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网游竞技电子书 > 立鼎1894 >

第338部分

立鼎1894-第338部分

小说: 立鼎189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看这些小国的首脑智慧一般,他们却也清楚谁才是对他们有用的人。毫无疑问,一力促成这一切的杨浩,就成了他们绝对不可触怒的禁忌存在。

    这也导致了在杨浩做得一些事情上,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无视其越来越大的防务公司迅速成长为东非数得着的武装势力。各国派来的调查人员,特工间谍,也得不到肯国的配合,反过来还盯着他们不放。这让各国试图伸向杨浩的手,始终难以得逞。

    而在去年,中国百年工业馆开业之后没多久,肯国的工业园区靠海的地方,也开幕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工业展馆。在占地足有一平方公里的地面上,数十个宽大轩敞的钢结构展厅阵列排开。在里面,塞满了中国所产的五百多个门类、上百万种工业产品的样品!

    这是当世无双的第一大、第一齐全的工业品展馆!

    尽管场馆建设粗糙,产品摆放不够整齐优美,介绍资料简陋,里面的管理人员更是少的可怜,对各种产品的介绍解说更是完全在糊弄,但这终究是唯一一个可以让非洲人一次就浏览整个中国工业产品成就的地方!再说了,好歹还有一套杨氏与阿里集团合作开发的查询系统,能够满足懂英语的客商直接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厂家联系方式。

    这让不少靠着往非洲贩卖垃圾产品骗钱的中国商人恨之入骨!但他们却并不能拿杨浩怎么样,因为这座展馆的开幕,受到了国家长老的夸赞!并且在当天,非盟的许多大人物亲临现场,与肯国总统总理一起剪彩,搞得热闹盛况,沸反盈天!

    孤陋寡闻的非洲人第一次发现,原来他们印象中那些勤快过分的中国人,居然是个可以生产世界上一切商品的厉害地方出来的!以他们的头脑。一时半会儿也理解不了杨浩的极深用心,却不妨碍他们心中产生敬佩乃至敬畏!

    对此感到好奇的西方人,也忽然发现他们一直忽视的现实。中国,早已经不是他们印象中的落后贫瘠存在,通过这个展馆展露出来的。是一个将整个世界都比下去了的超级工业大国!

    虽然这里面许多高精尖的门类产品,无论质量还是技术高度,都被西方落下好远,堪称质次价低的代表。但他们都能清楚的意识到,如今的中国,单论工业生产能力的话。其实根本不惧怕各国的联手封锁了。

    就算造不出最先进的cpu又能如何?慢一点儿的也不是不能生产。机床或许没有德国的精密,却也不是说不能用。

    总之引起巨大的反响,毫无意外的成为了肯国现政府的伟大功绩。

    那么,杨浩真的是为了宣传中国工业成就,方便非洲人民买便宜货。帮着他们跟中国工厂搭上线等等一系列伟光正的目的,才耗费资金搞这么个面子工程的么?

    绝不是!

    从这座展馆建立时开始,有许多产量很低、民间基本用不到的产品,悄然夹杂在百万种货品之中,混了进来。并单独拉出一个清单,只提供给一群特殊的人查阅和验看。

    这些人,便是混杂在工业园联合研究部门之中,其实却是在为杨浩开发武器装备的秘密小组成员!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哈曼诺夫。正是其中一个小组的首脑。

    今年五十多岁的他原本是前苏联五大鱼雷设计生产联合体之一………“圣彼得堡发动机联合公司”的青年骨干。就在他刚刚爬上管理岗位的时候,强大的北极熊轰然垮塌!其公司内部那些老专家随后被人一扫而空,留下的人苦苦支撑没多久。便随着后来的俄罗斯急骤衰落,失业的失业,出走的出走。

    当时的哈曼诺夫三十来岁,说他年富力强也行,但正是不尴不尬的阶段。最好的那些老家伙去了欧美拿高福利住别墅,次一等的许多秘密去了中国。他们这帮人没处可去。只能凭着生产一线练出来的手艺打零工,艰苦度日。

    他没想到。二十年后,居然会有人忽然找到开修理厂的他。出大价钱去非洲搞一个什么研究项目。看在钱的份上,哈曼诺夫丢下破烂一堆的厂子,拿着大把的安家费,毅然决然的跑去了肯国。

    然后他才知道,自己居然是被人雇佣来带领一帮各国辐辏的大学生,搞鱼雷设计和制造!

    哈曼诺夫并非业界大牛,而鱼雷这种武器在近年来也没有太大的技术突破。再得知对方要求的是一系列落后半个世纪的老玩意的复造,他登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不过被窘迫生活逼急眼了的老毛子也没有甩袖子走人。因为这活儿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按照杨浩辗转提出的要求来说,哈曼诺夫设计小组不但要利用现在的技术手段,直接用电脑虚拟设计模拟制造出各种鱼雷,还要完成各种模拟测试工作。

    最麻烦的一点,则是要使用一大堆只在五十年前才可能用到的老材料,老电子元器件,老技术来完成设计。而一应用来制造的原料和零部件,都可以在外头那巨大的中国工业品展馆之中找到!

