵灭之,有这个威胁,周边的小国根本不可能蹦跶,可惜二战之后,整个世界的格局就是和平为主,尊重领土主权,再加上由美国等北约的支持下,泰国在动荡不堪的前提下,依然保持了对中国的强硬态度,这就让这件对区域有着巨大影响的好事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最终搁置了。
一个运河,如果只从经济上面考虑的话,不管辖也可以接受,特别是后世,中国对中东的石油越辣越依赖,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石油最大的进口国,一条运河的修建,可能15到20年的时间,就可以收回成本的,一艘船每次节约20万美元,1万艘就是20亿,15年的时间就是300亿,这等于是把运河的投入给赚回来,未来最少有70年,甚至百年的盈利时间,这样的话,在没有管辖权的前提下,只要画出必要的份额,中国也可以接受。
可这个前提是泰国的政治局势稳定的话,可偏偏泰国的政局不稳,这样下来,谁也不敢冒险,万一运河修完了,来一场政变,推翻原来政府所签订的一切,这300多亿的投资,怎么办,这也不是不可能的。泰国在1997年之后,社会动荡不堪,仅仅是政变就出现了数次,军政府频频夺权,总理都被赶下台了好几次,还有审判过去国家领导人的闹剧,这个非常完美,对于很多方面都有直接好处的工程,就这么的停在了那里。
控制权,对于后世是最重要的,中国宁愿自己投资,让出一部分利益,比如说让泰方在整个克拉运河的分配计划之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增加土地和控制权的比重的,都不愿意让出控制权,一个投资数百亿的巨大工程,不是控制在本国的手中,还不如不弄,新加坡那里是国际航道,一般情况下,很难差别的对待,运河就不一样了,就跟现在一战之中,英国用苏伊士运河卡住了德国一样,一旦出现什么危机的话,中国岂不是还要走马六甲,这是中国不能接受的。
这是后世克拉运河所面临的局势,却不是目前中国所遭遇的状况,现在,整个东亚,都是中国的了,整个东亚,原来中日韩朝,甚至是一部分的俄罗斯,可是现在,西伯利亚是中国的,东南亚也是中国的,朝鲜也是中国的,也就是一个日本,现在日本也是中国的仆从国了,剩下的都是中国的土地。
在日本本土这里,是受到了中国的控制的,后世克拉运河作为国际运河,最大的一个控制权的问题,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完全没有问题,成为了中国可以自决的东西,这种差别,简直是天上地下,中国不但拥有运河的控制权,也拥有可以兴建的运河的技术,资金和人力,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中国修建这个克拉运河。
这么一个在后世历经了波折的运河,就如同一个熟透的果实一样,摆在了中国和杨元钊的面前,等待着他的采摘。
从记忆之中,确认了这个运河的存在,这个从一开始,就被无数人看好,因为种种阴差阳错的,没有成功的运河,似乎在杨元钊的面前,绽放了不一样的光芒,只要修通,对中国的好处是巨大的。
克拉运河在后世,是为了石油而存在了,东亚三国,都没有足够的石油产量,后世中国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量的不停提升,对于石油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如果没有中国的需求,石油也不可能涨那么高的,中国成为了石油的第一进口国。
无论是在中东做了一些投资,还是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兴建大规模的输油管道,都是中国为了国家战略的努力,克拉运河也是如此,如果当时能够贯通这个,获得一部分运河的管辖权的话,再加上的印度洋上面获得的一个军港,中国真的可以保证自身石油安全的同时,又能够突破美军的岛链,从另外一端挺近蓝海,这是中国最大进步。
可惜这个战略没有实现,那是多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中国在近代的落后,可是在这个时代,中国不但没有落后,反而在杨元钊的帮助下,重获巅峰,这种情况之下,开发克拉运河的军事价值就没有那么的重要,却也是一个值得开发的项目。
这个时代,中东的石油还没有开启,一个占据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石油储量的中东,目前还埋藏在中东沙漠的黄土之下,可是这个时代的,跟历史上,发生了变化,中国崛起了,并且介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中,成为了德国最主要的支持者,借助着中国的帮助,修通了中东的3b铁路却贯通了,这一条交通大动脉,一直都是中国向德国出口的最多地方,支撑一个世界大战的国家的资源,这可比原油多的多了,特别是到了去年,又发生了一个明显的改变,不但运过去东西了,又借助着3b铁路,从德国运回了大量的石油。
