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网游竞技电子书 > 非典型好莱坞生活 >

第247部分

非典型好莱坞生活-第247部分

小说: 非典型好莱坞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戛纳这个节奏缓慢的小镇,玛格丽特难得的放松了一下心情,连在《天使艾米丽》的首映式上面被问到跟前男友的复合问题都笑眯眯的回答了。

    此外就是每天穿梭在各个放映厅里面去观看电影展中的那些她感兴趣的作品。当然,也有一些她不感兴趣却不得不看的电影。

    虽然她不怎么喜欢看一些主题沉重的影片,但毕竟是进入了主竞赛单元的电影,如果被人问起来却回答不出那就尴尬了,所以玛格丽特还是耐着性子跟寥寥的几个观众们一起蹲在那些看起来就好高深的电影放映厅里面一起半昏半睡的消磨时间。反正是来度假的,完全不用太过在意时间的问题,高兴最重要。

    期间还抽空去了一趟《红磨坊》的首映,无论是作为男主角伊万·麦克格雷格的朋友还是导演巴兹·鲁赫曼的朋友,这部电影的首映她都不能不参加。看完之后对克里斯蒂安跟萨汀的之间的爱情倒是没有什么感觉,反而对电影里面的珠宝设计赞不绝口。

    “萨汀身上的珠宝太美了,凯瑟琳,你绝对会因为这部电影拿到一个小金人的!”电影放映到后半段的时候玛格丽特凑到凯瑟琳·马丁的耳边悄悄的说。

    那些漂亮的头饰跟项链真的是美得不可思议。玛格丽特其实对珠宝没有什么偏好,也没有莉莉安的那种电影道具收集癖。她自己拍过的电影那些穿过的服装不算,在珠宝首饰上面唯一收集到手里面的也只有《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跟《魔戒》中盖拉德丽尔夫人带过的头饰跟戒指。

    但是《红磨坊》中女主角身上戴的那些珠宝却让她有一种想要收入囊中的冲动,考虑到玛格

第361章() 
“‘萨汀’;澳大利亚珠宝设计师uri的作品;镶嵌了1308颗钻石;总共134克拉,切割工艺来自于闻名世界的比利时钻石切割磨光公司rosyblue。二十世纪福克斯打算在电影上映之后把它送到纽约佳士得进行拍卖;如果你想要的话可以跟他们沟通一下提前买到手。”

    凯瑟琳指的是那条被电影的大反派莫诺公爵送给女主角萨汀的同名钻石项链。

    电影公司拍卖道具的历史由来已久;基本上都是为了让资金回笼做出的行为。至于到底能够拍出什么价格要看电影的影响力,比如说《泰坦尼克号》中的那件海洋之心,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大火之后曾经有人出到超过三百万的价格来求购那条坦桑石制成的项链。不过可惜的是在电影刚刚完成拍摄之后那条漂亮的项链就被玛格丽特给买到了手,让很多人大为扼腕。

    而这条‘萨汀’;凯瑟琳可没指望《红磨坊》能够像那条大船一样在世界上横冲直撞。她再清楚不过歌舞片的局限性;其中的道具也不可能像《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那样大红大紫。‘萨汀’本身的价值在于它所镶嵌的钻石跟艺术上面的表现力;这种东西上拍卖的话真的不好说价格。

    人们对珠宝的认同感品牌大于设计师,如果当届的拍卖会上面没有欣赏的人出手;那么这条项链也不是没有流拍的可能性。与其这样还不如让玛格丽特买到手里面呢,至少真金白银到手了。

    “至于其他的珠宝;如果你喜欢的话我可以授权给你;单独定制。”除了那条‘萨汀’之外;剩下的珠宝设计版权都在她的手里面;如果玛格丽特喜欢的话她也不介意对方请人定制;这也算是另类的一种宣传。

    玛格丽特颇有深意的看了凯瑟琳·马丁一眼,聪明的女人。

    “好啊,那就真的非常感谢了,其实凯瑟琳你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创立一个品牌?我觉得你在这方面真的很有天赋。”玛格丽特微笑着说完了一段话之后就缩回了自己的位置,放这位聪明的女士自己去慢慢的思考。

    电影结束还有一会儿功夫,足够她完成最初的考量了。

    #

    《红磨坊》的首映式结束之后玛格丽特又跑到《怪物史莱克》的展厅去看了一遍制作完毕的成片,看着那位以张曼玉为蓝本制作的女主角形象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可跟电影的结局形象不太一样,有种翻转喜剧的感觉。不知道这位女士看到了之后会有什么想法。

    之后她走进了《钢琴教师》的放映厅,凯瑟琳·德纳芙说得对,多跟前辈学习一下还是有好处的,演技这种东西需要积累,并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冲上云霄。所以玛格丽特乖乖的坐在了电影院里面等着开场。