    用21世纪初的民用品,制造出性能不差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鱼雷,这玩意忒特么新鲜啊!

    于是从那时起,哈曼诺夫就开始隔三差五的在展馆中逛游,借助军火贩子搜集来的大批原始资料图纸,捡起他二十年前在苏联特定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系统工程整合能力,带着一群没什么经验的大学生投入研究。

    他选用的第一种鱼雷,是以前苏联“53…39”型热动力鱼雷为蓝本开发。

    外壳螺旋桨发动机压力容器之类的都还好办,关键的推进剂选择,却不能使用如今各国普遍选择的“奥托2”,也不能用危险的过氧化氢,鼓捣出二战日本的“威力巨大之九三酸素鱼雷”那种可怕的玩意。

    安全性要高,成品性能要好,还得耐深压,航程要长,威力要大……。

    各种别扭就甭提了,总之好不容易拿出来一个说得过去的方案。在近似于中国产“鱼…1型直航反舰鱼雷”设计的基础上,将400公斤战斗部缩减为350公斤,改良配方和结构,保证其破坏力不减。节约出来的空间容量,却能让蒸汽瓦斯动力驱使下,长度7。8米的鱼雷保证50节最高航速/12公里的航程。

    如果调低航速到45节,则可达到14公里航程。

    这款代号“甲…1”型鱼雷,适用于水面舰艇和潜艇释放。初期型号为直航,不过仅仅验证确定其性能优越稳定可靠,便立刻升级成了“甲…1a”型自导反舰鱼雷。

    光是到这程度的话,未免太糊弄人。哈曼诺夫也没脸拿这玩意来搪塞,很自觉地带着人继续升级,于是便搞出来“甲…2a”型电动声导鱼雷,采用银锌电池为动力,以小型电力控深装置取代原来的机械装置。这款鱼雷最大航速40节,航程12500米。

    有了这两种大杀器,杨浩的n手空潜艇也终于不用光溜溜的见人。他悄然将第一批零部件连同潜艇一起转运到乙位面,然后秘密组装完成,开始第一次海试。

第四三八章 猎杀潜航(二)() 
1897年10月22日,青岛海军潜艇基地。n∈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唯有军装整肃的数百官兵整齐列阵,在一片萧萧寒风吹拂之下,海军军旗猎猎翻腾,为他们注脚。

    杨浩和杨海卫为首,李经方施剑飞等军方要员齐聚,徐建寅、焦海一众军工专家全到,为的都是一件事………见证中华海军第一条潜艇的第一次载弹出航。

    76。6米长的黝黑涂装潜艇,将狭窄细长的脊背和舰桥显露在水面上,光是看表面,谁也不知道这是一条已经有四十年舰龄的老东西。她的甲板上也并没有安装威武的舰炮,冷不丁看上去,好似一条半死的黑鱼,随着轻缓的波浪微微起伏。

    然而列队在前的全体五十多名官兵,却一个个自豪的挺起胸膛,仿佛身后靠着一座永不可摧毁的大山,一条敌人不可逾越的长城。而他们,长缨在手,豪气冲天,一股澎湃的气息在周身涌动,如同就要上战场杀敌的勇士。

    在队列的最前头,艇长蔡廷干表情平静,目光淡然,不算高大的身躯好似树桩扎进了地面,看不出有半点的紧张激动。

    杨浩来到他们面前,严肃的目光徐徐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沉声说道:“这一次海试的意义不用我长篇大论。我的要求只有一个,顺利完成,保证安全。”

    蔡廷干短促有力的回答:“是,保证完成任务,绝不辜负总司令的嘱托!”

    杨浩点点头。退后一步让开位置给老爹。

    杨海卫上前来。用力一拍蔡廷干的肩膀。郑重其事的道:“本来这一次应该由我亲自带队的,不过你们既然已经做出决定,我尊重大家的选择。这一路虽然不会有敌人威胁,也决不可掉以轻心!”

    蔡廷干敬礼:“请长官放心,职责所在,我们必定不敢稍有懈怠!”

    杨海卫嗯一声,也不过多的慷慨陈词。

    转过身,对一脸迫不及待的焦海叮嘱道:“海试之中的一切操作。务必谨慎再三。虽然我们经过多次的试验,毕竟那不是实战之中。所以,一定要细心,不要急躁。”

    焦海颇为自信的回答:“您不用担心,上面的武备都是咱们亲手装配起来的,最清楚其脾性,万万不会中途闹乱子的。”

    杨海卫也不多说什么了,挥挥手,蔡廷干转身立正,面对全体成员。大声喝道:“全体都有,登舰!”

