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时代-第2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再研究什么就容易许多。
可惜现在看来,只是在造物上面,还必须要把同一类别复制了25000个之后,才能够开启,这对于这个世界,大部分的造物来说,这个时代不太可能达到2。5万个,眼下可能开启的,恐怕就只有船舶和机器,或许未来武器可以开启,现在却不行,这个时代的武器恐怕算下来,也不会有2。5万个。
把心中别样的想法给驱逐出去,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完成这个图纸,根据之前的设想,对比最终的结果,逐步的摸索出来了焊点的选择,其实也没什么,不能在船舶的主要部分进行选择,电焊的等级,也会根据位置的不同,有所不同,龙骨部分和外侧的焊点,要求相对比较高,必须采用无缝焊接,至于内部的电焊,则就简单了很多,有的使用最简单的氧气焊就可以了。
差不多20次排列组合,终于组合出了一个让杨元钊满意的电焊组合,整个船舶的设计,最终彻底的完成了,这个货船的评分是146分,不但超过了100分的合格分数,也超过了之前的分数。
这个提升幅度,杨元钊早有准备,电焊相对于柳接的提升,不但是船体机构,耐腐蚀性,这是一个的系统的工程,少了那些柳接的部分造成的流体阻力,这会让船只耗能更少,流体力学这玩意,在这个时代,只是刚刚起步,可是在后世,却是人人都知道的,飞机,汽车,火车,船只,哪一个少的了流体力学。杨元钊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不深,却也不耽误他知道,平滑的表面,比坑坑洼洼的,阻力更小。
在电焊没有普及的时代,柳接也是必然的,总不能为了减少阻力,而放弃整体的稳定性吧,柳接转成电焊,除了阻力方面的提升,还有重量的减轻,柳接在万吨级以上轮船上,占据的份额着实不少,少了柳接部分的巨大重量,对于载重量,对于船舶的成本降低显著,更别说焊接相对于柳接,减少了加工的难度,加快了进度,这些都是对评分系统有重要影响力的部分,这部分完成之后,分数当然是大幅度提升,之前杨元钊就估计,最少也是5分,但是最终的结果出来,却是9分,这证明了杨元钊的猜想的同时,也把整体的性能推高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
x1图纸的完成版,终于在评分系统之中,被固定下来了,前前后后,数以千次的修改的累计参考了数百种船舶,以杨元钊的粗浅的设计能力,终于用材料和动力,催生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货船,只是跟他有关的子系统的图纸,就5000多张,复杂程度之大,赶得上大型军舰了。
耗费了极大的精力,杨元钊也觉得无法在对他进行更改,这已经是他能够达到的极致了,或许未来,西北的人才井喷之后,拥有自己的设计师,会对他进行修改,让他精益求精,可那会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这个会成为西北未来一段时间之中,主要建造的万吨级货轮。(未完待续)
第六百三十章 双赢结果()
重新进入到一体机目的,不是货船了,一款定型的万吨级货船,足以让西北的造船业吃饱,甚至为了保密,他不准备向江南造船厂提供最终的万吨级巨轮的图纸,会调整一部分的图纸,让性能和使用西北的材料降低到最低,至于蒸汽机,太古3000吨货船已经用上来,又不是西北最顶尖,用用也无妨。
这一次进去,是为了研究的战舰,从德国得到了这么多战舰的图纸,货船的成功,让杨元钊信心大增,他准备用心,争取弄出来一个新锐的战舰,可惜,哪怕有评分系统,战舰那边,也给了他当头一棒,相对于普通货船,战舰的体系更多,民用跟军用之间,差别简直是天上地上的鸿沟,借助着之前复制的小型炮舰,结合着制作万吨级货轮的经验,勉强改装了一个炮舰,可是评分还不算太高。
饶是这样,些微的突破,也让杨元钊兴奋无比,不管如何,这是他亲自设计和改装的结果,对杨元钊的推动力巨大,他全力以赴的投入到了这个改装的过程之中,从小船之中,慢慢的总结经验,周围没有专业人员,进度不快。
杨元钊并不着急,战舰本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达成意向之后,德国会最少派出10个设计师,共同的前往青岛,对于造船厂进行指导,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德国的设计师的水平,也就是民用的水平,一些辅助性质的军用设计师,却可以让青岛的造船厂开工,拥有简单的战舰生产能力。最起码2000吨级的驱逐舰,4500吨级的轻型巡洋舰,这是之前就已经商量好的。
一个皮埃尔,可以让杨元钊直接设计出3000吨左右,性能出众的远洋货船。这些人最起码能够让杨元钊逐步的提升吧,再说了,有些方面,或许一个简单的提点,就会让设计师茅塞顿开的,这里面杨元钊可以发挥的作用很多。