历史在杨元钊的主导之下,发生了偏差,中国得到了中东,没有开发中东,在驱逐了当地的原住民之后,就让那里的黄沙掩盖了规模庞大的石油,在没有石油的中东,只不过是一片沙漠和不毛之地,虽然针对有信仰的他们,有一些的困难,可是这个世界的强权,根本不会如管弱者,一片沙漠,也不会有人拼死来争夺的。
伴随着中国移民的增多,建设的增多,一个个的城市,在中国的主导之下,越来越大的,由dian连接成面,由面连接成片,借助着一战时期的混乱,中国虽然没有把中东纳入到领土范围,却实际控制,只要未来,中国不在战争上面,遭遇到大规模的失败,就不会担心这一块土地的失去,历史上,在一战之后,阿拉伯人也是期待着阿拉伯半岛会按照之前的说法,交还给他们,可是事与愿违,这个原属于土耳其的土地,被英国人堂而皇之的占据了,英国人都能够做到这一切,还是在一战之中,没有任何准备,一战之后,派出了小规模的部队达成的,没理由中国做不到这一切。
为了这一片蕴藏了无限石油的土地,中国投入了最少2000万的人口,兴建了最少20个大中型的城市,直接的稳定住了这一片区域,哪怕石油没有开发,哪怕阿拉伯半岛充满了沙漠,中国人依然可以在这里生存,兴建了一些工业,甚至可以通过土耳其,奥匈的运料,进行一部分的加工,再贩卖到的欧洲去,这就成为了石油还没有开启之前,中国在的阿拉伯半岛做出的最大的努力,甚至也建立了一些石化企业,但是最多就是裂解石油,毕竟缺水的阿拉伯半岛,建立石化深加工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成本会上升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晚建不如早建()
中国第一片海外国土,巴士拉港,已经经过了几次的扩建,目前是中东最大的港口,年吞吐量超过了18亿吨,已经是世界上首屈一指大港口,现在这个港口是中国物资的中转站,也是从德国获取石油的中转站。
德国获取的巴库石油,通过3b铁路运过来,在巴士拉做了简单的储存,一部分通过石化公司的裂解,消耗掉,另外一部分,则装船运往中国。德国占据了巴库,这对于一战而言,简直是一个战略性的胜利,甚至连协约国都没有意识到这一个战斗,会对将来战争局势,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巴库这个开采了超过80年,一直都在世界上面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油田,要知道,苏联为了纪念巴库,乌拉尔的油田被称为第二巴库,秋明油田则被称为第三巴库。中国在材料和石油开采技术上面的强大,特别是二次开发的强悍,在世界上其他国家,还只是停留在对于油田的第一次开发上面,毕竟这只是石油利用的初期,大部分的油田都没有被开采完毕,即便有,也不会有人把眼光放在他的上面的,广阔的世界,有无数需要开采的新油田,与其花费功夫在这些老旧的,产量不多的油田上面,还不如开发新的。
在中国看来,这并不对等,老旧油田的产量下降,是没有找到方法,只要有合适的填充物,让石油恢复喷发,产量一点都不会比最好的时候低,这样在短时间增加的石油产量,是非常惊人的。
巴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油田,开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甚至是一千年前,即便是在俄罗斯的开发时间,也超过40年,在漫长的时代,哪怕俄罗斯曾经的采油技术比较的落后,也有大批的油井被开采完毕,说白了,其中真正采完的微乎其微,大部分都是开挖了一部分,压力减少,出油少了之后,就放弃了,现在,中国在控制了巴库的石油开采之后,通过记录,走访,甚至是调查,把这么一个个的油田都给找出来,有些重新勘探开发,在附近打井,成功的开采出的有足够工业流的油井,有的则进行了二次开采的,用一些比石油重的填充物,灌入油井,用压力让油井重新恢复喷发的能力,一般而言,一次采油,最多只能够开采百分之五十左右,还有一半以上的石油,还存在油井之中,通过二次,甚至是三次开采,才能够把大部分的石油开采出来。
这种方法,让巴库在不停攀升的产量的同时,在短时间,增加了上百个新的油井,直接让巴库的产量开始激增,从最开始的几百万吨,上千万吨,立刻激增到了上亿吨,增加了10倍都不止,当然这样的开采方法,巴库肯定不可能如同后世那样,开采超过80年,有些开采的方法,甚至是破坏性。
这又不是中国的东西,甚至当战争结束之后,它是否控制在他的手上,也都成问题,尽可能的开采出更多,至于以后,没有的意义了,所以在稳定住了产量之后,中国开始了进一步的挖掘巴库的实力,预计1916年一整年,巴库的石油产量,会超过1。2亿万吨,到的1917年,更是可能上升到1。7万吨,总产量可能提升了5000万吨这个数字,即便在后世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