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时代-第6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一个国家挡在中国和德国之间,是最佳的选择,只要这个国家在,中国跟德国之间,就不会爆发实质性的冲突。
杨元钊只是一个普通人,可是远超过这个时代的眼光,让他直接就看到这一战之后了,其实到了1915年,参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了,中国如果继续的这么等下去,或许也可以等到足够的战利品,可这跟亲手去拿到,还是差了很多,不亲自下场,最多拿到一些间接的利益。
再等等看吧,1915年的重点,中国是准备放在东西伯利亚,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占到更多的便宜,那就更进一步,如果不行的话,拿下东西伯利亚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获得海参崴等重要的节点城市,也是可以接受的。
斯大林隐约看到了中国人的目的,可是此时此刻,他没得选择,布尔什维克的实力太弱了,即便在俄罗斯的革命党之中,也不属于最强大,甚至他本人来说,也有极大的野心,他只是一个年轻的党员,哪怕评上了执委,可是在整个布尔什维克之中,都有很多人可以压着他,更别说整个俄罗斯,这一只军队,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中,哪怕这是跟恶魔合作,他也愿意交换,更何况,对方没有什么主要的条件。
有时候,就是这样,在没得选择的情况之下,哪怕是一根稻草,都有人愿意交换,更别说中国还拿出了真金白银,超过40万的部队的全部军火,大量民众只用付出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获得食物和薪水,这在俄罗斯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布尔什维克的转换率不低,可是这里是中国复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效完整的展现在他们的面前,想要换个活法,或者融入到中国去的,也有不少,这或许就是意外的收获吧,加上几千万欧洲移民,最终居然有三分之二的人愿意留在中国,让中国从此多了不少欧洲的少数民族,这或许又是民族大融合的好处吧。(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装甲列车()
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斯大林不知道,就连德国也没想到,土地是占据了,隐患也没有了,可是人口暴涨的可能性也跟随着消失了,之前输出人口还抱着,当战争结束了,再把人员弄回来,可惜德国人不知道,中国有句老话,肉包子打狗,一去不会,几千万的外出劳务输出,最终回来的不到十分之一,当时差点让德国跟中国翻脸,可惜,那时候的中国,已经把能够亮出来的肌肉都给亮出来了,强大的力量,直接让德国哑火了。
这些后话暂且不提,此时的蒙古荒漠之中,俄军在加强训练着,党军的强大威力,信仰者的意志力,让这一只军队迅速的成军,而在广阔的西伯利亚,战斗依然在延续的
在东西伯利亚地区,由于西北控制了局面,有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前来,一线部队继续推进,后续的部队也跟着,稳扎稳打,保持了压迫的力度。
当然控制了距离,只是寻找人烟稠密的城市,超过一定高纬度的地区,几乎不去碰,因为那里再往北,就是高寒地带了,或许现在的季节之中,没有什么影响,冬季里面,是不可能有人生存的,传说之中的爱斯基摩人,又有多少,在整个北极圈之中,只是少数之中的少数。
前面,在兴凯湖,差点就吃了大亏,之后,在海参崴哪里形成了一个大包围圈之后,按理说,整个东西伯利亚地区,应该是没有危险了,可小心无大错,接下来行动之中。关联极为的紧密。
大概到5月中旬,东西伯利亚的战场上,再一次发生了变化。一直都跟在野战部队身后,一条建设大军在不停的修建着铁路。现在,当部队想着北面而去的时候,只有少部分跟随着部队,剩下都转向了海参崴的方向。
铁路跟着军队走,本身,就是西北的长处,在中国成立在之后,再原有铁路建设兵团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民营的资本,在一系列的推动之下,生产的效率在疯狂的增加着,现在,跟在百万大军的身后,是5百万的建设部队,大小各种的施工机械,高达3万5000台,这些机械的总效率就超过了500万人,也就是说。总体的能力下相当于千万人。
