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网游竞技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174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1174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谓是汉匈共同的敌人!

第一千五百九十七节 太初历() 
不知不觉,便已是元德九年。

    十余年时间,弹指而过,刘彻也有些唏嘘不已。

    此时,整个世界依然一片黑暗,只有未央宫中庭院中熊熊燃烧的火盆与殿中长明的鲸油灯的光芒可见。

    “陛下登车临朝……”颜异走到刘彻身前,屈膝拜道。

    刘彻点点头,登上已然准备好的撵车,然后数百名卫士簇拥着他,前往宣室殿。

    今日是十月甲子初一。

    大汉帝国一年一度,最的国事会议,大朝议已经准备就绪。

    自元德二年后,大朝议的制度渐渐健全并完善。

    在如今,大朝议不仅仅肩负着皇帝与天下郡国群臣见面,并审阅郡国政绩、评判官吏表现的任务。

    更是大汉帝国与石渠阁会议平齐的国事会议。

    依照刘彻规定的制度,大朝议方是国家立法和修法之地。

    在大朝议上,皇帝与天下人共议过去一年,朝堂诸卿曾经做出过的决策,曾经设立的法律。

    若有人反对这些决策、法律,可以在大朝议上提出来,并经天下人共议,决定其的废立。

    不仅如此,大朝议上还有审议国家未来一年基本财政预算的程序。

    正因为不断添加了这些和权力,所以汉家大朝议也是越开越长。

    元德二年时,大朝议只是从凌晨开到下午,最多到晚上。

    但到了元德四年,这大朝议就变成了连续三日的会议。

    元德六年,甚至足足开了六天。

    去年,大朝议首次进行了分组商议和讨论。

    若有穿越者来到此时,恐怕会愕然发现,汉室大朝议,已经越来越像后世的人大了。

    今日,汉家大朝议与石渠阁会议,共同构成了帝国国事协商制度的两架马车。

    大朝议是决定修法、立法,审议国策、决定战和、制度国家政策与法律的会议。

    是体制内的自我修复和妥协机制,更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协商会议。

    是中央与地方博弈之所。

    而石渠阁之会,则是统治阶级与学术界、思想界、民间代表之间的协商会议。

    基本上,是一个歌功颂德、阿谀奉承的地方。

    石渠阁会议的与会代表,也基本都是诸子百家的巨头、精英、军政两届的高级贵族,还有皇族的诸侯王代表。

    自第一次石渠阁之会至今,讨论的问题,也一直都是空对空的学术问题。

    顶多,在皇帝倡议之后,诸子百家与列侯公卿一起吹捧一下过去一年大汉帝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共同祝愿大汉天子领导帝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诸子百家的巨头们也都很聪明的从石渠阁之会上谈论具体的国政。

    于是,这石渠阁还真被刘彻玩成了一个鼓掌大会。

    当刘彻的撵车抵达宣室殿侧殿,他走下撵车之时,整个宣室殿内外,早已经人山人海。

    数以百计的朝臣,济济一堂,齐坐宣室殿之中,在九卿各官的率领下,他们依照着各自排序,恭立殿中两侧。

    而列侯勋臣与诸侯王们,则端坐于殿中两边。

    殿外,郡国上计吏及郡国两千石以上代表则默然而坐。

    今日是大朝议的第一日,照例将不会议论具体事务,只会总结、表彰或者惩处过去一年,帝国内部的郡国官吏,同时宣布一些事务。

    是以,郡国上计吏及两千石们,人人都是忐忑不安。

    这是他们最危险的时刻。

    随时都可能被叫进殿中,被天子或者群臣鞭笞。

    当然,也可能会得到表彰,甚至升官进爵。

    “陛下驾临,百官恭迎!”颜异持着玉笏,走到殿中,沉声唱诺三遍。

    然后宣室殿之中编钟齐鸣,数十名唱诗童子用着楚音齐唱诗之《皇矣》,在歌颂上帝神明的颂词之中,刘彻在数十名侍中的簇拥下,升阶而上,端坐到御座之中,天子十二琉垂下,冕服之中,尽显庄严。

    “臣等恭祝吾皇万寿无疆!”丞相晁错率领百官恭拜,齐声唱诺。

    瞬间,整个未央宫内外,都响彻这朝拜之声。

    “朕躬安……诸卿平身……”刘彻挥手道。

    然后,群臣便各自落座,数十盏鲸油灯依次被点燃,将这座殿堂照耀得宛如白日。

    “宣诏吧……”刘彻淡淡的吩咐一声,御阶之上的颜异立刻恭身道:“诺!”