很多时候。设计师的水平是不成问题的,他最起码可以判断出一个系统是否合用,是否能够利用上去,之所以普通,是因为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不足。可是拥有一体机的杨元钊,拥有怎么样的发散性思维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这两者结合之后,必然会非常出色。
一个晚上的时间,杨元钊都在激动和排列组合之中度过了,第二天,甚至也要求休息一天,除了睡觉之外。继续的投入到对炮舰的改装之中,逐步的积累经验,这让跟随者他的工作人员很高兴。终于在繁忙之中,有了休息的时间。
不过第三天,杨元钊就又开始了固定的参观了,不过只有熟知杨元钊参观路数的人,才知道,杨元钊的速度明显的加快了。一方面战舰那里进入到了瓶颈,另外一方面。他也想及早的建设中国的海军。
在参观的项目之中,杨元钊主动的提出。减少对万吨级货轮的参观,也对,1万艘船,其实大部分都是重合的,只有少部分的不一样,当这个数字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再参观只是无用功,只有很微小的提升,在杨元钊能够设计出分值超过150分的战舰的前提之下,杨元钊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参观,一些重合度和创新能力不足的船只,可以选择不去。
机器也是一样,底层的机器重合率更高,在设计上面有一定的专长的很少,不是为了尽可能的丰富图纸,争取早一天的解锁机器,杨元钊甚至会略过大部分的初级机器,直接的参观一些重工业的机器,弥补西北整个工业体积在重型工业机器上面的不足。
浮光掠影的看完了北方的城市,杨元钊又一次的来到的柏林,之前离开的时候,柏林的大部分军工厂和重工业工厂已经参观完毕了,这一次路过柏林是为了前往柏林西南方向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也是重工业最为集中的地方,超过6成的大型机械,都放在这里,这里也是德国绝对工业发动机和心脏。
曾几何时,在刚刚抵达包头的时候,杨元钊的意愿不过是让包头成为东方的鲁尔,成为中国的制造业基地,4年的时间,从1908年到1912年,借助这一体机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借助着几十年开眼看世界之后,积累下来的资源,也同样借助着中国让人难以想象的人力资源,终于成立了西北这个奇特的地方,就工业的总量和生产能力上面,西北已经彻底的超过了鲁尔,可以说整个世界,能够跟西北的工业加工能力相比的,少之又少,但是西北依然不是鲁尔。
一体机的限制,西北的工业能力,加上国外对于高端工业生产设备的保护,西北只是在量上达到和超过了鲁尔和世界的规模,在质上,在科研人员上,在高端工人的总数上面,还是略有不足的,比如万吨级别的自由锻压机和水压机,一些大型断面的加工工具,可以加工战列舰船桨和主轴大型加工机器,这些都是西北最缺乏的地方。
现在,北方的造船厂,已经补充了后者,可以加工战列舰船桨和主轴的大型加工机器,来到鲁尔,会让西北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万吨级水压机和自由锻压机的。杨元钊有这么一个机会,亲自的走入到鲁尔,近距离的接触这个德国传奇工业基地,得到的图纸,对于西北接下来的提升和扩建又绝对的帮助的,未来战争,依靠的可不是一只强大的军队和指挥官的指挥能力,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真正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召集能力还有就是国家的任性,个人的能力,在某一方面,被削弱很多了。
路过柏林除了顺路之外,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询问的目前谈的如何了,杨元钊离开之后,把事情都交给了下面的人员,大方向已经定了,具体的细节,却需要处理,这一点他不担心,下面的人比不上德国的专业外交官,也是西北培养出来的精英,在西北全面的占据优势的情况之下,要达成基本的意向应该不会太难。
搭乘杨元钊的专列停靠在了柏林车站,杨元钊早就提醒过众人,不要过于宣扬他回来的事情,可是德国本身的渠道,还是把他回来的消息给传了出去,威廉皇储不顾是在夜里,专门的亲自迎接,这让杨元钊哭笑不得,举行了一定的仪式,并且参加了威廉皇储举行的欢迎晚宴。