这么庞大的劳力哪怕是在西伯利亚,这样的生产效率也非常的惊人了,一跳蜿蜒的巨龙。正在向海参崴蔓延,并且在接触到了西伯利亚铁路之后,产生了一条条的环线。
铁路的修建,一方面,是为了后勤,其实从东北到海参崴,距离并不远,哪怕是西北的消耗,用汽车运输业够了。这是一片并不靠近的北方的冻土地带,修建铁路的原因。并不只有的后勤运输,而是为了攻击海参崴做准备。
在牡丹江火车站。也是中国最靠北端的火车站,此时成为了一个大兵营和大仓库,所有军队,后勤,甚至是从俄罗斯境内弄过来的人员,都在向这里集中,不过在今天,火车站来了一队不同的东西,一长列浑身上下都是钢铁的铠甲,并且有巨大的炮口的列车,没错,这些正是装甲列车。
从西北建立铁路开始,装甲列车就出现在了西北的序列之中,曾经在以前的战争之中,起到了压制的作用,伴随着西北的陆军越来越强大,不太可能,有人能够威胁到西北本土,从这个意义上面说,西北的装甲列车没有多少的作用。
可是即便如此,这也是陆军最强大的火力,在西北兴建了海军,拥有了战列舰的生产能力之后,更加如此,有了巨大的舰炮,就可以让装甲列车拥有最强的攻击力,陆军无法承担超过230毫米的火炮,可是的铁路可以承担,庞大的装甲列车,可以依托着铁路快速的行进,最终起到攻坚的作用,相对于曾经的北洋和革命党,俄罗斯这边,是强国,哪怕现在衰落了,海参崴也拥有足够的防御,不用列车炮,恐怕就只能够动用的飞机了。
飞机轰炸跟火炮,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海参崴这种要塞城市,那不是只凭借的陆军火力就可以对付,虽然说西北拥有凝固******,可是对赤塔那种方圆不大的城市有用,对于海参崴这种要塞,用途不大,除非凝固******近乎无限。
海参崴不但有主城区,还有众多的卫星城市和支点,之前北方舰队用了几天的时间,不过是把岸边的一些炮台给摧毁了,那些只是海参崴庞大防御的一部分,用一点点的炸弹来说,用处不大,只有海量的数量才有用处。
参谋部其实也在攻击海参崴之前,对海参崴之战做了一定的预测,保守估计,需要之前赤塔用量150倍到200倍之间的。
这个数量,是西北无法接受的,凝固******开始扩大了规模,并且的进入到了实验室和工厂批量生产的程度,可是产量比之前,不过是多了3倍,要想完成,赤塔用量的150倍左右,最少需要几年的时间。
用几年的等待攻击海参崴,这就是一个笑话,耗费跟产出完全不符。从这个意义上面,常规的陆军作战,才是他们应该做到的,而成熟的工业体系,哪怕是15寸的舰炮,生产起来也比凝固******快的多,生产的工厂也多的多。
调过来的是新一代的装甲列车,未来铁路会修建到海参崴,并且围绕着海参崴形成几条环线,装甲列车就可以在这些环线上面自由的运转,对海参崴进行攻击。
作为整个西伯利亚的重点,位于太平洋沿岸的最重要的港口城市,海参崴可以成为一个末端的枢纽城市,未来中国很多的铁路,都会终结到海参崴,特别是东北向西伯利亚的铁路,可以通过海参崴进行中转,修建环线,虽然是浪费了一点,却是可以接受的的
未来会有35辆装甲列车进入海参崴,装甲列车,是陆军最大的杀器,陆军由于地形的限制和运输的不便,在火炮的选择上面,203已经是极限了,虽然也有大贝吉塔那样的超级舀炮,可是那玩意不是量产型的,也是为了烈日要塞,才拉上去。
但是有一种东西是一个例外,那就是列车炮,本身列车在陆地上,就是最大的造物,一节车厢上百吨,甚至追求最大的时候,达到5000吨的运力的列车,似乎是最佳设计对象,这已经不比海上的万吨级巨轮低了,列车出色速度,也可以迅速的把人和货物运送到目的地。
一门双联装的14寸火炮的炮台,不过是几百吨,稍稍改装一下,就可以成为列车炮,光滑的车轨上面,可以用滑动来抵消后坐力,而不会在地面上,必须要平整和本身的力量来抵消后坐力。
饶是如此,从舰炮到列车炮的改变,也需要时间,毕竟舰炮可以用的高度很大,战舰庞大的身体,给了上下足够多的空间,用于安防这些,落到了列车炮上,就需要改在后面,甚至本身,还需要防护。
对于任何大炮而言,最重要的,永远是炮管,在炮管彻底的解决了之后,剩下的,就是如何的填入的问题,这对于涌现了一大批出色设计师的中国来说,不成问题的,他们可以解决战舰的设计问题,当然可以从力学的角度上面,去解决装甲列车的问题。
几年的时间,从无到有的,西北完成了列车炮的研制,从最开始,只有120毫米左右,只是把车厢稍稍的改装以下,就变成了列车炮的,这样的列车炮,能够起到的作用不大,伴随着中国新式155的出现,他几乎已经被淘汰掉了。
不过后续的研究还在继续,此时抵达牡丹江车站的,就是这些的,其中有20辆,是新锐的装甲列车,一共拥有双联装15寸火炮2门,12寸,11寸各6门,就火力规模上面说,这些火炮的威力甚至在普通的战舰之上,甚至为了防空,还布置了最少120门大小的机关枪,机关炮,用于对空中的防御。