    然后,他便捧着一份早就已经拟好的诏书,站立到台阶正中,正色唱诺:“朕闻之:万物不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生死之原!故国虽强,民虽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故桀纣用其材而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成其王。圣人之治国,见其材而审其弊,用其长而去其短,故其享国千年,福泽后世。朕自受先帝遗命以保宗庙,夙兴夜寐,不敢忘先帝之训。

    今日甲子,岁在丙申,群臣陛至,贤与不肖,朕与天下人共视之!”

    诏命既下,大朝议随之开始。

    太史令司马谈首先出列,奏道:“臣太史令司马谈敬奏陛下:臣自受命陛下,以改易礼法,重定阴阳之序,以合农稷之事,至今凡六岁,赖陛下神灵,社稷之福,今臣幸不辱命,作《太初之历》,诸事既成,乃敬呈陛下……”

    说着,数位博士抬着一个箱子,走到殿中,将之打开,里面装的正是一整部已经编纂完毕的《太初历》。

    自元德六年,刘彻下令让太史令司马谈牵头,与司马季主等名宿、巨头、星象家、数学家等百余人共同编纂太初历以来,在司马谈的带领下,汉家的精英们用算盘、日冕以及其他工具,通过肉眼观测日月星辰运转和数学计算,终于测定出了新的历法。

    这套历法,刘彻自然早已经看过了,并且交由少府、大农、丞相府共同审核,确认无误,可以公布天下,作为新历法。

    这部《太初历》的诞生,宣告了沿用了数百年的颛顼历寿终正寝。

    今年的冬十月,也将成为最后一个颛顼历新年,自明年开始,汉家将以春正月为岁首。

    同时,这部历法,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可以有效的指导汉室农业生产生活。

    当然,作为一部西元前的历法,你也别指望他有多精密。

    毕竟,现在汉家数学家们才刚刚将圆周率精确到三点一四。

    所以,可能过个几十年,等到数学进步,到那个时候这部历法可能就将和颛顼历一样被废弃。

    但在现在,这部历法确实是汉室乃至于全世界最好的历法,最精确的历法!

    刘彻起身道:“善!太史令辛苦了!朕为天下谢之!”

    随即,他就对群臣道:“太初之历,朕已观之,与之颛顼历相比,精确非常,当布告天下,广教士民,使四海皆知!”

    “诺!”群臣纷纷顿首拜道:“臣等谨奉诏!”

    但私底下,一些文官却起了些不该起的心思。

    “自古改历易朔,正服色而变法制……”

    “如今,历法即便,或可上书请改正朔……”

    改朔这种事情,只要做成了,那就是大功!足够让一个人甚至一个势力崛起!

    更的是,这种事情,压根不需要费力,也不需要花费什么功夫、努力,只要嘴巴就行了。

    比起去修渠道、指导百姓改进生产方式,挨家挨户的督促,可要轻松无数倍。

    更妙的是——一旦做成了,不仅仅可以让自身飞横腾达,载入史册,受万世敬仰,还能借此借题发挥,打击异己,清除竞争对手。

    简直不要太好!

    唯一的问题是——当今天子,会不会喜欢?会不会同意?

    上次大家伙鼓噪要去封禅,结果差点被天子抽死,齐鲁的同僚,死了不知道多少。

    所以,这些人心里面有些犹豫,暂时还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观望观望,看看反应,或者看看有没有出头之人。

第一千五百九十八节 奖惩() 
不提那几个文官心里面的那点小心思,大朝议进行。

    丞相晁错出列奏道:“臣错昧死以奏陛下:陛下明诏臣等曰:万物不同,而用之于人异也……”他先是复述了一遍方才的诏书,口吻和神态像极了后世那些引用上级指示精神和XX讲话的官僚实际上本质也差不多,然后叩首道:“臣闻圣训,深为天下窃喜,有陛下之圣德,何愁三代不至……”

    晁错的马屁功夫在当了丞相后,见长不少。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这个丞相,没有前任周亚夫那么深厚的根基和情感。

    要想稳坐相位,就得千方百计的与刘彻处好关系,并极尽一切可能得到刘彻的和信任。

    因为他是丞相,是主持国政的丞相。

    位高权重,难免会有非议,会有攻仵。

    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猜疑被怀疑。

    不像周亚夫,身为丞相,同时身兼武苑山长、甘棠丞、祭酒,深得未央宫、长乐宫信任。

    所以可以不拍马,可以不钻营,可以跟皇帝顶牛。

    他本身的威望也足以让他一人就能镇压九卿,压服郡国群臣避道,命公卿俯首。

    但他晁错呢?

    不仅仅没有这些条件,反而有一堆想看他死的敌人。

    儒生、黄老派的贵族,还有宫廷内外那些曾经深恨他的宦官、文臣。

    但凡只要未央宫的主人对他不信任了,甚至有些猜疑了。

    那他的下场,一定会很惨!