    包括他在内的57名正式舰员。和随行的一个兵工技术小组,秩序井然的登上代号“x401”的潜艇。

    看着他们最后一人没入其中,杨浩等人纷纷转身离开。他们还不是直接走人,却先要去潜艇基地的指挥中心,观摩接下来一段时间里的整个出航过程。

    因为是第一次载弹远航,中途还要模拟索敌攻击等一系列科目,无论对一群生手艇员还是指挥官们,都是全新的经历。故而,整个过程没实行无线电屏蔽,而以潜艇的通信天线通过跟在后面的一条驱逐舰转播,将里面的情况实时汇报。

    杨浩感觉比较遗憾,这要是有几颗通信卫星的话,说不定能搞成现场直播,那才叫让人放心呢。

    大概看出他心思,杨海卫淡淡的道:“你用不着想那么多,我亲自培训考核的所有船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都信得过。你也要相信焦海他们的工作质量,那些鱼雷设计上足够安全,不会出什么纰漏的。”

    杨浩道:“那些都还好,我唯一担心的是,洋鬼子军火商的诚信。这么大一条潜艇,难说其中有什么隐患没有告诉我们。又是一条单壳体的老艇,真怕下潜的时候出什么问题。”

    军火商靠不住,乃是在这一行混必备的常识。谁要完全相信这种人,那绝对会被迅速的坑死。这一条,杨浩始终是保持冷静客观的。

    就比如这条潜艇,军火商为了让杨浩看上去花的大价钱很值,在交付之前,还特地让人吧里面的所有设备和线路阀门等等都整修了一遍。杨浩亲自上去验货的时候,看到的是一条干净清爽没有毛病的好家伙。操作试航下潜上浮等等一系列动作之中,也没发现多大问题。

    但这不代表就一定没啥事儿。

    中国七十年代造的玩意,虽说质量可信,然而精度真心不那么令人放心。出口给外国的时候,那都是要有一整个技术顾问团队支援的。他如今隔着一个位面呢,除了一整套的图纸和手册之外,就只有零星搜集到的一些前苏联和各国使用经验总结之类。

    这些东西汇聚成一套训练方案,在乙位面的潜艇学校之中,以临时搭建的狭窄钢铁模型反复演练,直至所有人摸得精熟,却也不过是勉强上路而已。

    潜艇毕竟不同于水面舰艇,一旦下潜深海,眼前一片漆黑,只能靠搜集到的水文资料和电子设备航行。那种重压之下是否能够做出冷静决策,全体成员能不能顺畅合作,都是需要经过反复验证的。

    按照原本的想法,第一条乃至第一款潜艇都是要双壳体的。这年头没有外来的威胁,航速慢点、下潜不够深、噪音比较大,那都不是什么问题,反正洋鬼子们对此是完全陌生。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安全。

    中国太缺乏海军人才了,每一个拉出来都得当宝贝用。特别是蔡廷干这些留美幼童出身的,本身聪明睿智,又是年富力强,最是能起到中坚作用的。可惜他们先是被短视的满清强行中断学业,回来后又多半投闲置散,不给安排到能发挥他们技能的岗位上,活活的给浪费了许多。

    而今总算给杨浩拨乱反正了。让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到正路上。

    但在操作潜艇方面。杨浩一百个不放心。

    前苏联r级/国产033级潜艇本身设计缺陷一大堆。有些方面不见得比二战德国后期设计的xxi型好到哪里去。航速慢,噪音大,双轴推进水下航速低,许多外军嘲笑的把柄其实都来自于这一型。目前因为赶不上作战要求几乎都被退役,却依然成为其他小国手里的杀手锏………比如某太阳统帅下的主题国。

    033型潜艇的内部工作环境太糟糕了,一般人根本忍受不了。寻常就要三四十度高温,机舱厨房最高能到55度,绝大部分空间狭窄的让人喘不过气来。这要是有幽闭恐惧症的话。估计在里面连一分钟都呆不下。

    整个人给塞进棺材一样,动作还要小心翼翼,随时保持潜艇的平衡,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各种混合味道……。哪怕交付时已经打扫过,换过气,杨浩上去一趟都觉得浑身不得劲。

    他无法想象,那些一出任务就是几十天的官兵,是如何耐心的坚持下来的。

    杨海卫毕竟是专业的,轻轻拍了拍他肩膀道:“不用想那么多,要相信我国的军工产品质量。也要相信我训练出来的艇员的素质。”

    杨浩便不再多说,如今潜艇已经出发。一切危险困难如何面对,都要看上面那五六十名勇敢的战士。他这边有力也使不上。

    指挥中心,通过无线电随时与潜艇保持联络,一项项的报告不间断的传来,让杨浩等人可以清楚知道他们的运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