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时代-第4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机器设备一样,是真正的工业根基。作为动力工程师,车队工程师,在穿越之前见过使用同样设备的两个工厂,一个位于德国,一个位于中国,可偏偏成品率和产品的质量,有较大的区别,甚至还有传言,德国人藏私了,没有把最精华的设备给传授过来,当时中国跟西方之间,矛盾重重,对方藏私这种想法,是得到了很多支持的,大家以为这就是真正的原因。
也就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去德国比赛的时候,借助着懂得德语的优势,在酒吧里面听到了一段对话的,才知道,原来德国人没有藏私,确切的说,德国的工厂之中,使用的机器,跟中国工厂之中是一样,真正让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一样的是人,百年甚至是超过百年的技术传统,世代相传的技术诀窍,让这些机器运转的就是比中国的好,还有就是组装的技术,优秀的工人,可以让平均水准之下的零件,组装成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机器,这些都是引进设备和技术所无法引进的东西,是技术强国的真正底蕴和最大的优势。
无论是后世,因为隔绝的关系,断了产业工人的传承,还是在这个时代,中国一穷二白,几乎是以西北一己之力的情况之下,发展起来的工业,这一个方面的,跟后世是差不多的,杨元钊借助着强悍的机器和几乎是体系化培养的产业工人,为西北奠定了一个大工业的基础,可是那些工业国家骨子里面,沉淀的东西,却是没办法,需要用时间来解决。
后世根本没有这个机会去学这个,现在,一战让德国缺少了足够的工人,这是中国最大的机会,只要派出了足够数量的工人前往德国,学到这些东西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法诀法诀,有时候,说不定就是别人的随口一点,对于接受者来说,瞬间就明白了的,可对于从一张白纸开始摸索的工人而言,或许是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摸索。(未完待续)
第九百零七章 百万工人输出()
幸运的穿越到了这个时代,还带着一体机的大杀器,杨元钊的野心很大,他要让西北的强大,是全面的强大,或许时间会积淀出足够的底蕴,可是这个时间到底是多少,20年,30年,还是40年,以现在西北跟德国的关系,就算是最核心的东西,都可以相互的分享,更何况这些没有人注意到的,最基础的东西,西北有心想要学,这些东西很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要掌握了,工人的技术水平自然而然的上升了。
就跟后世中国的八级钳工之类的,可以用普通的机床,加工出高级数控机床都未必能够加工出来的零件,后世不少军用的项目,就是这些数控工人,一手一手的加工出来的。这个时代,西北的底蕴太低了,又没有人带,能被西北请到中国的,都是普通工人,最多也就是三四级工人,这样的工人,只能说是合格,而不能说是优秀。各国当成宝贝的工人,肯定不可能被挖到中国来,但是就工业底蕴和实力来说,德国这样工人的数量绝对很多,现在,因为战争的关系,人手方面有巨大的矛盾,要保证工农业,就无法保证军事,这种情况之下,西北向德国输出一部分低级的产业工人,或者是刚刚经过培训,可以进入工厂之中的工人,借助着德国的工厂和机器,培养个一段时间,最终收获的是大批熟练工人和德国人在工业底蕴上面的积淀。甚至有可能会诞生一批大师一样的人物。
德国人会不会藏私,这一点会存有疑虑,可问题不是太大。如果连基础的人力都出现问题,还藏私,不把最精锐的工人放在一线的话,恐怕德国本身的工业也会出现问题,现在德国在西北的支持和输入之下,基本上达到了平衡,得到西北几百万的工人。也只是解放出了同样,或者一半数量的人力。这部分也不可能全部投入到军队之中,在短时间之内不会产生压倒性的多数,只会让德国的实力,相对于历史上。更好而已。
一揽子计划之中,就是先在中国国内,培养300万…500万的基础工人,这个基础就是受过了半年时间训练,能够基本上参加工厂劳动的工人,这个工人无法承担更高标准的任务,基础的工作,最根本工作还是可以做,这就行了。这解决了德国的大问题。
德国方面缺的是人,这个人肯定不会是最高级别的技术工人,这种技术工人。对于每一个工厂来说,都是绝对的宝贝,肯定不可能排上前线,可是工人的大量缺乏,总不能让这些高级工人来做力气活吧,这就有了西北工人的用武之地。
在战前。杨元钊提出来一揽子工业解决方案的时候,众人的意见非常不统一。很多人都认为,从德国方面接受战俘和劳力的,用于在西北建设铁路,植树和农田水利,这不能说亏,可也只是说无用功,人家德国人凭什么会接收你的劳工。