    汉室虽有将相不辱之制,但这个世界上,杀人最狠的从来不是刀子,而是笔杆子。

    张欧的下场如何?人尽皆知。

    况且,他晁错也不是一个人。

    他身后维系的是整个法家的名声和未来。

    是以,哪怕他本身不喜拍马逢迎,但却不得不去学习和研究。

    好在,当今这位还算容易伺候,也不需要太过刻意的去逢迎,更不需要去做些露骨的事情。

    只要态度到位就可以博得欢心。

    果不其然,晁错这话刚说完,刘彻便龙颜大悦,脸上的笑容堆磊了起来,非常受用。

    晁错见状立刻就接着道:“臣本卑鄙,幸陛下不弃,敢不披肝沥胆、鞠躬尽瘁为陛下效死?谨奏丞相府去岁考绩名录,以呈陛下御览……”

    说着,晁错便从怀中取出一份奏折,呈递在手中。

    这也是元德六年之后就定下的规矩,考绩百官,先从丞相府开始。

    丞相府首先要自查、自纠和自我考核。

    防止这种自查自纠流于表面,变成一个过场,刘彻甚至规定:丞相府的考绩由丞相长史亲自负责,且采取责任制。

    换句话说,在考绩时,找到了问题,抓出了问题,那是长史的功劳。

    然而,一旦在考绩后,发现问题,那就是长史自己审查不严的锅。

    而在汉家体制中,丞相长史与丞相本人是休戚与共,祸福一体的。

    长史出了问题,丞相也跑不掉!

    板子打下来,就算没有伤筋动骨,也肯定要削掉脸皮。

    这就迫使丞相府本身不得不去用心此事。

    事关乌纱帽甚至性命前途,谁敢不用心?

    刘彻接过一个侍中传递来的奏疏,打开看了看,自然晁错呈递的只是一个丞相府考绩的简要汇总。

    通篇也不过千余字,只是提了些关键和重点,讲了讲过去一年丞相府的主要政绩和发现的主要问题,并对来年的工作做了个简要的安排。

    而具体的数据和关键的档案,自然早就封存到了兰台,在尚书们手里被逐页逐页的审查。

    一旦发现问题,就会报告刘彻,然后刘彻再派人调查。

    查出问题,相关人等就等着被训吧!

    而晁错现在交上来的这个奏疏上,有用的信息还是不少的。

    至少,只是看这个奏疏的,刘彻就差不多能知道,去年晁错上任的所作所为和成绩,在心里面对晁错的工作有了个底。

    这就够了!

    皇帝只要抓重点,抓战略,抓布局就行了。

    具体事务,自然有具体官吏去执行和部署。

    汉室也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自我执行体系,就算有问题,也有御史大夫衙门和绣衣卫在盯着。

    “丞相辛苦了……”刘彻合上奏疏,笑着道:“今岁,丞相府诸卿还需努力……”

    “诺……”晁错闻言,放下心中的石头,他上任之后,在丞相府里搞了许多动作,还做出了许多改革举措,他一直担心,自己的行为可能会惹天子不快。

    但现在看来,当今这位并不关心他在丞相府里的动作,他只关心,丞相府是否能够彻底高效的执行政策落实政策。

    这就好!

    这便能让自己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可以去做更多事情!

    晁错之后,九卿各部门,包括楼船将军衙门、主爵都尉、京兆尹、卫尉,都各自上报和报告自己本身的情况。

    总的来说,九卿各司以及主要职能机构,在过去一年都干了事——至少没有混日子。

    就连已经衰微的大鸿胪衙门,也做了些动作,主动精简了机构,主动派遣了大批官吏前往幕南配合郅都的行动。

    而成绩最突出的,莫过于大农和少府了!

    尤其是少府,新任少府卿赵禹,新官上任三把火,把把烧向了少府本身的顽疾。

    少府六丞在半年内被换了三个,大小硕鼠逮了三十多只,光是抄没的财产就多达数千万,土地以十万亩。

    同时,赵禹还改革了少府的办事流程,精简了大批不必要的机构,同时将数百名滥竽充数的庸吏清退掉了。

    虽然也因此,赵禹被少府上下无数人记恨和痛恨。

    但刘彻却很满意。

    特地在大朝议上,赐给赵禹御剑一柄,绸缎五十匹,黄金一百金,以兹嘉奖。

    同时也是放话给少府上下的渣渣们:别想阻扰和破坏赵禹的改革,朕就是少府卿的靠山!

    等中央有司机构的情况汇报完毕,太阳便已经升起,殿外起了大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