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网游竞技电子书 > 立鼎1894 >

第157部分

立鼎1894-第157部分

小说: 立鼎189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才是一国宰相应有的威仪,同时也向杨浩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招揽收编的事儿,根本就是谣传。李中堂的真实用意,恐怕还要在盛宣怀这里才能找到答案了。

    盛大人无疑是大清朝最忙的人之一。整个对日作战的前后支应,都是李鸿章动嘴,他来动手。也就是他多年督办商业历练出来的手段,八方筹措都没让老李的面的掉地下。奈何根基就是那样,眼下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睁睁看着前方战局崩坏使不上劲。

    第二次正式打交道,盛宣怀对杨浩的态度已经天翻地覆。他不但没有丝毫耍官威的作态,还异常和气的嘘寒问暖,把场面活计一点不差的给走了一遍。

    这可相当不容易了,如今的他堪称日理万机,就算面对李鸿章也没多少扯闲篇儿的功夫。如此对待杨浩,显然不是一般的重视。

    杨浩在茶过三巡后,坦然截住话头道:“盛大人公务繁忙,我们也就不必绕弯子了。中堂大人有何吩咐,还请明言。”

    盛宣怀赞许的点点头:“杨先生果然明事理。那我就直说了,你们最近弄出来的动静已经超出朝廷忍耐的限度。京中传出话来,宁可放弃高丽与日本媾和,也断不容许尔等成为心腹之患。英国人对此也有支持的态度,估计不日朝廷就可能有所动作。”

    “果然是‘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一贯作风啊!”

    杨浩深有感触的慨叹一声,却让盛宣怀听得腮帮子一抽。这评语简直贴切的无以形容,对满人那套思维更是刻画的入骨三分,不愧是华声先生,铁口直断啊!

    对此早有预料,杨浩也不慌张,淡定的看着盛宣怀问:“朝廷已经找好了替罪羊么?”

    杨氏又没有举旗造反,若是强行栽给他一个罪名,那就得有人出面上折子提议。自然,到时候闹大了无法收场,那人肯定得背黑锅。

    盛宣怀道:“翁同龢。”

    杨浩深吸一口气:“这老家伙是铁定要当忠臣孝子了。嘿嘿,拼着老命不要也得咬死政敌……他这是打算一石二鸟。所以中堂大人坐不住了?”

    翁同龢已经罢职养病,他一辈子的名声让杨浩给毁了,清流领袖,那是有仇必报的。如今杨浩有了足够朝廷下手的罪名,连带着把关系最深的李鸿章给拾掇了,这一招足够犀利。

    盛宣怀坦然道:“中堂大人不想背上个卖国贼的骂名。对日作战就算不能取胜,也决不可丧权辱国,这个底线还是要坚守。之后即便下野归乡,至少无愧于天下。杨先生素来主张中华振奋自强,此时也不会袖手旁观,如此,不妨同心协力?”

    “说说你们的条件。”杨浩心中笃定,不受他忽悠。“不过我有言在先,绝不入朝为官,也不会将队伍拱手让人。类似的话,盛大人就不必多费唇舌。”

    盛宣怀眉头一皱,心中一股不耐烦狠狠的翻涌起来。他如今的身份地位,和颜悦色的跟杨浩一个小年轻的平等对话,已经十分开恩了。这小子居然如此无礼,简直不沉体统!

    有心发作两句,但被堂外一声低低的轻咳提醒,遂把怒气压下。

    冲着杨浩重重的点两下头:“很好!那么本官就直说吧。近日朝廷已然下旨编练新军,中堂大人属意以杨氏之团练兵丁为参照,故而想以北洋新军第一镇之名,调派往大连前线。”

    “好手段,杨浩佩服!”

    这主意太他么精明了。把杨浩的兵马调离沂州,这是调虎离山之计;把他们投入战场,这是驱虎吞狼之计;满足杨浩当救国英雄的名声,这是顺水推舟之计;附带解决李鸿章缺兵少将的困境,这是无中生有、借尸还魂。

    杨浩的人要是打空了,正好应了釜底抽薪。如果打输了,那就来个关门捉贼。如果意外的打赢了,到时候功劳却可以计算在北洋新军头上,来他个李代桃僵……。

    里外里的,只需要这么轻轻一拨弄,李鸿章不但把自己摘出来,顺带着给朝廷解决心腹大患,还把他面对的大困难给解决掉,真是好算计啊!

    最关键的,老头子也是把杨浩看穿了,根本不怕他不去!这一招无论如何都得接下来,果然不愧是屹立朝堂几十年不倒的老油条!

    杨浩深吸一口气,肃然问:“敢问,中堂大人派谁来当这第一镇的将领?”(。。)

第二三六章 将计就计() 
杨浩打定主意,如果盛宣怀说出袁世凯或者某一个老家伙的名字,他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宁可回头硬抗满清,也犯不上给一群王八蛋帮忙赚军功。

    盛宣怀却是心中大喜,手按桌面身子往前一探,目光灼灼的紧盯杨浩问:“这么说,你答应了?”