不明白的人很多,倒是高层的众人,看明白了杨元钊的目的,旗帜鲜明的支持着杨元钊,从年轻的工人之中挑选出了500万,专门的派出了人员,安排了学校进行教导,木已成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之下,又不能够直接的放弃,只能够硬着头比向前走。
加密的电波再一次的穿过上万公里的距离,传到了德国柏林,而驻德大使看着c计划,眼前一亮,德国目前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他来统计的,他也知道解决目前德国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有的300万左右,甚至500万的工人的话,工农业就会平衡,以德国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大大的提升。
短时间,这是一个小数字,可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之下,这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的,对于战争时间的德国,还是比较关注的。身处在德国,大使非常的清楚,德国对于人力的需求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甚至在比利时和法国占领区之中,也尽可能的找到合适的工人,只不过,双方是敌对关系和占领关系,这种情况之下,对方恭敬的情况之下,都不敢全部使用他们的工人,只是打散了分布在各个工厂之中,做最低层的工作,
高级一点的,或者关键一点的,根本就不敢让他们插手,现在西北送上门来,几乎肯定会被同意,西北方面的顾虑,是完全不存在的,有什么比盟友的工人更好,这些人起码值得相信。
事实上,德国也在等待这一天很久了,虽然,很早就有人提出,西北拥有一个完善的工业,为了德国的工业能够正常的生产,希望可以从西北引进工人,工资好办,哪怕是跟派出劳工一对一,甚至是一对儿,都没问题的,可是考虑半天,德皇还是拒绝了,本土生产能力的扩张,代表着不全部依靠外界,这对于目前的德国来说,很适合,德国对西北的依赖很大,万一因此引起西北的不满,那就得不偿失了,人家的工人,为什么要支援你。
拿到外交部和威廉二世面前的这个一揽子的解决办法,得到了德国的首肯,接下来会经过2个月的准备期,到1914年的3月份开始,数百万经过了初步培训的西北工人,就会越过大洋,源源不断的进入到德国,不参加战斗,要保证这些工人的安全,做到了这些之后西北工人会全面的接管德国的大部分农业和少部分的工业,以起到最佳的效果的。
一揽子计划的成功施行,也让西北再一次形成了人口输出,双方都在相互的人口输出,这不是等于做某种的无用功么,可是偏偏这种情况,非常的适合,来自欧洲的劳动力,解决了西北危险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而西北输入到德国的劳动力,解决了德国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这是双赢,如果算上,从德国手中学到很多工业方面的不传之秘,这就是更大的惊喜了的。
在杨元钊看来,学到这个的可能性很大,毕竟这个时代,这玩意还没有成为不传之秘,只是那些老师傅的水平太高,已经成为了镇厂之宝,故而待遇很高,很少外流,可是在任务紧的情况之下,他们不经意之间,也会传授很多,到时候,隔一段时间,把心得体会汇总一下,通过西北这边的高级技工学习和融会贯通一下,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效果更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杨元钊一直都相信的中国的工人,是世界上最强的工人,这一点无论是后世,还是今天,都是经过验证过的,只有海纳百川,才能够推陈出新,更快的凌驾到更高的高度,中国在工业加工机器上面,在某一种程度来说,已经是凌驾于这个世界了,现在,就让补充上累积这个重要的环节吧。
500万人口的大规模迁徙的,有条不紊的在进行着,有了之前的经验之后,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很容易的,特别是冬季,前往德国的物资不多的情况之下,就更加如此了,德国方面,对于人力的需求程度已经到了难以遏制的程度了,他们千万分的希望,这些人员早日的运送到德国,甚至为了接纳这些人员,在国内招募了大量翻译。有些翻译,就是中国人,中国在德国的留学生,他们会替换着进行兼职翻译的工作,有的就是德国人,伴随着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之中,德国也有选择的开始培养翻译,毕竟中国跟德国之间的关系越发密切,来到中国的德国人也多了,本地的环境,学到一些中文也可以了。