    电影的剧情其实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个长期禁欲的女钢琴教师,在年轻帅气的男学生猛烈天真的追求下展开的一连串的病态暴力的爱情故事。电影跟原著故事差不多,基本上表现出了小说的精髓,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值得人称赞的是伯努瓦·马吉梅跟伊莎贝尔·于佩尔的之间的互动很有张力。

    不过看在玛格丽特的眼里这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病跟一个中二病的爱情游戏,典型的法国艺术片,剧情乏味的让她昏昏欲睡。

    对于一个长年遭受病痛折磨、心理阴暗的要命的人来说女主角的病态心理完全算不上是什么值得人惊讶震撼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来说她还觉得这位于佩尔女士演得其实有点儿假,因为她看起来太精神病了,完全不像是一个真正的精神病!

    好吧,或许这么说有些奇怪,但实际上玛格丽特对精神病的了解可不是于佩尔这种完全靠自己的想法塑造角色般的肤浅,她可是有切身的经验体会的。天知道如果不是这小妞儿的生长环境跟长辈的教导和自己极强的控制力她会变成什么样子,要知道无数个午夜梦回之间她都在那个梦世界中剖开别人的胸腔掏出心脏一刀一刀的切碎。真的要感谢她的爷爷跟奶奶,给她塑造了一个强大的道德框架又灌输了一大堆的正义观念,否则的话没准儿这家伙就成为了新一代的连环杀手了!

    然而即使如此,在漫长的跟病魔奋斗的日子中也不能指望她有多么的阳光灿烂,又不是励志小说中的主角,总是用着一种伟大的心态看世界。

    所以现在的那些表现精神病人内心的电影中也只有她的好友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美国精神病人》真正的让她感同身受,而伊莎贝尔·于佩尔,这位法国的国宝可没有跟一堆精神病人相处上好几个月的经历,即使演技不错,但依然跟真实性相差甚远。

    实际上玛格丽特以前是看过这位女士的作品的,她在演技上面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基本上都是一个模板演下来,几十年都不待改变的。但影评人们就是吃她这一套,观众也觉得好,可谓是典型的一招鲜闯天下。

    这位女士自己曾经说过她不喜欢过度表演,生怕自己的过度演绎会破坏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的真实氛围。

    影评人们评价于佩尔的演技强大之处往往会这么形容,“很多时候,我们在观看伊莎贝尔·于佩尔演出的电影时往往觉得她的表演并没有什么亮眼之处,但电影表现出来的效果却都很有说服力,无论是饰演楚楚可怜的女人还是变态的老太婆她都能让人接受而不会有任何的违和感。”

    欧洲演员一直有遵守真实感的自觉性,在这里你很难找到十分外放或者是很夸张的表演方式。很多人在演绎的手法上面都非常内敛,无论是伊莎贝尔·于佩尔还是凯瑟琳·德纳芙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人物。阿佳妮那种震撼式的演技在欧洲的常态中是种例外,可谓是少之又少,不能作为一个类别来谈。

    而于佩尔的这种表演方式则是让玛格丽特想起了电影史上那个很有名的效应,来自前苏联的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

    他为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并且将这个镜头分别和一盆汤、一口安放死者的棺材、一个小女孩的镜头并列剪辑在一起让观众们观看。结果这些人对演员的表演大为赞赏。他们认为分别莫兹尤辛很好的表现出了饥饿,悲伤及愉悦的感情。但实际上三组镜头中,莫兹尤辛脸部表情是一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观众会自发感受到演员传递出完全不同的心理活动。

    在玛格丽特看来,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演技跟那位莫兹尤辛的剪辑镜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她面无表情的表演时,与其说是她让观众感受到了她的心理活动不如说是观众们自己脑补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的思想中也有一千个脑补。

    玛格丽特没觉得于佩尔的演技有什么不好,但她在《钢琴教师》中的表演确实让她有点儿脑补不出来这位女士的精神病状态,所以对这部电影兴趣缺缺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而在玛格丽特对着《钢琴教师》打哈欠的时候,也有人在像她评论于佩尔在《钢琴教师》中的演技那样评论她的演技。

    “当然是伊莎贝尔·于佩尔,她在《钢琴教师》中完美诠释了一个内心压抑*也同样压抑的自毁型人格的女性,在表演上面她完全值得这个最佳女演员的奖项。”夏洛特·甘斯布率先开口。

    她支持于佩尔拿到这个奖项,并对这位前辈的演技大加赞美。

    “嗤——”

    桑德琳娜·基贝兰发出了一声短暂的嗤笑,“得了吧,《钢琴教师》充其量也就是一部比较有深度和意义的情。色片,我承认于佩尔的演技很好,但她真的有好到可以压制别人的地步?”