这么大堆的火炮,当然不可能放在同一个地方,说是一辆装甲列车,却是超过18节车厢结合起来,进行了一部分的改装,15寸火炮在中心位置,剩下的平均分布在周围,一节车厢26。6米,加上连接处和改装,18节的车厢总长度高达600米,这样的长度,才装得下这么多的大炮。
这样的装甲列车每一个都是庞然大物的,在作战的时候,还必须加以而分离,只有移动的时候,才会连接在一起,16门超过11寸的火炮的齐射,这不是陆地上能够承受的,哪怕有后坐力系统也是一样的,一旦后坐力交错结合到一起的,就会造成巨大的损耗,轻则毁坏车厢,重则毁坏铁轨和陆基,彻底的让铁路废掉。
列车炮就停靠在牡丹江车站,不是客运车站,而是货运车站,否则的话,这么多的大杀器,停留在客运车站,哪怕是牡丹江人口稀少,这么的大杀器放在这里,也是不合适的,虽然说东西伯利亚已经被控制了,但是当环线没有建成,装甲列车不能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提下,一旦环线建成,他们会立刻的离开这里,开赴前线。(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勘测西伯利亚()
中国方面军稳扎稳打,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从西伯利亚这边,移民的俄罗斯民众,充实了位于中国国内俄罗斯人城市的人口,对于这些贫苦的俄罗斯民众而言,这不是一次悲惨的旅程,而是一次涅槃之旅,中国对城市的关注程度相当的高,也做了稍稍的倾向,最关键的是,中国的劳动力价值相当的高,这些民众哪怕从事最底层的工作,也足以养活他们,布尔什维克的社会主义,甚至是**他们没看到,可是好日子是过上了,眼前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这个动摇了他们未来的选择。
不过中国毕竟不是俄罗斯,一些有梦想,想要改变自己的年轻人,也很自然的被布尔什维克所吸引,为布尔什维克提供了大量的兵员,不停的增强了斯大林的力量,这成为了远东俄罗斯的另外一个发展,属于革命党的发展。
整个1915年,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一共迁移走了1100万人口,有的甚至连俄罗斯的人口普查都没有上,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俄罗斯,农奴制还没有彻底的废除,普通人还是过的非常的辛苦,跑到西伯利亚的成千上万的,有的俄罗斯官员管了,有的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庞大国土,隐民不少。
中**队把整个东西伯利亚这边,清理的相当干净,从所有村庄,甚至连山林,独居在野地里的也都不放过,整个西伯利亚都空了,这是为了接下来占领方便,中国不可能如同俄罗斯沙皇那样,只是在地图上面点了一个位置,宣布了一个政策,就把大量的民众推到了这里,他只要在规定的时间之中,见到一个合格的城市。建立在他的地图上就可以了,至于建设这个城市,要死多少人,要让多少人家破人亡。这些他全部都不关心。
可中国不是俄罗斯,杨元钊也不是沙皇,不可能拿着民众随便张罗,无论是当年在包头的时候,还是现在。人口都是极为重要的数据之一,况且,布置的舒服了,民众们生活也更加轻松一点,只是一个钱的问题,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大概是快五一的时候,一列特殊的火车,进入到了的西伯利亚,这是一列探测火车,是在中国精挑细选出来的人员。既然军队已经把能够迁移的都给迁移了,俄军什么的,也都控制在了一定的区域,接下来,就是对于西伯利亚前期的勘察,只有把一切都勘察清楚了,才能够向西伯利亚移民。
移民是肯定的,只有移民,迁移足够多的中国人,才能够彻底的把西伯利亚给占据了。这一点,谁都清楚,庞大的西伯利亚,不太适合人的主句。原来俄罗斯方面,只是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沿线,现在中国准备以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一个基点,向北几百公里的范围,一北一南的区域,都是可以居住的。西北会以农庄的形势,建立一系列的城市,然后移民2000万,彻底的把这一部分占据。只是占据了土地,而没有相应的民众,是不可能完全占据这么一片土地的。
看起来很庞大可是分散到足足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地方,真的不算大,毕竟,这不是西北的荒漠化气候,虽然依然是极地,是人类禁区,可是除了冬天之外的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