足足耽误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到回来之后,杨元钊才有功夫看下面人的汇报,不过柏林这边,结果令人满意的,跟德国之间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大半了,在订购产品上面,杨元钊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让他们在许可的范围之中,尽可能的订购高一点的,这点包头方面占据了足够的优势,在之前预案的基础上面,新的方案比之前的机器最少好了一代,只不过数量却少了,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效率更高的机器,价格当然更贵,这恐怕也是德国大方的根本原因。
德国推动西北进入到的德国国内,进行基尔运河和铁路的兴建,却拿不出那么多钱,新式机器虽然会有泄漏的问题,却可以最大规模的获得财富,这对于德国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内阁和科学院,工业部,对此争论不休,大多数是担心这些机器设备流入到中国之后,会对德国产生影响。
最终,还是首相站出来,按照对西北的了解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西北的工业增加能力非常的恐怖,机器制造能力,已经超过了包括日本,俄罗斯,法国在内的一系列强国,虽然德国在机器方面还有一定的优势,可是能够保持多久,那就不好说了,万一到时候西北研究出来了类似的东西的话,这些机器不但不能够创造财富,德国还需要付出真金白银出去。
首相提出的观点,让众多跟工业有关的大臣,这才注意到,西北的工业实力的提升,简直是从一穷二白之中,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求购的产品,也不过是稍稍高于西北原有的,谁知道西北会不会获得突破,一旦获得的话的,用机器换取真金白银的机会就不在有了。
杨元钊和西北不知道,他们在不经意之间,就解决了购买更高级德国机器的最大的问题,所有的内阁大臣在短时间就达成了一致,同意卖给西北更高一层次的机器,双方可以说是皆大欢喜,西北得到了数量庞大的机器订单,德国得到了真金白银换取工程。
双方简单备忘录已经签署完毕了,一个个机器的订单,都门类完善的列出来,其中还特定要求了交货的时间,不能够超过1914年6月,这是杨元钊特别要求,他很清楚到6月之后,会发生什么,英德之间的矛盾在加剧,他这么一个蝴蝶,扇出翅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天知道会不会影响一战爆发的时间,所以提前了2个月以上,防止到时候交货的时候,德国以战争开启,临时征用了这些物资。
各大参战国的尿性,杨元钊从后世的很多材料之中可以看出来,这一笔机器也不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是为了填补一体机生产能力,只专注于高精尖的设备,这些基础的,就交给德国生产,潜移默化的增强德国,也算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未完待续)
第六百三十一章 英使前来()
讨论过的大部分项目,都做的非常的到位,之前商议的东西,基本上都达成意向了,不过在讨论之中,也有一些新增加的东西,比如,跟德国合作之中,最重要的一项,有关基尔运河方面,基尔运河德国已经兴建的七七八八了,最多2年就可以完工,有了西北加入,特别是负责谈判的西北的人员,对于自己的加工能力极为有信心,西北的重型机械,挖掘机,推土机,还有其他的一些机器,对于开挖大型土方工程,都有难以想象的作用,一辆设备,最少相当去千百人的人力,这种情况下,基尔运河的方案,当然要最大限度的提升。+◆+◆dian+◆小+◆说,。。o
在跟运河的工程师,还有西北本身的施工工程师共同商议之下,再三确定了西北的平均日土方量的情况下,在原有的基础上面,增加了15%的土方量,等于说在原来的基础上面,无论是深度,宽度,都有相当数量的增加,这对于基尔运河的通行能力,将来基尔运河能够通行的最大船只都有很大的帮助。
基尔运河,是连接着的波罗的海和北海的重要通道,这一次的扩建多是军事用途的,卡着时间dian和工作量来的,现在有更大的扩建规模,德国当然是欣喜的,在确认西北方面是认真的之后,专门派出了大量的人员,跟西北这边协调有关的意向,最终确认了总体的工程。
当然了,土方量和工作量的增加,这部分会增加不小的投入。通过双方的确认之后,差不多就是9000万马克。对于此,德国直接就认下了。已经犯过一次错误了,现在西北签下的合约是在12个月之内,完成对基尔运河的扩建,提前了一年不说,土方量也扩大了七分之一,这样的好事,只是付出了9000万马克的代价,还只是2艘战列舰的代价,这在大型基础建设方面。没有什么问题的。
基尔运河不单单是军用的用途,在扩张之后,有足够的运力在兼顾军用的同时,顾及到民用,波罗的海国家从波罗的海到北海,极大地缩短了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的航程,比绕道厄勒海峡…卡特加特海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