    杨浩下巴一抬:“我也是有条件的。”

    盛宣怀哈哈大笑道:“什么条件都可以谈。另外,你也不必担心会看到不喜欢的人。伯行老弟,出来吧!”

    李经方脸上带着一抹愧色,从后堂转出来,冲着杨浩兜头一个长揖:“方才经方隐在后堂,有不是处,还请杨先生再三海涵!”

    杨浩双手虚扶,爽朗笑道:“原来是李钦使,早知道是你,我也不用费这么多的唇舌。”

    盛宣怀和李经方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这件事算是办成了。当下两人同声大笑,那脸上的表情立马就好看了许多。

    杨浩对李经方感觉不恶,并且对此人的胆大干练另有好感,觉得他是个可以拉拢过来,至少成为盟友的人。只不过一直以来,李鸿章都死死摁住这个干儿子,不让他有丝毫的动作,有算盘也打不响。

    没想到,今天居然有了意外的变化,显然是因为他的出现,导致一系列的蝴蝶效应。纵然精明如李鸿章,也忧虑未来的不可测,终于下决心把李经方给放出来历练了。

    最大的两个问题解决掉,后面的话就好说了。

    李鸿章的意思很明确,朝廷试着编练新军。他必须要掌握在手里。负责这件差事的前长芦盐运使胡燏棻本就是他淮系的人。提出建议聘请德国教官的汉纳根。也是李鸿章身边的顾问。

    把李经方派出来的意图,就是让他具体掌握这一支新式武装力量。鉴于眼下新军还刚刚筹备,直接调用杨浩的人马上阵,让李经方冒险当镇将统治,先把架子撑起来,名分也占了。

    这么一搞,朝堂上那一大堆弹劾李鸿章任用私人的大臣也不好多说了。不错,李中堂是提拔自己的大儿子当官。明显有继续把持北洋的意思。不过只要李某人倒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收拾下去其实不难。

    关键人家这是带领部队上前线杀敌啊,提着脑袋干活的买卖,你们谁不服,来试试啊?

    更有一点,李鸿章强调不如此做,换个人来绝对无法说服杨浩出动。这一环套一环的,旁人根本解不开。

    说到底,清廷上下那一帮清流文官耍嘴还行,弄小算盘也不错。但想要跟李鸿章斗心眼。他们都差了一大截。李老头子还有一个算盘,他看出杨浩的手段不凡。只要肯下场,打赢是可以保证的。到时候李经方有战功在身,谁能把他搬下去?

    这里里外外到底牵扯多少东西,杨浩的脑袋根本都算计不过来。

    李经方的态度很明确,他就是个挂名儿的。部队具体怎么安排,战斗怎么指挥怎么打,他一概旁听关注,绝不插嘴插手。

    杨家军需要什么粮秣装备物资支应,盛宣怀这里全力以赴的支持,只要能把日军阻截在大连,他砸锅卖铁也不能拖后腿。

    杨浩跟自家的智囊们早都盘算过,此行断然不会吃亏,再者他们也需要借这个机会为军队正名,向天下宣示存在于功勋。只要打败了日军,以后内部怎么起龌龊,那就看谁的手段更高明。逼急了动武,谁怕谁啊!

    等他一路把话都敲定了,盛宣怀很慷慨的道:“杨先生有何条件,请尽管直言明说。只要不是太干碍朝廷大局的,中堂大人那里一定会竭力争取。”

    杨浩绽颜一笑,轻描淡写的道:“我也没有太多的要求。盛大人想必知道,我在青岛弄了一家钢铁厂和一座造船厂。”

    盛宣怀哪能不知道?杨氏弄出那大动静,莱州府的官员吃再多好处他也得上报,先把自己摘出去。那里何止是两座工厂,你小子弄了整整一个县城那么大的工地当别人不清楚么?

    不过现在不能撕破脸,他淡然点下头。

    杨浩道:“那座钢铁厂的设计产能,是一年炼五十万吨钢铁!”

    “五十万吨?!”

    盛宣怀差点跳起来!这个数字太惊人了,要知道张之洞弄得那个汉阳铁厂,前前后后投了四五百万两银子,也不过是才三五万吨的产能。折腾了四年,如今才刚刚开工,还有上顿没下顿的。你倒好,张嘴就是五十万吨,当那建设不要钱是怎么滴?

    杨浩对他那一脸的不相信视若无睹,径直把自己的要求提出来:“钢铁厂的第一期产能为二十万吨,这需要大量的焦炭和铁矿石。我是不打算从外洋进口的,正好最近在鲁中寻到了合适的矿,我打算修一条从青岛至济南的铁路,沿途把所需矿山勾连起来。”

    盛宣怀听得脑门子青筋嘣嘣直跳!眼神很是不善的盯着杨浩,恨不能在其身上穿出两个透明窟窿。

    这样的条件,简直是在难为人,开玩笑!