    敲敲桌子,桑德琳娜继续开口,“看看《天使艾米丽》,这片子可比《钢琴教师》强多了,从头到尾看下来伊莎贝尔·于佩尔的表演让我郁闷的够呛,但却没办法引起我在感情上面的共鸣。可是玛格丽特·简却能让我跟着她一起哭一起笑,看完之后还会回忆我的初恋,两者之间还用选择吗?明显在感染力上面她要高出于佩尔不少,我不觉得应该把最佳女演员给不如玛格丽特·简的伊莎贝尔·于佩尔。”

    桑德琳娜的话很直接,没有用什么高大上的演技术语来分析玛格丽特跟于佩尔在电影中的诠释方式,而是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演员好不好,虽然简单粗暴,但确实有她的道理。

    如果一个演员能够让观众的情绪跟着她走,并且在观看电影的途中将自己代入到角色中去,那无疑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桑德琳娜的理论在这上面完全站得住脚。

    “其他人的想法呢?”见桑德琳娜跟·基贝兰跟夏洛特·甘斯布之间针锋相对,评审团的主席莉芙·厄尔曼环视了一圈儿,开口问道。

    “我觉得hsuchi的表演很好,《千禧曼波》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我推荐她成为最佳女演员。”一直闷不吭声的杨得昌突然开口。

    作为hsuchi的同乡,他当然要力挺自己人,更何况hsuchi的在《千禧曼波》中的表现确实很优秀,非常具有爆发力。在戛纳奖项上面,香港已经有了一个张曼玉,台湾也应该有个hsuchi。

    “我倒是觉得日本的夏川结衣不错,《距离》这部反应了日本国内邪。教的电影很有意思,夏川结衣的表演也很有力度,我推荐她。”来自突尼斯的导演tli开口。

    “玛格丽特·简吧,至少以她的长相来说,能够让人长时间的把目光放在她的演技和情绪上面就是一种胜利,我并不觉得伊莎贝尔·于佩尔能够做到这一点。”马修·卡索维茨用了一个跟热内同样的理由来说服其他的评委们。

    “更何况本届电影节的评审标准本来就是感性重于知性,玛格丽特·简在这方面确实是所有的候选人中最好的一个。”他继续说。

第362章() 
作为热内的朋友;在《天使艾米丽》的后期制作中马修·卡索维茨就已经跟着他一起看了电影好几遍,甚至还提出了一些关于镜头转换上面的建议。这部电影确实很优秀,而玛格丽特·简是这部优秀的电影中的重点,艾米丽会哭、会笑、会孤独的臆想着自己的未来,也会努力又忐忑的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正是她完美的演绎才让艾米丽从荧幕上面活了起来而不仅仅是一个平面化的电影角色。可以说没有玛格丽特这部电影的完成度不会那么高;她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我承认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演技很好,但《钢琴教师》中她是演;而《天使艾米丽》里面的玛格丽特·简却就是那个艾米丽;两者的截然不同之处就在于此。我不觉得这个最佳女主角的人选还有什么值得争辩的问题。”马修·卡索维茨压根儿就没把hsuchi跟夏川结衣放在心上;完全跳过了她俩把重点放在于佩尔跟玛格丽特身上。

    这两个人的演技也就是不错而已;主要是沾了电影题材的便宜。相对于剧情平淡的《钢琴教师》中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润物细无声跟爱情喜剧《天使艾米丽》中玛格丽特的牵着观众的情绪走根本就没法比,丝毫不具有威胁性。

    至于妮可·基德曼,屋子里面的这帮人都默契的没有提起这个名字;《红磨坊》实在是太过浮夸了,连女主角的表演也显得无比做作。除非吉诺·雅各布真的决定讨好好莱坞到底,否则的话她一点儿希望都没有。

    特里·吉列姆耸耸肩;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当然是力挺玛格丽特·简。

    “我说;你们为什么总是把眼光放在那些折磨人心灵的电影上面呢?《天使艾米丽》很不错;即使是过程中有酸涩跟孤独,但最后的结果是好的,足够温暖人心,所以为什么就不能选一个观众们都喜欢的呢?”

    他其实真的很难理解欧洲人的思想,即使他自己是一个文艺片的导演,但对这种只有反映人性黑暗面的电影才是好电影的观念实在是无法认同。每年的戛纳电影节最后的得奖作品都是一些看起来就糟心的内容,要么强。奸、要么*、要么神经病、要么疯子,反正无论是得奖的电影还是得奖的演员,少有是靠着三观正常的内容获奖的,整个电影节下来根本就是来给人添堵的!

    《天使艾米丽》这种洋溢着热情的电影简直是阴云密布的戛纳上空的一股清流,真的是太不容易了,给她总比给那些宣扬人性丑恶的电影强!

    几个人相继发言之后,剩下的人也纷纷开口,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