300万到500万的人力资源,说实在话,真的是给德国一个强心针,德国此时此刻也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的不足,却骑虎难下,这不同于当年的普法战争,当时的普鲁士还处于绝对的劣势,他当时还没有统一德国,法国却是当时欧洲的霸主,作为孤立在外的英国,是支持普鲁士的,甚至俄国也在背后使劲,这才让普法战争胜利,德国得到了巨大的实惠。
可是时过境迁,德国没有一个跟俾斯麦相提并论的外交家,以战争的方式在两大集团之间爆发是必然的,也是悲哀的,德国除了向前之外,已经没有退路了,军事会上面的出色,缴获的丰厚,加上西北的支持,让德国的底蕴深厚了一些,这个时候,三五百万的工人,填充了德国最薄弱最薄弱的环节,对于德意志来说,等于是在原有的砝码上面,又添加的重重的一笔,只要国内不乱,以德国欧洲第一的工业生产能力,哪怕不能完全超越,只是恢复,就足以让德国支持更多的时间。
更何况,西北的支持还不止是工业方面,农业方面也是如此,在大量的征召军人的前提之下,农业的人手也相当不足,西北更大份额的接管了德国的农业,以西北的名义,签订了每年每亩提供平均200斤的租约,这不是德国最高的平均亩产,却也是历年平均亩产的8成以上,有了这个,德国在农业生产上面,就不会出问题了,粮食问题可以做到自给,哪怕是巴格达铁路断绝,都不会有什么影响。
庞大的人口迁移,牵扯到了万里之遥的两个国家,而在春节之前,庞大的中华大地上面,再起风潮。(未完待续)
第九百零九章 台湾林家()
长江的综合开发,那是一个远景,别说是7亿吨的通行能力,就算是1亿吨,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数字,现在的中国,包括长江沿岸各个城市,因为还没有纳入到西北的全面控制之中,大部分地区都比较贫穷落后,无法承载这么庞大运力,但是提前布置是可以的,大量建设其实在缓慢的进行之中,西北已经深入到了长江流域的基层,从最底层掌控权利。
西北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沿着长江两岸,以武汉,荆门,南京,三条长江大桥,可以说代表着中国南北相连的三条大动脉,京广铁路成铁路,前两个是从北京到上海,从北京到广州庞大铁路线,后一个,则是连接着包头,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的重要铁路,他们的贯通,解决了通行的问题。
三个长江铁路大桥和后续九江,枝城,上海,等一系列的铁路桥,成为了联络长江两岸大型通道,接下来就是沿江铁路和各个支线,会把沿长江两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彻底纳入到一整个体系之中,沿江,沿线,沿岸,各个港口跟铁路公路枢纽结合,形成一个整体。
正因为对于长江的看重,杨元钊更加考虑了保证长江的通行能力,这三个铁路桥和后续的,建设相对比较缓慢,距离水面的高度几乎比最简单的设计高出了三倍以上。工程量和施工难度也几何的增加了,从1912年立项设计,到1912年年中动工。预计可能要到1915年的年中或者年底才能够通车,那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西北速度快,抓的比较紧,各种工程机械齐备,完全贯通也是一年之后的事情了,现在的京广,京沪。包成暂时还是断头路,修好的只是沿长江两岸。只要铁路桥贯通之后,才可以连接南北。
除了长江的问题之外,南方的铁路修建比起北方,麻烦了不止一点点。江南水乡,河流湖泊密集的,现在的西北还没有办法无视这些,只能够在有限的区域修建,并且尽可能多的络,
沪昆铁路,是南方的一条大动脉,因为不经过长江,建设难度比较小。是南方的核心铁路的,从上海开启,通过浙江。这一段早在2年多之前就已经贯通了,江西,湖南段湘赣铁路也在一年多之前贯通,湘黔线则在去年年底贯通,现在已经投入使用,最远的贵昆线。正在紧张的施工之中,目前完成了70%左右。一旦贵昆线完工之后,沪昆铁路就会彻底的贯通,从上海通往云南的昆明,等于把中国南部的重要省去给穿了一个串。
最关键的是这一条铁路,连接了并不发达的贵州和云南,让这两个物产丰富,地势崎岖的省份从此有了铁路,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这两处地方太穷了,目前名义上是控制在革命党的手中,革命党根本就没有多在乎,只是派出了一些人员去管理,他们争夺的也是省一级的职务,在哪里争权夺利。
西北同样没有放过那里,是扎扎实实的发展这两个地方,不但派出了大量的人员,也支援了大量的机械,用于开发那里的矿产资源,并且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水平。杨元钊很清楚,云贵两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