    大清国为了决定到底修不修铁路,争论了整整三十年才有了初步确定的结论。但对外来资金依旧是严防死守,那是宁可不修也不能出让。

    其实真实原因还有一层,铁路所到之处,被他们封闭愚弄了数百年的老百姓立马就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再想继续奴役他们将变得非常困难。满清根本是为了自己的统治需要,宁可整个国家几亿人继续当糊涂虫。

    杨浩要求的铁路里程,几乎超过之前二三十年断断续续所修铁路的总和。总的投资,保守估计也要在3000万两银子上下。如此巨大的一笔生意,连带周边的矿产资源,掀起的风暴几乎能让大清国翻了个儿。

    这必将引起一连串不可控的麻烦。杨氏打着本土投资的名义,用炎华银行来搞,那么洋鬼子们就不会借款给本地的钱庄票号,跟进投资吗?到时候列强的手可就彻底伸进来了,这个口子,不好开啊!

    其实盛宣怀也知道,修铁路是大势所趋,并不是谁伸手就能拦得住的。这一次中日之战,朝廷上下连番出丑,已经充分暴露了之前的种种弊端,变革势在必行。杨浩此举,怕是极可能成为引发全面论战的导火索啊!

    蹙着眉头,深深吸一口气,盛宣怀凝重的道:“此事关系太大,非是我遽然就能答应的。不过你放心,你的要求一定会如实迅速的上呈傅相面前,不出数日,定然有明确答复。”

    杨浩笑道:“那我就敬候佳音了。”

    他根本不担心李鸿章和清廷不答应。眼下整个大清国的脸面就快被小日本抽肿了,要想维持下来,必须有人出头力挽狂澜。时下能挡住日军的,也就只有他杨浩的武装。不管合法不合法,只有把他推上去顶住了再说。

    日后就算他打赢了,修铁路那也不是一天半日的事,随便找个由头弄点矛盾,都能拖他个三年五载。这种手段,当官的最不缺。

    当然杨浩的条件却是来真的。他想要打造一个文明国家,开启民智振兴工业,最好的办法无过于这种大工程。

    铁路,公路,海运。火车,汽车,轮船。这三样代表着现代文明成果和基准的东西,拥有自主的生产建造能力,才是合格的工业国。解决了交通,才有可能进一步解决更为麻烦的文明塑造问题。

    双方以如此干脆的方式达成口头协定,杨浩回去跟自己的团队商量,做各种动员准备。

    盛宣怀和李经方则联袂请见李鸿章,把谈判的过程和杨浩的条件细细的转述。

    李鸿章对修铁路的要求根本不感到意外,哈哈笑道:“老夫早就料到,那小子早晚得把手伸到这上边儿。只是没想到,他的胃口如此之大,上来就要一千里!答应他,朝廷那边自然由老夫来分说。”

    转回头,他又单独叮嘱李经方:“你于军略一事尚缺经历,此番前去大连,多加注意观察杨氏的诸般内情。以老夫所知,此子所用军械武备就连洋人都没有,其中蹊跷甚多。若你能察知摸清,功劳甚大!”

    李经方心里头说不出是什么滋味,闷头答应下来。

    两天后,盛宣怀派人前往美租界,通报朝廷已经同意调兵及其所提条款,着盛宣怀一体商定办理。

    杨浩当即让宋云生为商团谈判首领,组织起多达百余人的筹办班子,并通过《国闻报》将此消息将承办胶济铁路的消息昭告天下,更要择期在美租界搞一个声势浩大的新闻发布会!

    这消息一出,不仅天下哗然,正在两国战争中打算盘的列强洋人也顾不上捣蛋了,数不清的在华机构纷纷派人涌向北洋衙门,并第一时间发电通知国内,组织人员商议对策。

    11月2日,日军对金州展开进攻之时,杨浩的一团兵马,也由轮船运抵天津,接受检阅。(……)

第二三七章 李中堂阅兵() 
“立正!”

    嘹亮的喊声回荡在空旷的操场上,位于美租界东南的北洋大学操场上,绿色的军装汇聚成一簇簇如山般肃穆的方阵,等待检阅。

    北洋大学的建设才刚刚开始,校园设计在本世界完成后,当地按照美租界的做法挖开壕沟围上铁丝网。隔绝外部窥探的目光后,首先在一侧建起宽阔的操场好练兵场,又以板房构建了足以容纳数千工人的营房。

    杨浩率领部队驻扎进来,经过一夜的休整,第二天,李鸿章如约带着一大票人前来,检阅所谓的“新军”,并代表朝廷发表训令,为他们的出征壮行。

    此时正是上午九点,太阳东升,光芒万丈。

    李鸿章在杨浩的陪同下,站在检阅台上放眼望去,但见三百战士在前方列成一条整齐如刀裁的三列横队。每个人都身穿绿色礼服,胸前配着绶带,头戴大檐帽,白手套干净的刺眼,放置在身侧的五六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